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6582条记录
水稻抽穗期调控基因Hd6功能标记的开发及应用

中国水稻科学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Hd6等位基因型在江苏粳稻和籼稻中的分布,提高Hd6等位基因型在水稻抽穗期遗传改良中的应用价值和选择效率。【方法】根据籼稻品种Kasalath中有功能的等位基因Hd6与粳稻品种日本晴中无功能的等位基因hd6在功能区域存在的单核苷酸差异,设计和筛选出Hd6基因功能标记K-Hd6-21F/Hd6-1R和N-Hd6-22F/Hd6-1R,并测序分析验证;利用K-Hd6-21F/Hd6-1R和N-Hd6-22F/Hd6-1R对江苏省不同生态类型的粳稻品种和不同来源的籼稻品种的Hd6基因型进行检测。【结果】该功能标记可准确鉴定出Hd6的不同基因型;48份中熟中粳水稻品种中,携带Hd6的水稻品种占42%;30份迟熟中粳水稻品种中携带Hd6的占50%;48份早熟晚粳水稻品种中,携带Hd6的占77.5%。Hd6的2种等位基因型在江苏省3个不同生态区域粳稻品种中均有分布,但有功能的Hd6等位基因型在3个区域粳稻品种中的分布随着抽穗期变长,基因型频率增加;而Hd6基因在籼稻中表现出高度保守性,检测的62个籼稻品种均携带有功能的Hd6等位基因型。【结论】本研究为Hd6基因的育种利用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奠定了基础,也为籼稻早熟品种的选育提供新依据和有效途径。

关键词: 水稻 抽穗期 Hd6 功能标记 等位基因特异性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睡莲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睡莲属植物是重要的水生观赏植物,在水生态修复、园林绿化、园艺康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系统综述了利用形态学、细胞学、孢粉学、分子标记技术等对睡莲属植物类群划分及特点的研究进展,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睡莲属植物的系统进化和亲缘关系;并概述了睡莲基因组学及基因家族功能分析与鉴定研究现状、睡莲生理生化及抗性研究进展,为系统研究睡莲属植物的生殖生长及逆境响应机制提供基础;同时,还综述了睡莲属植物的胚胎发育、繁殖过程及育种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内容;并对睡莲属植物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睡莲属植物的研究应持续深入,建立遗传转化体系,加强睡莲育种及全基因组测序工作,以期为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睡莲新品种选育及繁殖、睡莲属植物的种质资源保存与利用等方面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关键词: 睡莲 形态学 胚胎学 基因功能 杂交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莓组培苗不定根响应羧基化碳纳米管处理的转录组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从转录组层面解析草莓组培苗不定根响应羧基化碳纳米管处理的分子机制,以红颜草莓脱毒组培苗不定根为材料,浸入羧基化碳纳米管混悬液中超声处理,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差异表达基因(DEG)并进行qRT-PCR验证。转录组测序结果分析发现,有1 531个基因受羧基化碳纳米管处理影响上调,1 979个表达基因下调。GO功能分析发现,DEG主要富集于细胞壁重塑、硫酸盐运输、氧化应激反应等生物过程及DNA合成、酶催化活性和跨膜蛋白活性等分子功能。KEGG途径富集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分别主要参与类黄酮积累途径、苯基丙酸合成、ABC转运蛋白、MAPK信号通路及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合成等。qRT-PCR显示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谱与RNA-Seq分析结果一致。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基于碳纳米管的草莓良种繁育新技术研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 红颜草莓 碳纳米管 转录组测序 植物组织培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形势下提升科研机构海外引智质效对策-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为例

江苏农业科学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海外引智工作是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重要成果产出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一直是科研机构开展国际合作和人才引进工作的重要内容。但由于国际关系格局深刻变化及新冠疫情等因素的影响,海外引智工作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为进一步提升科技人才队伍国际化水平,夯实人才强院和高水平国际化现代科研院所建设基础,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为例,通过数据统计分析、中英文问卷调查、实地和线上调研以及案例分析等方法,从项目来源、经费投入和专家规模层次等方面系统梳理“十三五”期间海外引智工作的基本情况,全面总结海外引智在推动自主创新、支撑重大科技成果产出、促进国际合作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成效,客观分析当前海外引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引智规划不够清晰、管理机制有待加强、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等,并提出加强顶层设计、充分挖掘资源、拓展海外引智渠道、加强项目管理、提升服务保障等对策建议,以进一步促进海外引智工作提质增效。

关键词: 科研机构 海外引智 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菇渣有机肥施用量对不同质地土壤养分提升及葡萄幼苗生长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菇渣有机肥不同施用量对不同质地土壤养分含量与主要微生物数量变化、葡萄幼苗养分分配规律、光合作用及根系生长的影响,以阳光玫瑰葡萄幼苗为应试品种,开展盆栽试验。在壤土和黏壤土中均设置5种菇渣有机肥施用量(g·kg-1,肥料干质量/干土质量):0(T0)、10(T1)、20(T2)、40(T3)、60(T4)。结果表明:随着菇渣有机肥用量增加,两种质地土壤pH值显著降低,土壤电导率值、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显著增加。当菇渣有机肥在两种质地土壤中的用量均为T1时,葡萄幼苗总生物量及根冠比最高,较其他各用量分别提升1.04%~112.31%和34.78%~246.15%,与T0、T3和T4用量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当用量为T1~T2时,葡萄叶片中全氮、全磷、全钾含量相对较高。与不施有机肥相比,菇渣有机肥在壤土中的施用并未有效增加葡萄细根总根长和根尖数,同时在T4用量下细根总根长和根尖数分别显著降低了44.81%和39.53%;菇渣有机肥在黏壤土中的施用量为T1和T2时,细根总根长分别显著增加了87.02%和77.20%,根尖数分别显著增加了40.29%和42.36%。葡萄叶片光合作用呈现波动性变化,当两种质地土壤中菇渣有机肥用量为T4时,葡萄叶片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及气孔导度最低。适当的菇渣有机肥施用量(10~20 g·kg-1)显著提升土壤养分及主要微生物数量、植株生物量、叶片氮磷钾含量和净光合速率、总根长及根尖数,但过高的菇渣有机肥用量(40~60 g·kg-1)则显著抑制土壤微生物数量和葡萄幼苗生长。研究表明,菇渣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显著提升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而对土壤主要微生物数量及葡萄幼苗生长的影响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本试验条件下,菇渣有机肥在壤土中施用量为10 g·kg-1、在黏壤土中施用量为10~20 g·kg-1时对土壤肥力提升及葡萄幼苗生长促进效果最佳。

关键词: 菇渣 果园土壤 养分 微生物 光合作用 根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氮处理下黑麦草翻压还田对滩涂盐渍土碳氮与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不同施氮处理下黑麦草作绿肥翻压还田对滩涂盐渍土的改良效果,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0、90、150、210、270 kg·hm-2施氮量(依次简记为CK、LN1、LN2、LN3、LN4)下黑麦草翻压还田对土壤碳氮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黑麦草生物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以LN4处理最高,为64 227 kg·hm-2,植株碳、氮含量均以LN2处理较高,各处理的植株碳氮比无显著差异.黑麦草翻压还田后,与不施氮的对照相比,施氮处理的土壤pH值显著(P<0.05)降低,水溶性盐总量、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显著提升.各处理相比,LN2的微生物熵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土壤微生物群落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等菌群的相对丰度较高.各处理的土壤细菌香农(Shannon)指数和辛普森(Simpson)指数无显著差异,但Chao1指数和Ace指数均以LN2处理较高.总的来看,LN2处理下黑麦草翻压还田对降低滩涂盐渍土的pH值,提升土壤碳、氮含量,及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的综合效应最佳.

关键词: 黑麦草 盐渍土 土壤细菌群落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畜禽养殖场臭气治理研究进展

饲料工业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畜禽养殖场臭气产生和排放受到季节、温度、湿度、通风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针对养殖场的臭气治理技术主要包括源头减量、过程控制和末端处理三方面。然而,单一的处理方法并不能完全消除臭气污染,建立“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三位一体的除臭创新模式至关重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智能化养殖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其通过精准监测、智能通风、智能饲料管理、智能脱臭设备、数据分析优化和智能清洁等手段实现臭气减排。文章针对养殖场臭气问题,对其来源、排放特点和危害进行了系统梳理,比较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及综合除臭技术,概括当前臭气减排智能化管控技术,以期有效减少畜禽养殖场臭气产生和排放,改善养殖环境,保护周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促进畜禽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畜禽 养殖场 臭气 危害 治理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筛选白花油茶胚性愈伤组织诱导成苗的关键激素通路及相关基因

江苏农业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物激素在植物无性繁殖器官再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研究探究白花油茶再生过程中激素调控机理,为加速山茶属植物再生及遗传转化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采用综合代谢组学-转录组学分析方法,筛选出白花油茶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成苗5个阶段(S1~S5)中植物激素相关的差异代谢物(DAMs)和编码关键代谢酶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液相色谱-质谱(LC-MS)分析结果显示,在S1~S5共获得51种激素相关差异代谢物;通过Illumina HiSeq测序,共发现与植物激素相关的54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21个差异表达基因作用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中,33个差异表达基因参与激素合成代谢。此外,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在白花油茶植物再生过程中,相比于其他激素,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和水杨酸的调控作用较为明显,激素含量分析结果表明,生长素和水杨酸的平均含量分别高达细胞分裂素的18.81倍和201.94倍,而赤霉素等其他激素仅为细胞分裂素的2%~27%;同时差异表达基因也显著表达在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和水杨酸的合成途径中。研究以上3种激素合成途径中的DAMs和DEGs之间的通路关系发现,在KEGG通路中共富集到8种差异代谢物,包括吲哚、L-色氨酸、色胺、吲哚-3-乙酸、玉米素核苷、反式-玉米素-9-β-葡萄糖苷、异戊烯腺嘌呤核苷、L-苯丙氨酸;18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ALDH、TAA1、COMT、IPT、TRIT1、CKX、PAT和PAL等。对其他内源激素的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赤霉素、脱落酸和茉莉酸在油茶再生过程中含量较低,生长素和水杨酸平均含量分别高达赤霉素的757倍和8 130倍;同时KEGG富集了15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KAO、GA2ox、ZEP及OPR等,这些基因在再生过程中与ALDH等18个基因发挥着相互作用。

关键词: 油茶 植物激素 植株再生 代谢组 转录组 差异代谢物 差异表达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扬麦158/西风重组自交系群体千粒重QTL的初步定位

江苏农业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千粒重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该性状遗传率高,所以研究者可以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有效提高小麦千粒重。为了挖掘更多与小麦千粒重密切相关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并用于标记辅助育种,本研究采用长江中下游曾经大面积推广的品种扬麦158与引进品种西风组配重组自交系群体,利用55 K芯片技术分析重组自交系群体基因型,结合3年的群体千粒重表型资料,对影响小麦千粒重的QTL进行初步分子定位。结果共检测到22个可重复的QTL,这些QTL分布于20条染色体,其中12个QTL只在2个年度被发现;10个QTL能在3个年度重复检测到,为稳定QTL。10个稳定QTL位于染色体1B、2A、4A、4B、4D、5A、5D、7A(2个QTL)和7D共9条染色体上,其中位于染色体4B、5A、5D、7A、7D上的QTL为新发现的千粒重相关QTL。在稳定QTL中,9个来自高千粒重亲本扬麦158,1个来自低千粒重亲本西风。位于染色体4B、4D、5A的稳定QTL,在3个年度的表型解释率均超过10.0%,为主效QTL,并且增加千粒重的性状均来自亲本扬麦158,这些QTL可以在今后提高小麦千粒重的标记辅助育种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小麦 千粒重 重组自交系 数量性状基因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鼠伤寒沙门菌ompW基因缺失株与回补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鼠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是最为常见的沙门菌血清型,严重危害畜牧业发展及公共卫生安全。外膜蛋白OmpW是由ompW基因编码的营养物质特异性运输通道,发挥特殊的铁离子外排功能,与细菌耐药性、致病性等密切相关。但其在沙门菌中的功能尚未见研究。为探究外膜蛋白OmpW对鼠伤寒沙门菌的影响,本试验以鼠伤寒沙门菌ATCC 14028为野生株(WT14028),利用λ-Red同源重组技术构建ompW基因缺失株(14028ΔompW),同时构建回补株(14028ΔompW::ompW),通过检测生长特性、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环境耐受性、耐药性等方面探究鼠伤寒沙门菌ompW基因的生物学特性,并通过小鼠感染试验探究该基因对沙门菌致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缺失株与野生株菌落形态无显著差异;缺失株在对数生长期显著慢于野生株,但到达稳定期无显著差异;缺失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下降31.73%±6.43%;在酸性(pH=3)、碱性(pH=10)及高盐(1 mol·L-1 NaCl)环境下,缺失株存活率显著低于野生株;但在高铁(>0.625 g·L-1 FeCl3)环境下,缺失株存活率更高;缺失株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的敏感性显著增强,对其他如氨苄西林、四环素等抗生素敏感性无显著变化;小鼠感染试验表明,与野生株相比,缺失株感染诱发的腹泻率更低、脾肿大及肠道损伤更轻微,且细菌移位能力也显著下降。综上,本研究成功构建了鼠伤寒沙门菌ompW基因缺失株及回补株,试验表明该基因与菌株生长、环境耐受性、耐药性、致病性等方面密切相关。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沙门菌的致病与耐药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鼠伤寒沙门菌 ompW基因 缺失株 生物学特性 致病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