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胡麻对亚麻象蛀食胁迫的补偿效应初探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阐明旱地胡麻对亚麻象蛀食胁迫的补偿效应,采用大田罩网法和伤口模拟危害法,结合田间调查分析和数据验证,研究亚麻象危害与胡麻产量及其相关性状补偿效应的相互关系,建立数学模型,模拟胡麻产生补偿效应的虫口密度范围。结果表明,虫口密度在20头/m~2时,千粒重、单株产量和小区产量的补偿系数最高,分别为17.74%、24.62%和26.97%。亚麻象危害指数和千粒重的模拟回归方程为y=-0.198 1x~2+0.902 9x+6.076 6(R~2=0.809 0),种群密度与危害指数模拟回归方程为y=0.020 3x+0.412 7(R~2=0.996 7),亚麻象种群密度与胡麻产量模拟方程为y=-0.005 1x~2+0.727 7x+86.107(R~2=0.881 4)。通过验证试验,对千粒重和产量的实测值与理论值进行Bonferroni配对比较的显著性检验,实测值与理论值差异不显著,拟合度较好。


不同类型肥料对东北地区稻田氮磷损失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灌溉排水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减少东北地区稻田氮肥施用量,提高养分利用效率。【方法】利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类型缓/控释肥料对稻田退水氮磷径流损失、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与常规施肥处理比较,缓/控释肥料做基肥一次施用可以显著降低稻田退水中氮素质量浓度和径流损失量,缓/控释肥料CRF-3处理(中化牌控释掺混肥料,N、P_2O_5、K_2O养分质量比为19∶14∶22)磷素量较高,易造成磷素的淋洗和径流损失,CRF-1处理(宁夏农林科学院自主研制的控释掺混肥料,N、P_2O_5、K_2O养分质量比为26∶10∶12)总氮和总磷径流损失量均最低,分别比常规施肥处理降低了38.04%和46.87%。受田面追施氮肥的影响,常规施肥处理田面水总氮质量浓度最高达到9.43 mg/L,缓/控释肥料处理田面水总氮质量浓度在水稻插秧15 d后才达到峰值,显著低于常规施肥处理。与常规施肥比较,CRF-1和CRF-3处理水稻籽粒产量没有降低,其中CRF-1处理氮肥回收率提高9.84%,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增加了10.83 kg/kg。【结论】综合考虑稻田氮磷养分径流损失和水稻产量因素,CRF-1处理水稻养分配比合理,是较适宜东北地区水稻种植的控释肥料。


燕麦草、苏丹草、高丹草青贮对滩羊生产性能及肉品质影响的研究
《饲料工业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通过不同禾本科牧草青贮来进行滩羊饲喂,研究对其肉质品质和生产性能的影响。共选取60只体重在25 kg左右的滩羊,分为三组,A组饲喂燕麦青贮,B组饲喂苏丹草青贮,C组饲喂高丹草青贮。育肥期为60 d。试验结果:燕麦青贮组、苏丹草青贮组、高丹草青贮组滩羊育肥期平均日增重分别达到175.20、185.07、159.79 g,燕麦青贮组、苏丹草青贮组平均日增重比高丹草青贮组提高9.64%和15.82%,且差异显著(P<0.05),燕麦青贮组、苏丹草青贮组育肥效果优于高丹草青贮组。燕麦青贮组熟肉率分别比苏丹草青贮组、高丹草青贮组提高2.27%、1.00%,但差异不显著(P>0.05)。燕麦青贮组系水力分别比苏丹草青贮组、高丹草青贮组提高6.30%、7.37%,且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燕麦青贮组剪切力比苏丹草青贮组、高丹草青贮组分别降低29.65%、22.12%,且达到显著水平(P<0.05)。说明添加燕麦青贮可增加羊肉的品质。在气味方面,利用电子鼻并不能完全区分三种青贮育肥羊腿部肌肉、胸部肌肉挥发性物质,说明不同青贮并没有对滩羊气味上产生差异。
关键词: 燕麦青贮 苏丹草青贮 高丹草青贮 滩羊 生产性能 肉质品质


小麦转录因子基因TaWRKY33的耐盐性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WRKY转录因子是植物转录调节因子家族之一,参与调控植物病原菌的防御、生长发育和抗逆应答等多种生理过程。小麦WRKY转录因子基因TaWRKY33可以提高转基因拟南芥对干旱和高温的抗性。通过分析TaWRKY33的耐盐性,检测TaWRKY33转录因子的转录活性,深入分析转录因子基因TaWRKY33的功能,以解析其耐盐调控机制。【方法】以盐胁迫处理的小麦cDNA为模板,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TaWRKY33在盐胁迫条件下的表达模式;将TaWRKY33的CDS序列插入带有CaMV35S启动子的pCAMBIA1302表达载体中,构建表达载体pCAMBIA1302-TaWRKY33,转入农杆菌,侵染野生型拟南芥获得转基因株系;同时利用pWMB110-TaWRKY33双元载体创建了过表达小麦株系。用转TaWRKY33的拟南芥和小麦进行耐盐性鉴定。构建诱饵载体pGBKT7-TaWRKY33,通过单转法将诱饵载体pGBKT7-TaWRKY33重组质粒和文库质粒逐步转化到酵母AH109感受态细胞。通过SD/-Trp/-Leu/-His/-Ade和X-α-gal显蓝反应筛选得到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和BLAST分析。制备小麦原生质体,通过瞬时表达试验共转化报告子和效应子质粒,计算相对荧光值分析转录因子的转录活性。【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TaWRKY33受盐胁迫的诱导表达。双荧光素酶瞬时表达试验表明TaWRKY33在小麦细胞中可以激活相应荧光素酶的活性。从功能分析,在正常生长条件下转基因拟南芥和野生型拟南芥没有明显差异;在盐处理条件下,转基因拟南芥的根长大于野生型拟南芥的根长;过表达拟南芥的鲜重大于野生型,呈显著性差异。重要的是,在盐处理下,鲜重、相对电导率和Na+含量表明,过表达TaWRKY33的小麦较其受体对照有更好的耐盐性。对TaWRKY33候选互作蛋白分析表明,这些候选互作蛋白主要参与植物体的信号转导或免疫过程,表明TaWRKY33在植物的逆境信号转导、基因转录调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结论】小麦TaWRKY33受盐胁迫的诱导表达,具有潜在的转录激活活性,提高了转基因拟南芥和小麦的耐盐性;TaWRKY33可能需要其他蛋白共同作用提高小麦耐盐性。
关键词: 小麦 WRKY转录因子 酵母双杂 蛋白互作 耐盐性


宁南黄土丘陵区3种典型林分的结构与水文影响比较
《水土保持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分析宁南黄土丘陵区林分结构的水文功能影响关系及差异,以彭阳县3种典型林分(山杏纯林、山杏柠条混交林、山杏沙棘混交林)为对象,在2017年生长季观测了林下草本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冠层降雨再分配、林下蒸散、土壤湿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林分地表覆盖度大小顺序为山杏沙棘混交林(0.81)>山杏柠条混交林(0.71)>山杏纯林(0.67);草本植物地上生物量为山杏沙棘混交林(0.86)>山杏纯林(0.62)>山杏柠条混交林(0.41);草本植物生物多样性为山杏柠条混交林>山杏沙棘混交林>山杏纯林。(2)3种林分类型的冠层都相对稀疏,降雨穿透率均>90%,穿透雨量与林外降雨呈线性正相关;干流量和林冠截留量与林外降雨呈对数关系。(3)林下蒸散的季节变化呈"单峰型",研究期间林下蒸散表现为山杏沙棘混交林(245.0mm)>山杏纯林(227.7mm)>山杏柠条混交林(220.9mm),其中山杏柠条混交林的月际间差异最小。(4)生长季内土壤湿度在中上层(0—80cm)表现为逐渐降低趋势,在深层则相反;深层土壤水分的林分差异为山杏纯林>山杏沙棘混交林>山杏柠条混交林。在干旱缺水、侵蚀严重的黄土区,要恢复以水土保持为主要功能的稳定植被时,既要考虑植被配置模式对地表覆盖和草本生物量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也要考虑对土壤湿度的影响,因此建议在植被恢复中尽量选择山杏沙棘混交林和山杏纯林。
关键词: 林分结构 降雨再分配 林下蒸散 土壤湿度 黄土丘陵区


欧洲花楸生长和果实性状分析及优树选择
《江苏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对宁夏境内的6年生欧洲花楸生长性状和8年生欧洲花楸果实性状分别进行对比分析选择优树,共选出生长性状优良的单株5株,玫瑰色果实单株5株,琥珀色果实单株5株。通过生长性状对比分析可知,所选出的优树性状明显优于对照木。将5株欧洲花楸优树的13个生长性状两两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一些性状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5株欧洲花楸优树以K1生长表现最好。通过果实性状对比分析得出,玫瑰色果实单株比琥珀色果实单株结实率高,含糖量更高;将2种类型果实的12个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得出琥珀果H4和其他琥珀果和玫瑰果的亲缘关系要远一些,单独聚为一类。


不同水稻组织内生细菌的群落多样性
《微生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详细了解水稻不同组织内生细菌群落多样性。【方法】对宁粳43号内生细菌的总DNA提取后,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水稻内生细菌的16S rRNA基因进行了序列测定,分析了水稻不同组织部位内生细菌群落结构特征。【结果】叶部共获得内生细菌OTUs610个,茎部411个,根部174个。物种分类显示,叶部内生细菌种类隶属于22门40纲103目198科399属,其中优势类群是红球菌属(Rhodococcus)和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它们的相对丰度分别为21.00%和9.19%;茎部内生细菌种类隶属于19门31纲85目169科306属,其中优势类群是红球菌属和罗尔斯通菌属(Ralstonia),它们的相对丰度分别为19.25%和13.52%;根部内生细菌种类隶属于9门19纲44目82科140属,其中优势类群是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和埃希氏杆菌属(Escherichia),它们的相对丰度分别为81.13%和10.89%。根茎叶中相同的OTU有78个,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与大多数细菌具有相关性。根系内生细菌中具有调控各种代谢网络功能的物种丰度高于茎部和叶部。【结论】不同水稻组织内生细菌具有丰富的群落多样性,其中叶部的内生细菌物种最丰富,根系参与各种代谢调控的细菌丰度最高,各个组织部位的优势菌属各不相同,变形菌门是最重要的水稻内生细菌。
关键词: 多样性 内生细菌群落 不同水稻组织 高通量测序 微生物生态学


不同化学试剂和处理方式加倍小麦单倍体植株的效果
《中国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长期以来,小麦单倍体植株染色体加倍主要采用移栽前秋水仙素溶液通气浸泡分蘖节方法,该方法存在操作复杂、污染环境等问题,而且秋水仙素毒性较强、用量较大、价格较高。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小麦单倍体植株简便、安全、高效的加倍方法,寻找可以替代秋水仙素用于小麦单倍体植株加倍的化学试剂。【方法】通过小麦品系Fielder花药培养,小麦品种科农199、新春9号和小麦品系CB037、中国春(CS)与玉米自交系郑58杂交获得小麦单倍体植株,小麦品系中国春与甘肃黑麦杂交获得小麦-黑麦双单倍体植株,利用0、5、10和20mmol·L~(-1)秋水仙素溶液分别采取分蘖节加注、叶片涂抹和培养基表面添加方式对不同来源小麦单倍体植株进行加倍,并采用培养基表面添加0、30、60和120μmol·L~(-1)甲基胺草磷、炔苯酰草胺和氟乐灵溶液对小麦单倍体植株及小麦-黑麦双单倍体植株加倍,比较不同加倍方法和3种除草剂的加倍效果,确定各个加倍试剂的适宜浓度。【结果】不同浓度秋水仙素溶液(0、5、10和20 mmol·L~(-1))加注小麦与玉米杂交单倍体植株分蘖节部位对小麦单倍体植株不具有加倍效果,不宜在小麦单倍体植株加倍中采用。10 mmol·L~(-1)秋水仙素溶液涂抹拔节期小麦单倍体植株叶片的加倍率为7.7%,其他3个秋水仙素溶液浓度没有加倍成功,也不适合小麦单倍体植株加倍。培养基表面添加4个浓度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小麦花药培养单倍体植株的加倍率分别为26.7%、42.9%、73.3%和85.7%。表明培养基表面添加秋水仙素溶液对小麦单倍体植株的加倍效果最好,适宜浓度至少为20 mmol·L~(-1)。培养基表面添加0、30、60和120μmol·L~(-1)炔苯酰草胺溶液处理小麦与玉米杂交单倍体植株的加倍率分别为0、0—57.1%、28.6%—75.0%和0—100%,其他2种除草剂处理小麦与玉米杂交单倍体植株没有成功;培养基表面添加120μmol·L~(-1)炔苯酰草胺溶液处理小麦与黑麦杂交双单倍体植株的加倍率为9.0%,添加其他3个浓度炔苯酰草胺溶液和其他3种加倍试剂均没有结实。【结论】60—120μmol·L~(-1)浓度炔苯酰草胺溶液对小麦单倍体植株加倍具有较好效果,培养基表面添加适宜浓度秋水仙素和炔苯酰草胺溶液对小麦单倍体植株加倍有效,而且简单易行。


宁南黄土丘陵区撂荒地恢复过程中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变化特征
《江苏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以宁南黄土丘陵区弃耕撂荒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实验室测定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年限撂荒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其特征。结果表明:(1)> 0. 25 mm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所占比例在0~30 cm土层随着撂荒年限的延长先降低后增加,10年降至最低点10. 20%; 0~10 cm、> 10~20 cm、> 20~30 cm土层各年限撂荒地>0. 25 mm粒级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分别为38. 3%、24. 53%、14. 47%,各粒级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变异系数总体呈现出随着粒级减小而逐渐变小的趋势;(2)在0~30 cm土层随着撂荒年限的延长,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平均质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基本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在10年后呈现出减小的趋势,且差异显著;(3)相关分析表明,粒级> 2 mm的水稳性团聚体对土壤结构的稳定性起到很大的作用。通过分析,总体反映出随着撂荒地植被的不断恢复,改善了土壤的结构性能,使得土壤抗蚀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关键词: 撂荒地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 恢复年限 宁南黄土丘陵区


水稻新品种宁粳49号选育报告
《种子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水稻是宁夏的优势作物,在全国水稻区划中宁夏被列为全国优质水稻最佳生态区,具有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灌排方便、水稻增产潜力大、稻谷品质好的特点。但是宁夏水稻品种也存在抗病性容易退化的问题,一些新品种大面积种植3~5年后就出现稻瘟病加重的趋势,农民不得不进行品种更换。近年来,随着宁夏水稻种植水平的不断提高,宁夏大米在区内外销售市场的不断拓展,对于水稻种植农户和大米加工企业都迫切需要一个集抗病性强、高产稳产、品质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