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6829条记录
植物炭黑对饲喂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污染饲粮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血清抗氧化指标和肠道二糖酶活性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在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污染的饲粮中添加植物炭黑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血清抗氧化指标和肠道二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选取48头24日龄、体重为(7.76±0.24)kg、健康的"杜×大×长"断奶仔猪(公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猪.4组分别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植物炭黑组,饲喂基础饲粮+0.1%植物炭黑;DON组,饲喂基础饲粮+1.5 mg/kg DON;DON+植物炭黑组,饲喂基础饲粮+1.5 mg/kg DON+0.1%植物炭黑.试验期为21 d.结果 表明:1)饲粮添加DON显著降低断奶仔猪末重及第11~21天和第1~21天平均日增重(ADG)(P<0.05),显著降低第10天血液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GB)含量以及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过氧化氢酶活性(P<0.05),显著降低第21天血液WBC、HGB含量以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和T-AOC(P<0.05),显著提高第10天和第21天血清丙二醛(MDA)含量(P<0.05),并引起十二指肠蔗糖酶活性以及空肠麦芽糖酶和蔗糖酶活性的异常提高(P<0.05).2)与DON组相比,在DON污染的饲粮中添加0.1%植物炭黑显著提高了断奶仔猪第1~10天平均日采食量以及第21天血清SOD活性(P<0.05),并且能缓解DON引起的仔猪末重、第11~21天和第1~21天ADG、第10天红细胞计数以及第21天WBC的降低,抑制第10天和第21天血清MDA含量以及空肠蔗糖酶活性的异常升高,并且各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3)正常饲粮中添加植物炭黑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血常规指标、血清抗氧化指标和小肠二糖酶活性均无负面影响(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添加0.1%植物炭黑能缓解DON引起的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血清抗氧化能力的下降,抑制DON造成的空肠蔗糖酶活性的异常升高.

关键词: 植物炭黑;断奶仔猪;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生长性能;血常规指标;血清抗氧化指标;二糖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CRISPR在食源性致病菌进化分析、检测分型及毒力耐药调控中的应用进展

生物工程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规律成簇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与其相关蛋白基因系统可通过限制基因的水平转移而有效防御噬菌体等外源基因元件的入侵,不同细菌之间的CRISPR结构有所差异。基于CRISPR系统的差异性,文中对近几年CRISPR在食源性致病菌进化分析、检测与分型、毒力与耐药中的应用研究进行概述,并对基于CRISPR序列特点开发的细菌检测分型方法以及CRISPR与食源性致病菌的毒力、耐药性之间的相关性进行重点总结分析。此外,文中探讨了CRISPR在进化分析、检测与分型、毒力与耐药应用中的不足,提出将CRISPR分型方法标准化、完善与扩充致病菌CRISPR数据库、进一步探究噬菌体与细菌之间的共进化关系等建议,为进一步探索CRISPR功能提供参考。

关键词: CRISPR 食源性致病菌 进化分析 检测与分型 毒力与耐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广泛靶向代谢组学的瓠瓜果实鲜味差异代谢物分析

中国蔬菜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技术,对2个口感品尝鲜味差异显著的瓠瓜品系I77和Nanxiu进行广泛靶向代谢组学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瓠瓜品系果实间存在较大的代谢物差异,共筛选到66种显著差异物质,通过对I77与Nanxiu差异代谢物的聚类热图比较、差异倍数(Fold change,FC≥4)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差异代谢物通路分析,结果显示脂类(9-羟基-10,12-十八碳二烯酸、9S-羟基-10E,12E-十八碳二烯酸、13-羟基-9,11-十八碳二烯酸、月桂酸、12,13-环氧十八碳二烯酸、溶血磷脂酰乙醇胺14:0)、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类(谷胱甘肽、L-瓜氨酸、N-乙酰-L-亮氨酸)以及黄酮类(木犀草素-7-O-芸香糖苷)等可能共同影响瓠瓜风味.

关键词: 瓠瓜果实;鲜味差异;代谢组学;差异代谢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因编辑技术在柑橘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中国果树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其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木本果树的研究之中。近几年来,不同类型的基因编辑系统在柑橘的一些品种中也已成功运用。对CRISPR/Cas介导的基因编辑技术在柑橘抗病育种、基因功能研究等方面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面临的挑战,最后提出相应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 柑橘 基因编辑 CRISPR/Cas 研究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蒜鳞芽形成和发育过程的解剖学观察

园艺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大蒜(Allium sativum L.)不同发育时期鳞芽的徒手解剖和石蜡切片显微观察,鳞芽生长发育主要分为3个时期,即鳞芽分化前期、鳞芽分化期、鳞芽膨大期。鳞芽分化前期是叶原基的形成时期,叶原基具有典型的原套—原体结构。鳞芽分化期是小鳞芽的形成时期,小鳞芽形成位置与分生细胞团所在位置有关,已经形成的鳞芽在进行物质积累的同时其内部生长点还在继续分化。在鳞芽膨大期,分生组织细胞核中染色体变化活跃,分生细胞团内部有淀粉粒的积累,木质部具有发达的导管。对鳞芽分化期不同部位的切片进行PAS染色,发现细胞分裂旺盛的生长锥糖颗粒含量丰富,细胞质浓,染色较深,糖颗粒物质在分生细胞及其周围细胞之间存在着浓度梯度。

关键词: 大蒜 鳞芽发育 解剖观察 组织化学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田菁翻压还田对滩涂土壤碳氮及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土壤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不同施肥处理下田菁翻压还田对滩涂土壤的改良效果,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对不同施肥处理(CK、SN1、SN2、SN3、SN4及SN4+OF对应的施氮量分别为N 0、90、135、180、225 kg/hm2及N 225 kg/hm2+有机肥)下田菁生物量、碳氮养分含量及翻压还田对土壤碳氮、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及各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N3处理对提高田菁总生物量及两次刈割地上部碳氮含量效果明显。SN4+OF处理下田菁翻压还田后土壤有机碳、全氮及固定态铵含量明显提升,分别为6.44 g/kg、0.62 g/kg和40.1mg/kg,土壤活性有机碳、硝态氮、铵态氮、微生物生物量碳氮(MBC、MBN)含量及碳库管理指数(CPMI)均以SN2处理下田菁翻压还田效果较优。土壤C/N、MBC/MBN比值分别以SN4+OF和SN2处理下田菁翻压还田最高。因此,SN3处理可明显提高田菁生物量和碳氮养分含量,而田菁翻压还田效果则以SN2及SN4+OF处理较优。

关键词: 施肥处理 田菁 翻压还田 土壤碳氮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茅莓根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和α-葡萄糖苷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能力研究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深入了解茅莓根的功能活性,以茅莓根为原材料,利用超声波辅助甲醇溶液提取制备茅莓根提取物(Rubus parvifolius L.root extract,RRE).测定RRE中的总酚、总黄酮含量,采用DPPH自由基、ABTS阳离子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铁还原能力评价其体外抗氧化能力,并利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光谱法测定其 α-葡萄糖苷酶抑制能力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能力.结果如下,RRE的总酚含量为446.392 mg GAE/g,总黄酮含量为638.337 mg Rutin/g;RRE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为871.878 mg Trolox/g,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为1177.854 mg Trolox/g,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为419.928 mg Trolox/g,铁还原能力为1827.378 mg FeSO4/g;RRE抑制 α-葡萄糖苷酶的IC50值为1.314 mg/mL,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IC50值为403.347μg/mL.说明RRE具有一定的体外抗氧化能力和抑制α-葡萄糖苷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能力,具有开发成天然抗氧化剂、降血糖和防止老年痴呆药物的潜力.该研究可为茅莓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茅莓根;提取物;体外抗氧化;α-葡萄糖苷酶抑制能力;乙酰胆碱酯酶抑制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井冈羟胺A酯类衍生物的酶法合成及其生物活性

农药学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井冈羟胺A(validoxylamine A)作为重要的生物农药中间体具有抑菌和杀虫活性.为开发新型绿色农药,以井冈羟胺A作为先导化合物,通过脂肪酶催化酯化反应,合成了9个未见文献报道的井冈羟胺A酯类衍生物,通过核磁共振氢谱、碳谱以及高分辨质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大部分目标化合物对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具有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Ⅰ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值为13.03μmol/L;化合物Ⅶ在500 mg/L下对豆蚜Aphis craccivora的致死率为64.60%.该类衍生物具有一定的抑菌、杀虫活性,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关键词: 井冈羟胺A;酯类衍生物;脂肪酶催化;生物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豇豆不同生长时期施用毒死蜱的膳食风险

浙江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禁用农药毒死蜱在豇豆中被高频检出,已成为豇豆中农残超标率居高不下的关键问题之一.为明确毒死蜱在豇豆播种期、苗期、结荚期使用后的残留及其膳食风险,进行了田间模拟残留试验,将采集的成熟豇豆通过乙腈提取,C18分散净化,经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测定豇豆中毒死蜱残留量,并进行了膳食风险评估.试验结果表明,毒死蜱在豇豆中的方法定量限为0.01 mg·kg-1,在0.01~5 mg·kg-1添加水平下,毒死蜱的平均回收率为76.3%~88.3%,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7%~6.4%;播种期、苗期、结荚期一次施药和结荚期二次施药后,成熟期采收的豇豆样品中均无毒死蜱检出;结荚盛期一次施药后,残留消解曲线为Ct=1726.6e-0.431t(R2=0.9815),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为1.6 d;施药后10 d,豇豆中毒死蜱残留量降至0.05 mg·kg-1以下,慢性膳食摄入风险和急性膳食摄入风险均小于100%;毒死蜱在播种期和苗期的使用,不会导致成熟期豇豆中残留超标,可以安全使用;始花期后的使用需控制10 d以上的采收间隔期;结荚盛期须禁止使用毒死蜱.综上表明,在尚未制定毒死蜱在豇豆生产中精准施用规范的背景下,我国禁止毒死蜱在豇豆生产中的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 豇豆;毒死蜱;农药残留;风险评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桑黄水提物对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的防治效果及作用机制

蚕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桑黄是一种寄生于桑树等阔叶树上的药用真菌,具有抗炎、调节免疫、抗肿瘤等功效。以3%葡聚糖硫酸钠诱导小鼠产生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研究桑黄水提物对结肠炎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添食桑黄水提物能够缓解结肠炎引起的小鼠体质量下降及结肠变短,改善结肠基底层炎性细胞浸润,降低血液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1β以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含量。另外,添食桑黄水提物缓解了结肠炎导致的血液白细胞数量升高,主要是降低了白细胞中的中间细胞数量,并且降低了结肠炎小鼠腹腔中促炎表型(M1)巨噬细胞的比率。体外试验显示,桑黄水提物处理显著降低了巨噬细胞系RAW264.7炎症激活标志物一氧化氮(NO)的水平,降低了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基因表达,这与桑黄水提物处理降低iNOS上游激活基因IFN-γ和提高iNOS抑制基因FXR的表达有关。研究结果初步表明,桑黄水提物可通过调节单核巨噬细胞的M1极化来发挥抗结肠炎作用。

关键词: 桑黄 结肠炎 巨噬细胞 抗炎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