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草地贪夜蛾在不同类型玉米苗期的生长发育与繁殖
《应用昆虫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 Smith)是2019年入侵我国的重要农业害虫,对我国玉米等粮食作物生产构成严重威胁。为了明确草地贪类型夜蛾在不同玉米上的生物学特性,为不同类型玉米上草地贪夜蛾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本文研究了苗期不同类型玉米(甜玉米、糯玉米、甜糯玉米和普通玉米)对草地贪夜蛾的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结果】草地贪夜蛾在玉农科糯、斯达206、南甜糯601、焦点玉501的发育历期和存活率均无显著差异,平均发育历期为17.88-18.81 d,平均存活率为70.1%-76.3%。幼虫期取食玉农科糯、斯达206、南甜糯601、焦点玉501的草地贪夜蛾蛹重、蛹历期、成虫寿命和单雌产卵量在不同类型玉米间无显著差异,其中平均雌蛹重为193.67-214.16 mg/头,平均雄蛹重为197.40-200.41 mg/头,雌蛹平均历期为8.8-9.2 d,雄蛹平均历期为9.4-10.1 d,雌蛾平均寿命为11.0-16.1d,雄蛾平均寿命为9.8-13.1d,平均单雌产卵量分别为733.3-845.2粒。【结论】苗期4种不同类型玉米(玉农科糯、斯达206、南甜糯601、焦点玉501)对草地贪夜蛾的生长发育与繁殖无显著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葡萄中链霉素和双氢链霉素
《色谱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系统地优化了样品前处理过程及仪器分析中影响链霉素和双氢链霉素残留分析准确度与响应灵敏度的各主要因素,建立了葡萄中链霉素和双氢链霉素残留的快速精准定量分析方法.葡萄样品经磷酸溶液(pH=2)超声提取、Oasis HLB单固相萃取柱富集净化后,采用Waters HSS T3色谱柱(100 mm*2.1 mm, 1.8μm)分离,柱温35℃,进样量2μL,以0.1%甲酸水溶液-甲醇溶液(60∶40, v/v)为流动相进行等度洗脱,在正离子、电喷雾电离源多反应监测模式下测定,外标法定量.链霉素和双氢链霉素在2~400μg/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99 1和0.999 7;在5、10、20和40μg/kg4个添加水平下的平均回收率为76.8%~91.9%,相对标准偏差为0.4%~10.2%;链霉素和双氢链霉素的检出限(LOD)为1μg/L,定量限(LOQ)为5μg/kg.为验证该方法的适用性,将方法适用于无籽红提、新郁葡萄、夏黑葡萄等实际样品中进行添加回收实验,链霉素和双氢链霉素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77.2%~83.9%和70.8%~78.9%, RSD为3.0%~15.6%.该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均符合葡萄中链霉素和双氢链霉素分析要求,且操作简便、准确,灵敏度高,适用于葡萄中链霉素和双氢链霉素残留量的检测分析.
关键词: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固相萃取 链霉素 双氢链霉素 葡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Cry1Ah基因抗虫玉米HGK60对田间节肢动物及杂草多样性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随着转基因技术快速发展,转基因作物环境释放风险成为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而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是客观评价其风险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以2018年海南春、冬两季转Cry1Ah基因抗虫玉米‘HGK60’及其对照常规玉米‘郑58’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了其对田间节肢动物、虫害及杂草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田间调查共记录节肢动物43753头,隶属7目19科69种,转基因抗虫玉米HGK60与对照常规玉米郑58的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结构及各生态指标均无显著差异;与郑58玉米相比,转基因抗虫玉米HGK60对钻蛀类害虫具有明显的抗性;田间杂草隶属8科16种,转基因抗虫玉米HGK60与郑58玉米田间杂草在密度及各生态指标上差异均不显著,且二者在整个生育期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说明转Cry1Ah基因抗虫玉米HGK60的种植对田间节肢动物及杂草多样性无显著的影响。该结果为转基因作物的环境风险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扇吸式太阳能杀虫灯在鲜食玉米田的应用效果及对节肢动物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植物保护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扇吸式杀虫灯在鲜食玉米田间的应用效果及对节肢动物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采用抽样鉴定方法调查扇吸式杀虫灯的诱虫谱,通过田间试验调查其对主要害虫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的控制范围和防控效果,并采用黄板、糖醋酒液和陷阱法取样调查其对玉米田间节肢动物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扇吸式杀虫灯在鲜食玉米田可诱集9目40科的昆虫,对亚洲玉米螟的有效控制距离在60 m左右,单灯控制面积约1.1 hm2。在大喇叭口期,灯光防控处理对亚洲玉米螟的株防效为25.83%,显著低于化学防控处理的76.74%;在乳熟期,化学防控处理的虫孔减退率为75.29%,显著高于灯光防控处理的21.18%,灯光防控处理、化学防控处理和对照的茎秆活虫数、虫孔隧道长度和雌穗防效差异均不显著。距灯80 m范围内不同距离的主要害虫与天敌种群数量基本一致,玉米不同生育期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优势集中性指数和相似系数变化较大,但在同一生育期不同距离间均无显著差异,说明田间节肢动物群落主要受玉米生育期的影响,扇吸式杀虫灯对田间主要害虫和天敌种群无显著影响。表明扇吸式杀虫灯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效果有限,对田间节肢动物多样性无显著影响,可作为鲜食玉米田防治亚洲玉米螟的辅助手段,但无法替代化学防治。
关键词: 扇吸式太阳能杀虫灯 鲜食玉米 亚洲玉米螟 防治效果 节肢动物 生物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越心'草莓组培突变体着色差异的分子机理初探
《园艺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初步探讨了在'越心'草莓(Fragaria×ananassa'Yuexin')茎尖离体培养再生植株中发现的稳定变异突变体着色差异的分子机理.分析结果显示,突变体与'越心'在植株形态、始花期、始果期、始熟期、单果质量、平均株产、果形、风味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而突变体外果皮色泽较淡,L*值较高,a*值较低,H色度角值较大,颜色指数CIRG显著小,且果肉不着色('越心'果肉红色).突变体果实总花青苷含量为'越心'的13.2%,其中以天竺葵素-3-O-葡萄糖苷(Pg3G)含量差异最大,突变体Pg3G含量仅为'越心'的12.9%.花青苷合成途径结构基因FaF3H、FaCHS、FaDFR、FaANS、FaCHI、Fa3GT的表达水平在突变体中显著降低,这可能是突变体成熟果实花青苷水平显著低于'越心'的直接原因.FaMYB10和FaMYB1在突变体中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且FaMYB10在几个主成分中的特征向量绝对值均显著较高,进一步证实了MYB10是草莓成熟过程中花青苷合成的类黄酮或苯丙烷类化合物途径主要调节因子之一.提取叶片基因组DNA进行基于KASP标记的基因分型结果显示,74对KASP引物在'越心'草莓及其突变体中的基因分型不存在差异.本结果初步证实突变导致参与调控花青苷合成途径的关键基因表达发生显著下调从而使花青苷积累显著减少,果实着色变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工饲料饲养草地贪夜蛾的生长发育与繁殖
《应用昆虫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J.E. Smith)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于2019年1月侵入我国。室内大规模饲养可为草地贪夜蛾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材料。【方法】本文制备草地贪夜蛾人工饲料,并比较草地贪夜蛾在人工饲料和天然食料上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指标。【结果】饲喂人工饲料和玉米叶的草地贪夜蛾幼虫存活率分别为86.33%和86.00%,幼虫历期为17.94 d和18.11 d。人工饲料饲养的草地贪夜蛾雌雄成虫寿命分别为13.92d和12.00d,而饲喂玉米叶的草地贪夜蛾雌雄成虫寿命分别为13.83 d和12.08 d。以人工饲料和玉米叶饲养的草地贪夜蛾平均单雌产卵量分别为943.50粒和885.42粒。【结论】饲喂人工饲料和饲喂玉米叶的草地贪夜蛾幼虫的存活率、发育历期、雌雄虫寿命及单雌产卵量不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配制的人工饲料可以用于草地贪夜蛾的大规模饲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采用UPLC-MS/MS技术分析‘枸头橙’针刺和枝代谢物
《果树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柑橘针刺和枝的差异代谢物,探究二者差异发育的调控因素,为深入研究针刺发育机制提供依据。【方法】以‘枸头橙’(Citrus aurantium L.‘Goutou’ Sour Orange)为材料,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分析针刺和枝内部组织结构差异;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和广泛靶向代谢组技术检测并筛选针刺和枝的差异代谢物。【结果】柑橘枝内表皮细胞存在分泌道、叶或侧枝原基细胞,而针刺中则无。共筛选到针刺和枝的差异显著代谢物138种,枝中上调代谢物81种,下调代谢物57种,以苯丙素类、黄酮类、萜类、生物碱类和多酚类等次生代谢物为主。差异代谢物注释到74条通路上,主要富集通路包括代谢通路、次生代谢物合成和黄酮(黄酮醇)类合成等路径。【结论】柑橘针刺和枝内部组织结构存在明显差异,明确了二者之间以次生代谢物为主的差异显著代谢物及其主要注释通路,表明次生代谢物在针刺和枝的差异发育中起着重要调控作用,为深入研究针刺发育机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蝉花多糖和植物提取物对雁荡麻鸡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探讨蝉花多糖和植物提取物对雁荡麻鸡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随机选取同一批次的1日龄雁荡麻鸡雏鸡315只,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A组)、免疫对照组(B组)、抗生素对照组(C组)、蝉花多糖组(D组)、蝉花多糖植物提取物低剂量复合组(E组)、蝉花多糖植物提取物高剂量复合组(F组)和植物提取物组(G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分别于11~17日龄和25~31日龄每天1次灌服试验鸡,其中A组和B组各灌服生理盐水0.5 mL/只,C组灌服杆菌肽锌0.5 mL/只(50 mg/kg BW),D~G组分别灌服蝉花多糖0.5 mL/只(50 mg/kg BW)、蝉花多糖(25 mg/kg BW)+植物提取物(125 mg/kg BW)0.5 mL/只、蝉花多糖(50 mg/kg BW)+植物提取物(125 mg/kg BW) 0.5 mL/只和植物提取物0.5 mL/只(250 mg/kg BW)。试验期42 d。结果显示:1)10~28日龄,D~G组雁荡麻鸡平均日增重均显著高于B组(P<0.05);与B组、C组相比,G组料重比有所降低(P>0.05)。2)29~42日龄,D组、F组雁荡麻鸡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B组、C组(P<0.05)。3)42日龄,与B组相比,D组、E组雁荡麻鸡体重显著提高(P<0.05)。4) F组、G组雁荡麻鸡血清免疫球蛋白A含量显著高于A组、C组(P <0.05),F组雁荡麻鸡血清免疫球蛋白G含量显著高于A~C组(P <0.05),D组、F组雁荡麻鸡血清补体3含量显著高于C组(P<0.05)。5)与A组、B组相比,E组、G组雁荡麻鸡血清干扰素-γ、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2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D组、F组雁荡麻鸡血清白细胞介素-4含量显著高于A~C组(P<0.05)。综上可知,蝉花多糖、植物提取物及其复合物能促进雁荡麻鸡生长,提高其免疫力。本试验条件下,蝉花多糖(50 mg/kg BW)+植物提取物(125 mg/kg BW)高剂量复合组效果最佳。
关键词: 蝉花多糖 植物提取物 雁荡麻鸡 生长性能 免疫功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丁酸梭菌对断奶仔猪空肠菌群结构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丁酸梭菌对断奶仔猪空肠菌群结构的影响。试验选取(25±1)日龄、体重(6.24±0.32) kg的健康"杜×长×大"断奶仔猪162头,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8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基础饲粮+500 mg/kg(CB500组)、基础饲粮+2 000 mg/kg丁酸梭菌(CB2000组),试验期为30 d。试验结束后,分别从各组取6头猪(每个重复2头)进行屠宰采集空肠内容物,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分析其菌群结构。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CB500组、CB2000组断奶仔猪平均体重呈现上升趋势,但无显著差异(P>0.05)。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CB2000组断奶仔猪空肠菌群操作分类单元(OTU)数量和香农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门水平上,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蓝藻菌门(Cyan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为断奶仔猪空肠中的优势菌门;与对照组相比,CB500组和CB2000组拟杆菌门相对丰度均显著上升(P<0.05),广古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在属水平上,SMB53、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迪茨氏菌属(Dietzia)、甲烷短杆菌属(Methanobrevibacter)、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梭菌属(Clostridium)、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魏斯氏菌属(Weissella)和罗斯氏菌属(Roseburia)为优势菌属。与对照组相比,丁酸梭菌组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等条件致病菌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而粪球菌属(Coprococcus)、罗斯氏菌属、Butyricicoccus、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和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等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qPCR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CB500组和CB2000组肠杆菌科和大肠杆菌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结果提示,丁酸梭菌能够显著提高断奶仔猪空肠的菌群多样性,提高粪球菌属、罗斯氏菌属、Butyricicoccus、布劳特氏菌属和瘤胃球菌属等有利于肠道健康菌属的相对丰度,降低肠杆菌科和假单胞菌属等条件致病菌的相对丰度,从而有效改善仔猪肠道菌群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表型性状的切花多头菊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引进多头菊品种资源在浙江的适应性以及品种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引种的56份多头菊资源为研究对象,对其28个表型性状进行了综合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多头菊品种的表型性状存在丰富的变异,其中13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1.530~2.251,其中叶宽(2.251)、舌瓣宽度(2.184)和分枝数(2.062)遗传多样性指数较高,舌瓣数(1.530)遗传多样性指数最低;15个质量性状中,舌状小花花色(2.004)、舌状小花花瓣最宽处横切面形状(1.629)和花心颜色(1.457)遗传多样性指数较高,花序一级侧枝与茎的夹角(0.428)和茎颜色(0.52)遗传多样性指数最低.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17.85%~93.61%.相关性分析表明,性状间大部分呈现显著性相关,其中极显著正相关占大部分比例.聚类分析表明,供试的56份多头菊资源可被分成4个组群:第一组为重瓣多头菊品种群;第二组为重瓣绿菊品种群;第三组为非重瓣多头菊品种群;第四组为大花型多头菊品种群.主成分分析表明,前9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均大于1,累计贡献率为75.5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