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云南乳饼中乳酸菌的筛选及其功能活性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云南传统发酵食品乳饼中分离乳酸菌,以降解胆固醇及甘油三脂能力、耐酸耐胆盐能力、耐药性和抑菌能力为指标,筛选得到功能活性较好的菌株并进行鉴定;以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铁还原能力为指标,比较其与4种商业化乳酸菌菌株的体外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149株菌株中,菌株D16的体外降解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的能力最强,降解率分别为62. 22%和37. 89%;菌株D16具有较强的耐酸耐胆盐能力,在pH 3. 0的人工胃液中16 h存活率为87. 29%,在胆盐质量浓度为1、3和5 g/L条件下16 h存活率分别为82. 36%、81. 41%及79. 26%;菌株D16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54. 50%、48. 82%和62. 75%;且对青霉素、氨苄西林、丁胺卡那、庆大霉素、诺氟沙星和氯霉素6种抗生素均敏感; 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菌株D16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体外抗氧化实验结果表明,菌株D16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均显著高于其他商业化乳酸菌(P <0. 05)。终上所述,云南乳饼中筛选得到的植物乳杆菌D16具有良好的功能活性,具有开发为益生性功能食品的潜力,该文可为我国乳酸菌资源和传统发酵食品的开发提供帮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浙江省不结球白菜种质资源表型多样性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浙江省"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中收集的48份不结球白菜种质资源为材料进行田间表型鉴定,并分析了材料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10个数量性状变异系数范围为23.33%~50.29%,遗传多样性指数在1.26~2.01之间;9个质量性状变异系数范围为14.57%~65.77%,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29~1.61之间.各性状间存在较高相关性,株高、株幅、叶长、叶柄长4个性状两两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莲座叶数与其他性状均呈负相关.前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6.587%,包含了大部分信息.通过系统聚类,将参试材料共分成5类,第Ⅰ类为乌塌菜,第Ⅱ类主要为长梗白菜,第Ⅲ类主要为青梗菜,第Ⅳ类为奶白菜,第Ⅴ类为混杂类群.本研究为浙江省不结球白菜种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品种改良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不结球白菜 种质资源 表型多样性 相关性分析 主成分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吡唑醚菌酯在杨梅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农药学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吡唑醚菌酯在杨梅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规律和最终残留量,于2017年在浙江、重庆、湖南和云南4地进行了吡唑醚菌酯在杨梅及土壤中的田间残留及消解动态试验.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吡唑醚菌酯在杨梅和土壤中残留的分析方法.样品经乙腈水溶液提取,N-丙基乙二胺(PSA)和C18净化,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UPLC-MS/MS)进行检测.结果 表明:在0.0005~0.5 mg/L范围内,吡唑醚菌酯的质量浓度与其峰面积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在0.01、0.5和5.0 mg/kg添加水平下,吡唑醚菌酯在杨梅中的回收率为92%~97%,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0%~2.7%;在土壤中的回收率为86%~96%,RSD为1.5%~4.1%.吡唑醚菌酯在杨梅和土壤中的定量限(LOQ)均为0.01 mg/kg.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在杨梅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在杨梅中的半衰期为6.6~11.8 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5.0~11.1 d.采用60% 唑醚 ? 代森联水分散粒剂分别按有效成分800 mg/kg和1200 mg/kg施药3、4次,分别于距离最后一次施药21、25和28 d采样检测发现,吡唑醚菌酯在杨梅中的最高残留量为1.4 mg/kg,均低于中国规定的其在杨梅上的最大残留限量(3.0 mg/kg).建议采用60% 唑醚 ? 代森联水分散粒剂有效成分最高使用剂量为800 mg/kg,施药间隔期7 d,最多施药3次,采收安全间隔期为21 d.
关键词: 吡唑醚菌酯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杨梅 土壤 残留 消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瓜SOD家族基因的鉴定及其对枯萎病菌的响应特征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西瓜作为一种重要的园艺作物,极易受到逆境尤其是各种病原菌的侵害,在生产上造成严重的损失.逆境胁迫会诱导植物细胞内活性氧自由基的积累,产生氧化胁迫,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是抗氧化系统的第一道防线,能有效清除活性氧,减轻氧化胁迫从而提高植物对逆境的耐受能力,但还没有研究对西瓜SOD基因进行分离和鉴定.本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在西瓜基因组中共鉴定到8条ClSOD基因,并对它们基因结构、进化关系、蛋白结构、亚细胞定位、启动子顺式作用原件及表达模式等进行预测和分析.根据蛋白结构和进化分析表明,西瓜SOD蛋白可分为Cu/ZnSODs和Fe-MnSODs两类,进一步分为4个亚族.绝大多数西瓜SOD基因含有多个内含子.利用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发现,西瓜SOD基因具有不同的的时空表达模式.另外,我们从ClSOD基因的启动子上鉴定到许多激素和逆境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接种尖孢镰刀杆菌后,西瓜抗病品种中大部分SOD基因的表达上调而感病品种中则相反,初步鉴定到一些与枯萎病抗性相关的ClSOD基因.本研究将为西瓜抗病基因的功能鉴定及其调控机理的探究提供科学依据,也为西瓜抗病分子育种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进化分析 基因表达 西瓜 枯萎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野生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株系SC13的抗性遗传和基因定位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花叶病毒(SMV,soybean mosaic virus)病是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大豆产区的大豆主要病害之一。SMV株系SC13是我国北方大豆产区广泛分布的株系之一。为拓宽大豆对SMV的抗病种质,研究了中国大豆核心种质材料野生大豆ZYD03715对大豆花叶病毒株系SC13的抗性遗传方式,确定与栽培大豆抗源对同一株系的抗性位点间的等位性关系,并对抗性基因进行了标记定位。结果表明:野生大豆抗源ZYD03715对SMV株系SC13的抗性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广谱抗源科丰1号的抗性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且两个抗源携带的抗性基因是不等位的。采用分离群体组群分析发现,野生大豆ZYD03715对SC13的抗性位点(r~ySC13)位于大豆14号染色体(B2连锁群)上,处于2个SSR标记Satt416和Satt083一侧,与其距离分别为4.1 c M和0.9 c M。利用科丰1号×南农1138-2的F_2群体,将科丰1号所携带的抗性基因(R~k_(SC13))定位在大豆2号染色体(D1b连锁群)上的Satt558和Sat_254标记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3.7 c M和16.1 c M。以往发现大豆对SMV不同株系的抗性都分别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本研究在野生大豆中鉴定出隐性抗病基因,并标记定位了该隐性抗病基因,它将为大豆抗病性育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以及抗性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克隆奠定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SRAP分子标记技术研究浙产栀子遗传多样性
《浙江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浙产栀子种质遗传多样性,进一步开展该物种保护及品种选育,利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从多态性检测、遗传多样性水平及聚类分析揭示栀子种质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从88对SRAP引物中筛选6对引物用于浙江居群、华中居群、西南居群的21份栀子的SRAP-PCR,共获得98条扩增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87条,在物种水平上,多态性比率(PPB)为88.78%,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515 2,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308 9,Shannon's指数(I)为0.465 1;在居群水平上,PPB为53.06%~77.55%,H为0.212 0~0.258 1,I为0.309 4~0.390 4;3个居群的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235 6,即76.44%的遗传变异在种群内进行,基因流(Nm)为1.621 8,证明居群间存在一定的基因流动(Nm>1);UPGMA聚类结果表明,21份样品分成4组,华中和西南居群各聚成一支,浙江居群被分成二支。本研究表明,栀子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居群间存在一定的基因交流,可为栀子新品种选育工作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镉与铜胁迫下无柄小叶榕的生理响应
《森林与环境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无柄小叶榕对土壤中镉(Cd)和铜(Cu)两种重金属的抗性能力,解决日渐严重的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并探讨不同浓度的Cd与Cu胁迫对无柄小叶榕生长生理的影响,以盆栽无柄小叶榕作为试验材料,清水为对照,设置不同浓度的Cd2+和Cu2+16个处理,研究了Cd、Cu胁迫对无柄小叶榕光合作用、丙二醛(MDA)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d、Cu胁迫浓度升高,无柄小叶榕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呈逐渐增强的趋势;不同水平的Cd、Cu复合胁迫下,随着重金属胁迫浓度增加,无柄小叶榕植株叶绿素a与叶绿素b含量随着胁迫浓度增加而降低,最低值出现在Cd2+为50 mg·kg-1与Cu2+为400 mg·kg-1处理组,是对照组的32.2%与35.9%。无柄小叶榕可在一定程度上抵抗Cd、Cu产生的胁迫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榧油精炼温度的优化及其对油脂品质的影响
《中国粮油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香榧原油中含有较多非甘油酯物质,容易氧化而影响储存,需要通过特定的技术精炼后才成为商品。本文研究了5个精炼工序中对香榧油理化性质和脂肪酸组分产生影响的最适温度,以此组合了一套香榧油全程适温精炼工艺。结果表明,精炼各工序的适温为脱胶40℃,脱酸50℃,脱色75℃,脱臭120℃,脱蜡7℃。组合工艺不仅能有效地去除香榧油中的不良成分、产品主要理化指标均符合代表性木本油茶籽油国家质量标准(GB 11765-2003),并能最大程度地保留香榧油原生脂肪酸组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果园土壤中乙基多杀菌素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
《农药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了一种能够快速高效测定果园土壤中乙基多杀菌素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方法]样品经乙腈和水提取,吸附剂PSA净化,以甲醇-乙酸铵作为流动相,在波长245 nm下对待测组分进行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乙基多杀菌素标准溶液在0.05~2.00 mg/L范围内,峰面积与相应的质量浓度间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90;在0.1~1.0 mg/kg的添加水平下,乙基多杀菌素在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为96.4%~102.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5%~6.3%.仪器的最小检出量LOD为(按S/N=3计)为0.2 ng,方法的最低检测浓度LOQ为0.1 mg/kg.[结论]该方法满足农药残留分析要求,简单易行,且净化效果好,适用于土壤中乙基多杀菌素的农药残留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ISSR和SRAP标记的栀子种质遗传多样性研究
《中草药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栀子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为栀子资源保护和新品种培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12条ISSR和9对SRAP分子标记,以3个居群21份栀子种质资源为材料,通过多态性检测水平、遗传多样性比较和聚类分析,揭示栀子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结果 ISSR引物和SRAP引物分别扩增出125和80条带数,多态性条带数分别为100和74,多态性比率(PPB)分别为80.00%和92.50%,栀子居群的总体物种水平的等位基因观察数(Na)分别为1.461 3和1.579 2,有效等位基因数(Ne)分别为1.307 7和1.342 1,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0.173 1和0.197 4,Shannon's指数(I)分别为0.254 5和0.295 9;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ISSR和SRAP标记中3个居群之间的遗传多样性(Ht)分别为0.239 1和0.289 9,种间遗传多样性(Hs)分别为0.173 1和0.197 4,基因分化系数(Gst)分别为0.276 2和0.318 9,即72.38%和68.11%的遗传变异在种群内进行,居群间基因流(Nm)分别为1.310 3和1.068 0,证明居群间存在一定的基因流动(Nm>1);UPGMA聚类分析表明,ISSR和SRAP标记将栀子资源分为2个类群,且以SRAP分析的聚类结果更符合实际居群。结论取样栀子种质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主要发生在居群内,SRAP标记更适合用于栀子遗传多样性分析,对栀子资源的保护和育种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栀子 分子标记 遗传多样性 育种 ISSR SRAP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