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7013条记录
纳米硒对甜菜叶片转录组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喷施外源硒对甜菜响应的分子机制,采用糖甜菜品系HD802种子作为供试材料进行水培试验,纳米硒浓度分别设置为0(喷施清水,对照),20,50,80,100,150,200 mg/L,待真叶长至8片叶时均匀地喷施纳米硒溶液,24 h后取样进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测定。经数据分析,选取50,150 mg/L的纳米硒处理叶片送检,进行转录组测定,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和显著富集通路。结果表明,纳米硒50 mg/L处理对甜菜叶片生长具有促进作用,而150 mg/L处理对甜菜叶片具有破坏效果。鉴定出9 161个DEGs,其中,上调表达3 717个、下调表达5 444个;GO功能富集主要富集在信号转导、细胞通讯、膜的组成部分、膜的固有成分、初级代谢过程、有机物代谢过程和生物过程等;KEGG代谢途径主要包括植物病原互作、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等途径;转录因子分析共涉及AP2、zf-Dof、HLH、WRKY、HSF_DNA-bind、NAM、zf-BED、Homeobox等11个家族。研究找到了硒处理对甜菜幼苗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的适宜浓度,初步筛选出甜菜外源硒响应的相关基因。

关键词: 甜菜 纳米硒 RNA-Seq 差异基因 代谢通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例梅花鹿狂犬病的病理学诊断及其病原遗传进化分析

中国兽医杂志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明1例梅花鹿病例的死亡原因,本试验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直接免疫荧光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对其进行诊断,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狂犬病病毒(RABV)核蛋白(N)和糖蛋白(G)基因序列,测序后进行同源性、分子进化和系统发育关系分析.结果显示,患病梅花鹿临床表现出狂暴型神经症状.组织病理学表现为典型的非化脓性脑炎,在大脑、小脑、脑干、脊髓和海马等部位的神经细胞胞浆内均有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的嗜酸性RABV包涵体.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均在小脑组织中检测到大量特异性的RABV阳性信号.基因测序和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毒株N和G基因分别长1 424和1 675 bp,均与2015年呼和浩特牛源毒株Rabies virus isolate CNM1101C(KC193267)核苷酸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9.5%和99.3%.分离毒株N和G基因与从河南、甘肃、湖北、福建和山东等省分离的毒株位于同一分支,属于Asian谱系.结果表明,该梅花鹿感染狂犬病,RABV分离毒株属于中国地区流行的Asian谱系,与国内流行毒株起源于共同的祖先.

关键词: 梅花鹿 狂犬病 内基氏小体 病理学 遗传进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基因型大麦碱胁迫下种子萌发及物质转化效率的差异性研究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摘要:大麦具有较强的耐盐碱性,是盐碱地种植的先锋植物。不同基因型大麦间遗传特性均不相同,筛选耐盐碱性较强的大麦基因型对盐碱地改良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以2个不同基因型大麦为材料,研究不同碱胁迫浓度(0、30、60、90、120 mmol/L)对大麦萌发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碱浓度的增加,大麦所有萌发参数均呈显著降低趋势;随着碱浓度增加,根转化率、芽转化率、贮藏物质动员量与物质利用率呈逐渐降低趋势,且在高浓度下四川MS显著高于奇台9919。

关键词: 大麦 碱胁迫 萌发指标 物质转化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载畜率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灌木及其邻近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草地灌丛化现象在草地生态系统上广泛发生.放牧是人类利用草原的重要方式,通过分析不同载畜率下荒漠草原灌木种群及其邻近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可研究放牧干扰下不同灌木种群的耐牧特性,对深入了解荒漠草原植物群落演替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荒漠草原灌木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半灌木驼绒藜(Ceratoides latens)及小半灌木冷蒿(Artemisia frigida)和木地肤(Kochia prostrata)(下称为"灌木")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载畜率下各个灌木种群的密度、高度、盖度及地上生物量(下称为"数量特征值")及其邻近土壤养分含量.结果表明:冷蒿的数量特征值均随着载畜率的增加而降低,其他植物种群的数量特征值均在CK或LG区出现最大值,且不同灌木邻近土壤养分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下降(P<0.05).不同灌木邻近土壤全氮含量随着载畜率增加而下降;冷蒿邻近有机碳含量在CK区最高,小叶锦鸡儿邻近速效磷含量在HG区最高,其余灌木邻近有机碳、速效磷含量在LG区最高.灌木种群数量特征与土壤养分的关系为:土壤有机碳与冷蒿和驼绒藜的高度、盖度、地上生物量呈正相关,土壤速效磷与木地肤高度、地上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因此,载畜率均会对灌木植物种群的数量特征值及其邻近土壤养分含量产生影响.

关键词: 荒漠草原 灌木 土壤养分 相关关系 冗余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方法探讨附子治疗大肠杆菌感染型犊牛腹泻的作用机制

中国畜禽种业 2024

摘要:该文通过TCMSP数据库对附子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筛选并确定其主要成分的潜在靶点,于GeneCard和Dis-GeNET查找犊牛腹泻的相关靶点取交集,得到附子防治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关键靶点,并构建蛋白互作(PPI)网络;通过DAVDE数据库对核心靶点进行GO功能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AutoDock软件对分子和靶点对接,并运用Py MOL对分子结果进行可视化处理.结果表明:从该中药复方中筛选出有效活性成分主要包括石防风素、苯甲酰萘普林、新糖尿酸B、 11,14-二十碳二烯酸等,这些药物成分主要作用靶点426个,犊牛腹泻的相关靶点1330个.附子防治奶牛乳房炎有136个预测靶点,主要包括白细胞介素6、胱天蛋白酶3、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核激素受体、基质金属蛋白激酶9等.对上述136个靶点进行富集分析,发现与炎症反应、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ERK1和ERK2级联的正调控等生物过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类固醇的结合、锌离子结合等细胞组分;细胞外基质、胞浆和细胞核等分子功能,以及PI3K-Akt信号通路、内分泌失调、 TNF信号通路、 IL-17信号通路和癌症等通路相关.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复方双黄连主要活性成分Deltoin和Benzoylnapelline均与关键靶点IL-6、CASP3具有良好的连接活性.可见,附子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通路共同来防治大肠杆菌引起的犊牛腹泻.

关键词: 中药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犊牛腹泻 作用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澳洲白羊与呼伦贝尔羊杂交对母羊繁殖性能及妊娠期生殖激素分泌的影响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24

摘要:[目的]探究澳洲白羊作为父本与呼伦贝尔母羊杂交后,对呼伦贝尔母羊繁殖效率和妊娠期生殖激素分泌的影响。[方法]选取呼伦贝尔羊母羊392只,根据配种公羊品种随机分为两组,即以澳洲白羊(n=7)为种公羊的试验组(n=139)和呼伦贝尔羊(n=13)为种公羊的对照组(n=253);母羊生产后,比较两组母羊的受胎率、流产率、双羔率等繁育性能指标以及羔羊初生重;每组选取8只母羊,采集妊娠中期(妊娠60 d)、妊娠后期(妊娠90 d)、预产期前10 d的血液样品,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中促卵泡素(FSH)、促黄体素(LH)、孕酮(P4)、雌二醇(E2)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母羊受胎率和实际分娩率显著(P<0.05)降低,流产率显著(P<0.05)升高,双羔率极显著(P<0.01)升高,羔羊成活率无显著(P>0.05)差异。试验组母羊所产羔羊的初生重、单羔羔羊初生重、双羔羔羊初生重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P>0.05)差异。试验组母羊3个妊娠时间血清中FSH、LH、P4和E2的分泌水平与对照组相应妊娠时间相比均无显著(P>0.05)差异。对照组母羊在3个不同妊娠时间下血清中LH、FSH、E2分泌水平均无显著(P>0.05)差异,但预产期前10 d血清中P4分泌水平显著(P<0.05)高于妊娠中期和妊娠后期。试验组母羊妊娠后期血清中E2分泌水平显著(P<0.05)高于妊娠中期和预产期前10 d,妊娠中期血清中E2分泌水平显著(P<0.05)高于预产期前10 d;试验组母羊妊娠后期和预产期前10 d血清中P4分泌水平显著(P<0.05)高于妊娠中期。[结论]澳洲白羊作为父本与呼伦贝尔母羊杂交可极显著提高后代的双羔率,从而提升母羊繁殖效率,说明澳洲白羊作为父本,具备一定改良呼伦贝尔繁殖性能的杂交优势。

关键词: 呼伦贝尔羊 杂交 澳洲白羊 繁殖效率 生殖激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内蒙古地区羊肉脂肪酸指纹特征初探

家畜生态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建立一种饲养方式与肉品质和脂肪酸特征关联的评价方法,该试验从内蒙古中部和西部3个盟市7个旗县采集羊肉样品194份,对肉中的脂肪酸含量进行测定,同时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结果表明:(1)从不同饲养方式的羊肉脂肪酸PCA结果来看,所有羊肉样品未见显著差异(P>0.05),山羊肉中放牧和舍饲2种饲养方式有显著分离.放牧羊肉中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SFA)、十六烷酸(C16:0)和十八烷酸(C18:0)的含量显著高于舍饲羊肉,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MUFA)和顺-9-十八碳烯酸(C18:1n9c)的含量显著低于舍饲羊肉(P<0.05).(2)由不同地区的脂肪酸PCA结果得出,锡林郭勒、阿拉善地区与鄂尔多斯地区有显著的分离.鄂尔多斯地区羊肉SFA、C16:0、十七烷酸(C17:0)和C18:0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地区(P<0.05);锡林郭勒地区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n-3PUFA和n-6PUFA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地区(P<0.05),是其余2个地区的2~3倍;阿拉善盟MUFA和总脂肪酸(total fatty acids,TFA)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地区(P<0.05),其中TFA含量是其它地区的3~5倍.(3)不同品种的脂肪酸PCA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细毛羊和苏尼特羊肉样品与阿拉善白绒山羊、蒙古羊、阿尔巴斯白绒山羊有显著分离.绵羊肉SFA、PUFA和α-亚麻酸(C18:3n3)含量显著高于山羊(P<0.05),其中n-3PUFA和n-6PUFA含量可达山羊的1.5~2倍;山羊肉MUFA和C18:1n9c含量显著高于绵羊(P<0.05).(4)不同部位的脂肪酸PCA结果得出,3个部位羊肉样品聚类重叠,未见显著分离.肋间脂肪中SFA、十四烷酸(C14:0)、C16:0、C17:0、C18:0和顺-9-十六碳烯酸(C16:1)含量显著高于其它部位(P<0.05);股二头肌中MUFA、TFA和C18:1n9c含量显著高于其它部位(P<0.05);背最长肌中PUFA、C18:3n3和顺-9,12-十八碳烯酸(C18:2n6c)含量显著高于其它部位(P<0.05).由此可见,不同的饲养方式、品种、地区和部位对内蒙古地区羊肉的脂肪酸指纹特征有影响.

关键词: 羊肉 饲养方式 脂肪酸特征 主成分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CRISPR/Cas9系统在畜禽遗传改良中研究进展

遗传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的基因组编辑方法,在畜牧业遗传改良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技术以高效、精准的特点,为畜牧业发展带来了一场革命.目前,基于 CRISPR/Cas9 的基因敲除、基因敲入和基因修饰等已被广泛应用,实现了对畜禽物种的重要生产性状进行精准改良.本文介绍了 CRISPR/Cas9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该技术在畜禽肌肉生长发育、绒毛纤维生长、乳品质成分、抗病育种以及动物福利中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更深入地了解CRISPR/Cas9 技术在畜禽基因编辑上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CRISPR/Cas9 基因编辑 畜禽 遗传改良 经济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麦与箭筈豌豆混播对饲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中国奶牛 2024

摘要:为了探明大麦与箭筈豌豆混播对饲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饲用大麦、箭筈豌豆为试验材料,通过设置100%大麦单播、25%大麦+75%箭筈豌豆、50%大麦+50%箭筈豌豆、75%大麦+25%箭筈豌豆、100%箭筈豌豆单播5个处理,分析不同刈割期和混播比例对株高、饲草产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播大麦与各混播处理在不同生育期的株高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混播处理和刈割期下,鲜、干草产量差异极显著(P<0.01),刈割期和混播比例对鲜、干草产量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P<0.05)。在乳熟期刈割时,50%大麦+50%箭筈豌豆干草产量最大,达20 117.89kg/hm2。不同混播处理和刈割期下,各组粗蛋白含量、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以及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刈割期和混播比例对粗蛋白含量、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以及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P<0.01)。通过对各处理间株高、饲草产量及粗蛋白含量、刈割期的综合比较可知,50%大麦+50%箭筈豌豆的混播组合及乳熟期刈割在河套地区种植应用最为适宜。

关键词: 大麦 混播 饲草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滴灌处理对藜麦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北方农业学报 2024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灌水时期和灌水量对阴山北麓地区藜麦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明确该地区藜麦合理灌溉制度。【方法】试验地点为内蒙古武川旱作试验站,采取随机区组设计,设置W1(苗期+分枝期灌水)、W2(苗期+显穗期灌水)、W3(苗期+灌浆期灌水)、W4(苗期+分枝期+显穗期灌水)、W5(苗期+分枝期+灌浆期灌水)和W6(苗期+显穗期+灌浆期灌水)6个不同滴灌处理,监测藜麦生育时期植株干物质积累动态、叶面积指数、光合特性变化和作物产量效应。【结果】在藜麦整个生育期内,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随灌水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在灌浆期W5处理叶面积指数较W1处理增高45.00%。在藜麦开花期,随灌水量增加植株叶片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均呈下降趋势,但一定程度的亏缺灌溉可显著提高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5处理叶片水分利用效率较W1处理显著增高39.04%(P<0.05)。不同滴灌处理下藜麦产量差异显著,W5处理产量最高,为2 245.60 kg/hm2,相较于W1处理显著提高78.68%(P<0.05)。【结论】在阴山北麓地区,于藜麦苗期、分枝期、灌浆期进行灌溉,灌水总量为1 350 m3/hm2时能够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可实现高产。

关键词: 藜麦 滴灌 光合特性 产量 阴山北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