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淡水蚌类发生与发育研究进展
《中国水产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淡水蚌类是水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水体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起着巨大的作用,且具有较高的营养、经济和生态价值。由于栖息环境的改变、过度捕捞、水体污染、缺少寄生鱼和受到外来物种的入侵,其资源状况不容乐观。而且它们繁殖生物学具有特殊性,生活周期较长,这就给全面把握其完整生活史带来困难。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淡水蚌类配子的发生、胚胎发育、寄生,稚蚌、幼蚌以及成蚌的生长发育研究的最新进展,旨在总体上了解其生活史全过程的特点及繁殖生物学意义,从而为淡水蚌类资源保护和增殖以及生物指示物的开发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翡翠贻贝内脏团抗氧化酶活性及脂质过氧化物含量对苯并(b)荧蒽胁迫的生物响应研究
《生态毒理学报 》 2011 CSCD
摘要:为了研究苯并(b)荧蒽这一典型的多环芳烃化合物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测定了不同浓度(2.0、10.0和50.0μg.L-1)苯并(b)荧蒽胁迫15 d和清水释放10 d后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内脏团组织中抗氧化酶(CAT、SOD和GPx)活性和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2.0μg.L-1浓度组中CAT活性呈现出诱导-抑制的规律,在第4天达到峰值,诱导率为81.9%;10.0和50.0μg.L-1浓度组中SOD活性在整个胁迫阶段呈现抑制-诱导-抑制的趋势,第2天时抑制率分别为31.9%和49.8%,第8天时诱导率分别为24.9%和62.3%;10.0和50.0μg.L-1浓度组中GPx活性在整个胁迫阶段呈现抑制-诱导的变化规律,第8天抑制率分别为30.6%和40.6%,15 d时诱导率分别为20.6%和21.3%。随着清水释放实验的进行,2.0和10.0μg.L-1浓度组的翡翠贻贝内脏团抗氧化酶活性逐渐恢复,氧化损伤逐渐降低,但50.0μg.L-1浓度组中翡翠贻贝的SOD和GPx活性10 d后仍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本研究中,翡翠贻贝内脏团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可以反映苯并(b)荧蒽在一定浓度与时间范围内对机体的胁迫程度;而MDA含量与苯并(b)荧蒽存在显著的时间-效应和浓度-效应关系,表明苯并(b)荧蒽能通过氧化损伤途径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
关键词: 苯并(b)荧蒽 翡翠贻贝 内脏团 SOD CAT GPx MD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种来源的野生斑节对虾携带病毒情况调查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PCR方法,对2008年取自3个斑节对虾主产地(中国、泰国、非洲)的野生斑节对虾亲虾进行主要病毒病筛查。在所检测的210例野生亲虾样本中,均发现携带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或斑节对虾杆状病毒(MBV)的阳性样本,其中泰国来源的斑节对虾亲虾WSSV携带率最高,达到89.8%,而中国来源的斑节对虾亲虾IHHNV携带率最高,为8.8%。12例样本同时检测出WSSV和IHHNV(阳性率为5.7%)。该结果揭示3种来源的斑节对虾亲虾普遍携带WSSV和IHHNV,其中WSSV仍然是感染斑节对虾的主要病原。调查结果增进了对斑节对虾主产区野生亲虾健康状况的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WSSV感染的新规律。
关键词: 野生斑节对虾 PCR检测 白斑综合征病毒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 斑节对虾杆状病毒 混合感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蒙特卡罗的水产品中甲醛定量风险评估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开展水产品中的甲醛定量风险评估工作,量化中国普通居民食用水产品途径的甲醛膳食风险水平。运用基于蒙特卡罗模拟的@risk软件,以风险商表征食用水产品途径的甲醛膳食风险。评估结果表明,中国普通居民通过食用鲜活水产品及干制水产品途径摄入甲醛的风险商平均值和各百分位数风险商均小于1,且通过食用干制水产品途径的甲醛膳食风险商平均值和各百分位数均比食用鲜活水产品途径的甲醛膳食风险商平均值和各百分位数要低1个数量级。因而,中国普通居民仅通过食用水产品途径的甲醛膳食暴露尚不存在健康风险,但是仍需加强对鲜活水产品中甲醛的控制和监测,从而进一步降低中国普通居民食用水产品途径的甲醛膳食风险水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渔业节能减排标准体系研究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渔业节能减排标准体系是围绕节能减排标准化目的而建立,是为实现技术和管理有序化服务的。节能减排标准的基础是节能减排技术,标准化对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和推广又有强有力的支撑作用。渔业节能减排标准体系研究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工作导则《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和《综合标准化工作指南》,建立节能减排标准体系,以指导全国渔业节能减排标准制修订工作,促进技术创新与标准化的结合,以满足我国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简要介绍了渔业节能减排标准的现状,通过对标准体系的研究,提出了近期需要制定的渔业节能减排标准,构建了渔业节能减排标准体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静电PET/ATO纤维的制备及材料的性能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 201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原位聚合的方法制备了抗静电涤纶(PET)/锑掺杂二氧化锡(ATO)纳米复合材料。结果显示,ATO在PET中分散良好,团聚体尺寸小于200 nm;加入ATO没有影响PET的流动曲线类型,随着ATO含量的增加,在相同的剪切频率下,熔体黏度均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加入ATO提高了材料的热性能,利于熔融纺丝。采用熔融纺丝法制备了抗静电纳米复合纤维。ATO含量为1.0%(质量分数,下同)时纤维的比电阻由2.7×1013Ω.cm下降到4.9×108Ω.cm。抗静电纤维的渗滤阈值为1.05%,低于传统抗静电填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南长臀鮠肌肉营养品质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对长臀鮠(Cranoglanis bouderius)的肌肉营养价值做出综合评判,对该种鱼的营养需要量的制定和计算提供依据,利用常规肌肉营养测试方法测定分析了长臀鮠的肌肉营养成分。试验结果表明长臀鮠肌肉(鲜样)中粗蛋白质量分数17.86%,粗脂肪质量分数14.27%,水分质量分数65.70%,灰分质量分数2.06%,碳水化合物质量分数0.11%。肌肉中含有18种氨基酸,总量为68.71%,其中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总量是26.84%,占氨基酸总量的39.06%;4种鲜味氨基酸总质量分数为26.66%;肌肉中含有16种脂肪酸,其中EPA与DHA质量分数分别为1.86%和2.85%。表明长臀鮠是营养价值较高,提供高能,肉味鲜美的高品质淡水鱼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食物供应量对转红色荧光蛋白基因唐鱼生存和生长的影响
《动物学杂志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雄性杂合子转红色荧光蛋白基因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简称:转基因唐鱼)与雌性非转基因唐鱼交配产卵,出膜7 d后,在水温(25.0±2.0)℃条件下,选择健康仔鱼进行饱食(食物供应量高)、半饥饿(食物供应量中)和饥饿(食物供应量低)3种处理,结果显示:(1)出膜后7~72 d的唐鱼饱食组与半饥饿组死亡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饥饿组唐鱼死亡率均显著高于饱食组和半饥饿组(P<0.01),表明食物供应量影响唐鱼的生存能力;(2)红色荧光蛋白基因在唐鱼体内表达,肉眼观察,最早出现在出膜后第30天。在出膜后的72 d,对3个处理组中没有表达红色荧光蛋白的唐鱼进行PCR验证,均没检测到沉默表达个体,此时3个处理组转基因唐鱼与非转基因唐鱼数量比均接近1∶1,符合经典的孟德尔单显性基因遗传模式,说明食物供应量多寡对转基因唐鱼与非转基因唐鱼生存影响效应是一致的;(3)出膜后28、42、57和72 d,对3个不同处理组的唐鱼幼鱼体长进行比较,结果均是饱食组>半饥饿组>饥饿组,且组间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1)。而对72 d唐鱼幼鱼3个处理组内转基因唐鱼和非转基因唐鱼体长进行统计分析表明,3个处理组内转基因唐鱼和非转基因唐鱼体长差异均不显著(P>0.05),表明食物供应量多寡对转基因唐鱼与非转基因唐鱼生长影响效应也是一致的。综上所述,食物供应量对唐鱼生存和生长是有影响的,但对转基因唐鱼和非转基因唐鱼影响效应是一致的,可见转基因唐鱼在食物供应量缺乏条件下并没有生存竞争优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利用效率流失机理及治理对策研究
《资源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的综合利用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外在环境,其利用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他海洋资源性资产的开发与利用,进而也影响着整个海洋经济的发展。本文基于我国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的利用现状,重点从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两大流失原因出发,对理论缺陷、产权失灵、不完全竞争和外部效应导致的利用效率流失的主要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利用效率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其进行的流失治理也需从多层次、多角度考虑,因此需建立一个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流失治理体系。只有以治理的前提为基础,以治理的保障为平台,对具体的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利用效率流失提出针对性地治理对策,并及时监督与反馈,才能从根源上防止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利用效率流失。
关键词: 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 利用效率 利用效率流失机理 治理体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3种PCR检测方法的灵敏度比较
《中国水产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不同PCR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分别利用TaqMan实时定量PCR、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公布的巢式PCR引物(简称OIE)、黄海水产研究所种质资源与工程育种研究室(GB)设计的引物(简称GB)及2种巢式PCR对应的一步法PCR,对具有不同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含量的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当使用已知病毒含量的标准品进行检测时,TaqMan实时定量PCR方法可以检测到10个WSSV拷贝;OIE巢式PCR与GB巢式PCR方法分别可检测到104和103个WSSV拷贝;单独使用OIE巢式PCR的外引物和内引物扩增时,分别可检测到5×104和2.5×104个WSSV拷贝;单独使用GB巢式PCR的外引物和内引物进行一步法PCR扩增时,分别可检测到104和5×103个WSSV拷贝。使用上述PCR方法分别对44份未知WSSV含量的样品进行验证,定量PCR方法检测阳性率为84.09%,OIE巢式PCR与GB巢式PCR方法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18.18%和27.27%;单独使用OIE巢式PCR的外引物和内引物扩增检测的阳性率均为15.91%;单独使用GB巢式PCR的外引物和内引物扩增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18.18%和20.45%。根据以上结果,PCR方法检测WSSV的灵敏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定量PCR、巢式PCR、一步法PCR。
关键词: PCR检测法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 灵敏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