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846条记录
亚热带地区不同种植年限果园土壤团聚体结构及有机碳、氮分布特征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不同种植年限果园土壤团聚体结构变化规律,探究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分布变化特征,旨在为亚热带地区果园土壤肥力形成和变化规律等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以林地土壤(0 a)和不同种植年限(2、10、20、30 a)果园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种植年限与土壤团聚体结构及其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与林地土壤相比,开垦为果园后的土壤中>2 mm团聚体含量显著增加;果园土壤团聚体含量随粒级减小而降低,其中>2 mm和0.25~2 mm粒级分别占40.1%~64.9%和30.6%~46.4%;不同种植年限果园土壤各粒级团聚体含量无显著差异。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呈增加趋势,但C/N值呈下降趋势。相关分析表明,随种植年限延长而增加的土壤有机碳或全氮主要分布于0.25~2 mm粒级团聚体。亚热带地区林地开垦为果园可增加土壤大团聚体含量,但开垦为果园后种植年限对土壤团聚体各粒级的分布无显著影响。虽然随着种植年限延长可显著提高各粒径下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但C/N降低,建议果园管理过程中应适当减施氮肥、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

关键词: 耕作 土壤团聚体 有机碳 全氮 C/N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灵芝生长过程中培养料中的碳转化及子实体的CO2排放

园艺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分析灵芝生长过程中培养料中碳素转化和子实体CO2的排放,来揭示灵芝生长过程中碳素的利用规律.结果表明:灵芝生长过程中碳的利用率为48.3%,其中12.5%的碳转化到了子实体中,35.8%的碳以CO2形式排放;CO2的排放量共出现3次高峰,分别在菌丝长满菌袋、子实体原基出现和子实体成熟阶段,在原基形成时达到最高峰;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降解主要在菌丝满袋到原基形成阶段,而木质素降解主要在子实体生长阶段.

关键词: 灵芝 CO2排放通量 木质纤维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含氨基酸水溶性肥料对巨峰葡萄的影响

福建农业学报 2019 CSCD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含氨基酸水溶性肥料处理对葡萄物候期、植株生长量、叶片质量、果实外观及内在品质等的综合影响.[方法]以5年生避雨设施栽培巨峰葡萄为材料,于始花期开始每15 d喷施1次,共喷施3次含氨基酸水溶性肥料.[结果]葡萄叶面喷施含氨基酸水溶性肥料可提早果实成熟期,促进果皮着色,加速结果枝和营养枝成熟老化,增大叶片厚度及新梢粗度,提升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作用显著.不同处理间以处理4(氨基酸≥100 g·L-1,黄腐酸≥100 g·L-1,微量元素B+Fe+Zn+Mn≥20 g·L-1)效果最佳:可使巨峰葡萄成熟上市时期提早12 d,叶片厚度、新梢粗度、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显著提升,有力地促进了植株光合作用.该处理一年生结果枝和营养枝成熟度分别达到90%和76%,对营养积累及翌年成花具有积极意义.[结论]喷施后巨峰葡萄果皮紫黑色,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分数18.1%,固酸比值54.66,每667 m2产值2万余元,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关键词: 含氨基酸水溶性肥料 巨峰葡萄 生长 果实品质 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羊IGF-1基因的骨骼肌表达特性及其SNPs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能够加快肉羊生长性状选育的遗传进展,并提高选种的准确性.为了解山羊(Capra hircus)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基因(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的骨骼肌表达特征、SNPs分布及其与山羊生长性状的关联性,本研究利用qRT-PCR技术分析IGF-1在福清山羊和努比亚黑山羊的咬肌、颈斜方肌、头颈半棘肌、臂三头肌、腕桡侧伸肌、背最长肌、腰大肌、股四头肌和臀股二头肌共9个骨骼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同时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和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igh-resolution melting,HRM)技术检测了IGF-1基因在福清山羊(n=124)、努比亚黑山羊(n=152)、简阳大耳羊(n=121)和戴云山羊(n=20)中的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性.结果表明,IGF-1基因在2个品种9个骨骼肌组织中均有表达,表达水平存在骨骼肌组织和品种的差异;该基因在福清山羊9个骨骼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均低于努比亚黑山羊,该基因在咬肌、股四头肌的表达量在2品种间差异极显著(P<0.01),该基因在臂三头肌、颈斜方肌和背最长肌的表达量在2品种间差异显著(P<0.05).IGF-1基因外显子序列高度保守,在福清山羊和努比亚黑山羊中均未发现突变位点.4个品种的3个SNPs位点多呈中度多态分布,PIC为0.18~0.38;3个SNPs位点多态性分布对山羊生长性状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品种特异性,对简阳大耳羊和努比亚黑山羊的部分生长性状存在显著影响,而对福清山羊生长性状的影响较小.本研究结果揭示了IGF-1基因在福清山羊和努比亚黑山羊骨骼肌中的表达差异性,为进一步探索山羊的生长发育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IGF-1基因的3个SNPs位点对山羊部分生长性状有显著影响,可以作为山羊生长性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候选标记.

关键词: 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基因(IGF-1) SNPs 生长性状 福清山羊 努比亚黑山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生物质炭用量对烤烟生长和烟叶品质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条施不同烟秆生物质炭用量对连作烤烟生长及烟叶品质的影响,为不同模式利用生物质炭改善连作烤烟品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烤烟种植前将推荐用量肥料与生物质炭呈宽带状均匀施入条沟,按株定量;生物质炭用量分别为0、0.2、0.4、0.8和1.6 kg/株[对应设为T0(CK)、T1、T2、T3和T4处理];采用3重复随机区组试验,调查云烟87关键生长期烟草普通花叶病毒病(TMV)的发病情况;选取代表性烟株测定其农艺性状,测算烟叶产质量及上中等烟比例,并对上部(B2F)和中部(C3F)烤后烟叶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及样品评吸.[结果]生物质炭的施用可促进烤烟生长发育,降低烟株TMV发病率,其中T3和T4处理的烟株节距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下同),T3处理的有效叶片数和叶面积最大(17.43片/株和1281.68 cm2/株),T2和T3处理烟株TMV发病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生物质炭处理烟叶总糖和还原糖含量均大于25.00%,超过国际优质烟叶标准;总氮、烟碱、钾和氯含量均分别在其适宜范围内;生物质炭对C3F等级烟叶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大于B2F等级;T1和T2处理的烟叶化学成分更接近优质烟叶标准.T1和T2处理烟叶感官质量综合得分高于T3和T4处理.烟叶产量、产值及均价均以T3处理最高,上中等烟比例以T2处理最高(95.43%),T2和T3处理对烟叶经济性状影响最大.[结论]生物质炭对烤烟生长发育、烟叶化学成分及其协调性、感官质量和产质量均有重要影响,T1和T2处理有利于改善烟叶品质,T2和T3处理则有利于提高烟叶产量和产值.综合考虑生物质炭的施用效应及其成本,建议福建烟区条施烟秆生物质炭以每株0.4 kg(T2处理)为宜.

关键词: 生物质炭 烤烟 农艺性状 化学成分 感官质量 经济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生物发酵床不同深度垫料的细菌群落多样性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微生物发酵床不同深度垫料细菌的多样性,明确不同深度的细菌群落组成,采用五点采样法,收集了发酵床表层10 cm、中层30 cm、深层50 cm的垫料,分别进行垫料宏基因组DNA的提取,原核生物16S rDNA基因V3~V4区的扩增及Illumina高通量测序.试验共获得1045225条序列,共包含32门、303科、609属和1834类OTUs.表层垫料细菌数量最多,中层垫料细菌种类最多.微生物发酵床不同深度垫料的细菌群落有所差异,在表层垫料中,变形菌门(25.9%)和放线菌门(10.2%)相对含量高;中层垫料中拟杆菌门(27.8%)、变形菌门(25.1%)和厚壁菌门(17.0%)相对含量高.发酵床垫料表层和中层细菌多为有机物降解菌,主要为异常球菌——栖热菌门的特吕珀菌科、变形菌门的黄单胞菌科和拟杆菌门的黄杆菌科细菌.随着垫料深度增加,拟杆菌门(33.3%)和螺旋体门(9.2%)含量升高,厌氧菌如螺旋体门的螺旋体科、拟杆菌门的腐螺旋菌科在深层垫料中达到峰值.研究表明,表层垫料中微生物含量最高,代谢最为活跃,是主要的有机质降解层;深层垫料厌氧菌含量高.

关键词: 微生物发酵床 细菌多样性 高通量测序 不同深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整合微生物组菌剂的提出、研发与应用

中国农业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利用微生物发酵床作为发酵槽,猪粪氮素连续流加中温好氧发酵,将通过宏基因检测鉴定到的微生物组称为整合微生物组,生产高含菌量整合微生物组菌剂,作为植物病害生防菌剂。【方法】生产工艺:原料配制→发酵床发酵→猪粪氮素连续流加→好氧发酵控制→产品加工→产品包装等。生产技术:利用养猪使用1年以上的微生物发酵床,添加一层10 cm厚的30%豆饼粉+70%杏鲍菇菌糠垫料,每平方米1头猪作为猪粪氮素连续流加营养来源,每天翻耕1次,连续好氧发酵20 d后,取出上层20 cm的垫料,进入晾晒、粉碎、分筛、包装,加工成整合微生物组菌剂。【结果】整合微生物组菌剂产品技术指标:含水量29.74%,pH 7.56,有机质含量44.46%,全氮含量2.23%,腐殖酸含量11.20%,粗纤维含量14.06%,含菌量145×10~(8 )cfu/g。宏基因组测定结果表明,菌剂样品序列(reads)条数平均值为99 701.75,每克菌剂含有细菌39门、96纲、189目、383科、786属、1 281种;其中,芽孢杆菌46种,9种为中国新记录种,即:(1)嗜气芽孢杆菌(Bacillus aerophilus)、(2)蚯蚓芽孢杆菌(Bacillus eiseniae)、(3)丝状芽孢杆菌(Bacillus filamentosus)、(4)柯赫芽孢杆菌(Bacillus kochii)、(5)根际芽孢杆菌(Bacillus rhizosphaerae)、(6)长型赖氨酸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macroides)、(7)淤泥大洋芽孢杆菌(Oceanobacillus caeni)、(8)拾蛤鸟氨酸芽孢杆菌(Ornithinibacillus scapharcae)、(9)海洋枝芽孢杆菌(Virgibacillus oceani);未发现猪细菌病原。可培养法分离的芽孢杆菌活菌数2.062×10~(8 )cfu/g,宏基因组测定结果中,芽孢杆菌的总丰度为1.42%,以此推算菌剂有效细菌总含量145×10~(8 )cfu/g。整合微生物组菌剂浸出液处理组的绿豆发芽率为96.67%,与清水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胚根长比对照增加了58.08%。用5%—10%的菌剂配制成育苗基质,番茄出苗率提高了3.0%,株高增加了25.1%,对番茄青枯病的校正防治效果可达79.41%。整合微生物组菌剂的产品质量标准参考农业农村部生物有机肥标准(NY884-2012),初步确定为:有机质≥40%,含水量≤30%,pH 5.5—7.5,粪大肠菌群数≤100个/g,蛔虫卵死亡率>95%,有效期>6个月;重金属含量满足标准要求:砷<15 mg·kg~(-1),镉≤15 mg·kg~(-1),铅≤15 mg·kg~(-1),铬≤15 mg·kg~(-1),汞≤15 mg·kg~(-1);有效活菌数调整为:总细菌数≥30×10~(8 )cfu/g,其中芽孢杆菌≥2×10~(8 )cfu/g。【结论】提出了整合微生物组菌剂的概念和产品技术标准。研发的整合微生物菌剂可促进种子根部生长,并对番茄青枯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关键词: 整合微生物组菌剂 生物有机肥 绿豆 发芽率 胚根长 生长率 青枯病 防治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铁皮石斛植物甾醇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分析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植物甾醇的生物合成途径,利用Illumina HiSeq 4000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茎和叶进行转录组测序,比较植物甾醇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共获得43085条Unigenes,其中24459条在Nr、Swiss-prot、KOG和KEGG数据库获得注释,7333条获得共同注释.KEGG代谢途径分析表明,铁皮石斛植物甾醇生物合成分为3个阶段,共有50个Unigenes(30种酶)参与.表达分析表明,DXR和HMED的表达量明显高于MK和MVD;成熟期茎、叶SMT1的表达量比生长期高,SMT2则生长期高于成熟期;同一时期,SMT1和SMT2在叶的表达量都比茎高.这为铁皮石斛植物甾醇的开发利用和调控植物甾醇生物合成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铁皮石斛 高通量测序 植物甾醇 基因 表达 代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兰‘黄金小神童’花芽分化过程形态与生理变化

福建农业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索杂交兰花芽分化过程中的形态及生理变化规律,为后续花期调控措施的制定和成花机理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杂交兰品种‘黄金小神童’为研究材料,采用石蜡切片技术,观察其花芽分化过程;并在不同分化时期取样,对可溶性糖、淀粉、可溶性蛋白等含量生理指标进行测定。【结果】杂交兰‘黄金小神童’花芽分化过程可分为6个时期,依次为未分化期、花序原基分化期、小花原基分化期、萼片原基分化期、花瓣原基分化期和合蕊柱及花粉块分化期。在花芽分化过程中,杂交兰叶片中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变化趋势为上升-下降-上升-下降,可溶性蛋白含量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而POD和CAT活性则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结论】可溶性糖、淀粉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花芽分化前期的有效积累和后期的合理利用,对杂交兰花芽分化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杂交兰 花芽分化 生理生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福建省主要入侵植物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

应用生态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实地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本研究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福建省入侵植物空间分布情况,以及地理与社会环境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入侵植物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福建省共记录入侵植物82种,其中,优势科为菊科,小蓬草、藿香蓟和空心莲子草出现频次最高.沿海区域的入侵植物物种数量多于内陆区域,福州和厦门为福建省外来入侵植物的两大热点地区.入侵植物在不同海拔均有分布,但入侵植物的种类随着海拔的升高总体呈下降趋势.地理探测器分析显示,自然环境因子中降水和社会经济因子中路网密度、人口密度是入侵植物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各因子的空间交互作用会正向影响入侵植物的空间分布,这反映出入侵植物空间分布影响要素的复杂性.综上,将地理探测器应用到入侵植物研究领域是可行的,筛选出的环境指示因子可用于监测福建省入侵植物的适生区,从而为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入侵植物 空间分布 地理探测器 空间交互 福建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