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中华绒螯蟹对盐度变化的适应及其渗透压调节的研究进展
《海洋渔业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虾、蟹等甲壳动物具有多样的渗透压调节能力,研究虾、蟹的渗透压调节生理及其对盐度等环境因子的适应能力,可以补充和完善虾、蟹的基础生理学资料,同时对指导虾、蟹的人工育苗和养殖实践,如海水品种的淡化养殖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由于中华绒螯蟹在咸水中进行繁殖和幼体发育,在淡水中长成,其独特的渗透压调节方式成为国内外相关学者关注的焦点。目前,有关盐度对中华绒螯蟹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渗透压调节机理等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结果。从盐度对中华绒螯蟹发育、生长及能量代谢的影响、渗透压调节器官、离子转运及调控、血淋巴渗透压以及环境刺激物对其渗透压调节的影响等方面,总结了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和进展,并就今后的重点研究内容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Cu污染条件下封闭循环水养虾系统的效能
《农业工程学报 》 201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获得Cu2+污染对封闭循环水养虾系统的影响,选用0.3 mg/L Cu2+浓度,研究其对系统中水质、对虾生长、存活及生物滤器水处理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84 d的试验,养殖水体中Cu2+质量浓度在系统水处理单元作用下降为(0.089±0.012)mg/L,对虾能正常生长和存活,0.3 mg/L Cu2+处理质量浓度对生物滤器的化学需要量(COD)、NH4-N和NO2-N去除率及滤器中异养细菌、氨氧化菌和亚硝酸盐氧化菌的数量不造成显著影响。处理系统对虾体内Cu质量分数为(42.91±6.10)mg/kg,与对照中质量分数(29.36±4.06)mg/kg相比,具有显著差异,但均在国家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Cu≤50 mg/kg)范围内。在0.3 mg/L Cu2+质量浓度污染下,封闭循环水养虾系统仍能提供较好的水质条件,获得较高的产量和较低的饵料转化率,所养对虾符合无公害水产品要求。
关键词: 对虾 水产养殖 Cu 污染 生物滤器效能 微生物数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鄂尔多斯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与分析
《水土保持研究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资源是一种战略性资源,对于区域生态环境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水资源承载力是进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和确定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的基础。鄂尔多斯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通过对鄂尔多斯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综合评价,实现对于鄂尔多斯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总体把握,为鄂尔多斯市的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相似评价模型对鄂尔多斯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尽管水资源开发仍具有一定的潜力,但应当开始重视水资源的综合管理,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气单胞菌和嗜水气单胞菌双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GenBank中登录的气单胞菌属(Aeromonas)的毒力基因甘油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基因(GCAT)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的16SrRNA基因的保守区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通过进行双重PCR反应体系优化,PCR产物的测序鉴定和特异性试验,建立了一种能同时检测气单胞菌(Aeromonasspp.)和嗜水气单胞菌的双重PCR检测方法。用此方法对5株嗜水气单胞菌、7株其他不同种的气单胞菌和5株非气单胞菌属菌株进行双重PCR检测。结果显示,气单胞菌和嗜水气单胞菌在GCAT基因的扩增区都能得到有效扩增,其中嗜水气单胞菌能同时在16SrRNA基因扩增区得到有效扩增,而非气单胞菌属的菌株,在此两扩增区都为阴性,表明此检测方法可靠且可行。
关键词: 气单胞菌 嗜水气单胞菌 16SrRNA GCAT基因 双重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驼背鲈消化系统组织学与组织化学研究
《海洋渔业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形态解剖、组织学及组织化学方法,分别用HE和AB-PAS染色法对驼背鲈(Cromileptes altivelis)的消化系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驼背鲈食道内表面分布较多宽大的粘膜褶;胃分为贲门部、盲囊部和幽门部,贲门部胃小凹和胃腺最多,盲囊部厚度最大;前、中、后肠粘膜褶丰富,后肠粘液细胞密度最大;幽门与前肠交界处有幽门盲囊10~13个,结构与前肠相似。食道,胃,前、中、后肠及幽门盲囊均以分泌中性粘多糖的Ⅱ型粘液细胞为主。驼背鲈消化系统的结构表现出与其肉食性习性相适应的特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莲湖生态修复工程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环境工程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构建稳定的大莲湖生态系统,对大莲湖生态修复区内采取了地型塑造、水系沟通、植被恢复和人工增殖放流等措施,分析了生态修复区浮游植物,营养盐的变化状况和放流鱼类生长情况。结果显示,生态修复实施后,水体中藻细胞密度较人工养殖池塘明显下降,藻类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蓝藻所占比重逐渐减小,水体中的氮,磷和叶绿素明显下降;放流鱼种生长和成活情况较好。因此,采用生物操纵技术措施可实现湖泊的生态恢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ND1、ITS1序列研究三种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分类学问题
《海洋与湖沼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ND1、ITS1序列差异对采自太湖、在形态上被认为是背角无齿蚌、圆背角无齿蚌、椭圆背角无齿蚌的三种个体进行鉴定,并与从NCBI中下载到的同属不同种褶纹冠蚌的ND1、ITS1序列进行对比,分析了基于Kimura 2-parameter模型参数得到的遗传距离,并构建了NJ树。结果表明,本研究中所有背角无齿蚌种间遗传距离变化范围ND1为0—0.0082,ITS1为0.002—0.087,远小于同褶纹冠蚌的遗传距离0.892—0.905和1.1295—1.1307,支持将背角无齿蚌、圆背角无齿蚌、椭圆背角无齿蚌归为同种的观点。
关键词: ND1 ITS1 背角无齿蚌 圆背角无齿蚌 椭圆背角无齿蚌 物种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非鱼创伤弧菌的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0年春季广东、海南的养殖罗非鱼苗种出现较大范围的死亡现象,在广东珠海某罗非鱼养殖场的发病罗非鱼体上分离到一株病原菌ZH1。人工感染试验显示该分离菌株具有较强毒力,该病原菌经ATB 32E细菌鉴定系统鉴定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为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诺氟沙星、头孢克洛、氧氟沙星和壮观霉素等19种试验药物敏感。本研究病原的鉴定与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为罗非鱼病害的有效防控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