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环境DNA技术在长江口鱼类多样性分析中的应用
《水生生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长江口水域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eDNA)样品进行分析,并与传统渔业资源调查结果对比,阐述长江口鱼类群落在其生境内的多样性特征,探讨eDNA技术在长江口水域鱼类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前景.结果显示,eDNA技术共检测到10目21科41属45种鱼类,各站点鱼类丰富度之间无显著差异,而多样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性.底拖网法共捕获11目16科29属33种鱼类.有18种鱼类在两种方法中均检测到,占鱼类总数的30%.两种方法检测到的鱼类中均以鲈形目(Perciformes)最多,其次是鲤形目(Cy-priniformes),两种方法的结果均表明刀鲚(Coilia nasus)和凤鲚(Coilia mystus)为优势物种.研究表明环境DNA技术在长江口水域渔业资源监测中具有可行性,在禁捕环境下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方法对渔业资源进行监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紫菜腐霉拮抗菌的筛选和鉴定
《渔业科学进展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生物防治广泛用于农作物的病害防治,该方法在藻类病害防控方面尚未有相关的报道。腐霉(Pythiumsp.)是引起紫菜(Neopyropia)赤腐病(redrotdisease)的主要病原,本研究的目的是筛选和鉴定对紫菜腐霉有拮抗能力的细菌。从养殖藻类及其养殖环境中分离鉴定了385株细菌,通过平板对峙法筛选到9株对腐霉有拮抗作用的细菌,进一步通过含毒介质法筛选到3株胞外产物对腐霉具有抑制活性的细菌(P3、P6和P19)。3株拮抗菌对8株腐霉均有拮抗活性,对腐霉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52.09%~97.95%(P3)、26.81%~78.04%(P6)、10.47%~41.91%(P19)。通过16S rRNA鉴定和多位点序列进化分析(16Sr RNA-dnaA-dnaN-recA),将P3和P6鉴定为杀鱼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piscicida),P19鉴定为解肽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peptidolytica)。本研究筛选得到的拮抗菌为下一步建立紫菜赤腐病的生物防治方法奠定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测定稻虾综合种养环境中苯醚甲环唑和丙环唑残留量
《分析试验室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稻虾环境中水体、底泥、水草、饲料和克氏原螯虾肌肉、鳃丝和肝胰腺等组织中苯醚甲环唑和丙环唑的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HPLC-MS/MS)检测方法。水体采用HLB固相萃取小柱富集;其余样品用乙腈∶水(4∶1, V/V)提取,并用石墨化炭黑(GCB),乙二胺-N-丙基硅烷(PSA)和中性氧化铝小柱对萃取液进行净化。采用正离子模式扫描,多反应监测模式(MRM)检测。苯醚甲环唑和丙环唑在1~5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8和0.9995,仪器检出限为0.5μg/L,仪器定量限为1.0μg/L;底泥、水草、饲料、肌肉、鳃丝和肝胰腺样品的方法检出限为0.5μg/kg,方法定量限为1.0μg/kg,水体样品方法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5.0×10-3μg/L和1.0×10-2μg/L。不同基质中分别添加低、中、高浓度的苯醚甲环唑和丙环唑,回收率分别在82.4%~104.8%和80.5%~110.9%,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在15%以内。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法 苯醚甲环唑 丙环唑 克氏原鳌虾 残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藻糖对施氏鲟精子冷冻保存效果的影响及其冷冻损伤机理的初步探究
《海洋渔业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抗冻剂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精子冷冻保存效果的影响及其冷冻损伤机理,比较了添加不同浓度海藻糖和蔗糖作为冷冻保护剂的精子稀释液处理后施氏鲟精子冷冻复苏的活力、快速运动时间和寿命.结果表明,添加60 mmol·L-1海藻糖1.0 mmol·L-1氯化钾的稀释液处理后,精子冻后快速运动时间和寿命与鲜精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且活力较其他处理组有所提高,达到(26.67±3.32)%,但仍显著低于鲜精(P<0.05).利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对施氏鲟精子超低温冷冻保存前后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并对其能量代谢酶和抗氧化酶活进行测定和比较,结果表明,低温冻存造成施氏鲟精子的膜系统和细胞器(主要为线粒体和轴丝)损伤;能量代谢酶[总ATP酶、肌酸激酶(CK)、琥珀酸脱氢酶(SDH)、乳酸脱氢酶(LDH)]和抗氧化酶[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均显著下降(P<0.05),而抗氧化酶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显著上升(P<0.05),表明冷冻精子的生理功能损伤、内环境稳定性下降,能量供给系统被破坏.未添加抗冻剂组精子的总ATP酶、CK、CAT、SOD及GR酶活性相比添加抗冻剂组有显著差异,说明含有海藻糖的抗冻剂可对冷冻精子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后期进一步优化施氏鲟抗冻剂的配方提供理论基础与研究思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鲤疱疹病毒Ⅲ型(CyHV-3)诱导鲤肝组织自噬发生的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鲤(Cyprinus carpio)感染鲤疱疹病毒Ⅲ型(CyHV-3)不同时期,通过分析鲤疱疹病毒标志基因TK和ORF72与自噬标志基因Beclin-1、LC3、P62的差异表达情况,探讨在CyHV-3感染中自噬的发生情况。研究表明:(1)抗病选育组与未选育组鲤TK和ORF72基因以及自噬标志因子Beclin-1、LC3、P62基因相对表达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TK和ORF72基因相对表达量选育组均极显著低于未选育组(P<0.01)且在感染144 h达到最高;(2)选育组鲤Beclin-1、LC3、P62基因相对表达量在感染48h达到最高,且Beclin-1、LC3基因表达量极显著高于未选育组(P<0.001),P62显著高于未选育组(P<0.05);(3)未选育组鲤Beclin-1、LC3、P62基因相对表达量在感染96h达到最高且极显著高于选育组(P<0.001),而P62基因相对表达量持续在感染144h、192h极显著高于选育组(P<0.01),说明P62基因表达发生了聚集;(4) LC3蛋白表达趋势与基因相对表达量趋势一致。以上结果表明CyHV-3感染能够诱导鲤发生自噬,推测自噬体降解过程可能被抑制产生不完全自噬从而促进病毒复制感染。
关键词: 鲤 CyHV-3 自噬 Beclin-1 P62 LC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水产品中15种硝基咪唑类药物及其代谢物残留
《分析试验室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分子印迹固相萃取(MISPE)-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MISPE-UPLC-MS/MS)测定水产品中15种硝基咪唑类药物(NMZs)及其代谢物多残留分析方法.样品经乙酸乙酯提取,采用优化的MISPE条件富集净化.以甲醇和水作为流动相梯度洗脱,Kinetex C18色谱柱分离.电喷雾电离正离子(ESI+)模式扫描,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测定,内标法定量.在质量浓度0.1~100 ng/mL范围内,各目标药物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8.方法的检出限(LOD)和定量限(LOQ)分别为0.1~0.3 μg/kg和0.3~0.8 μg/kg.阴性样品中平均加标回收率为83.6%~118%,相对标准偏差为2.7%~10%.该方法已应用于市售水产品基质中NMZs及其代谢物多残留测定.
关键词: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硝基咪唑类药物 水产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F-RNA噬菌体YM1肠道宿主分析
《微生物学通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F-RNA噬菌体近年来常被作为水环境中诺如病毒污染的指示物。本课题组前期以大肠杆菌ATCC700891T为宿主,从人便样中筛选出一株F-RNA噬菌体YM1,其与大肠杆菌噬菌体MS2亲缘关系最近,MS2宿主通常为含有性菌毛的雄性大肠杆菌。【目的】探索F-RNA噬菌体与其肠道宿主及诺如病毒之间的互作关系,筛选YM1的肠道宿主。【方法】采用选择性培养基筛选YM1阳性便样中的大肠杆菌并进行YM1侵染验证,结合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分析YM1接种前后便样中的差异性菌群种类,对YM1阳性便样中潜在的YM1肠道宿主进行分析。【结果】筛选到351个大肠杆菌菌株,YM1侵染结果表明这些大肠杆菌均不是YM1的宿主;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分析差异性菌种显示,Enterobacter sp.(OTU144)和Enterobacter sp.(OTU11)这2株肠杆菌属细菌的相对丰度在YM1感染后发生显著性的降低,表明该2种细菌可能为YM1的潜在肠道宿主。【结论】YM1具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便样中大肠杆菌并非YM1的肠道宿主,同时发现了2种YM1的潜在宿主,为进一步筛选分离YM1的肠道宿主提供了方向和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九龙江口潮下带春季小型底栖动物分布及优势类群海洋线虫的群落结构分析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型底栖动物世代周期短,对环境的变化较为敏感,是海洋环境质量评估中重要的指示生物,其多样性指数和群落分布格局可以作为环境监测的有效工具.为了解福建省九龙江口小型底栖动物分布及多样性,于2018年4月(春季)在九龙江口潮下带沿着盐度梯度设置11个站位,进行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密度以及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简称海洋线虫)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分析,结果共鉴定出9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分别是海洋线虫、桡足类、多毛类、寡毛类、动吻类、端足类、介形类、双壳类、纽虫,以及其他类.小型底栖动物和海洋线虫的平均密度分别为(323±404)ind/(10 cm2)和(292±414)ind/(10 cm2).此外共鉴定出海洋线虫 58 属,主要优势属有 Daptonema、Desmodora、Sabatieria、Parodontophora、Spilophorella 和 Neochromadora.海洋线虫主要摄食类型为非选择性沉积食性者和刮食者.地理位置接近的站位,海洋线虫群落结构也较相似,部分站位平行样间呈现较高的群落结构空间异质性.根据海洋线虫的各项生物变量进行九龙江口生态质量状况评价,结果表明近河口和远河口的环境受到污染或扰动较大.盐度低的站位其生物多样性指数也低,盐度可能是影响海洋线虫群落结构的重要环境因子.
关键词: 小型底栖动物 自由生活海洋线虫 生物多样性 九龙江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LeMaRns模型评估印度洋金枪鱼渔业对大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渔业资源管理由单鱼种管理模式逐渐向基于生态系统的管理模式发展,但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这方面的模式研究以及应用还很少.依据印度洋金枪鱼委员会(Indian Ocean Tuna Commission,IOTC)、Fishbase等公开数据库和文献,首次尝试构建了基于印度洋金枪鱼渔业19个主要物种体长结构的多物种生态系统模型LeMaRns,并模拟物种及生态系统结构在4种渔船作业方式、不同捕捞水平下的变化.结果表明,捕捞会造成种群生物量下降,还会影响种间关系,进一步导致其他物种的种群生物量发生变化.大型鱼类指数(Large fish indicator,LFI)和平均最大长度(Mean maximum length,MML)对延绳钓最为敏感,2个指标的减小表明生态系统中大个体鱼类的比例下降,小个体鱼类的比例上升,这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在渔业管理中应着重考虑.捕捞对生态系统结构产生了负面影响,但不同作业方式对不同种群的影响不同,在渔业管理中应根据不同作业方式,考虑不同捕捞水平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在设置的捕捞情境下生态系统中无种群处于崩溃状态,鲣鱼(Katsuwonus pelamis)、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和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在假设当前捕捞努力量2倍的情况下,相对种群生物量分别为0.6~0.7、0.6~0.7、0.7~0.8和0.6~0.7,仍处于较高的水平,说明4个种群处于健康状态.最后,为了更好地将LeMaRns模型应用于大洋生态系统,对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对LeMaRns模型进行结构性改进以更好适应实际情况,开展食物网调查和生物学研究以确保数据准确,纳入环境因素等.
关键词: LeMaRns模型 生态系统 体长结构 金枪鱼渔业 印度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上游鲢幼鱼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关键环境因子判别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是长江重要的中上层经济鱼类,为了解长江上游鲢幼鱼空间分布变化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根据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在长江上游至三峡库区开展的渔业资源调查和水文环境数据,并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AM)筛选影响其分布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显示,长江上游鲢幼鱼资源密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布差异,主要分布于三峡库区丰都江段;影响鲢幼鱼资源密度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流速、浮游生物密度、离坝距离和水温,其中流速偏差解释率最大为57.7%。随着流速增大,鲢幼鱼资源密度整体呈现降低的趋势,集中分布于0.10~0.55 m/s流速范围内;浮游生物密度和离坝距离与鲢资源密度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即随着浮游生物密度增加和距离大坝越远,其鲢幼鱼资源密度呈现上升趋势;随着水温的升高,鲢幼鱼资源密度整体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集中分布在18℃~21.5℃水温范围内。本研究揭示了长江上游流速、浮游生物密度、离坝距离和水温变化对鲢幼鱼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在长江十年禁渔背景下,应加强缓流生境库区和干支流汇合处的生境保护,为鲢种群资源量恢复构建重要栖息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