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杂交组合对小麦花粉植株再生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小麦杂种F1代和部分亲本单核中晚期的花药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杂交组合、不同培养基等几个因素对F1花粉植株再生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F1花粉植株再生频率在不同组合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植物生长调节剂4PU-30和C17、K3、W143种培养基对花药的花粉出愈率、绿苗分化率和绿苗产量也产生影响,这些影响存在组合间的差异。在对F1代父母本的调查中发现,花粉植株的再生能力与两个亲本密切相关,有的还与父母本的互作效应有关,经测算,“扬麦5号”是一般配合力较高的亲本材料。因此,选择适当的杂交组合是提高小麦花粉植株再生频率的关键。
关键词: 小麦;杂交组合;花药培养;绿苗产量


体内外成熟与老化对小鼠卵激活刺激敏感性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鼠体外成熟卵母细胞组的乙醇激活率显著低于体内成熟卵母细胞组水平。在体外成熟过程中[培养液:TCM-199+FCS(20%)+hCG(2IU/ml)],卵丘细胞的存在极显著地降低了成熟卵的乙醇激活率,卵激活率由58.7%(裸卵)降为13.8%(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超排卵子随着卵龄的增加,卵子的乙醇激活率逐渐升高,而且体内老化卵的激活率高于体外老化同龄组的水平。
关键词: 小鼠;卵母细胞;孤雌激活


球茎大麦在大麦育种上的应用——Ⅰ.大麦单倍体的诱导与加倍单倍体的产生
《作物学报 》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三种栽培大麦品种为母本,三种球茎大麦为父本进行杂交。诱导栽培大麦单倍体,结果杂交成胚率平均为47.9%,幼胚离体培养成苗率平均为54.0%。这些胚培苗的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分别含有7,14,21条,不同组合杂交后代含有的染色体数目不同,所有含有7条染色体的后代,其染色体C-带带型显示为父本栽培大麦的染色体,表明该后代为栽培大麦单倍体,用滴加0.04%秋水仙素的Knop溶液进行单倍体植株的染色体加倍,结果加倍率达90%以上,另外,我们还讨论了染色体消失法诱导单倍体的优越性及其机理。


高产高效持续农作制度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江苏农业学报 》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论文回顾了本世纪以来相继发生的石油农业、生态农业、绿色革命和可持续农业等国际农业思潮的演进。介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定义、概念以及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向可持续发展技术变化的新动向。阐述了农作制度概念及其技术体系内容与特点。在分析江苏农业生产现状与可持续发展面临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指出建立现代型高产高效持续农作制度是江苏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并相应提出农作制度技术体系设想。
关键词: 高产高效持续;农作制度;农业可持续发展


武粳4号抗稻瘟病基因分析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太湖稻区高抗稻瘟病的主栽品种武粳4号分别与感病品种丽江新团黑谷和苏御糯杂交并回交,获得F1、F2、BC和部分F3世代。3~4叶期采用3个有代表性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ZG1、ZE3和ZA49对不同世代材料进行接种鉴定,根据抗、感分离情况分析抗病亲本的抗病基因组成。结果表明,武粳4号对ZG1、ZE3和ZA493个生理小种的抗性分别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等位性测定表明,武粳3号携带的抗病基因与Pi-km,Pi-ta,Pi-ta2,Pi-kp,Pi-b和Pi-k等已知抗病基因是不等位的。
关键词: 水稻;稻瘟病菌;抗病基因;分析


江苏省玉米病毒病研究 Ⅰ.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与病原初步鉴定
《江苏农业学报 》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玉米病毒病是我国玉米生产上的一类重要病害,历史上曾经在我国一些地区数次流行,造成严重损失[1,2]。据1996年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召开的《玉米病毒病治理对策研讨会》报道,中国10个省区玉米病毒病发生面积超过2.33×106hm2,玉米产量年损失超过5×...
关键词: 玉米;病毒病害;灰飞虱;防治


杀菌剂对水稻种子表面拮抗细菌的影响
《中国生物防治 》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水稻种子表面分离获得270个细菌分离物,其中92个菌株对水稻恶苗病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用拮抗菌P-91和B-916处理水稻种子,秧苗株高比对照有明显的增高。通过杀菌剂和拮抗细菌对水稻恶苗病防治作用结果的比较,表明施保克、浸种灵和B-916对恶苗病有较好的防效;菌虫清不仅防效差,而且对水稻种子表面的拮抗细菌有破坏作用。
关键词: 杀菌剂,拮抗细菌,水稻,种子


水稻恶苗病拮抗细菌的筛选及其生物活性测定
《江苏农业学报 》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水稻恶苗病拮抗细菌的筛选及其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①在分离到的约120个有拮抗潜力的细菌菌株中,有21种对恶苗病菌具很强的拮抗作用;②用这21种拮抗菌株处理水稻种子,对恶苗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不同菌株之间防效差异显著,其中31-2、204、A-3、A-2、8-14、A-5、91-2、727和23防效较高;③用有些拮抗菌株如91-2、A-5和A-6等处理种子,对种子发芽及秧苗生活力具有促进作用;④出苗后用拮抗菌喷雾防治恶苗病,效果虽不及种子处理,但仍有一定的防病效果;⑤混合拮抗菌株组合91+916、91-2+727、A-6+A-5和91-2+A-5处理种子可明显提高防效,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水稻对紫外光B辐射增强的生化适应机制
《作物学报 》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品种IR68和Dular生长在室外条件下,在以自然条件(6.0)、13.0和19.1 kJm~(-2) day(-1)(分别模拟臭氧浓度下降20%和40%时的UV-B强度)的紫外光B(UV-B 280~320nm)进行二周与四周的照射处理,研究UV-B对水稻叶片内一些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UV-B辐射增强诱导了二个水稻品种叶片内吸收UV的类黄酮化合物的积累,同时使叶片内多胺的含量明显提高。然而,19.1 kJm~(-2)day~(-1)的UV-B辐射显著抑制了IR68和Dular叶片内的过氧化氢酶和SOD酶的活性。UV-B强度的增加比处理时间的延长对这些指标的影响更明显。以上结果说明,水稻是通过吸收UV的类黄酮和多胺的积累而不是以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来适应UV-B辐射增强的。
关键词: 水稻 紫外光B 类黄酮 多胺 过氧化氢酶 SOD酶


开花灌浆期模拟阴天水稻群体内光质环境的调控研究
《中国农业气象 》 1998 CSCD
摘要:通过分析水稻开花灌浆期模拟阴天条件下,不同品种与不同栽培措施的水稻群体吸收光谱辐射能的差异,以及它们同水稻产量形成的关系,从而阐明在水稻生产实践中,结合当地水稻开花灌浆期的气候特点,选择受光条件好的水稻品种,实施合理的栽插密度与行株距,使用有效植物生长调节剂,是改善开花灌浆期阴天水稻群体内光质环境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阴天;水稻;光质环境;调控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