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宁麦14的高产特性及适宜密度和肥料运筹技术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宁麦14的高产、稳产性能十分突出,在江苏省淮南地区2003—2006年连续3年区试和生产试验的28点(次)中,平均产量位次均居第一,不仅比对照品种扬麦158或扬麦11增产,而且也比其他所有参试品种增产,平均增产6 706.65~7 319.55 kg/hm2,增产幅度为2.17%~15.83%。该品种的穗、粒、重三因素较协调,一般产量结构为有效穗465万~495万/hm2,不低于对照品种,平均每穗实粒数38粒,比对照品种多2粒,千粒重41~42 g,比对照品种高2~3 g。宁麦14株高适中(85 cm左右),株型较紧凑,耐肥抗倒性较强,根据相关试验研究结果,较适合密植和较高肥水栽培。本试验区大面积生产上作中高产栽培(6 000 kg/hm2以上),较适宜的基本苗应在225~300万/hm2,相应的肥料运筹为纯氮225万~300 kg/hm2。


基于棉花逆转座子的SSAP标记的开发
《江苏农业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棉花BAC序列中鉴定了1个Ty1-copia类逆转座子,根据RNAseH-LTR连接区序列信息设计了特异引物,通过优化试验条件建立了一套经济、高效的SSAP(Sequence-specific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标记体系。分析棉属不同种的SSAP发现,SSAP在棉属不同种中均有丰富的扩增位点,而且棉花中SSAP多态性位点远高于AFLP(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c markers)。这一标记系统可增加棉花染色体端粒区域的标记密度,促进棉花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


基于生物量的水稻叶片主要几何属性模型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构建基于生物量的水稻叶片主要几何属性模型,为水稻株型设计与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两优108、86优8、南粳43及扬稻6号为材料,设置品种、氮肥与密度田间试验,观测水稻主茎不同叶位叶片长度和宽度,分析了水稻主茎叶片长和宽的关系、比叶重(SLW)随叶位的变化规律,以及水稻叶片干重与叶长和叶宽的关系,构建基于生物量的水稻叶片主要几何属性模型。【结果】叶长与叶宽的关系可用幂指数方程表达,比叶重随叶位呈二次曲线变化。采用独立的试验资料检验模型,主茎叶片叶长、叶宽模拟值与实测值的根均方差(RMSE)分别为2.55和0.06cm。【结论】几何属性模型可较好地模拟不同生长条件下水稻主茎不同叶位叶片的主要几何属性,为生长模型与形态结构模型的结合奠定了基础。


不同贮藏时期李果实货架期品质的变化
《江苏农业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黑宝石和安哥诺李果实为试材,分析了不同贮藏时期李果实货架期品质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贮藏0~60 d期间,随着回温时间的延长,黑宝石李果实硬度明显下降,而在贮藏60~80 d期间这种变化不明显;回温时间对安哥诺李果实硬度的影响不大。果实脆度的变化随其硬度的下降而变小。黑宝石李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在回温过程中存在1个峰值,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此峰值向后推移;而安哥诺李果实SSC含量从回温0d开始下降,在回温5 d时又增加。黑宝石和安哥诺李果实的腐烂症状主要发生在货架期。贮藏0~20 d期间,货架黑宝石李果实的腐烂较严重,而安哥诺李果实在贮藏60~80 d期间腐烂较严重。可见,贮藏60~80 d期间,黑宝石李果实的货架期可适当延长;而安哥诺李果实货架期在贮藏20~60 d期间可适当延长。


响应曲面法设计优化牛蒡叶提取绿原酸工艺
《江苏农业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牛蒡叶为原料提取绿原酸,探讨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温度因素对绿原酸得率的影响。应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实验和响应面分析法,确定了牛蒡叶中的绿原酸最佳提取条件为温度76℃、乙醇浓度31%、料液比29倍。


麦秸还田与土壤耕作对稻季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
《生态环境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8年在大田试验条件下,设置麦秸还田旋耕、麦秸不还田旋耕、麦秸还田翻耕、麦秸不还田翻耕4个处理,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田间原位观测稻麦两熟制农田水稻生长季CH4和N2O排放通量,研究小麦秸秆全量还田与土壤耕作两项技术措施对稻季CH4和N2O排放的影响及其温室效应,以期为稻麦两熟制农田温室气体减排提供对策。结果表明:麦秸还田对稻季CH4排放总量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麦秸还田与耕作方式的互作效应对CH4排放总量有显著影响,麦秸还田和耕作方式对N2O排放总量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不同麦秸还田与土壤耕作处理稻季CH4排放总量为:麦秸还田旋耕>麦秸还田翻耕>麦秸不还田翻耕>麦秸不还田旋耕,N2O的排放总量为:麦秸不还田翻耕>麦秸不还田旋耕>麦秸还田翻耕>麦秸还田旋耕;与麦秸不还田相比,相同耕作措施下麦秸还田排放CH4和N2O所产生的全球增温潜势(GWP)明显提高,麦秸还田条件下旋耕处理的GWP高于翻耕处理,而"单位产量的GWP"无明显差异,麦秸不还田条件下采用旋耕措施较翻耕可减轻温室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