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浸渍式快速冻结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食品工业科技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浸渍式快速冻结是一种高效的冷冻加工方式,以其冻结速度快、耗能少、产品质量好等优点展现出可观的发展前景。阐述了浸渍式快速冻结的原理及特点,分析了浸渍式快速冻结在食品加工工业中的应用以及存在的问题,综述了浸渍式快速冻结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 浸渍冻结 快速冻结 包膜技术 载冷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中添加氧化三甲胺对哲罗鱼生长性能、肌肉成分、消化道脂肪酶活性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氧化三甲胺(TMAO)对哲罗鱼生长性能、肌肉成分、消化道脂肪酶活性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用初重为(4.15±0.15)g的哲罗鱼1 800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0尾。6组试验鱼分别饲喂含0(对照组)、0.02%、0.05%、0.10%、0.20%和0.50%TMAO的试验饲料。试验期为56 d。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0.02%~0.20%TMAO后,哲罗鱼的增重率显著升高(P<0.05),当添加量为0.05%时达最大值。饲料中添加0.02%~0.50%TMAO后显著降低了哲罗鱼肌肉粗脂肪含量以及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含量(P<0.05),而对肌肉水分、粗蛋白质和灰分含量,肌肉氨基酸组成及含量以及血清葡萄糖含量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前肠+幽门盲囊和后肠脂肪酶活性均以添加量为0.02%时为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和0.50%添加组(P<0.05)。哲罗鱼胰腺脂肪酶活性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得出,饲料中添加TMAO影响哲罗鱼生长,改变肌肉成分和消化酶活性,降低血脂水平。以增重率为指标进行折线模型分析,得出TMAO最适添加量为0.025%。

关键词: TMAO 哲罗鱼 生长性能 肌肉成分 脂肪酶活性 血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刺参池塘养殖系统中发酵饲料的制作与投喂

渔业科学进展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海带粉、扇贝边粉、豆粕、虾粉、马尾藻粉按照40∶18∶20∶7∶15的配比混合,经浸泡、研磨等预处理后,加入0.25%~0.5%的水产诱食酵母,发酵72h。SDS-PAGE凝胶电泳结果显示,经过发酵处理后,饲料中的大分子蛋白发生降解。按照刺参体重3%的投喂量进行为期50d的投喂实验,结果表明,发酵饲料组刺参的生长明显优于普通饲料组(未发酵饲料),可见发酵饲料能够更好地满足刺参健康、快速生长的需要,具有良好的市场潜力。

关键词: 刺参 发酵饲料 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Ecopath模型的五里湖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6年和2009年对五里湖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数据,利用Ecopath with Ecosim软件,构建这两个时期五里湖生态系统能量通道模型,比较分析了实施净水渔业前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特征。模型包括大型、其他食鱼性鱼类、湖鲚、鲤、鲫、野杂鱼、鲢、草食性鱼类、大型虾蟹类、软体动物、其他底栖动物、浮游动物、沉水植物、其他维管植物、浮游植物、碎屑等17个功能组,基本覆盖了能量流动的途径。营养网络分析表明,增殖放养滤食性鱼类和贝类,扩大了五里湖生态系统的规模,增加了生态系统的发育程度和生态系统营养级ⅠⅡ的能量转换效率,滤食性生物与生态系统其他功能组生态位的重叠程度也有所增加。该系统各功能组间的联系加强且系统趋向稳定,但生态系统的物质流转速度和物质再循环的比例有所降低。

关键词: 五里湖 生态通道模型 生态系统结构 能量流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极磷虾粉营养成分的分析与比较

海洋渔业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两种不同来源的南极磷虾粉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与进口鱼粉的营养成分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上海开创远洋渔业有限公司开利轮产南极磷虾粉(磷虾粉S)粗蛋白含量为62.89%,高于辽宁远洋渔业有限公司安兴海轮产南极磷虾粉(磷虾粉D)和进口鱼粉的粗蛋白含量,两种磷虾粉粗蛋白质含量分别达到一级品和二级品指标。磷虾粉S、磷虾粉D和进口鱼粉18种氨基酸总量分别为66.36%、57.19%、67.24%,鲜味氨基酸含量较高分别为24.65%、20.69%和25.25%,8种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为31.43%、21.74%、25.62%,且磷虾粉S必需氨基酸含量明显高于磷虾粉D和鱼粉,磷虾粉S、磷虾粉D和进口鱼粉三种样品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分别为57.83、49.89、57.07;磷虾粉S、磷虾粉D和进口鱼粉三种样品脂肪酸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分别为43.28%、40.25%、46.58%,且磷虾粉S的EPA与DHA的总量(36.14%)高于磷虾粉D(31.30%)及鱼粉(27.65%)。分析结果表明,南极磷虾粉蛋白含量高,且氨基酸组成符合FAO/WHO推荐的蛋白质理想模式,含有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营养价值较高,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前景。

关键词: 南极磷虾粉 鱼粉 营养成分 氨基酸 脂肪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引起养殖许氏平鲇死亡的鳗利斯顿氏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

水产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患病许氏平鲉的病灶处分离得到一株优势菌,记为SS-1.通过两点背部肌肉注射进行人工感染实验,证明该菌对健康许氏平鲉的半数致死浓度为9.6*106 CFU/mL,可感染许氏平鲉的多种内脏和组织.细菌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征测定结果显示,菌株SS-1为革兰氏阴性,短杆状,极生单鞭毛;氧化酶阳性、接触酶阳性、硝酸盐还原阳性、吲哚产生阳性、V-P试验阳性、精氨酸双水解酶阳性、H2S产生阴性等,与鳗利斯顿氏菌特征相符.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菌与鳗利斯顿氏菌的同源性达到了99%,因此,将菌株SS-1鉴定为鳗利斯顿氏菌.

关键词: 许氏平鲉 鳗利斯顿氏菌 细菌鉴定 致病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鳞鲃耗氧率和窒息点的测定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实验测定了不同温度、不同规格大鳞鲃(Barbuscapito)的耗氧率和窒息点。水温16~34℃范围内,大鳞鲃1龄鱼[(24.78±2.19)g]和2龄鱼[(185.94±5.53)g]的耗氧率和窒息点随温度的升高都表现出上升的趋势。水温26℃时,随着体重规格(10 g、30 g、180 g)的增大,大鳞鲃的耗氧量逐渐升高,耗氧率逐渐下降。1龄大鳞鲃[(34.61±3.75)g]白天的耗氧率显著高于夜间耗氧率,白天12:00~14:00最高,平均耗氧率为(0.195 8±0.037)mg/(g.h),夜间22:00~24:00最低,平均耗氧率为(0.145 9±0.029)mg/(g.h)。测得1龄大鳞鲃在水温26~32℃时的窒息点为0.180 5~0.525 2 mg/L,2龄大鳞鲃的窒息点为0.292 1~0.588 8 mg/L。

关键词: 大鳞鲃 耗氧率 窒息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饥饿和再投喂期间尼罗罗非鱼生长、血清生化指标和肝胰脏生长激素、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和胰岛素mRNA表达丰度的变化

水产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室内可控条件下,对尼罗罗非鱼[初始体质量(62.50±3.44)g]进行饥饿28d和随后再投喂21d的处理,于饥饿第0、7、14、21、28天和再投喂第14、21天进行采样分析,研究饥饿和再投喂期间尼罗罗非鱼生长、血清生化指标和肝胰脏生长激素(GH)、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IGF-Ⅰ)和胰岛素(IN)mRNA表达丰度的变化。结果显示,与饥饿第0天相比,饥饿超过7d鱼体体质量显著降低(P<0.05),再投喂21d显著增加(P<0.05);肝体比随饥饿时间延长显著降低(P<0.05),恢复投喂后较饥饿时升高,但显著低于饥饿前水平(P<0.05)。在血清指标上,甘油三酯、血糖、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均随饥饿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恢复投喂后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但转氨酶活性显著低于饥饿前水平(P<0.05);饥饿和再投喂对血清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无显著影响(P>0.05)。在激素方面,与饥饿第0天相比,饥饿使血清GH含量及其肝胰脏mRNA表达丰度显著升高,血清IGF-Ⅰ及其肝胰脏mRNA表达丰度降低,恢复投喂后两者均显著升高(P<0.05);INmRNA表达丰度在饥饿7~21d显著升高(P<0.05),饥饿第28天时无显著差异(P>0.05),再投喂后显著降低(P<0.05)。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饥饿 再投喂 生长激素 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 胰岛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酶法制备海洋活性肽及其功能活性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通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洋生物活性肽(Marine biological active peptide)是从海洋生物中提取的具有优化机体代谢环境、有益于机体健康的一类多肽。酶法制备海洋生物活性肽是目前最常用的制备方法,是通过适当的蛋白酶水解海洋生物蛋白来制备生物活性肽的一种方法。海洋生物活性肽在降血压、抗氧化、抗凝血及抗菌等方面效果显著,对治疗和预防疾病具有巨大潜力。介绍海洋生物活性肽在酶解制备及其生物学功能方面国内外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开展海洋活性多肽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海洋生物蛋白 酶法制备 生物活性肽 生物学功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革胡子鲶出血性败血症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淡水渔业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暴发性死亡的革胡子鲶(Clarias gariepinus)中分离出可疑病原菌株2010111403(简称1403),分别采用细菌全细胞脂肪酸鉴定系统、Biolog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及细菌16 S rDNA序列分析三种方法对其鉴定,结果表明菌株1403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分离菌株对健康革胡子鲶致病性测试表明其对革胡子鲶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为6.32×106菌落形成单位(CFU);实验感染革胡子鲶出现与自然发病相似症状,表明菌株1403是引起革胡子鲶发生暴发性死亡的主要致病病原。药敏试验表明,庆大霉素、四环素、阿奇霉素、氟哌酸、先锋霉素等9种抗生素对分离菌株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但分离菌株对复方新诺明、克林霉素、罗红霉素等4种药物表现出耐药性。

关键词: 革胡子鲶(Clarias gariepinus) 出血性败血症 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 分离鉴定 药敏测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