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山地杨梅不同网室避雨栽培模式效果比较研究
《中国南方果树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适合山地杨梅最佳的避雨栽培模式,以东魁杨梅为试材,以露地栽培为对照,开展单株网室、连片网室避雨栽培模式试验研究,比较不同栽培处理温湿度、果实品质、产量和经济效益等。结果表明,单株网室、连片网室避雨栽培影响环境温湿度,利于杨梅生长发育,单果质量分别比露地栽培提高27.4%和51.3%,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1.6%和0.6%,优质果率提高37.0%和64.8%;果实分别延迟2 d、4 d成熟,分别延后3 d、7 d采摘结束,采摘期分别延长1 d、3 d,采收率分别提高81.8%和107.9%;杨梅果实贮存性能明显提升,每667 m2分别增加经济效益20 268元和55 620元。说明连片网室避雨栽培模式促产业提质增效更显著,值得山地杨梅产区应用推广。
关键词: 山地杨梅 单株网室 连片网室避雨 栽培模式 研究比较


野生桑树桑黄和杨树桑黄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比较
《菌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比较了野生桑树桑黄和杨树桑黄子实体乙醇提取物抗氧化活性和化学成分的差异,探讨其高抗氧化能力的来源。以二苯基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清除率、超氧阴离子清除率和β-胡萝卜素漂白实验作为抗氧化的指标比较其抗氧化活性差异。结果表明,桑树桑黄和杨树桑黄均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杨树桑黄的抗氧化活性显著强于桑树桑黄;杨树桑黄醇提物的总黄酮和总多酚含量均高于桑树桑黄醇提物。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Triple-TOF-MS)比较了桑树桑黄和杨树桑黄乙醇提取物成分差异,桑树桑黄中共鉴定出19种多酚类物质,杨树桑黄中除了与桑树桑黄中相同的19种物质,还另外分析出3种多酚类物质。
关键词: 桑黄 抗氧化 化学成分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法


辣椒蔗糖磷酸合成酶和磷酸蔗糖磷酸酶基因家族鉴定及表达
《分子植物育种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和磷酸蔗糖磷酸酶(SPP)是植物蔗糖合成的重要酶,在调控蔗糖合成及其积累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辣椒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及转录组数据的公布为鉴定和探究辣椒SPS和SPP基因的多样性提供了机会。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辣椒SPS和SPP基因进行鉴定,并从染色体定位、系统发育关系和表达模式分析其特征。结果发现,两个辣椒共含有4个SPS和SPP基因,每个辣椒种均编码2个成员,SPS编码的氨基酸长度和分子量约是SPP的2倍,等电点范围6.12~8.16和5.96~6.26之间。染色体定位发现辣椒SPS和SPP基因均定位在不同的染色体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来自7个物种,结果表明SPS和SPP都可以分为4个亚族。表达谱分析显示,基因呈现差异表达,其中Ca-LZSPS1和Ca-LZSPP2呈现广谱性表达;进一步研究发现,SPS和SPP基因都受到3种激素(ABA, IAA, SA)不同程度的诱导;此外,在逆境胁迫下,辣椒SPS相比SPP更容易受到环境诱导,而SPP基因则在叶中主要参与热调控机制,在根中更多的参与冷调控机制。这些结果阐明了辣椒SPS和SPP基因的表达特性,为进一步研究辣椒中蔗糖的合成与积累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辣椒 蔗糖磷酸合成酶(SPS) 磷酸蔗糖磷酸酶(SPP) 表达分析 胁迫响应


金定鸭生长分化因子9(GDF9)基因多态性及其与产蛋性能的相关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生长分化因子9 (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9, GDF9)是由卵母细胞分泌的生长因子,参与调控哺乳动物的卵巢发育,但在禽类中的研究较少。为研究金定鸭(Anas platyrhynchos domestica) GDF9基因的SNPs,找出与产蛋性能相关的分子标记,本研究采用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GDF9基因在458只金定鸭母鸭中的SNPs,并分析各个多态位点的不同基因型与金定鸭开产日龄和300日龄产蛋量的相关性。结果显示,金定鸭外显子1和外显子2上共发现10个突变位点,其中有6个位点为错义突变位点,所有位点均具有3种基因型;遗传学分析显示,7个位点为中度多态(0.25
关键词: 金定鸭 产蛋性能 生长分化因子9(GDF9) SNPs


中波紫外线处理对香菇采后维生素D2含量及生化品质的影响研究
《核农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强化香菇中维生素D2含量,并研究中波紫外线(UV-B)对香菇营养品质、活性氧代谢相关酶活性以及超微结构的影响,本研究将鲜香菇置于0.203 mW·cm-2的UV-B紫外灯下,正反面分别照射0.5、1、2、3和4 h,考察香菇营养品质、表观形态、抗氧化相关酶活及其超微结构结。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UV-B处理2 h后维生素D2含量从0升至104.87μg·g-1,持续延长处理时间,维生素D2含量未出现显著增加,维生素C含量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UV-B处理2 h时最高为46.1μg·g-1。有机酸、可溶性糖含量、酶等对UV-B处理不敏感,均保持稳定状态;但长时间照射使香菇色泽显著加深,细胞受损,膜透性增加;UV-B处理2 h时相对电导率较对照组提高了20.61%,处理3 h时相对电导率提高了63.25%。香菇经UV-B处理2 h后,在后期贮藏过程中表现出较好的品质稳定性。本研究结果表明,2 h的UV-B照射处理有助于提高香菇维生素D2、维生素C的含量和抗氧化系统的强化,并且对于其他营养品质无显著负面影响,对提高香菇的商品价值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中波紫外线 香菇 维生素D2 膜脂过氧化 活性氧代谢


春兰miR396过表达对拟南芥叶片生长、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生物技术通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春兰miR396(cgo-miR396)基因在植物叶片生长发育中的作用,针对春兰的栽培和生产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将该基因前体cgo-MIR396在拟南芥中过量表达,观察其形态指标的变化并对相应的光合和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测定。春兰miR396基因在花期叶片中的表达量最高,过表达该基因可以显著增加拟南芥的叶长、叶宽、叶面积和株高,并明显降低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WUE);另外,cgo-miR396的过表达还导致反应中心吸收的光能用于电子传递的量子产额(φEo)、性能指数(PIABS)、推动力(DFABS)等叶绿素荧光参数的下降。春兰miR396主要于生殖生长时期发挥作用,在保证净光合效率和叶片生长发育的同时,适当降低了叶片的气孔导度及PSII受体侧的部分性能。


榨菜收获装备研究现状与展望
《中国农机化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榨菜作为我国特有的农作物,收获过程大量依赖人工,国外鲜有针对榨菜机械化收获装备的研究,为研制出生产中可推广应用的榨菜收获机械,缓解我国榨菜生产劳动力短缺的困境,促进该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归纳我国榨菜主要产区的种植农艺和收获要求,阐述我国榨菜收获机械化技术研究现状,针对现有榨菜联合收获机、自走式小型榨菜收获机及手扶式榨菜收获机,对相应关键技术、使用效率、收净率、使用寿命对比分析,总结我国榨菜收获机械化存在着关键技术尚未得到改善、收净率低、工作效率不高、使用寿命低等难点,提出我国榨菜产业未来应实现农艺与农机相融合,榨菜机械化收获可分段分节实现,需要提高榨菜收获关键技术研究的创新能力等发展意见,为我国榨菜机械化收获技术与装备的研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 榨菜收获技术 榨菜联合收获机 自走式 手扶式 收净率


耐性和敏感两种类型鲜食玉米苗期施用硝磺草酮后的转录组分析
《农药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苗期施用硝磺草酮易对鲜食玉米品种和自交系造成药害.鲜食玉米对硝磺草酮的不同响应差异可能归因于除草剂代谢效率的不同.本研究从氧化损伤和光合抑制角度阐述了不同耐药性鲜食玉米对硝磺草酮的响应差异.利用RNA-Seq技术对耐性和敏感玉米在硝磺草酮处理和未处理下的基因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以期从生理和分子水平揭示鲜食玉米对硝磺草酮的耐性机制.结果表明:硝磺草酮处理导致敏感玉米自交系叶片中积累更多的活性氧,光合作用受到严重抑制,最终植株干枯死亡;而耐性玉米自交系在硝磺草酮处理后植株生长正常.本研究中,共鉴定到7985个差异表达基因,敏感玉米中上调表达基因4020个、下调表达基因3450个,而耐性玉米中上调表达基因526个、下调表达基因495个;差异表达基因的基因功能注释(GO)富集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数量较多的主要集中在分子功能、细胞组分、生物学过程中;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在光合作用、碳水化合物、氨基酸和脂类代谢等相关通路;筛选到Zm00001d042099、Zm00001d044157、Zm00001d007462、Zm00001d002436、Zm00001d021804、Zm00001d042541、Zm00001d040764、Zm00001d032828和Zm00001d020544共9个可能参与除草剂代谢的潜在候选基因.
关键词: 鲜食玉米;硝磺草酮;除草剂耐性;转录组


电穿孔法可用于家蚕基因功能分析(英文)
《昆虫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基于电穿孔的基因功能分析方法在家蚕Bombyx mori活体内的应用实效。【方法】针对调控家蚕幼虫体表斑纹黑色素合成的靶基因Wnt1 (Wingless),人工合成特异性siRNA,向4龄第3天家蚕幼虫注射Wnt1 siRNA并进行电穿孔作为处理组(ERFA-RNAi),以注射Wnt1 siRNA但未进行电穿孔的幼虫作为阴性对照组(negative control, NC),解剖5龄幼虫斑纹区的表皮,用实时定量RT-PCR测定表皮中Wnt1的相对表达量,验证电穿孔介导的RNAi效果。带有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EGFP和红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DsRed2表达元件的转座子载体pPIG-A3GR,通过电穿孔导入家蚕2龄幼虫;正常饲养72 h后,用荧光体视显微镜观察幼虫中EGFP和DsRed2的表达,验证当世代家蚕的嵌合体转基因。【结果】家蚕4龄第3天幼虫中导入Wnt1的特异性siRNA后,5龄幼虫体表特定部位斑纹的形成明显受到抑制,实时定量RT-PCR分析表明5龄幼虫表皮中Wnt1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嵌合体转基因家蚕的阳性率达56.60%,并且两个荧光报告基因EGFP和DsRed2在幼虫、蛹及成虫期持续表达。【结论】电穿孔技术可快捷、高效地向家蚕活体内导入外源RNA或DNA,是家蚕乃至其他昆虫基因功能解析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家蚕 电穿孔 转基因 Wnt1 RNAi 基因功能


春兰根状茎缓慢生长保存和包埋保存
《热带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春兰根状茎为材料,研究培养基中不同MS盐含量、蔗糖浓度、甘露醇浓度及矮壮素(chlormequat chloride,CCC)浓度对根状茎缓慢生长保存的影响;研究不同浓度海藻酸钠(sodium alginate, SA)和氯化钙(calcium chloride, CC)对于根状茎包埋珠合格率和萌发率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研究春兰根状茎的包埋保存。结果表明:根状茎在MS+10.0 g/L蔗糖+10.0 g/L甘露醇+7.5 g/L琼脂+1.0 g/L活性炭和MS+20.0 g/L蔗糖+7.5 g/L琼脂+1.0 g/L活性炭的培养基上保存,12个月后存活率达84.00%。利用3.5%(W/V)的SA,75.0 mmol/L CC制成的根状茎包埋珠合格率和萌发率达97.60%和92.00%。合格的包埋珠在4℃下保存180 d,萌发率和再生率最高,分别为68.00%和64.00%。本研究的结果可为春兰等国兰的种质资源保存和种苗生产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