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蒲公英和连翘提取物对隐性乳房炎奶牛生产性能、血清抗氧化及免疫指标的影响
《中国畜牧兽医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蒲公英和连翘提取物对隐性乳房炎奶牛生产性能以及血清抗氧化、免疫指标的影响,以期为植物提取物绿色饲料添加剂的开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选取18头体况、泌乳期、泌乳量相近,且4个乳区混合乳样中体细胞数(SCC)>5*105/mL的经产荷斯坦奶牛,根据乳样中SCC相近原则,分为对照组(CON组)、蒲公英组(DAN组)和连翘组(FOR组).对照组饲喂全混合型饲粮(TMR),蒲公英组饲喂TMR+蒲公英提取物,连翘组饲喂TMR+连翘提取物,蒲公英和连翘提取物添加剂量均为60 g/d.试验开始前1周内,奶牛均未进行过药物治疗,试验期45 d.试验期间每7 d采集1次乳样,测定乳成分和SCC;试验结束后采集乳样并测定牛髓过氧化物酶(MPO)、乳酸脱氢酶(LDH)和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采集血液样品并测定血清抗氧化和免疫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①饲粮中添加蒲公英和连翘提取物对隐性乳房炎奶牛产奶量和乳成分均无显著影响(P>0.05).②蒲公英和连翘组牛乳中LDH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蒲公英组牛乳中NAG活性显著降低(P<0.05).③蒲公英组隐性乳房炎奶牛血清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升高(P<0.05),连翘组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升高(P<0.05),两种中草药提取物组隐性乳房炎奶牛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④蒲公英和连翘组隐性乳房炎奶牛血清中免疫球蛋白A(IgA)、IgG和IgM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饲粮中添加蒲公英和连翘提取物均能够调控隐性乳房炎奶牛的炎症反应,增强其免疫及抗氧化能力,进而达到防控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效果.


浅谈奶牛乳房炎的诊断技术
《兽医导刊 》 2024
摘要:奶牛乳房炎是奶牛养殖中的常见疾病,也是奶牛养殖企业日常防治的重点疾病。正确及时的诊断是治疗奶牛乳房炎的前提,本文对奶牛乳房炎的诊断技术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展望,以期为奶牛乳房炎的诊断提供理论依据。


围产期母畜低血钙症的钙代谢机制及对相关代谢疾病的影响
《饲料研究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围产期母畜由于体内蛋白质、矿物质和能量代谢的急剧变化,容易导致钙的流失和平衡失调,进而引发母畜围产期低血钙症。临床和亚临床低血钙症不仅能够影响母畜的生产性能,还会影响围产期机体的营养代谢,进一步诱发母畜在围产期出现其他生理变化和疾病,如酮病、皱胃移位、难产、乳腺炎及子宫疾病等。因此,全面深入地研究围产期母畜低血钙症的钙代谢机制及其对相关代谢疾病的影响,对于保障围产期母畜的健康和提高生产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详述了围产期母畜低血钙症的病因和现状、钙代谢机制、综合防治措施以及与其他疾病之间的关联,为降低围产期母畜低血钙症发病率以及改善饲养管理提供参考。


不同抗性大麦品种对叶斑病的生理响应及主成分分析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4
摘要:以4个不同抗性的大麦品种作为材料,研究叶片感染麦根腐平脐蠕孢菌后,叶片组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变化和丙二醛(MDA)、脯氨酸(Pro)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MDA含量变化随接种时间的延长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2.0和40.0 d时分别出现峰值;而其他测定指标呈升高趋势,在40.0 d达到峰值。抗病品种SOD、POD、CAT、PAL、PPO活性和Pro含量均高于感病品种,而感病品种的MDA含量高于抗病品种。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POD活性和Pro含量变化与接种时间均呈显著相关,其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6.27%,能代表叶斑病菌侵染下各种大麦品种86%的生理信息,可用POD、Pro两个指标作为大麦抗叶斑病酶活变化的测定指标。


夏季不同播期对苜蓿抗寒性及越冬的影响研究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4
摘要:为探究夏季不同播期对苜蓿抗寒性及越冬能力的影响,将秋末取样的4个播期3个苜蓿品种根颈进行低温处理,测定苜蓿根颈抗氧化酶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翌年测定越冬率。研究表明,随着播种时期的推迟,不同苜蓿品种的越冬率均逐渐降低,7月1日播种的苜蓿越冬率最高;播期处理对苜蓿根颈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影响显著(P<0.01),低温处理对苜蓿根颈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有显著影响(P<0.01),不同苜蓿品种间根颈抗氧化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无显著影响;苜蓿越冬率与根颈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夏季早播(7月1日—7月15日)有利于苜蓿安全越冬,苜蓿根颈中抗氧化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规律性变化对于苜蓿抗寒性具有正效作用。


不同土壤环境对粒用高粱农艺性状及养分含量的影响
《东北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通过在贫瘠土壤环境下设置5种施肥水平,研究在不同养分含量土壤环境下,粒用高粱叶片特征、农艺性状、养分含量的表现.研究表明,相对于缺磷和缺钾,高粱叶片的生长发育对氮素缺乏更为敏感;氮磷钾三种元素相互作用对高粱产量、单穗粒重、千粒重以及秸秆干重的贡献率要高于任意两种元素互作;高粱秸秆和籽粒中钾素的积累量均高于磷的积累量,说明高粱对钾素需求较多.在土壤营养条件匮乏的情况下,补充氮、钾两种元素会提高高粱对磷元素的吸收,补充氮、磷两种元素会提高高粱对钾元素的吸收,因此氮素补充对高粱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说明缺氮对高粱的影响明显大于缺钾和缺磷的影响.合理的氮磷钾配比有利于促进高粱的生长发育,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


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对黄芪属种子萌发的影响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筛选出抗旱性较强的黄芪属种质材料,试验利用不同浓度(5%、10%、15%、20%)的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PEG-6000)对6种黄芪(紫花沙打旺、中沙1号沙打旺、春疆1号沙打旺、沙打旺、斜茎黄芪、黄芪草,按1~6编号)的种子进行模拟干旱胁迫发芽试验,以不加PEG-6000的纯化水为对照,测定不同干旱胁迫处理下种子萌发的根长、胚芽长,计算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指数、相对活力指数、根芽比、相对芽长、相对根长11项指标,采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浓度PEG-6000胁迫下同一品种种子萌发情况不同,1号(紫花沙打旺)在5%、10%和20%浓度PEG-6000胁迫下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均高于对照,6号(黄芪草)在15%浓度PEG-6000胁迫下发芽率、相对根长和根芽比均高于对照,对种子萌发有促进作用;2号(中沙1号沙打旺)和5号(斜茎黄芪)在各浓度PEG-6000胁迫下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均低于对照,种子萌发受到抑制;3号(春疆1号沙打旺)和4号(沙打旺)在各浓度PEG-6000胁迫下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与对照均差异不显著(P>0.05)。相同浓度PEG-6000胁迫下不同品种种子萌发情况存在差异,1号(紫花沙打旺)和6号(黄芪草)在各浓度PEG-6000胁迫下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均较高,二者种子萌发情况优于其他品种,3号(春疆1号沙打旺)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低、萌发情况最差。6种黄芪抗旱性强弱排序为1号(紫花沙打旺)、6号(黄芪草)、5号(斜茎黄芪)、4号(沙打旺)、2号(中沙1号沙打旺)、3号(春疆1号沙打旺)。说明6种黄芪的抗旱性强弱差异较大,一定浓度的PEG-6000干旱胁迫对不同品种种子萌发的影响不同,其中1号(紫花沙打旺)抗旱性最强,3号(春疆1号沙打旺)抗旱性最弱。
关键词: 黄芪属 PEG-6000 干旱胁迫 种子萌发 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 抗旱性


不同补播模式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特征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中国草地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补播对荒漠草原草地植被恢复的影响及作用,在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原开展了围封补播试验,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对照(补播机械不加种子作业一次,CK)、单播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juncea,XX)、单播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BB)、单播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HH)以及混播新麦草、冰草、黄花苜蓿(BXH),于植物生长季(8月)进行植物群落调查,并对土壤以及植物进行取样分析。结果表明,补播能够显著提高植物地上生物量,且单播新麦草处理有显著影响(P<0.05)。补播对多年生杂类草高度、密度有抑制作用,使Margalef丰富度指数有所升高,而使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下降,但均无显著影响,并且补播处理下土壤养分无显著变化。在植物群落特征指标与土壤养分指标相关性分析中发现,植物平均高度和盖度是影响植物地上生物量的显著因子,土壤全磷含量对植物高度影响显著,且土壤全氮含量与土壤全磷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结果初步表明补播措施对于荒漠草原草地植被以及土壤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可为后续补播对荒漠草原草地的影响研究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