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以木薯渣为主的番茄育苗基质配方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综合利用木薯加工后的有机废弃物,本研究以木薯渣作为基本原料,以醋糟、蛭石为辅料,按照不同的体积比进行复配,测定复配基质的理化性状和番茄幼苗的生长指标,以期筛选出适宜番茄育苗的基质配方。结果表明,5个配方木薯渣复合基质的容重、p H、电导率均在优良无土栽培基质要求的范围内,番茄的各项生长指标均优于对照,其中,复合基质配方L1(木薯渣∶醋糟∶蛭石=4∶1∶3)番茄穴盘育苗的效果最好,在出苗率、株高、茎粗、地上部鲜重和根鲜重、根冠比等生长指标均优于其余复配基质。因此,利用木薯渣可以合成复合基质用于番茄无土栽培穴盘育苗,该研究结果将为木薯渣废弃资源的再利用和工厂化育苗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麦秸秸秆花盆堆肥化研究及评价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麦秸秸秆花盆堆肥化过程养分变化规律,为废弃秸秆花盆堆肥化处理提供理论参考,提出将秸秆花盆粉碎物料(Crushed straw flowerpots,CSF)分别与半腐熟有机肥(4份腐熟平菇渣+1份腐熟中药渣+1份新鲜金针菇渣)按照干质量比0∶10(CK)、1∶10(TⅠ)、2∶10(TⅡ)、3∶10(TⅢ)混合进行4种处理堆腐发酵试验,研究秸秆花盆堆肥化阶段理化性状动态变化,并结合综合性腐熟评价指标——种子发芽指数(GI),对其堆腐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CSF添加量对堆腐温度、p H及水分变化无显著影响,但显著影响了堆腐发酵产物中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全氮随CSF添加量的增加显著升高,TⅠ、TⅡ和TⅢ3个处理堆腐结束与初期的全氮含量相比均有所下降,表明添加适量CSF后会发生氮素的降解。氮形态分析发现,CSF的添加可提高堆腐发酵产物中铵态氮相对含量,堆腐初期氨基酸态氮和氨基糖态氮存在上升趋势,适量添加CSF利于植株生长及微生物的活动;反映种子活力的GI指标分析结果显示,TⅠ、TⅡ和TⅢ处理的GI值均高达0.8,表明添加CSF堆腐优于CK,可削弱对种子萌发的毒害作用。


一例因外购仔猪暴发猪瘟引起的思考
《猪业科学 》 2015
摘要:某猪场发生一起外购仔猪暴发猪瘟的病例,经调查发现此猪场周边猪场时有猪丹毒病例的发生,猪场老板遂将此次外购的80头体重25~35 kg的仔猪随机等分为A组和B组,对A组免疫猪瘟单苗,对B组免疫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以期对2组猪的免疫效果进行比较。免疫后13 d,B组猪只陆续发病,A组猪只正常,经过对B组2头送检发病仔猪的PCR检测,该病例被确诊为猪瘟病毒感染,虽然对B组仔猪进行了猪瘟疫苗的紧急免疫,但是仍未能有效控制死亡。
关键词: 猪瘟单苗 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 免疫 反思


弱筋小麦宁麦9号及其衍生系的蛋白质含量遗传多样性及关联分析
《作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优质弱筋专用小麦品种宁麦9号是江苏淮南麦区小麦育种的重要亲本,以其为亲本已育成15个新品种。研究宁麦9号遗传信息的传递特点及蛋白质含量的数量性状位点,对进一步利用其进行优质弱筋小麦育种具有重要意义。以宁麦9号及其117个衍生品种(系)为材料,利用覆盖小麦全基因组的185对SSR引物对其进行基因组扫描,解析宁麦9号遗传信息在其衍生品种(系)中的分布特点,同时于2009—2010、2010—2011连续2个生长季测定宁麦9号及其衍生品种(系)的籽粒及面粉蛋白质含量,应用全基因组关联作图发掘与其相关联的分子标记位点。结果显示,宁麦9号与其衍生品种(系)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55~0.88;在Neighbor-Joining聚类图中,大部分衍生一代品种首先与宁麦9号聚类,其次是衍生二代,衍生一代品种扬辐麦4号最后聚类。宁麦9号与其衍生一代和衍生二代相同等位变异频率分别为75.60%和67.81%。籽粒及面粉蛋白含量在宁麦9号衍生品种(系)中均呈现较大变异,变异系数为5.07%~7.28%。共检测到6个与籽粒蛋白质含量关联的标记位点,其中3个连续两年均检测到;面粉蛋白质含量共有5个关联位点,其中2个连续两年检测到,包括1个同时与籽粒和面粉蛋白质含量关联。在这4个稳定的关联位点中,Xgwm539、Xwmc397和Xwmc468对籽粒及面粉蛋白质含量起负向调控作用,可以降低籽粒或面粉蛋白质含量。


不同生育期和凋萎时间对多花黑麦草饲用和发酵品质的影响
《草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利用多花黑麦草Musashi品种,研究孕穗期和开花期饲草在不同凋萎时间的饲用品质动态及青贮品质动态,旨在选择出适宜不同生育期多花黑麦草凋萎青贮的时间。实验设置了对照、凋萎1,2,3,4和5 h共6个处理,分别测定了原料的饲用品质相关性状和青贮料的发酵品质性状。结果表明,原料的非结构碳水化合物(NSC)含量随着凋萎时间的延长持续下降,但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则呈不同的变化趋势:孕穗期多花黑麦草在凋萎过程中的WSC呈不同程度的上升,在凋萎1 h时含量达到最高,为10.62%,之后小幅下降,但始终高于对照(P<0.05);开花期多花黑麦草在凋萎过程中的WSC则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凋萎3 h时含量达到最高,为14.46%,之后下降。孕穗期多花黑麦草不同凋萎时间的青贮发酵品质性状中,p H在凋萎3 h时最低,为4.05,随后小幅上升;氨态氮(NH3-N)含量随着凋萎时间的延长持续下降;乳酸(LA)含量先升后降,凋萎3 h时含量最高,达8.49%。开花期多花黑麦草不同凋萎时间的青贮发酵品质中,p H随着凋萎时间的延长持续上升;NH3-N含量随着凋萎时间的延长呈先下降后回升的趋势,凋萎2 h处理的含量最低,为2.03 mg/g;LA含量持续下降,但凋萎3 h以后LA含量大幅降低,仅为4.56%,凋萎5 h时LA含量则大幅降至1.38%。适宜的凋萎处理时间,应该是原料中的WSC含量较高,干物质含量适宜;青贮料具有较低的p H、NH3-N含量和较高的LA含量。综合孕穗期多花黑麦草在不同凋萎时间的青贮品质变化趋势,以凋萎3 h为佳,凋萎3 h时原料的干物质含量升至26.59%。开花期则以凋萎2 h处理最佳,凋萎2 h时原料的干物质含量升至28.03%。


不同基本苗对超级稻南粳45、南粳49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超级稻品种南粳45和南粳49为试验材料,在高产栽培条件下,研究了每穴不同栽插基本苗数下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变化。结果表明:株行距统一为13.3 cm×25 cm的条件下,南粳45和南粳49都在每穴2苗的情况下实收产量最高,随着每穴苗数的增加,南粳45和南粳49实收产量逐渐降低。随着每穴苗数的增加,南粳45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逐渐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均逐渐降低,结实率几乎没有差异;南粳49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逐渐增加,穗粒数和结实率均逐渐降低,千粒重几乎没有差异。产量构成因子与产量的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说明南粳45产量的提高主要依靠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增加,南粳49产量的提高主要依靠结实率、总粒数和千粒重的增加。


草鱼冷藏过程中肌原纤维超微结构及质构的变化
《天津农业科学 》 2015
摘要:为研究草鱼冷藏过程中肌原纤维超微结构及质构的变化,将草鱼在冷藏条件下,于0,2,4,6,8,10和12 h后,利用透射电镜和质构仪对草鱼的超微结构和质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冷藏时间超过10 h时超微结构变化明显(P<0.05),质构有一定程度的变化,其中弹性在冷藏10 h时最好,硬度、胶性和咀嚼性在冷藏0 h时最低(P<0.05)。由此可见,冷藏条件下,草鱼肌原纤维超微结构以及质构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


响应面法优化复合酶提取红花黄色素工艺
《南方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采用响应面法确定复合酶提取红花黄色素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其开发利用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以新疆伊犁红花为试验原料,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酶用量、酶解温度、酶解时间、p H为影响因素,以红花黄色素提取率为响应值,根据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原理设计4因素3水平响应面试验,对红花黄色素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通过响应面分析建立红花黄色素提取率(Y)对酶用量(X1)、酶解温度(X2)、酶解时间(X3)、p H(X4)的二次回归模型:Y=-1.16333+24.9875X1+0.14083X2+0.6X3+0.375X4-0.06875X1X2+0.075X1X3+0.4125X1X4+0.013X2X4-0.0075X3X4-18.55208X12-0.0016833X22-0.14833X32-0.13208X42(R2=0.976),该模型拟合程度较好;其中酶用量对红花黄色素提取率有极显著影响(P<0.01),p H有显著影响(P<0.05,下同),p H与酶解温度、酶用量与酶解温度间的交互作用对其有显著影响。复合酶提取红花黄色素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在酶用量(果胶酶∶纤维素酶=1∶1)0.64%、酶解温度47℃、p H 4.7的条件下酶解2 h,红花黄色素提取率达11.59%,与理论预测值11.65%接近。【结论】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复合酶提取红花黄色素工艺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可在实际生产中推广应用。


发酵床饲养对猪运动时间、肌纤维形态、MSTN蛋白表达的影响
《畜牧与饲料科学 》 2015
摘要:旨在研究发酵床饲养模式(fermentation bed breeding,FB)以及常规水泥地面饲养模式(conventional breeding,CB)下,猪群运动时间差异,以及由此差异造成的对猪生产性能、肌纤维形态、MSTN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在FB条件下,猪只运动时间占总时间比率较CB显著增加82.60%(P<0.05);生产性能上,FB与CB饲养效果相比,平均增重与平均日增重分别提高10.50%与11.72%,差异显著(P<0.05);FB条件下猪臀部肌纤维束变粗,且与CB相比,肌纤维直径增加4.90%(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内源性MSTN蛋白在CB条件下,猪臀肌中的阳性比例较高,FB条件下,猪臀肌中内源性MSTN蛋白显著减少(P<0.05)。


水分胁迫对紫薇生长及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温室盆栽控水试验方法,研究不同程度水分胁迫下紫薇幼苗生长和叶片生理生化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胁迫程度的加重,紫薇生物量增量、相对株高生长、相对地茎生长、开花持续时间、每株颖花数均减少,说明水分胁迫不仅影响紫薇的营养生长同时也影响紫薇生殖生长。生理生化分析表明,叶片中游离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MDA)含量以及相对脂膜透性随着胁迫程度加重而增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随着胁迫程度加重先降低后升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