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硫丹对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O.niloticus)和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的急性毒性研究(英文)

生态毒理学报 2011 CSCD

摘要:为控制虫害农业上大量使用硫丹,因此硫丹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水环境中。养殖环境和水产品中已发现硫丹残留,这给养殖环境和食品安全造成潜在威胁。通过半静态试验方法测定了罗非鱼和草鱼的半致死浓度,并估算了其在水环境中的安全浓度。结果表明,罗非鱼和草鱼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97(1.26-2.87)μg·L-1和2.33(1.66-3.32)μg·L-1,安全浓度分别为0.20和0.23μg·L-1。为进一步验证这2种鱼对硫丹的抗性,将罗非鱼和草鱼在最低剂量组(0.7μg·L-1)中暴露60d,发现这2种鱼个体状态良好。因此,初步证明这两种鱼在水中的安全浓度比目前国家规定的标准值要高。但是关于硫丹对这2种鱼的内分泌干扰、生殖和生长等方面的影响还需作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 急性毒性 硫丹 罗非鱼 草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快速测定水产品中硝基呋喃类代谢物

环境化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硝基呋喃类药物是人工合成的具有5-硝基呋喃基本结构的广谱抗菌药物,对光敏感,代谢快速,原药及其在动物体内残留的代谢产物有致畸、致突变和致癌的危险.出于安全性考虑,欧美等发达国家及我国先后颁布了禁止使用该类兽药的禁令.目前对硝基呋喃类代谢物的检测,国际上通用的方法是经2-硝基苯甲醛衍生化后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建鲤、黄河鲤杂交后代微卫星标记多态性及其与体质量的关联性

中国水产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微卫星标记多样性与鲤杂交F1体质量的关联性,本研究以2个品种鲤(Cyprinus carpio)(建鲤、黄河鲤)双列杂交F1的4个群体为实验材料,应用25对微卫星引物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检测不同基因型间体质量的差异。实验结果显示,不同组合单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5.08~6.08,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4~6.8,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62~0.77,平均期望观测杂合度为0.47~0.55,平均PIC为0.42~0.49。4个鲤群体中,黄河鲤纯繁群体(Hh)和黄建杂交群体(Hj)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最大(0.979 5)。基于Nei’s遗传距离构建的UPGMA系统树显示,黄河鲤纯繁群体(Hh)和黄建杂交群体(Hj)亲缘关系最近。采用最小二乘法分析微卫星座位与体质量的关联性发现,HLJ13位点在纯繁组合不同基因型之间都检测到了显著性差异,Koi42位点只在建鲤纯繁组合内检测到基因型之间的差异;除此之外,只有Koi42AA型检测到的体质量值在杂交组合Hj和Jh中显著高于亲本建鲤和黄河鲤自繁组合。以上结果提示Koi42位点可能与杂种优势相关,这为下一步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微卫星 多态性 体质量 双列杂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电容传感器的信号处理及其在机床主轴热变形测量中的应用研究

传感技术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电容式传感器,设计一个高精度位移测量系统,对机床主轴的热变形量进行非接触式测量。根据被测对象的特点,阐明了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数据的处理方法,分析了影响传感器测量精度、稳定性的因素,提出了利用电子学技术和数字信号滤波技术提高传感器精度的技术手段,为机床主轴热变形的高精度、非接触式测量提供了一种技术途径。经长时间实验分析和系统标定,测量系统的精度可达到纳米级,线性度较好,满足了精密机床加工中对主轴热变形特性提取的要求,为电容式位移传感器在类似非接触式、高精度测量中的应用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

关键词: 电容位移传感器 位移测量 主轴热变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气候因子对Fox模型计算东海总经济鱼类CPUE的优化

中国水产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气候因子是影响海洋鱼类资源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采用1951–1984年东海总渔获量和捕捞努力量数据,尝试将海表温度(SST)、冬夏季风、台风、长江径流4个气候因子引入Fox剩余产量模型中来对单位捕捞努力渔获量(CPUE)进行优化。在线性和指数回归模型中,运用AIC准则将气候因子对模型参数a进行逐步回归。结果均筛选出SST、夏季风2个主要气候因子作为模型的补充变量,经AIC准则判断,线性模型为最适模型。气候因子和参数a的线性回归模型回归系数R2为0.495,模型中各参数的P值都小于0.01,95%置信区间均不包含0。经气候因子优化后的模型对CPUE的拟合效果比优化前显著增强,说明SST、夏季风对东海渔业资源量的影响最为显著。

关键词: 海表温度 夏季风 CPUE Fox剩余产量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运输胁迫对银鲳血清皮质醇、血糖、组织中糖元及乳酸含量的影响

水产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分析了运输胁迫2、4、8和12 h后银鲳血清皮质醇、血糖、组织中糖元及乳酸含量的变化。选取平均体质量为(10.05±0.23)g的银鲳幼鱼为试验对象,共设3组运输密度,分别为4、8和16 g/L。每个时间段的运输结束后,将取样后剩余的鱼转入1 m3水体的圆形玻璃钢桶中观察24 h,以统计各自的累计死亡率。研究结果显示,16 g/L密度组在运输12 h后成活率为91.25%,其余均为100%;运输胁迫导致皮质醇含量显著升高(P<0.05),运输4 h后,血清皮质醇含量均达到最高值,12 h后皮质醇含量虽较运输4 h后有所降低,但仍显著高于试验初的水平,且此时16 g/L密度组的皮质醇含量均显著高于4和8 g/L密度组(P<0.05);血糖、血清与肌肉中乳酸含量在运输胁迫后均显著升高(P<0.05);肝脏与肌肉中糖元含量在运输胁迫后均显著降低(P<0.05),但在整个运输胁迫过程中,肝脏组织中糖元含量的降低程度明显高于肌肉组织。统计分析得出,较高的运输密度会加重银鲳的应激性反应,并推测在小水体开放式运输的情况下,规格为10 g左右的银鲳幼鱼,其运输密度不宜超过16 g/L。此外,在运输胁迫下,银鲳机体的能量供给主要来自肝脏糖元的动员。

关键词: 银鲳 运输 胁迫 皮质醇 血糖 乳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恩诺沙星对2种鲟细胞色素P450活性影响的比较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恩诺沙星按照0、20、40、60、80、100mg/kg浓度,对小体鲟及史氏鲟口服给药5天,停药2天后对其肝脏组织中微粒体蛋白浓度及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P450)酶活性进行测定。试验结果表明:2种鲟体内均含有一定量的P450酶,且史氏鲟体内微粒体蛋白浓度5.029mg/g肝重及P450酶活性0.102nmol/(mg·min)均高于小体鲟相应的4.833mg/g肝重和0.088nmol/(mg·min)。而恩诺沙星对史氏鲟及小体鲟体内的细胞色素P450酶活性均有一定抑制作用,随着给药浓度从0mg/kg到100mg/kg的增加,2种鲟体内的酶活性均逐渐降低,且史氏鲟体内P450酶活性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小体鲟,至100mg/kg给药组,两者差值仅为0.003nmol/(mg·min)。对于探讨恩诺沙星在2种鲟体内的药物代谢及其与细胞色素P450酶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恩诺沙星 史氏鲟 小体鲟 肝微粒体蛋白浓度 CYPP450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中水解鱼蛋白对中国对虾非特异免疫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中国对虾基础饲料中用水解鱼蛋白替代0%、5%、10%和15%鱼粉蛋白,制成饲料投喂中国对虾30d,实验结束取样测定对虾生长指标并进行血细胞记数,以肝胰脏中的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血清中的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一氧化氮合酶活性为非特异免疫指标,探讨水解鱼蛋白作为免疫增强剂对中国对虾非特异性免疫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5%水解鱼蛋白替代鱼粉蛋白组对虾肝胰脏中酸性磷酸酶活性为0.54U/gprot,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他替代组(P<0.05);血液中总的血细胞数量最多,血清的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和溶菌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他替代组(P<0.05),并且特定生长率最高。说明水解鱼蛋白作为免疫增强剂对中国对虾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具有明显的增强作用。

关键词: 中国对虾 水解鱼蛋白 非特异性免疫 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蜇四触手螅状体两种发生方式的观察

动物学杂志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胚胎发育和足囊萌发进行连续观察,发现海蜇四触手螅状体存在2种形成方式:第一种方式为海蜇受精卵在水温(26±1)℃条件下经6 h发育到浮浪幼虫期,浮浪幼虫25 h后经过杯状体阶段,变态发育成四触手螅状体,进入附着生活阶段;第二种方式为足囊在适宜条件下萌发,首先形成杯状体,继而发育成四触手螅状体,且接近螅状体母体的足囊萌发率较高。本文观察发现的四触手螅状体形成的两种方式中,均出现杯状体的新阶段,进一步完善了海蜇的生活史过程。

关键词: 海蜇 胚胎发育 足囊萌发 杯状体 螅状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北三省15株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分离株的药敏实验分析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研究对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有效防治鲤鱼细菌性败血症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采用细菌生化编码鉴定管与分子生物学方法(嗜水气单胞菌特异性16S rDNA及气溶素Aer基因的部分片段进行扩增),对从东北三省淡水鱼主养区患病鲤鱼体内分离并鉴定得到的15株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进行药敏分析试验。17种常见药物的药敏实验结果表明,东北三省的15个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分离株表现出较均一的耐药性及敏感度:对左氟沙星、多粘菌素B、氧氟沙星较敏感,而对苯唑青霉素、替考拉丁、氨苄青霉素和林可霉素耐药性极强,但仍有部分菌株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及敏感度的变化趋势,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 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 东北三省 分离鉴定 药敏实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