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澜沧江云南段鱼类区系组成与分布
《中国水产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9年4月、7–8月、9月、10–11月及2010年1月对澜沧江云南段及洱海的鱼类种类和分布进行了调查。根据不同的海拔和生境设置52个鱼类采样点,共采集鱼类标本4 787尾,经鉴定计有土著鱼类5目、14科、80种,加上文献资料记载整理,共计139种,隶属于6目、18科。澜沧江云南段鱼类由华西区的康藏亚区和华南区的怒澜亚区鱼类组成。另有外来鱼类21种。土著鱼类水平分布差异较明显,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和地域性。澜沧江鱼类的分布受海拔以及气候的影响较显著,许多类群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如形目、鲈形目、鲤形目的部分种类仅局限于低海拔热带地区,而占较高比例的鲤科鱼类和鲇形目鱼类的分布,则随着海拔的升高出现类群的替代。与历史资料比较,澜沧江部分江段鱼类种类数量明显减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鱼EST-SSR标记及5个不同地域群体的遗传结构分析
《动物学杂志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脑、肌肉、肝等组织构建cDNA文库,经测序获得unigenes序列45 318个,从中筛选微卫星序列共5 556个,据此设计EST-SSR引物118对,其中19对引物能够扩增出带型清晰且多态性较高的谱带。用这19个EST-SSR标记研究3个长江水系群体(石首、监利和长沙)和2个珠江水系群体(清远和肇庆)草鱼的遗传结构。结果表明,5个群体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415 4~0.460 4,显示草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偏低;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415 8~0.501 3,平均期望杂合度为(He)0.450 6~0.502 8,其中,长沙群体平均期望杂合度最高,为0.502 8,监利群体的平均观察杂合度和平均期望杂合度均最低,分别为0.415 8和0.450 6,即长沙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高,监利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低;对数据进行F-检验,结果表明,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程度低。Hardy-Weinberg平衡的卡方检验结果表明,5个群体均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平衡;聚类分析显示长沙群体、石首群体与监利群体聚成一支;肇庆群体与清远群体聚成一支,这与草鱼群体的流域分布一致。
关键词: 草鱼 EST-SSRs 遗传结构 野生群体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胁迫下罗非鱼(GIFT Oreochromis niloticus)机体免疫力的变化及其对海豚链球菌易感性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揭示温度这一重要环境因子与罗非鱼免疫力及对海豚链球菌的易感性之间的关系,分别进行了不同温度下罗非鱼感染海豚链球菌的死亡率试验和不同温度对罗非鱼非特异免疫相关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碱性磷酸酶,AKP以及补体C3)活性影响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罗非鱼感染海豚链球菌的死亡率与水温的变化呈现明显的正相关;特别是在高温条件下,罗非鱼免疫力受到了明显的抑制,具体表现为SOD活性呈现先诱导后抑制的趋势,AKP活性在12h较28℃时显著上升(P<0.05),血清溶菌酶活性则受到抑制作用,而补体C3活性在12h和24h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了10.99%和13.40%(P<0.05)。试验结果显示高温能够引起罗非鱼免疫力低下,使鱼体对病原菌易感性增强,致使罗非鱼因感染海豚链球菌造成的死亡率显著升高,为研究罗非鱼海豚链球菌病爆发的环境机制提供了相关资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能量和维生素B_6对乌鳢生长和蛋白质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择体质量(10.92±0.42)g的健康乌鳢Channa argus为试验鱼。试验一设计3个蛋白质水平和三个能量水平的9种试验饲料;试验二设计3个蛋白质水平和3个维生素B6水平的9种试验饲料,探讨饲料能量和维生素B6分别与蛋白质的交互作用对乌鳢生长和蛋白质代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1:在相同饲料能量水平下,鱼体增重随能量水平升高而升高,各器官蛋白酶比活力亦显著提高(P<0.05)。在相同饲料蛋白质水平下,鱼体增重先随饲料能量水平从14.5 MJ/kg上升到16 MJ/kg而升高,随能量水平再升高而降低。饲料蛋白质水平和能量水平都极显著地影响肝脏中GPT的活力(P<0.01),饲料能量水平显著影响肝脏中LDH的活力以及肌肉中LDH和GPT的活力(P<0.05)。蛋能比极显著影响肝脏中GPT的活力(P<0.01)。试验2:乌鳢的生长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增加呈先升高后稳定的趋势,胃、肠和肝脏蛋白酶比活力和肝脏和肌肉中GPT的活力都受到显著地影响(P<0.05),肝脏和肌肉中LDH的活力受到极显著地影响(P<0.01)。随着维生素B6的添加,生长显著增加(P<0.05),胃和肝脏蛋白酶比活力极显著增加(P<0.01)。在同一维生素B6水平下,各器官蛋白酶比活力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而显著提高(P<0.05),肝脏和肌肉中GPT和肌肉中LDH的活力亦受到极显著地影响(P<0.01),肝脏LDH的活力亦受到显著地影响(P<0.05)。在该试验条件下,适宜蛋能比(23.3 g/MJ)能够提高乌鳢对蛋白代谢酶活力,促进蛋白质代谢,进而促进生长;随着饲料蛋白质含量的增加,适量添加维生素B6(18~30 mg/kg)可促进乌鳢对饲料的利用率,增强蛋白代谢酶的活力,促进蛋白质代谢,进而促进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工环境饲养大麻哈鱼初步试验研究
《农业工程学报 》 201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 Walbaum)是典型的淡水繁殖、海水生长,溯河生殖洄游的冷水性鱼类。为了提高增殖放流回归效果和恢复与利用其资源,该文在人工调控环境条件下,进行了在淡水中由鱼苗饲养至幼鱼之后再移入海水中饲养至成鱼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从刚孵出的大麻哈鱼苗饲养至成鱼的技术是可行的。在淡水中大麻哈鱼苗饲养成活率显著提高,达到85%以上,能够正常发育生长至入海前的幼鱼。根据幼鱼的降河洄游习性,在适宜的时间,将大麻哈幼鱼由淡水中过渡到海水中,经人工饲养能够生长至成鱼。以工程技术手段创造大麻哈鱼的生长条件,是研究其生长发育特性和养殖的有效途径。该研究可为进一步开发工程化饲养大麻哈鱼技术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菱鲆不同家系生长性能的比较
《海洋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培育优良的大菱鲆养殖新品种,收集了4个不同地理群体的大菱鲆作亲本,根据巢式设计,采用人工受精技术,在群体间和群体内构建了全同胞和半同胞家系,对其不同生长时期(生长阶段)全同胞家系的生长性能进行了比较。综合不同生长时期家系的体质量差异分析和不同生长阶段家系的生长速度分析,结果表明:来自英国和法国的群体间和群体内家系的生长性能比丹麦和挪威群体的群体间和群体内家系的生长性能更为优良,部分英国群体、法国群体与丹麦群体、挪威群体的群体间家系也存在着较为优良的生长性能;不同生长时期(生长阶段)家系生长性能的排序存在不一致性,生长时期(生长阶段)越长,相邻两个生长时期(生长阶段)家系生长性能的相关性越高,家系排序的一致性越好;根据不同生长时期(生长阶段)家系生长性能的相关分析,在通过选择育种对大菱鲆进行遗传改良时,进行个体选择的时期应不低于9月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牡蛎礁恢复及碳汇潜力评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牡蛎礁是温带河口和滨海区一种特殊的海洋生境,它具有生物生产、净化水体、提供鱼类生境、维持生物多样性和防止海岸侵蚀等重要功能,根据对长江口牡蛎礁恢复工程的跟踪监测结果,分析和评估该人工牡蛎礁恢复及碳汇潜力。研究结果表明,在2004—2010年期间,该人工牡蛎礁牡蛎种群的增长迅速,2005年牡蛎平均密度和生物量达到最高,以后各年牡蛎生长过程中存在"自疏"现象和死亡,总密度下降,但个体增长。牡蛎礁上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总密度和总生物量呈快速的增长趋势,2004年至2010年共出现大型底栖动物47种,至2010年8月其密度和生物量分别达到941ind·m-2和44.51g·m-2。该人工牡蛎礁具有强大的固碳能力,通过牡蛎的钙化过程,单位面积年固碳量为2.70kg·m-2,年平均固定碳量达3.33×104t,直接产生的年平均固碳效益达837万元,相当于营造1110hm2热带森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罗非鱼鱼苗和不同来源罗非鱼中甲基睾丸酮残留
《广东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对投喂添加不同浓度甲基睾丸酮(MET)饲料的罗非鱼鱼苗、随机采取的罗非鱼成鱼及其跟踪饲料进行检测。刚孵化的罗非鱼鱼苗投喂添加不同浓度MET饲料30 d后,HPLC检测其体内残留量。继续投喂未添加药物的饲料,30 d后再次检测MET残留量。分别从不同的水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罗非鱼主要养殖产地,随机抽取罗非鱼成鱼样品,并从养殖产地随机抽取追踪饲料样品,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MET残留。结果表明,投喂30 d后的罗非鱼苗种,对照组无MET残留,其余5个添加MET试验组的MET残留量随着添加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继续投喂未添加MET的正常饲料30 d后,所有试验组均无MET残留;从各批发市场、农贸市场以及各个养殖基地随机抽检的罗非鱼样品及其跟踪饲料中MET阳性率为零。
关键词: 罗非鱼 高效液相色谱 甲基睾丸酮残留 罗非鱼鱼苗 饲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在斑点叉尾(鱼回)血清中强力霉素对嗜水气单胞菌药动-药效模型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合理应用强力霉素治疗斑点叉尾(鱼回)(Ictalurus punctatus)细菌性败血症,采用体内药动学和体外药效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斑点叉尾(鱼回)血清中强力霉素抗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ila)的活性,数据使用3p97 和kinetica4.4 软件分析.结果表明:强力霉素在普通肉汤培养基和血清中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均为2.0 μg/mL.斑点叉尾(鱼回)按20 mg/kg 体重的剂量口灌强力霉素后,药物吸收迅速、达峰快、消除缓慢,血浆药物达峰时间(Tmax)为2.57h,峰浓度(Cmax)为1.72 μg/mL,消除半衰期[T(1/2)β]为38.63h.在半效应室内,半效浓度参数(EC50)为16.95h,即血清药物浓度为1.41 μg/mL 时可产生50%最大效应.PK-PD 同步模型参数Cmax/MIC血清为0.86,AUC0→24h /MIC血清为20.57h.通过抑制效应的Sigmoid Emax 模型方程可得到临床起到抑菌效果的最佳给药剂量范围为10.68-41.42 mg/kg 体重.临床上发生斑点叉尾(鱼回)细菌性败血症时的最佳给药方案建议为:对出现临床病状的斑点叉尾以41.42 mg/kg 体重的剂量进行拌饲投喂进行治疗,1 次/d.临床上预防斑点叉尾(鱼回)细菌性败血症时以10.68 mg/kg 体重的剂量进行拌饲投喂,1 次/d.
关键词: 强力霉素 嗜水气单胞菌 药动-药效同步模型 斑点叉尾(鱼回) 半体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菱鲆子二代家系白化与正常幼鱼生长及形态学差异
《中国水产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白化现象是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2009年,采用大菱鲆育种标准化苗种培育方案培育大菱鲆子二代全同胞家系32个,选取其中白化较为严重的16个全同胞家系(包括6对半同胞家系组合)作为样本家系,抽样测定统计各家系85日龄(dph)幼鱼的形态指标,比较了各全同胞家系白化和正常鱼的形态特征,以及全同胞家系间生长的差异。大菱鲆幼鱼体色分为完全正常、局部白化和完全白化3个类型,白化率统计时将部分白化幼鱼归于白化幼鱼一类。16个全同胞家系的白化率处于17.2%~86.7%范围内,6对半同胞家系组合的白化率差别较大,姊妹家系间白化率差值0~46%,因此认为白化可能受到母系遗传或卵子质量的影响。多数家系的白化与正常幼鱼的全长、体长、总高、体高、全重差异不显著(P>0.05)。16个全同胞家系样本中,除2个家系外,其余家系的白化与体色正常鱼的可比性状差异不显著(P>0.05)。将各全同胞家系抽样的全部90尾鱼的全重平均值作为指标进行比较,发现全重的生长差异在全同胞家系间表现较为明显。因此,白化鱼与原色鱼的生长和身体形态整体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还获得速生候选家系1个,高体型候选家系3个。根据研究结果分析大菱鲆白化现象发生的原因,认为虽然遗传不是大菱鲆白化与否的决定因素,但却是一个重要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