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干旱胁迫下杜梨叶片差异表达mRNA的转录组分析
《中国南方果树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干旱严重影响梨生产,梨主要砧木杜梨(Pyrus betulifolia Bunge)有抗旱特点,挖掘和鉴定其抗旱基因资源对梨耐旱育种具有重要意义。利用RNA-seq测序技术,以组培杜梨细苗经15%聚乙二醇6000干旱胁迫后0(对照)、24和48 h的叶片为材料构建mRNA文库,经测序最终获得854 138 996个clean reads。与对照相比,干旱胁迫24 h和48 h的差异表达基因分别有3 660和2 078个;与干旱胁迫24 h相比,干旱胁迫48 h的差异表达基因共有2 212个。GO富集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光合作用、有机环状化合物合成、信号识别、钙离子结合、氧化还原酶活性。KEGG分析表明,主要差异的代谢通路为果糖和甘露糖代谢、类黄酮生物合成、植物激素信号转导、光合固碳作用和碳代谢等。经RT-qPCR验证,RNA-seq数据可靠。


酿酒高粱丸粒化包衣对害虫防效评价
《环境昆虫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酿酒高粱种子丸粒化包衣后对主要害虫的防治效果,本研究通过室内和田间试验,对比分析了丸粒化包衣和常规拌种处理下,酿酒高粱不同生育期氯虫苯甲酰胺和噻虫嗪在植株体叶片中药剂含量、生化物质变化及对螟虫和蚜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丸粒化包衣处理在酿酒高粱生长前中期叶片中具有一定浓度药剂,但低于常规拌种处理;高粱不同生育期内药剂丸粒化包衣处理的可溶性糖和类黄酮含量均显著高于常规拌种处理;高粱孕穗期,药剂丸粒化包衣对螟虫和蚜虫的防效分别为95.89%和85.40%,与常规化学防治无显著性差异(P>0.05);植株叶片中残留药剂及抗虫次生代谢物质协同参与是药剂丸粒化包衣对靶标害虫长效控制的主要原因。因此,种子丸粒化包衣后可长效控制酿酒高粱主要害虫,在酿酒高粱生长前中期,可减少虫害防治1~2次,甚至可不施化学农药。本研究为酿酒高粱病虫害防治和田间栽培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3个小麦品种品质分类指标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湿面筋含量、吸水率、稳定时间是我国小麦品种品质分类的重要指标性状,为发掘调控这3个品质性状的基因位点,挑选了103个长江中下游麦区种植的小麦品种组成自然群体,并利用50K SNP芯片基因分型,结合3个性状的表型,基于混合线性模型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鉴定到5个位于小麦1B和6D染色体上,3个位于5D和7D染色体上,28个分布于1A、1B、1D、4A上,分别与湿面筋含量、吸水率、稳定时间显著关联的SNP标记,其中1B上3个与湿面筋含量,5D上2个与吸水率以及1D上24个与稳定时间显著关联的SNP标记的位置相同或相近,为一个QTL簇。因此,共发掘到3个与湿面筋含量、2个与吸水率、4个与稳定时间显著关联的位点。其中,与湿面筋含量关联的3个位点位于1B染色体619 Mb以及6D染色体445 Mb和89 Mb;与吸水率关联的2个位点位于5D染色体4 Mb左右和7D染色体389 Mb;与稳定时间关联的4个位点分别位于1D 415 Mb、1B 553 Mb、1A 508 Mb和4A 591 Mb处。5D上与吸水率显著关联的SNP标记AX-86170795位于小麦籽粒硬度Pinb基因序列上,1A、1B、1D上与稳定时间关联的QTL位点分别与高分子量谷蛋白Glu-A1、Glu-B1、Glu-D1基因位置一致。下一步相关位点开发功能性分子标记用于小麦品质改良的新品种选育。


甘蓝β-淀粉酶基因家族的鉴定及其响应低温胁迫的表达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β-淀粉酶(BAM)是植物水解淀粉的重要酶类,在植物应对非生物胁迫响应中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甘蓝BRAD参考基因组的全基因组序列,分离鉴定得到 20 个BolBAM基因,并对其家族成员进行系统发育分析、蛋白质特征分析、基因结构分析、不同器官/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分析、低温(2℃)胁迫下的基因表达模式分析.结果表明,从甘蓝中共鉴定得到 20 个BolBAM蛋白,BolBAM蛋白的氨基酸序列长度范围是 193 aa(BolBAM3c)~678 aa(BolBAM7);甘蓝BAM蛋白家族成员兼有弱酸性、弱碱性蛋白质;除BolBAM11、BolBAM12、BolBAM14 外,其他BolBAM蛋白均为亲水性蛋白质.RNA-Seq(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BolBAM1b、BolBAM5a、BolBAM9b在 7 个组织/器官中的相对表达量均较高,在花中BolBAM1b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在角果中BolBAM5a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在愈伤组织中BolBAM9b的相对表达量最高.本研究还发现,在甘蓝耐冷材料 923、冷敏材料D9 中,14 个BolBAM基因受到低温诱导表达;冷敏材料D9 中BolBAM3a的相对表达量在低温处理6h时高于耐冷材料923,但在低温处理24h时,其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 923;耐冷材料 923 中BolBAM3b的相对表达量在低温处理 6 h、24 h时均显著高于冷敏材料D9.本研究结果为后续开展BolBAM3a、BolBAM3b基因调控甘蓝应对低温胁迫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甘薯茎线虫病复合抗性遗传分析与QTL定位
《核农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高效挖掘甘薯茎线虫病复合抗性基因并创制甘薯抗病种质,以包含274个甘薯F1子代的分离群体为材料,利用大田自然诱发鉴定法对F1群体的复合抗性进行连续两个生长周期的抗性鉴定,通过高精度连锁分析检测与复合抗性显著相关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并利用基因本体(GO)和直系同源基因簇(COG)数据库注释和筛选候选基因。结果表明,甘薯茎线虫病复合抗性不符合正态分布,F1群体存在丰富遗传变异且存在超亲遗传,其中高抗和高感抗性性状遗传稳定,可指导甘薯茎线虫病复合抗性育种。通过连锁分析在LG03、LG05、LG07和LG08连锁群定位到与复合抗性紧密连锁的9个QTL,可解释6.1%~7.3%的表型变异。根据两个生长周期QTL定位结果,获得1个共定位QTL和10个共定位基因。本研究为甘薯茎线虫病复合抗病基因挖掘和复合抗性种质创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桃树重要害虫为害特点及其寄生蜂研究进展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桃树是我国重要的果树资源之一,其生长发育及果实产量受到众多害虫的影响。寄生蜂作为关键的生物防治因子,在有效控制如桃蚜、桃蛀螟、桃小食心虫等害虫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已发表的文献进行全面综述,重点讨论了桃树的重要害虫及其为害特点、相关寄生蜂资源研究进展及寄生蜂在害虫综合控制中的应用,共梳理了21种对桃树具有显著经济影响的害虫(包括螨类),列出20科194种在桃树害虫生物防治中具有关键影响的寄生蜂。本文也总结了当前在桃树害虫寄生蜂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展望,旨在为桃树害虫管理策略的改进和桃园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更深入的理论支撑。


麦秸行间集覆还田下控释氮肥减施对水稻产量、品质与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麦秸行间集覆还田下氮肥减施对水稻产量、品质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面积种植的南粳9108和南粳5055为材料,等行距移栽下设置2种氮肥处理模式,即不施氮(T1)和当地习惯施氮量(速效氮肥,T2),在麦秸行间集覆还田宽窄行移栽下设置4种施肥模式,即当地习惯施氮量(速效氮肥,T3)、减氮10%(控释氮肥与速效氮肥配施,T4)、减氮20%(控释氮肥与速效氮肥配施,T5)、减氮30%(控释氮肥与速效氮肥配施,T6).结果表明,宽窄行移栽较等行距移栽提高水稻产量,两个品种平均增产3.30%.相同移栽方式下,减氮10%会使两个品种水稻的有效穗数显著(P<0.05)降低,但仍能维持较高的产量;减氮20%~30%条件下,水稻产量能够稳定在江苏省内平均单产水平.减氮10%~20%能够改善稻米的外观品质.南粳9108和南粳5055分别在减氮30%和减氮10%~20%处理下有最高的食味值.氮肥减量下,两个品种水稻的氮肥吸收利用率均有所提高,南粳9108和南粳5055分别在减氮20%和减氮10%处理下氮肥吸收利用率最高.综上,麦秸行间集覆还田下,控释氮肥与尿素配施并减少10%~20%的施氮量能够获得较高的氮素吸收利用率和较优的稻米品质,同时实现减氮稳产和提质增效的目标.
关键词: 麦秸行间集覆还田 氮肥减施 水稻 产量 品质 氮肥利用率


海藻糖替代蔗糖浸渍处理对草莓脯品质的影响
《食品科学 》 202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海藻糖全部或部分替代蔗糖浸渍对草莓脯品质的影响,研究海藻糖添加量为草莓质量的0%~40%(与蔗糖复合添加)时草莓脯的固增率、失水率、水分活度、游离糖含量、水分状态、质构以及色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海藻糖添加量的增加,草莓脯固增率线性降低,而水分活度、海藻糖含量线性增加,3种状态水的弛豫时间与峰面积、色泽参数均呈二次函数分布,说明海藻糖和蔗糖的互作效应主要体现在对水分自由度和色泽的影响。另外,海藻糖的过多添加可加大草莓脯质构的个体差异,添加量为35%和40%时,黏力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74%和67%,高于其他样品的变异系数(17%~46%)。研究结果可为海藻糖替代蔗糖在草莓脯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紫色甘薯突变体形成的表观调控机制
《江苏农业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紫色甘薯因富含花青素而备受消费者喜爱,然而其高频的突变却严重影响了品种的稳定性。本研究以宁紫薯4号及其突变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表型、理化特性进行分析发现,宁紫薯4号突变体中的花青素、β-胡萝卜素及淀粉含量发生了明显变化,而产量和大多数表型没有发生显著变化。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共发现313个差异表达基因,突变体中参与花青素合成的相关基因(IbCHS、IbCHI、IbDFR、IbANS和IbC4H)和转录因子编码基因(IbMYB R2R3、IbbHLH2和IbWD40)的相对表达量均较宁紫薯4号明显降低,而突变体中参与淀粉合成的相关基因(IbAGPL2)的相对表达量较宁紫薯4号明显升高。突变体中预测功能为DNA甲基转移酶的基因IbCMT2和预测功能为组蛋白去甲基化酶的基因IbJMJ25的相对表达量均较宁紫薯4号表现为上调。通过N6-甲基腺嘌呤斑点印迹(6mA)分析全基因组甲基化水平的变化发现,突变体的DNA甲基化水平较宁紫薯4号明显提高;利用亚硫酸氢盐处理后测序法(BSP)进一步分析发现,突变体中转录因子MYB2编码基因的DNA甲基化水平提高;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突变体中H3K9me2、H3K27me2的修饰水平明显下降。上述结果表明,紫色甘薯呈现的表型是由于表观修饰的变化导致花青素合成受到抑制,从而产生了相应突变。本研究首次从表观调控的角度解析甘薯突变的机制,不仅可为甘薯表观遗传研究提供新思路,还有望基于表观调控开创甘薯定向育种的新方法。
关键词: 紫色甘薯 突变体 花青素 表观遗传 DNA甲基化 组蛋白修饰


一种兼顾吸附性和回收性的纤维状除P吸附剂
《环境工程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吸附法处理水体磷(P)污染时,吸附剂的吸附性能与回收性影响其实际应用的可行性。通过简易的浸渍焙烧法,成功研制出一种兼具优良吸附性能和良好回收性的镁改性纤维状磷酸盐吸附剂(MgO@CFF)。以该吸附剂为对象,在不同初始P浓度、共存离子及pH值的条件下,对所制备的MgO@CFF性能进行评估。实验结果表明:在3~7的宽泛pH值区间内,MgO@CFF对P的最大吸附量可达到11.23 mg/g;在各类外来阴离子存在时,其对磷酸盐仍具备超过50%的优先选择性;并且,MgO@CFF展现出快速吸附的特性,60 min时吸附量约达吸附平衡量的75%,约120 min达到吸附平衡;进行10次循环吸附/解吸实验,在后9次循环中MgO@CFF的吸附平衡量衰减仅为8%~10%,再生能力出色。经表征手段证实,MgO@CFF对磷酸盐主要通过放射性线状化学沉淀吸附。纤维状P吸附剂具备吸附效率高、速度快、选择性强以及易于与水分离等优势,在水体除磷领域或许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