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荣福海带中内源植物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荣福海带为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紫外检测不同时期和不同部位海带中内源植物激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海带生长的幼嫩期、厚成期和成熟期,吲哚乙酸(IAA)和脱落酸(ABA)呈递增的趋势;玉米素(ZT)在海带成熟期达到最大值,厚成期含量最少;吲哚丁酸(IBA)在厚成期达到最大值,幼嫩期含量最少。同一生长阶段的海带体内植物激素纵向分布规律为:海带尖部的IAA含量较高,中带部的ZT含量明显较高,而基部的IBA和ABA的含量较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工感染三角帆蚌病毒性疾病的组织病理学观察(英文)
《水生生物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自然发病的病蚌中提取出病毒,经人工感染健康三角帆蚌后呈现出典型的病理变化。组织学观察显示消化腺、胃、肠、外套膜、斧足和鳃等均出现大量细胞空泡化、部分细胞肿大、上皮细胞排列不紧密,结缔组织不完整,部分细胞溶解甚至脱落等,表明它们均为病毒损害的主要靶器官。透射电镜观察显示大量砂样病毒存在于患病三角帆蚌不同器官中。病毒粒子为直径约120 nm的圆球形,表面具有明显的纤突,无囊膜结构。被感染细胞呈现明显的病理变化,包括细胞质大片空泡化,细胞器相对减少或缺失,细胞核电子密度加深,肠黏膜上皮细胞不同程度的变性和坏死,消化腺细胞核变形肿大,鳃小片上皮细胞坏死脱落,颗粒细胞的核膜溶解等。
关键词: 三角帆蚌 砂样病毒 显微结构 超微结构 组织病理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带鱼渔获量对捕捞压力和气候变动的响应
《水产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捕捞压力和气候变动对东海带鱼渔业产量的共同影响,对1956—2006年东海带鱼渔获量进行了分析。东海带鱼渔获量时间序列可划分成变化趋势和年间变动。变化趋势主要归因于捕捞努力量的单调增长,Fox模型拟合结果,东海带鱼渔获量与捕捞努力量关系显著(P<0.01)。移除趋势后,其年间变动与陆地降水、季风风速、海表水温和热带气旋影响指数相关(P<0.05)。结果表明,气候变动影响到东海带鱼渔获量年间变动:陆地降雨和径流携带大量营养盐进入沿岸生态系统;而季风则驱动营养盐的扩散和循环,影响着营养盐的利用效率;水温的升高不仅有利于带鱼的性腺发育与成熟,还能增加带鱼的饵料供应;热带气旋所形成的水团流动、风生混合、上升流等能促进营养盐供应并增加水域的生物量。从捕捞努力量和气候变量拟合东海带鱼渔获量的结果来看,与实际渔获量显著相关(P<0.01),并且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实际带鱼渔获量的变化趋势和年间变动。这说明渔获量的变化受到捕捞效应和气候变动的双重影响,未来气候变化将有利于东海带鱼渔业产量的增加,且渔获量年间变动幅度将会比以往更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花生、粮油中18种真菌毒素
《分析测试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同位素稀释法并结合凝胶色谱净化技术,建立了花生、粮油中18种常见真菌毒素污染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样品中添加同位素内标U-[13C17]-黄曲霉毒素B1和U-[13C15]-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经乙腈-水溶液(84∶16,体积比)均质提取,凝胶渗透色谱净化,Waters ACQUITY UPLCTMBEHC18色谱柱分离,串联四极杆质谱多反应离子监测方式检测,同位素稀释内标法定量。结果表明,18种真菌毒素在各自的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不低于0.996;其中12种化合物的定量下限为0.02~0.4μg/kg,6种负离子的定量下限为0.06~1.0μg/kg;低、中、高3个加标水平的回收率为80%~96%,相对标准偏差为10.5%~19.6%。该方法具有前处理简单、净化效果好、灵敏度高的优点,适用于复杂基质样品中多组分真菌毒素残留的确认和定量检测。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凝胶渗透色谱 同位素内标 真菌毒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分散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快速测定鱼、虾中的16种多环芳烃
《分析测试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鱼、虾中16种多环芳烃(PAHs)快速测定的分散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目标化合物用正己烷-二氯甲烷(1∶1)提取2次,以弗罗里硅土(Florisil)作为固相分散剂对分析物净化后进行磺化,采用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在选择离子监测模式下测定水产品中16种PAHs,内标法定量,并对样品前处理条件及色谱质谱条件进行优化。在优化条件下,该方法在1~200μg/L范围内有较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不低于0.998 6,方法检出限(S/N=3)为0.38~1.5μg/kg。采用该方法测定了4种鱼虾中16种PAHs的残留量,并在鲤鱼与罗非鱼肌肉样品中进行加标回收实验,在5、15μg/kg两个水平下的加标回收率为90%~102%,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9%~8.5%。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准确,可用于鱼、虾等水产品中PAHs残留的日常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水温和饲料蛋白质水平对镜鲤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不同水温和饲料蛋白质水平对镜鲤Cyprinus specularis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中设3个温度梯度(18、22、26℃),每个温度下投喂5种含不同蛋白质水平(质量分数为29%、31%、34%、38%、40%)的饲料,共15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14尾鱼,共饲喂60 d。结果表明:镜鲤血清中的肌酐(CREA)浓度随饲养水温的升高而降低,在22、26℃下CREA浓度显著低于18℃下(P<0.05);血清中总胆固醇(CHOL)浓度随水温的升高而升高,在22℃和26℃下CHOL浓度显著高于18℃下(P<0.05);血清中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H)、谷草转氨酶(AST)浓度和AST/ALT在22℃下比18℃和26℃下有所降低,但无显著差异(P>0.05)。各水温环境下,血糖(GLU)、总蛋白(TP)、球蛋白(GLB)、白蛋白(ALB)浓度随饲料中蛋白质水平的增加而升高;在18℃下,LDH浓度随蛋白质水平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其中38%蛋白质组显著高于29%蛋白质组(P<0.05);在22℃下,CHOL浓度随蛋白质水平的增加而降低,其中40%蛋白质组显著低于其它蛋白质组(P<0.05);在26℃下,40%蛋白质组的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著高于31%和34%蛋白质组(P<0.05)。这表明22℃下比18、26℃下更有利于镜鲤的营养代谢,18、22、26℃下,饲料中蛋白质的质量分数分别为38%、40%、40%时,有利于改善镜鲤血清生化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海水鱼组织中的氟甲喹残留
《分析科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测定美国红鱼和鲈鱼血浆、肌肉和肝脏组织中氟甲喹含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T-HPLC)法。方法以乙腈-四氢呋喃-0.02mol/L H3PO4=16:12:72(体积比)为流动相,C18柱,流速为1.2mL/min,紫外检测波长为324nm。氟甲喹在0.05~10μg/m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9。采用二氯甲烷提取美国红鱼、鲈鱼肌肉和肝脏组织中氟甲喹,并在40℃浓缩进样。结果表明,氟甲喹在美国红鱼和鲈鱼三种组织中的平均回收率为分别85.88%~92.78%和84.05%~91.09%,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3.85%~4.27%和2.81%~3.97%。氟甲喹在血浆中的检出限为0.05μg/mL,肌肉和肝脏组织中检出限为0.02μg/g。该方法操作简单,重现性好,适合于海水鱼血浆、肌肉、肝脏等生物样品中氟甲喹含量的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组合湿地在通风强化条件下循环处理鲟鱼养殖废水研究
《水处理技术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一组组合潜流人工湿地(下行流→上行流→水平流)和鱼池结合构建的循环水养殖系统,研究了养殖废水中污染物在各级湿地的运移规律以及不同曝气方式(连续与间歇曝气)下湿地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在水力负荷为6.6 m.d-1运行条件下,一级湿地对NO2--N有明显去除效果,去除率为57.8%;二级湿地对NO3--N、TN和TSS的去除明显,去除率分别为27.9%、11.0%和67.44%;三级湿地对NH4+-N、COD和TP的去除明显,去除率分别为14.8%、22.8%和18.5%。湿地出水水质经曝气增氧后满足鲟鱼养殖用水要求。通过湿地基质通风强化的方式,在气水体积比为2:3时,湿地内部DO含量分布状况得到改善,产生明显好氧-厌氧区,湿地净化效果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连续曝气对NH4+-N、TN和TP有较好的处理效果,间歇曝气对NO3--N和NO2--N有较好的处理效果,2种曝气方式对NH4+-N、NO3--N、NO2--N、COD的去除无显著差异。综合节能和净化效果,系统实际运行过程中选择间歇曝气优于连续曝气。
关键词: 人工湿地 循环水养殖系统 水力负荷 曝气 净化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鮟)(鱇)繁殖生物学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2008年9月至2009年7月在黄海南部捕获的644尾黄(鮟)(鱇)(Lophius litulon)为对象,对该种鱼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采样本性比接近于1:1(x~2=2.61,P>0.05);但全长在251~400 mm范围时,雄性个体数量远超过雌性(P<0.01);全长在450~550 mm范围时,雌性个体数量多于雄性(P<0.01);全长大于550 mm范围时,个体均为雌性;冬季,雄性个体数量占绝对优势(P<0.01).利用逻辑斯蒂拟合方程估算的黄(鮟)(鱇)50%个体初次性成熟全长L50,雄性为332 mm,雌性为483 mm.通过对性腺指数的月变化和不同卵巢发育阶段雌性个体所占比例的分析,初步推测黄(鮟)(鱇)产卵时期为2-6月份,繁殖盛期为3-4月份;其绝对繁殖力为(614 820±253 800)粒,相对繁殖力为(244±43)9lg.黄(鮟)(鱇)不同性腺发育阶段的肝脏指数存在显著变化,雌性,F=9.97,P<0.01;雄性,F=4.48,P<0.01,肝脏在该鱼种卵巢发育过程中可能起到了能量供给作用.(鮟)(鱇)类资源对捕捞的承受压力极其脆弱,50%个体初次性成熟全长可作为其资源管理的基础生物学指标.本研究旨在为黄(鮟)(鱇)的种群数量变动研究和渔业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关键词: 黄(鮟)(鱇) 黄海南部 繁殖 性腺指数 性比 肝脏指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