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油菜叶片气孔导度与冠层光谱植被指数的相关性
《作物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冠层光谱实时、无损和定量监测植物叶片气孔导度,对于改善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以及产量和品质预测预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裂区设计法(宁油18和宁油16两个品种)、两个供氮水平(N180:纯氮180kghm-2、P2O5120kghm-2、K2O180kghm-2和硼砂15kghm-2;N0:CK)于2007—2008年测定油菜冠层光谱反射率、叶片气孔导度以及叶面积指数(LAI)和叶片鲜、干生物量,利用各波段光谱反射率组合产生的植被指数,分析油菜叶片气孔导度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光谱植被指数的相关性,从而建立光谱植被指数对叶片气孔导度的估算模型。结果表明,在整个生育期油菜叶片气孔导度呈"双峰"变化,LAI和叶片鲜、干生物量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开花前光谱植被指数与油菜叶片气孔导度和油菜冠层叶片平均气孔导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且光谱植被指数对油菜冠层叶片气孔导度的拟合效果好于对油菜叶片气孔导度的。光谱植被指数与冠层叶片气孔导度的量化关系可为今后快速、无损、大面积的油菜作物气孔导度估算奠定一定基础。


假隔链格孢SF-193的产孢特性及其分生孢子对空心莲子草的致病力
《中国生物防治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SF-193的产孢特性,选取了8种产孢培养基,研究分别在自然光、黑光灯和黑暗的条件下对SF-193产孢的影响程度。试验结果表明,在黑光灯连续照射11d后,SF-193在PCA、CA、SNA、Czapek和组织煎汁5种培养基上有少量分生孢子产生,而在其他3种琼脂培养基上不产生分生孢子。PCA培养基中马铃薯与胡萝卜比例为1:5时,SF-193在9d后产孢量最大,10×10倍显微观察约60个孢子/视野;当CA培养基中的胡萝卜含量提高至80%左右时, SF-193在3d后达到最大产孢量,10×10倍显微观察约300个孢子/视野。研究了黑光灯照度与胡萝卜含量对SF-193产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黑光灯照度为195~210lx、胡萝卜含量约为0.8g/ml时,SF-193在25℃培养6d后产孢量最大,约为6.5×10~5个孢子/ml。SF-193的分生孢子在田间对空心莲子草的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经孢子浓度10~4个孢子/ml处理后,空心莲子草的病情指数为67.7。
关键词: 假隔链格孢SF-193 空心莲子草 产孢特性 致病力


夏蜡梅腋芽微繁殖及叶片不定芽再生
《江苏农业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夏蜡梅(Sinocalycanthus chinensis)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落叶观赏花木,为国家二级保护珍稀濒危植物。以夏蜡梅当年生枝条的茎段为供试材料,进行腋芽微繁殖和叶片不定芽再生的研究。结果表明:茎段在附加2.00mg/L ZT和0.05 mg/L IBA的WPM培养基上快繁,萌发迅速、芽体粗壮、叶色淡绿,月繁殖系数超过10.0,可以连续继代10次以上;以无菌苗的叶片为外植体在附加2.0 mg/LTDZ、0.1 mg/L IBA和1.0 mg/L KT的WPM培养基上,不定芽再生频率达40%。在3/5MS大量元素+WPM微量元素+WPM有机成分+0.20 mg/L IBA+0.05%活性炭的生根培养基上,试管苗的根系和地上部发育良好,盆钵移栽成活率达100%。该体系的建立为夏蜡梅工厂化育苗以及运用生物技术手段对夏蜡梅进行改良奠定了基础。


油菜新品种宁杂15号分子指纹图谱的构建
《江苏农业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RAPD、SSR、SRAP 3种标记法构建了杂交油菜新品种宁杂15号的分子指纹图谱,用于检验品种的真实性。结果表明,SSR标记相对其他2种标记法,其扩增多态性较好、带型明显而且共显性标记比例较大;选用12对引物构建了甘蓝型杂交油菜新品种宁杂15号的分子指纹图谱,该图谱能够准确确定品种之间差异、判断品种真实性;将选定的标记应用于小群体上检验纯度,发现其有实用价值。


棉花育苗移栽新技术的发展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江苏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就当前我国棉花生产上发展与应用的几项重要育苗移栽新技术,包括基质育苗、无土育苗、微钵育苗、水浮育苗、穴盘育苗的技术特点、配套技术要求和推广应用状况等进行了系统介绍,为这些育苗移栽新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利用和棉花生产效益的提高提供技术参考。


棉花纤维发育关键酶对氮素的响应及其与纤维比强度形成的关系
《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田栽培条件下,于2005~2006年在江苏南京(118o50′E,32o02′N,长江流域下游棉区)以美棉33B(平均比强度32cN/tex)和科棉1号(平均比强度35cN/tex)2个品种为材料,进行氮素水平(0(零氮),240(适氮)和480kgN/hm2(高氮))实验,研究棉花纤维发育关键酶(蔗糖合成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变化特征对氮素的响应及其与纤维比强度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棉纤维发育关键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强度均受氮素影响,并影响棉纤维素的累积特征及纤维比强度的形成.蔗糖合成酶活性随铃龄增加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铃龄31天,其基因表达强度在7~21天维持较高水平;氮素水平间比较,以240kgN/hm2处理的蔗糖合成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强度最高,酶活性高表达持续时间长.β-1,3-葡聚糖酶活性随铃龄增加呈下降趋势,其基因表达在铃龄7~24天间呈单峰曲线,铃龄18天时达到峰值;氮素水平间比较,以240kgN/hm2处理的β-1,3-葡聚糖酶活性最高,其基因表达量在纤维发育前期(铃龄9~12天)较低,之后大幅增加且稳定表达.240kgN/hm2下棉纤维发育关键酶的上述变化促进纤维素累积持续期长且整个纤维发育过程中纤维素累积速率平缓,最终形成纤维比强度较高.
2008年江苏棉情分析与生产建议
《江苏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根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棉花综合高效栽培项目组对2008年棉花生产监测结果,概述了2008年江苏省棉花生产的概况,分析了中国棉花生长指数在江苏生产中应用的结果,指出该指数基本反映棉花适时生长动态,是反映气候、病虫害和栽培管理等影响极为敏感和快捷的指标,对指导棉花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棉情监测结果分析当前江苏棉花生产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