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应用DGGE技术研究扇贝养殖海域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多样性
《水产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扇贝养殖海区微型真核浮游生物群落多样性,明确养殖扇贝发病时期高丰度微型真核浮游生物种类,探讨微型真核浮游生物与栉孔扇贝急性病毒性坏死病毒(acute viralnecrosis virus,AVNV)水平传播的可能关系。于2009年和2010年从青岛流清河湾扇贝养殖海区采集了9个月份的海水样品,经25和3μm的滤膜过滤收集海水中3~25μm的浮游生物,扩增18S rDNA可变区序列,并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electrophoresis,DGGE)技术对扩增序列进行分离以分析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该养殖海区微型真核生物包括甲藻、纤毛虫、眼虫、定鞭藻、硅藻、盘蜷虫、隐藻、领鞭毛虫、变形虫和Cercozoan,其中甲藻类和纤毛类生物的最高相对丰度分别达41.0%和38.2%,是海区的优势种类。各月份DGGE谱带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009年6、7、8、9月份浮游生物群落组成较为相似。中肋骨条藻在扇贝发病前后均有分布。结合相关扇贝AVNV已有的研究结果,研究认为中肋骨条藻是AVNV水平传播的参与者之一,但海区中广泛分布的甲藻和纤毛虫与AVNV传播的关系还有必要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浮游生物 栉孔扇贝 急性病毒性坏死病毒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五里湖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模型初探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9年五里湖的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数据,利用EwE 6.0构建五里湖生态系统的生态通道模型。该模型包括大型鲌、其他食鱼性鱼类、湖鲚、鲤、鲫、野杂鱼、鲢、草食性鱼类、大型虾蟹类、软体动物、其他底栖动物、浮游动物、沉水植物、其他维管束植物、浮游植物和碎屑等17个功能组,基本覆盖了五里湖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过程。模型分析表明:2009年五里湖生态系统处在趋于成熟时期。生态网络分析表明,生态系统各功能组的营养级范围为1~3.958,能量流动主要有6级,来自初级生产者的能量效率为4.4%,来自碎屑的传递效率为5.1%,平均能量传递效率为4.9%。生态系统功能组直接来源于碎屑的比例占总流量的60%,来源于初级生产者的比例为44%。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计算量/总呼吸量(TPP/TR)、连接指数(CI)、系统聚合度(A)、Finn's循环指数(FCI)、Finn's平均能流路径长度(FCL)和系统杂合度(SOI)分别为1.339、0.277、0.267、0.155、3.393、0.119。研究亮点:初步尝试将生态通道模型应用于评价湖泊生物修复效果,研究增殖放养的鱼类和贝类对水域生态系统的上行效应和下行效应。判断在实施富营养湖泊的生物治理过程中,从生态系统水平探讨五里湖生态系统的成熟度和发育程度,为大水面增殖放养鱼类、贝类等提供管理实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实测数据与雷达图像数据的渔船特征对比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实地考察、Google Earth软件测量和文献查阅获取常见渔船长、宽等数据,同时利用ENVI软件获取Radarsat-2 HH、HV、VV等3种极化方式图像中的渔场作业渔船数据,并参照航向航速对其进行修正,获取图像渔船的长、宽数据。对2种数据进行分析发现,Radarsat-2图像数据中船舶灰度值与海洋背景灰度值差异明显,船体灰度明显高于海洋背景,且随着船舶长度的增加,船体灰度变大,船舶与对应海洋背景灰度比也呈现变大趋势;图像渔船的长宽数据与实测渔船的长宽数据有对应关系,相同船长范围内的渔船长宽比在同一区域之内一般在4~6之间;实测渔船长宽比是图像渔船长宽比的1.04倍。研究结果将为提高海上渔船监测的准确性提供有益参考,进而对海洋渔业资源起到保护作用。
关键词: 渔船监测 Radarsat-2 船舶几何数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糖水平对点篮子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海洋渔业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鱼粉为蛋白源,糊精为糖源,配制等蛋白质(含量为35%)、等能量糖水平分别为5%,10%,15%,20%,25%,35%(标号分别为T1、T2、T3、T4、T5、T6)的6组配合饲料,对点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投喂56d,研究了饲料中糖水平变化对体重为34.45±10.61 g点篮子鱼生长、体成分和生物学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饲料糖水平的增加,点篮子鱼的摄食率和生长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特定生长率(SGR)与饲料糖水平之间适宜的二次方程:y=0.455 1+0.012 5x-0.000 3x2(R2=0.913 7),点篮子鱼饲料中糖的最适添加水平为20.83%;饲料系数(FCR)和肌肉中粗脂肪含量与饲料中糖水平变化成正相关;高糖组(T6)鱼的肝脏中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低糖组(P<0.05)。综合实验结果认为:点篮子鱼饲料糖适宜添加量为15%~2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菌蜕系统作为新型渔用疫苗体系的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菌蜕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疫苗体系,是通过对噬菌体PhiX174裂解基因E的精确表达调控建立的。细菌菌蜕兼顾了组合抗原免疫原性、佐剂效应、靶向性载体等作用,特别适合于黏膜免疫及口服免疫;由于缺乏内含物而更加安全;生产过程简单,适宜大规模生产。这些特性决定了细菌菌蜕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候选疫苗及递送系统。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鱼类细菌性疾病大规模爆发并造成严重损失。鉴于化学药物和常规疫苗的种种缺陷,新型渔用疫苗的研究日渐受到人们重视。在阐述细菌菌蜕系统形成和调控机制的基础上,着重介绍菌蜕疫苗在几种鱼类细菌性病害防治中的研究进展,并对菌蜕系统作为新型渔用疫苗体系的可行性和优越性进行讨论,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渔用菌蜕疫苗将在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低温冷冻保存对大黄鱼精子酶活性的影响
《海洋渔业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超低温(-196℃)冷冻保存对大黄鱼(Pseudosiaena crocea)精子内总ATP酶、肌酸激酶(CK)、琥珀酸脱氢酶(SDH)、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还原酶(GR)等酶活性的影响。运用试剂盒分别测定了冷冻前后大黄鱼精子内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过超低温冷冻保存后,大黄鱼精子的活力下降,精子内GR活性从(4.42±0.29)U·L-1增加到(58.93±2.26)U·L-1(P<0.05);其它几种酶的活性均显著下降(P<0.05),总ATP酶、CK、SDH的活性分别从冻前的(60.16±5.88)U·mL-1、(11.91±0.76)U·mL-1和(51±2.16)U·mL-1下降到(3.54±0.37)U·mL-1、(10.22±0.32)U·mL-1和(31.5±2.08)U·mL-1;LDH、SOD和CAT活性从冻前的(7 806.44±110.11)U·L-1、(42.65±1.56)U·mL-1和(119.91±8.10)U·mL-1下降到(2 654.13±70.06)U·L-1、(31.99±1.57)U·mL-1和(55.87±2.32)U·mL-1。超低温冷冻保存对大黄鱼精子活力和精子酶活性均有显著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雌性条斑星鲽脑垂体组织学观察
《热带海洋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H.E染色法、Mallory染色法、Heidenhain-Azan(简称HA)法、鱼类脑垂体染色法(简称Jafri)及电镜技术对雌性条斑星鲽Verasper moseri的脑垂体进行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的研究,探讨了促性腺激素分泌细胞与性腺发育的关系。结果表明,雌性条斑星鲽脑垂体呈背腹型,由神经垂体和腺垂体两部分组成。神经垂体为一束神经纤维,中间夹杂两种垂体细胞和两种胶质。腺垂体结构复杂,分为前腺垂体(RPD)、中腺垂体(PPD)和后腺垂体(PI),腺垂体内鉴别出6种内分泌细胞。前腺垂体内有3种:催乳激素(PROL)分泌细胞、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细胞和促甲状腺激素(TSH)分泌细胞;中腺垂体含有生长激素(GH)分泌细胞、促甲状腺激素(TSH)分泌细胞和促性腺激素(GtH)分泌细胞;后腺垂体内含有一种促黑色素激素(MSH)分泌细胞。雌性条斑星鲽脑垂体内只发现一种类型的GtH分泌细胞,其内含有大小两种分泌颗粒.同时也研究了垂体中其他细胞的特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菱鲆胚胎和仔稚鱼的热刺激耐受能力
《渔业科学进展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培育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耐高温品系为目的,研究了胚胎和仔稚鱼对热刺激的耐受力差别,为通过高温刺激选育大菱鲆耐高温品系提供指导和基础数据。实验分别对大菱鲆胚胎期(孵化前期)、卵黄囊期(初孵仔鱼,0dph)、前弯曲期(10dph)和弯曲期(25dph)的仔鱼、稚鱼(50dph)使用22~33℃范围内不同梯度的高温海水,进行突变热刺激,2h后转入原水体中培育,记录之后60~84h的死亡率、仔鱼孵化率、畸形率等数据。结果表明,上述5个发育期大菱鲆经受2h热刺激的亚致死温度为24、23、<22、28、28℃,半致死温度为26、28、22、29、29℃,致死温度为30、29、27、30、30℃。根据热刺激后24和48h死亡率,耐热能力由弱到强依次为10dph<胚胎<0dph<25dph<50dph,总体上呈现随生长发育逐渐增强的趋势。10dph左右可能为大菱鲆热刺激耐受力低谷,此时也是开鳔期,对外界环境反应灵敏,受到不良环境刺激易导致死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复合氨基酸螯合钙的合成工艺优化
《食品与机械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鱼类加工下脚料鱼头、鱼排为原料制备复合氨基酸螯合钙,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最陡爬坡试验和中心组合设计法对螯合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pH值和氨基态氮对螯合率有显著影响(P<0.05),复合氨基酸液中氨基酸的种类及其含量对螯合效果影响较大,当氨基酸浓度大于2.1mg/mL时,螯合钙中相应的氨基酸相对含量也较高;在复合氨基酸液与钙液螯合时,甲硫氨酸和甘氨酸对钙的螯合能力均大于丙氨酸。优化后的螯合工艺参数:pH值7.90,温度50℃,时间60min,氨基态氮浓度为3.66g/L,复合氨基酸液∶钙液(V∶V)20∶1,该条件下螯合率为58.19%。
关键词: Plackett-Burman设计 复合氨基酸螯合钙 甲硫氨酸 甘氨酸 螯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斜带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CP基因shRNA干扰载体的构建及效果评价
《水产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Invitrogen公司的在线生物学软件分析斜带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CP基因,设计针对CP基因不同位置的小发卡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干扰序列[其结构特征为正链(19 nt)-环(4 nt)-负链(19 nt)]。化学合成这些序列,并退火连接为双链干扰片段,将双链干扰片段定向克隆到干扰载体pENTRTM/U6中,构建shRNA干扰载体pshRNA-124、pshRNA-896和pshRNA-NNV。然后,用脂质体转染法分别将3种shRNA干扰载体和pEGFP-CP基因共转染导入黑头呆鱼(FHM)肌肉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荧光强度,分析荧光抑制效率,Real-time RT-PCR检测CP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表明,在pEGFP-CP与shRNA干扰载体共转染组,pshRNA-124、pshRNA-896、pshRNA-NNV的荧光抑制效率分别为47%、68%、51%。3种shRNA干扰载体都有干扰效果,均能干扰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其中pshRNA-896干扰效率最好。Real-time RT-PCR检测表明,干扰质粒pshRNA-124、pshRNA-896、pshRNA-NNV对pEGFP-CP基因的沉默效率分别约为60%、96%和5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研究表明,靶向斜带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CP基因的shRNA干扰载体构建成功,为进一步运用RNA干扰技术进行CP基因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神经坏死病毒 CP基因 shRNA干扰载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