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7013条记录
缓释氮肥施用量对玉米抽雄-吐丝期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晰缓释氮肥不同施用量下玉米光合日变化特征及生长发育规律,利用光响应曲线拟合,以期为农牧交错区春玉米丰产栽培和氮肥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以广德5号为研究对象,在2018年长期定位试验基础上,于2019,2020年分别测定分析了玉米抽雄—吐丝期穗位叶在N 0(N0,CK),120(N8),180(N12),240 (N16),300(N20),360(N24) kg/hm~2 6个氮肥梯度下的SPAD值、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气孔导度、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日变化、光响应曲线及干物质积累规律。2 a结果表明,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玉米穗位叶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日变化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均以N16处理最高,且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最低。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变化趋势。光响应曲线拟合分析得出,N16处理的最大净光合速率最高,2019,2020年N16处理分别比N0、N8、N12、N20、N24处理提高37.48%,29.51%,31.85%,18.17%,37.32%和80.04%,59.73%,50.30%,6.42%,62.51%。全株干物质及穗部干物质积累与最大净光合速率、SPAD值呈极显著正相关。综合分析得出,内蒙古西部地区最适宜的氮肥施用量为240 kg/hm~2。

关键词: 玉米 光合日变化 氮肥梯度 光响应曲线 抽雄—吐丝期 干物质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内蒙古地区设施番茄农药减施绿色防控技术

长江蔬菜 2024

摘要:针对内蒙古地区设施番茄生产中存在的农药施用过量导致土传病害加重、产品品质下降、产品农药残留、利用率低等生产实际问题,研究示范设施番茄农药减施绿色防控技术,建立绿色安全栽培管理模式,确保蔬菜安全生产,可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提升施药水平,提高蔬菜品质和产量,使得设施番茄达到绿色高效丰产栽培目的,从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关键词: 设施 番茄 农药减施 绿色防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内蒙古玉米宜机械粒收品种评价指标体系

北方农业学报 2024

摘要:【目的】建立内蒙古自治区玉米机械粒收品种评价指标体系,为内蒙古宜机械粒收玉米品种的评价、选择和适时收获提供依据,为品种选育指明方向。【方法】以极早熟到晚熟6个熟期组代表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内蒙古6个生态区同步进行机械粒收性状研究,于生理成熟期,生理成熟后10、20、30 d,测定籽粒破碎率、籽粒破损率、杂质率、籽粒含水率和植株倒伏倒折率,并选择适宜各生态区条件、机械粒收性状优良的品种鉴选机械粒收品种评价指标。【结果】玉米籽粒破碎率、籽粒破损率、杂质率与籽粒含水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收获期玉米籽粒含水率与出苗至收获、吐丝至收获、成熟至收获的时间和积温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且相关性依次增强。玉米籽粒脱水速率与基础含水率、日均温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籽粒脱水速率(y)与基础含水率(x1)、日均温(x2)回归方程为y=-0.523 318+0.022 732x1+0.025 422x2,R2=0.419 2,P<0.01。玉米总产量损失率、落穗率与收获期植株倒伏倒折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落粒率与收获期植株倒伏倒折率相关性不显著(P>0.05),玉米植株倒伏倒折率与株高、穗位高、穗位株高比、茎粗、茎粗株高比的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确立了宜机械粒收玉米品种评价的主次指标,涵盖3个层次,55个指标。【结论】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宜机械粒收玉米品种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兼顾了各大生态区共性和区域个性,指标量化、易操作,其中籽粒破损率指标点明了玉米机械粒收过程中的不可见损失,对产量损失的评估更加全面。

关键词: 玉米 机械粒收 品种 机械粒收质量 评价指标体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CiteSpace的荒漠草原群落多样性文献计量学分析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24

摘要:[目的]全面分析国内外荒漠草原群落多样性研究的发展历程、热点和趋势,并提供可视化数据支撑。[方法]以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集收录的发表于1991年1月—2022年12月的荒漠草原群落多样性相关文献信息为研究对象,应用CiteSpace软件,分析年度发文量变化趋势、期刊和作者的发文数量,对国家、研究机构、作者、关键词和被引文献进行共现分析、聚类分析并进行可视化呈现。[结果]在设定的检索式下,共获得荒漠草原群落多样性研究相关英文文献总计1 122篇。1991年1月—2022年12月国内外相关研究论文发表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我国发文被引量居首位,影响力也最高,其次为美国;《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是该研究领域发文量最高的期刊;中国科学院在该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影响力;研究领域涉及物种多样性、气候变化、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人类生产活动等方面。[结论]1991年1月—2022年12月,该研究领域以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对荒漠草原进行修复,荒漠草原群落多样性对人为干预的响应机制为主要研究内容。探索荒漠草原植物多样性影响因素,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对荒漠草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今后该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

关键词: 荒漠草原 群落多样性 生态系统 文献计量学 气候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沙蒿醇提物对奶牛瘤胃体外发酵的影响

饲料工业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旨在通过体外培养试验探究在饲粮中添加黑沙蒿醇提物对奶牛瘤胃内环境的影响,以筛选黑沙蒿醇提物的最适添加剂量。试验选用4头健康、泌乳期相同、体况相近的荷斯坦奶牛采集口腔瘤胃液,作为瘤胃液的供体。体外培养试验分为4组,对照组以精粗比4∶6的饲粮为发酵底物,不添加黑沙蒿醇提物,试验组在发酵底物中分别添加0.03%(试验1组)、0.3%(试验2组)和3.0%(试验3组)的黑沙蒿醇提物(风干基础)。分别培养至0、3、6、9、12、24 h,记录产气量并采集培养液样品,测定pH、氨态氮(NH3-N)浓度和挥发性脂肪酸(VFA)含量等瘤胃发酵参数,并评定多项指标综合指数(MFAEI)。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各组产气量均上升。除试验1组和试验2组在培养至3~6 h时,pH先升高后降低,其余各组瘤胃液pH均呈下降趋势,且在正常范围内(6.0~7.5)。培养至3~12 h时,各试验组NH3-N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培养至24 h,试验2组和试验3组NH3-N浓度均低于对照组。各试验组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较对照组有所降低,而试验2组与对照组变化趋势一致,二者均优于试验1、3组。说明在黑沙蒿醇提物添加剂量为0.3%时对促进奶牛体外瘤胃发酵功能的效果较好。

关键词: 黑沙蒿 乙醇提取物 奶牛 瘤胃体外发酵 多项指标综合指数(MFAEI)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内蒙古农田残膜污染现状及对策建议

农业科技通讯 2024

摘要:内蒙古地膜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是本区域内气候干旱寒冷、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地膜使用量大、地膜质量差、农民环保意识不强及回收难度大等.本文作者从内蒙古农用地膜覆盖应用现状、地膜残留主要危害和特征方面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内蒙古地膜残留污染的主要防治途径,并提出了提高地膜质量、加强地膜回收机具的研究、增强农民环保意识和应用政策手段等治理农用残膜污染的措施,从而解决内蒙古农用地膜污染的问题.

关键词: 农田地膜 残膜污染 现状 对策 内蒙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筛选山桐子性别分子标记

植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山桐子(Idesia polycarpa)是我国特有且极具开发潜力的油料树种,果实含油率高且油品好。在苗期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山桐子进行性别鉴定,可有效降低种苗培养成本。在前期组装的染色体级别高质量山桐子基因组基础上,进一步对山桐子雌雄群体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根据雌雄株系的特异性片段,确定山桐子属于ZW/ZZ性别决定类型;并根据3.365×107个SNPs,结合性别表型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找到控制性别的19号染色体,并将性别决定区段定位到35Mb附近;针对显著性位点,开发了性别共显性CAPS分子标记。该方法可在幼苗期快速、高效鉴定山桐子的性别,极大地降低了山桐子育苗环节的生产成本,也可在山桐子种质鉴定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方面为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山桐子 性别决定 分子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内蒙古肉羊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24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肉羊养殖成为农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内蒙古作为我国重要的肉羊产区,其肉羊产业对内蒙古畜牧业的发展及农牧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实现内蒙古肉羊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就内蒙古肉羊产业的发展概况及影响该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论述,并对相关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内蒙古肉羊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内蒙古 肉羊产业 高质量发展 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前列腺素D2对大肠杆菌感染奶牛子宫内膜组织中细胞因子和损伤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中国兽医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体外培养奶牛子宫内膜组织为研究对象,运用ELISA、荧光定量PCR、HE染色和免疫荧光法分析了内源性和外源性前列腺素D2(prostaglandin D2,PGD2)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感染奶牛子宫内膜组织过程中对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和损伤相关因子(HMGB-1)表达的调控作用。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E.coli感染组奶牛子宫内膜组织中COX-2和H-PGDS的基因表达显著升高(P<0.001);PGD2分泌量也显著上升(P<0.001);内源性PGD2抑制剂(H-PGDS inhibitor 1、HQL-79)能够显著抑制E.coli感染奶牛子宫内膜组织中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的分泌、损伤相关因子(HMGB-1)的表达并减轻了组织损伤;外源性添加PGD2后可显著促进E.coli感染奶牛子宫内膜组织中促炎细胞因子的分泌,HMGB-1的表达及组织损伤程度明显增加。结果表明,PGD2能够通过调控E.coli感染奶牛子宫内膜组织的过程促炎细胞因子和损伤相关因子的表达,进而加剧了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组织损伤。

关键词: 大肠杆菌 前列腺素D2 奶牛子宫内膜组织 细胞因子 奶牛子宫内膜组织损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菜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对戊唑醇的抗药性风险评估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油菜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对杀菌剂戊唑醇的抗药性风险,通过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19株核盘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基线,通过紫外诱导结合药剂筛选获得2株抗药性菌株,开展了抗药性遗传稳定性、菌丝生长速率、产菌核能力、致病力、靶基因序列分析及表达量测定等研究.结果显示:119株油菜核盘菌对戊唑醇的EC50值范围为0.0121~0.8907 μg/mL,平均值为0.2403±0.1365 μg/mL,呈单峰曲线分布,未发现田间抗药性菌株;经室内诱导获得2株抗药性菌株19AH-5A、19AH-5C,对戊唑醇的EC50值分别是野生型敏感菌株的5.857和12.903倍;此外,抗药性菌株19AH-5C的生物学特性与敏感菌株无显著差异,而19AH-5A的致病力下降严重;2株抗药性菌株中戊唑醇靶标蛋白的编码基因CYP51的碱基序列与敏感菌株完全一致,未发现可引起氨基酸改变的碱基突变,但在戊唑醇培养条件下,抗药性菌株19AH-5C中靶基因CYP51的表达量显著上调3.72倍.油菜核盘菌在戊唑醇选择压力下可产生抗药性菌株,根据119株核盘菌的敏感性基线以及抗性菌株的环境适合度研究结果判断,油菜核盘菌对戊唑醇存在中等抗药性风险,因此使用戊唑醇防治油菜菌核病时应持续开展病原菌抗药性水平监测,同时可将不同作用类型杀菌剂交替使用以延缓田间抗药性的发生.

关键词: 油菜 核盘菌 戊唑醇 抗药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