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6829条记录
酪蛋白糖巨肽酶解产物抗氧化活性及其对RAW 264.7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中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和碱性蛋白酶制备酪蛋白糖巨肽(glycomacropeptide, GMP)酶解产物,基于自由基清除能力确定适宜的蛋白酶种类与酶解时间,进而评价其对H2O2诱导RAW 264.7细胞存活率和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生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蛋白酶制备的GMP酶解产物均可显著清除ABTS阳离子自由基、DPPH自由基和·O-2;其中中性蛋白酶酶解4 h的酶解产物(neutral protease-glycomacropeptide hydrolysates, N-GMPH)具有较强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同时N-GMPH可显著提高H2O2诱导的RAW 264.7细胞存活率并降低ROS生成量。研究显示,N-GMPH具有缓解细胞氧化损伤的作用,该研究可为GMP酶解产物进一步开发功能食品配料提供研究依据。

关键词: 酪蛋白糖巨肽 酶解产物 自由基清除能力 抗氧化损伤 RAW 264.7细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甜瓜幼果果皮颜色基因GR的精细定位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甜瓜幼果果皮颜色性状的遗传规律,精细定位目标性状基因GR,加深对甜瓜发育过程中果皮颜色转变的认知,为开展甜瓜果皮颜色的分子设计育种奠定基础。【方法】以幼果深绿皮的薄皮甜瓜纯系‘MR-1’和幼果浅绿皮的厚皮甜瓜纯系‘LGR’为亲本,构建F1正反交群体;以及利用F1与浅绿皮亲本‘LGR’杂交构建BC1F1回交群体,对甜瓜幼果果皮颜色基因GR(Green Rind)进行遗传分析。选取BC1F1群体中深绿皮和浅绿皮单株各20株,混池其DNA进行BSA-seq以获取GR初定位区间。基于‘MR-1’和‘LGR’两亲本的重测序数据,开发初定位区段内特异性较好的分子标记,鉴定筛选扩大群体(BC1F1和F2)中的重组交换单株,验证和缩小定位区间,实现GR精细定位。将两亲本定位区段内注释基因的编码区进行测序以确定候选基因和关键变异位点。通过调查BC1F1回交群体中幼果果皮颜色和成熟果果皮颜色,利用相关性分析探究果皮颜色转变在甜瓜发育过程中的内在联系。【结果】通过分析F1群体果皮颜色发现所有F1单株幼果都表现为深绿皮。另外,BC1F1群体单株幼果果皮颜色会发生分离,其中深绿皮单株数﹕浅绿皮单株数约等于1﹕1,以及F2群体中深绿皮植株与浅绿皮植株的分离比为3﹕1。这些分离比都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表明幼果果皮颜色是受单个核基因GR控制的质量性状,并且深绿对浅绿为显性。通过BSA-seq分析将基因初步定位于4号染色体长臂,物理距离为1.8 Mb的范围内。利用开发的分子标记在扩大的定位群体中共筛选到24个重组交换单株。经过后代基因型和表型验证,最终将GR精细定位在标记4-102和4-81之间约17.7 kb的范围内,区段内共包含4个注释基因。经测序分析发现一个编码GLKs类转录因子CmAPRR2的基因MELO3C003375在亲本‘MR-1’和‘LGR’中存在多处变异,其中有3处发生了同义突变,1处错义突变和1处无义突变。无义突变出现在MELO3C003375的编码区第856位碱基处(由G变成T),导致亲本‘LGR’中蛋白翻译提前终止,其Myb-DNA结合结构域大部分缺失,推测基因MELO3C003375(CmAPRR2)即为影响甜瓜幼果果皮颜色的基因,而第856位的单碱基替换造成的无义突变即为关键变异位点。此外,BC1F1回交群体单株的表型调查结果显示幼果与成熟果的果皮颜色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甜瓜幼果果皮颜色(深绿/浅绿)性状为质量性状,受单个核基因GR控制。通过遗传定位手段推断MELO3C003375(CmAPRR2)为最有可能影响甜瓜幼果果皮颜色的候选基因。

关键词: 甜瓜 幼果果皮颜色 基因定位 GR MELO3C003375(CmAPRR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景宁畲族自治县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与鉴定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是对濒危、珍惜种质资源进行抢救性保护的重要措施。为了查清景宁畲族自治县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分布,并对濒危资源进行抢救性收集,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与景宁畲族自治县农业局种子站于2017-2020年在景宁畲族自治县开展了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普查与收集工作。通过对6个乡(镇)的12个村进行系统调查与鉴定,共收集到水稻、杨梅、白菜等56类作物120份种质资源。调查发现,多数种质资源在当地只有零星种植,多分布在偏远、交通不便、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庄,城乡地带也有少量优异种质资源。种质资源存在明显的消长,遗传多样性正逐步丧失,亟须保护。对收集到的种质资源进行鉴定评价、亲缘关系和多样性分析,可为新品种选育、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物质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 农作物 种质资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因编辑技术在水稻抗病基因与育种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浙江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更是世界上30多亿人的主要食物来源。近几十年,各种病原菌、虫害、气候变化以及其他不利环境因素层出不穷,对全球粮食安全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对于高产抗病水稻植株的研究需求越发迫切,但传统育种手段过程繁琐复杂、效率不高,因此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推进水稻抗病育种进程成为研究重点。其中以CRISPR系统、锌指核酸酶(ZFN)、转录激活样效应因子核酸酶(TALEN)、单碱基编辑系统(BE)和引导编辑系统(PE)等为代表的技术,在对水稻进行高效定点基因编辑,在缩短育种周期,培育综合抗性强的水稻品系方面起到了较大作用,并在基因研究、作物遗传改良等方面展示出了巨大的潜力。本文对基因编辑技术的原理,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以及基因编辑技术在水稻抗病基因及育种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基因编辑技术在抗病育种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基因编辑 水稻 CRISPR系统 育种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SWP2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在虾类病害检测中的应用

浙江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EHP)是虾类养殖过程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病原微生物.目前常用的EHP检测方法是以核糖体18S基因为靶基因的PCR检测,但由于18S基因的高度保守性,该方法存在一定的非特异性扩增问题.本研究利用电子克隆方法,得到了特异性较高的EHP孢壁蛋白2(spore wall protein 2,SWP2)基因.该基因的cDNA全长为1019 bp,开放阅读框全长687 bp,编码229个氨基酸,预测相对分子质量为26.32 ku,5′非编码区为120 bp,3′非编码区为179 bp,系统进化分析表明与毕氏肠孢虫和绒螯蟹肠孢虫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构建了重组表达载体pET15 b-SWP2,利用原核表达得到SWP2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8 ku,并制备了该蛋白的单克隆抗体.采用常规PCR及Western blot方法对市售的商品虾进行了EHP感染情况检测,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均能准确地进行检测分析.本研究结果为虾农肝肠微孢子虫病的诊断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为SWP2蛋白功能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 虾肝肠胞虫;SWP2基因;蛋白表达;单克隆抗体;病害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温州水域4类常见耐药基因的流行情况研究

海洋与湖沼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磺胺类、四环素、喹诺酮类和多粘菌素抗生素是医学与养殖业中的常用抗生素,其中多粘菌素在畜牧养殖业中常作为促长剂添加。调查分析了这4类抗生素的常见耐药基因在东海温州近海水域的分布情况。利用抗性平板筛选温州近海水域对磺胺类、四环素类及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的可培养细菌分离株,对耐药分离株通过PCR方法进行目标耐药基因检测;对目标耐药基因阳性的耐药分离株进行多粘菌素耐药基因MCR检测以及采用微量二倍稀释法测定对上述4类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表明,利用抗性平板筛选获得可培养耐药分离株1 605株,从中筛选到目标耐药基因阳性的51株,检出率为3.18%,包括含磺胺类耐药基因35株、含四环素耐药基因36株、含喹诺酮耐药基因17株、含多粘菌素耐药基因2株; 51株耐药菌归于7个菌属,其中气单胞菌属(Aeromonas sp.) 43株,占比84.31%,枸橼酸杆菌属(Citrobacter sp.)和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 sp.)各2株,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 sp.)、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 sp.)、Thalassobius sp.及Amphritea sp.各1株;上述2株非常见分离株不统计在内,常见的49株均对四环素耐药, 41株对多粘菌素耐药,对磺胺类和喹诺酮类耐药的分离株均为34株;同时,发现23株对4类抗生素均产生耐药, 16株对多达3种抗生素耐药,多重耐药现象普遍存在。同时,鉴定出MCR-3阳性的条件致病菌维氏气单胞菌和豚鼠气单胞菌各1株。综上,温州市近海水域中含有常见耐药基因的耐药分离株检出率较低,但同一耐药基因的细菌分布多样,对磺胺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及多粘菌素类等4类抗生素表现出较强的耐药性,多重耐药现象明显。研究结果将为评估温州近海水域的细菌耐药性风险,规范抗生素的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东海温州水域 耐药基因 多重耐药 MCR-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大口黑鲈弹状病毒中草药的筛选及抗病毒效果

江苏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MTT法,选择黄芪多糖、白花蛇舌草、金银花、葡萄糖酸锌、板蓝根、白芍、连翘及黄藤素8种中草药对大口黑鲈弹状病毒(Micropterus salmoides rhabdovirus, MSRV)进行体外抗病毒试验,并挑选黄芪多糖,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其对病毒复制和宿主细胞内凝集素基因(Intelectin)表达的影响。体外抗病毒试验结果显示,黄芪多糖抗MSRV效果最好,兼具显著的阻断、抑制和中和病毒的效果,其最高阻断作用率为59.13%,最高抑制率为21.64%,最高中和率为105.46%。同时,黄芪多糖还可以抑制MSRV的复制,上调细胞Intelectin基因的表达。另外,连翘、金银花和白芍对MSRV分别有显著的阻断作用(阻断作用率为16.92%)、抑制作用(抑制率为21.64%)、中和作用(中和率为54.01%)。结果表明,黄芪多糖相较试验中其他中草药制剂具有更好的抗MSRV效果,可为MSRV的药物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口黑鲈 弹状病毒 中草药 黄芪多糖 MTT法 抗病毒试验 Intelectin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粱种质资源出苗相关性状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

浙江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54对均匀分布在高粱全基因组的SSR标记对110份高粱种质资源进行检测,研究高粱中胚轴长、胚芽鞘长、根长和百粒重4个出苗相关性状与SSR标记的关联性,以期为选育耐深播的优异高粱资源提供理论支持和材料保障.结果表明,高粱中胚轴长与根长呈显著(P≤0.05)负相关,与胚芽鞘长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胚芽鞘长、根长和百粒重3个性状间存在极显著(P≤0.01)正相关;在54个SSR标记位点中,共检测到339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检测到6.28个等位基因,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67个,Shannon's信息指数平均值为1.1299;结构分析将参试高粱种质主要分为3个亚群;关联分析共检测到9个标记与中胚轴长显著(P≤0.05)相关,单个位点解释的贡献率为11.18%~28.05%.5个标记与胚芽鞘长度显著(P≤0.05)相关,单个位点解释的贡献率为11.22%~18.12%.只有1个标记与根长显著(P≤0.05)相关,另检测到2个标记与百粒重显著相关.

关键词: 高粱;出苗相关性状;SSR标记;关联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包被丁酸钠或蝉花多糖对种鸽哺育期减重、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肠道组织形态及回肠菌群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探究包被丁酸钠或蝉花多糖对哺育期种鸽减重、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肠道组织形态及回肠菌群的影响.选取730日龄美国白羽王鸽哺育期种鸽420只,随机分成7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A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B~D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75、550和1100 mg/kg包被丁酸钠,E~G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7.5、55.0和110.0 mg/kg蝉花多糖.试验期28 d.结果 表明:1)与A组相比,试验组(G组公鸽除外)种鸽哺育期减重均降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2)与A组相比,B、F组种鸽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和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显著提高(P<0.05).3)与A组相比,B、F组种鸽十二指肠绒毛高度、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和回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提高(P<0.05).4)与A组相比,G组种鸽回肠中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B、F组种鸽回肠中乳酸菌属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B组种鸽回肠中气斯氏菌属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种鸽饲粮中添加包被丁酸钠或蝉花多糖可以提高哺育期种鸽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改善肠道形态,提高回肠中厚壁菌门和乳酸菌属相对丰度.本试验条件下,包被丁酸钠或蝉花多糖适宜添加水平分别为275或55.0 mg/kg.

关键词: 包被丁酸钠;蝉花多糖;种鸽;免疫球蛋白;肠道形态;菌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体胚发生的分子调控机制及其在花卉中的研究进展

植物生理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体胚发生是指植物组织在外源刺激的推动下,由体细胞经历脱分化,获得胚性后继续增殖分化,最终形成完整胚胎的过程。体胚发生是植物离体再生的一种重要途径,在植物无性快繁、遗传转化等领域都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本文将体胚发生过程分为诱导、增殖、体胚发育三个相对独立的阶段,对体胚发生过程中特别是诱导阶段的分子调控机制进行了分析总结。在诱导阶段,体细胞经历脱分化过程重新获得全能性,通过LEC1、LEC2、WOXs、BBM等胚性标记基因的表达转变为胚性细胞。随后,胚性细胞在高浓度外源生长素的条件下保持增殖,当去除外源激素后胚性细胞进入分化阶段,最终发育成体胚。此外,本文介绍了体胚发生在康乃馨、蔷薇属花卉、牡丹等主要花卉品种中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影响花卉体胚发生的主要因素,为体胚发生技术在花卉中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体胚发生 分子调控机制 花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