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低鱼粉饲料中添加牛磺酸对青鱼幼鱼生长、肠道修复及抗急性拥挤胁迫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低鱼粉饲料中添加牛磺酸对青鱼幼鱼[初始质量(5.90±0.03)g]生长、肠道修复及抗急性拥挤胁迫的影响,实验以青鱼正常鱼粉组(20%)为对照组,10%鱼粉组为负对照组(I_0组),在低鱼粉饲料中分别添加0.05%(I_(0.05)组)、0.1%(I_(0.1)组)、0.2%(I_(0.2)组)、0.4%(I_(0.4)组)牛磺酸,配制6种等氮等脂饲料,饲养8周。饲养实验结束后,参考生长结果,选择对照组、I_0组、I_(0.1)组、I_(0.4)组进行急性拥挤胁迫实验。结果显示:①与对照组相比,I_0组增重率显著下降,随着低鱼粉饲料中牛磺酸水平的升高,青鱼幼鱼增重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当牛磺酸添加量为0.1%时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②相对于对照组,I_0组的绒毛高度降低、隐窝深度增加,杯状细胞数降低,添加牛磺酸使绒毛高度升高、隐窝深度降低,杯状细胞数和淋巴细胞数增多;③急性拥挤胁迫使青鱼幼鱼血清史质醇、血糖、血清溶菌酶(LSZ)、补体C3、超氧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GSH)含量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其最大值出现在胁迫2 h或者8 h。在整个胁迫期间,I_0组史质醇和血糖含量高于其他各饲料组,I_0组溶菌酶、补体C3、SOD和GSH均低于其他各饲料组。研究表明,在低鱼粉饲料中添加牛磺酸可提高青鱼生长性能、改善肠道结构、增强青鱼的抗急性拥挤胁迫的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磷脂酶A_2基因的cDNA、基因组克隆与表达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利用RACE和RT-PCR技术克隆了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磷脂酶A_2基因(Re-PLA_2-1)的cDNA及基因组序列,并分析了其m RNA在海蜇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Re-PLA_2-1基因的cDNA全长为824 bp,包括了48 bp的5?非编码区、504 bp的开放阅读框及272 bp的3'非翻译区。SMART分析显示,Re-PLA_2-1为分泌蛋白,包括了一个由19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和一个由118个氨基酸组成的磷脂酶A_2结构域。多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显示,Re-PLA_2-1基因与来自星状海葵(Nematostella vectensis)、僧袍芋螺(Conus magus)、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等磷脂酶A_2的相似性较高,共同聚类为pfam09056 GIX PLA_2分支,均包含pfam09056家族成员酶活性所必需的Ca~(2+)结合位点、活性催化位点和PLA_2结构域所必需形成二硫键的半胱氨酸。Re-PLA_2-1基因组全长为2671 bp,由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组成。RT-PCR结果显示,Re-PLA_2-1基因在海蜇4个发育阶段均有表达,其中,横裂体阶段的表达量最高,碟状体阶段最低。这些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了解海蜇磷脂酶A_2毒素的生物功能奠定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株有抑菌活性解淀粉芽孢杆菌的鉴定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环境中芽孢杆菌对常见细菌的抑菌能力,从池塘底泥中分离出6株芽孢杆菌进行了鉴定和抗菌能力研究。以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藤黄微球菌和嗜水气单胞菌为研究对象,采用管碟法测定了细菌发酵上清液的抑菌活性,测定了发酵上清液和病原菌共培养的生长曲线,并采用生化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细菌进行鉴定。结果发现其中1个菌株的发酵上清液对嗜水气单胞菌和藤黄微球菌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进一步通过生化和分子鉴定发现该菌株为解淀粉芽孢杆菌。结果表明:分离的解淀粉芽孢杆菌的发酵产物对嗜水气单胞菌和藤黄微球菌具有抑制作用,可以作为一种潜在的益生菌用于防治嗜水气单胞菌和藤黄微球菌感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樟芝发酵液、液体发酵菌丝体和固体培养菌丝体中香气成分
《食用菌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樟芝(Taiwanofungus camphoratus)发酵液、液体发酵菌丝体和固体培养菌丝体中挥发性成分,其中共鉴定出30种香气成分。发酵液中有14种香气成分,相对含量为43.76%,以醇类为主;液体发酵菌丝体有19种香气成分,相对含量为34.97%,以醇类和醛类为主;固体培养菌丝体中有15种香气成分,相对含量为12.21%,以醛类为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尼罗罗非鱼不同品系间mtDNA D-loop差异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PCR扩增获得尼罗罗非鱼"88品系"(XH)、"99品系"(AN)和吉富品系(GF)3个主要养殖品系共95尾鱼的mt DNA D-loop序列,并进行碱基测序及对比分析,探究3个品系在遗传结构信息、保种现状和选育潜力的差异。结果表明:13个品系个体序列片段长度为550~556 bp,包括111个变异位点,其中转换、颠换、插入/缺失数依次为65、34、12,多态位点比例为18.64%。23个品系共有27个单倍型,XH、AN、GF单倍型数依次为12、7、10,其中GF、AN共享1个单倍型,XH、GF共享1个单倍型,其他为各品系独有。3个品系的单倍型在NJ系统树上互相交叉,GF有2个单倍型在变异水平上形成独有的进化枝。33个品系间遗传分化指数均大于0.05,存在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其中XH与AN、XH与GF之间遗传漂变起主要作用,AN与GF之间基因流起主要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目前选育的3个尼罗罗非鱼品系内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品系间存在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并具备高比例的独有单倍型,3个品系目前仍具备较高的选育潜力。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养殖品系 遗传结构 mtDNA D-loop 遗传分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发酵豆粕对圆斑星鲽生长及消化能力的影响
《水生生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饲料中发酵豆粕的适宜添加量,以鱼粉和发酵豆粕为蛋白源,鱼油和豆油为脂肪源,分别添加0、10%、20%、30%和40%的发酵豆粕替代0、9.81%、19.63%、29.44%和39.26%的鱼粉蛋白,设计5种等蛋白(50%)、等脂(8%)的实验饲料(分别表示为Ⅰ、Ⅱ、Ⅲ、Ⅳ和Ⅴ),每组设3个重复,每重复15尾鱼,初始体重为(49.0±1.0)g,经过8周的饲养实验,结果表明:(1)饲料效率随饲料中发酵豆粕水平的升高逐渐降低,饲料中发酵豆粕水平为20%时,鱼体的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和摄食量均会显著降低(P<0.05)。(2)全鱼水分和灰分含量随饲料中发酵豆粕水平的升高而升高,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则随发酵豆粕水平的升高而降低。(3)胃蛋白酶和肝脂肪酶活力随饲料中发酵豆粕水平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Ⅰ组最高,显著高于Ⅲ组(P<0.05),但与Ⅱ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Ⅱ、Ⅲ和Ⅴ组的胃脂肪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肠淀粉酶活力则随饲料中发酵豆粕水平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Ⅲ组最高,显著高于Ⅰ组(P<0.05),但与Ⅱ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消化酶活力(肠蛋白酶、胃淀粉酶、肠脂肪酶)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4)Ⅰ组的皱襞高度和肠壁厚度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各组的黏膜厚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所述,在饲料中添加10%的发酵豆粕对圆斑星鲽的生长、饲料利用和形体指标无显著性影响,过量添加则抑制鱼体的生长。
关键词: 圆斑星鲽 发酵豆粕 生长性能 体成分 消化酶活力 肠道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渍海蜇加工过程中铝的变化规律研究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16
摘要:目的以鲜海蜇为原料,研究三矾工艺加工盐渍海蜇过程中铝的含量及其形态变化,为盐渍海蜇中铝的控制与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以溶液浸取法提取海蜇样品中不同形态的铝,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各形态铝的含量。结果在加工过程中海蜇的总铝含量逐渐增加,鲜海蜇、初矾、二矾、三矾海蜇中总铝含量分别为12.10 mg/kg、99.80 mg/kg、440.04 mg/kg、701.49 mg/kg;海蜇中铝的主要形态为无机态铝,有机态铝的含量较低,鲜海蜇、初矾、二矾、三矾海蜇中无机态铝占总铝的比例依次为70.83%、79.41%、86.16%、93.10%;无机态铝中大部分为沉淀态的Al(OH)_3,在海蜇样品中均占总铝含量的50%以上。结论采用传统三矾工艺加工盐渍海蜇,海蜇中铝的含量显著增加,其中铝的形态主要为无机态。因此,盐渍海蜇铝毒性的大小可直接用总铝含量来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合浦珠母贝对不同种类及浓度的单胞藻摄食与消化效果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单胞藻粒径大小、表面结构、生化组成及饵料浓度等角度开展了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对不同种类及浓度的单胞藻摄食与消化效果研究。投喂粒径大小相近的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和湛江叉鞭金藻(Dicrateria zhanjiangensis)混合藻,粒径大小不同的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和海水小球藻(Marine chlorella)混合藻,用细胞计数法检测剩余混合藻中各单胞藻浓度。分别投喂以上4种不同浓度梯度的单胞藻,观察比较粪便中单胞藻消化状况。结果显示,合浦珠母贝对粒径大小相近的单胞藻没有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摄食(P>0.05),对粒径较大的单胞藻摄食率明显高于粒径较小的单胞藻(P<0.05);随着投喂单胞藻浓度的升高,合浦珠母贝对单胞藻的消化程度降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汤旺河花斑副沙鳅繁殖季节性腺发育组织学观察
《水产学杂志 》 2016
摘要:运用组织切片技术研究汤旺河花斑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a繁殖季节的性腺发育。结果表明:花斑副沙鳅性成熟系数在6月份最高,其中雄性群体的平均成熟系数为(1.26±0.28)%,雌性群体为(27.6±3.14)%;6~8月,花斑副沙鳅性成熟系数逐渐降低,推断其繁殖盛期在6月中旬~7月上旬。繁殖季节汤旺河花斑副沙鳅精巢发育处于精子形成阶段,精小囊相互融合,大量的精细胞向精子转变,排精后精巢内充满网状的结缔组织,染色后呈粉红色,精原细胞游离于囊腔内,精巢结构为典型的小叶型结构。花斑副沙鳅只有一侧卵巢,繁殖季节卵巢切面显示,主要由第Ⅰ、Ⅱ、Ⅲ(早期)、Ⅴ和Ⅵ5个时相卵母细胞构成,其中第Ⅰ、Ⅱ、Ⅲ(早期)和Ⅵ时相卵母细胞主要存在于产后恢复期的卵巢内,第Ⅴ时相卵母细胞存在于成熟卵巢内。成熟卵母细胞卵径为628.9~893.6μm,放射带厚度为13.69~20.486μm。依据卵巢切面组织学及性成熟系数月份变化,推测汤旺河花斑副沙鳅为一次性产卵鱼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