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6000条记录
河南植烟土壤6种邻苯二甲酸酯污染特征分析

中国烟草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索邻苯二甲酸酯(PAEs)在河南植烟土壤中的污染状况。【方法】采集了7个县区203份耕层土壤样品,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了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正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丁基苄酯(BBP)和邻苯二甲酸正二辛酯(DnOP)等6类PAEs含量。【结果】(1)河南植烟土壤PAEs污染物检出频率较高,以DBP、DEHP污染物为主,均值分别为0.348 mg/kg和0.131 mg/kg。参考美国土壤PAEs控制标准,河南植烟土壤DBP超标率达97.8%,DMP超标率为5.42%,6种单因子PAEs含量均未超过其治理标准。(2)不同县区之间土壤PAEs污染程度不同;相比卢氏县,豫中地区叶县、建安、郏县、襄县的植烟土壤DBP单因子及PAEs综合污染指数相对较高。(3)土壤DBP含量与土壤pH值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蛋白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4)与0~3年烤烟种植年限相比,种植4年后的植烟土壤DMP、DBP和PAEs总量显著升高。

关键词: 邻苯二甲酸酯 植烟土壤 污染指数 河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喷施炭吸附聚谷氨酸对干旱胁迫下玉米幼苗生长的缓解效应

河南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郑单958、郑单6122和郑单819为试验材料,在玉米苗期干旱胁迫后分别喷施清水和炭吸附聚谷氨酸,研究炭吸附聚谷氨酸对干旱胁迫下玉米幼苗形态、生理生化方面的影响,以期为玉米抗旱高产栽培提供新方法.结果显示,喷施炭吸附聚谷氨酸总体显著提高了干旱胁迫下玉米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株高、叶面积、地上和地下部干质量及根冠比,显著提高了叶片的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Fv/Fm、可溶性蛋白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主成分分析显示,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是喷施炭吸附聚谷氨酸缓解干旱胁迫对玉米造成伤害的关键指标.灰色关联分析显示,叶绿素含量、根冠比、Fv/Fm、POD和SOD活性均与总干质量有较高的关联系数,分别为0.5664、0.4549、0.4491、0.4299和0.4182.综上所述,炭吸附聚谷氨酸增强了玉米苗期对干旱胁迫的耐受性,可作为干旱胁迫的缓解剂.

关键词: 炭吸附聚谷氨酸;玉米;苗期;干旱;缓解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双列杂交的花生主要品质性状遗传效应分析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提高花生品质性状优势组合的选育效率,以5个花生材料为亲本,采用Griffing完全双列杂交配制20个组合,分析花生籽仁中粗脂肪含量、粗蛋白含量、蔗糖含量和脂肪酸组分等10个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参数。配合力效应分析表明,豫花132(W191)的粗脂肪、硬脂酸、亚油酸、花生酸和山嵛酸含量等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最大,冀花甜1号(JT1)的蔗糖和粗蛋白含量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最大,而高油酸品种WT08-0937(DF15)的油酸和花生一烯酸含量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最大。遗传协方差Wr对阵列方差Vr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粗脂肪、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花生酸和山嵛酸这7个性状基本适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它们的遗传主要是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效应较小且表现部分显性。对所有子代的10个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前2个主成分Dim1和Dim2的累计贡献率达88.6%,结果显示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和蔗糖含量呈负相关,粗脂肪含量与棕榈酸、油酸、亚油酸和花生一烯酸含量相关性较弱。本研究为花生育种中的亲本选配和后代选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花生 品质性状 双列杂交 配合力 加性效应 主成分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巢式杂交分离群体的花生籽仁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花生籽仁性状是花生产量的重要构成因素。通过对花生巢式杂交群体的籽仁性状开展遗传模式研究,为进一步利用其衍生巢式关联作图群体开展花生籽仁性状QTL定位及开发分子标记辅助花生高产育种提供材料基础及理论依据。【方法】以豫花15为共同亲本,远杂9102、中花6号、粤油20、伏花生和NC94022为基础亲本,组配远杂9102×豫花15、中花6号×豫花15、豫花15×粤油20、豫花15×伏花生和豫花15×NC94022共5个组合的巢式杂交群体,通过F2单株收获共获得1 812个F2:3家系,将籽仁性状分解为籽仁长、宽、长宽比、表面积、表面周长及单仁重等6个性状,分析各个性状之间的拟合度、相关性,利用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别对其进行遗传模型分析与遗传参数估计,确定控制各个性状的基因数目、遗传效应值及遗传力。【结果】花生巢式杂交分离群体中,籽仁性状变异类型丰富,籽仁6个性状在不同组合中均表现为超出双亲的正态分布;籽仁不同性状间存在一定相关性,籽仁长、籽仁表面积和表面周长三者之间呈显著相关,籽仁宽与籽仁长宽比呈负相关性,但相关性低;籽仁6个性状之间的相关性越大,拟合度也越高;不同组合的不同籽仁性状的遗传模型存在差异,在籽仁的6个性状中,籽仁表面积、表面周长在5个组合中均符合1MG-AM模型,籽仁宽、长宽比、单仁重均有4个组合符合1MG-AD模型,籽仁长有3个组合符合1MG-NCD模型,籽仁长、长宽比均有1个组合符合2MG-EAD模型,主基因遗传力3.80%—77.06%,不同群体中的基因效应值不同,表明多等位基因或非等位基因的不同遗传效应以及遗传背景的差异。【结论】花生巢式杂交群体的籽仁性状以多基因遗传效应为主,其遗传表现出不同的模式,表明该巢式杂交群体中不同组合籽仁性状的调控基因差异,为全面解析复杂籽仁性状的遗传机制提供了群体材料。

关键词: 花生 巢式杂交群体 巢式关联作图群体 籽仁性状 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豫中地区麦套朝天椒集约育苗机械化移栽技术

北方园艺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解决豫中地区麦套朝天椒育苗移栽用工成本高、劳动强度大等问题,结合种植模式和机械化使用率,在保证优质壮苗的前提下,实施机械化、专业化高效栽培技术。经课题组连续多年的栽培试验实践以及同行专家的建议,形成了一套成熟的集约育苗机械化移栽技术,主要包括集约育苗、小麦播种、机械化移栽、田间管理、科学浇水、科学施肥、病害防治和采收干制等栽培技术,以期为实际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麦套朝天椒 集约育苗 优质壮苗 机械化移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施肥措施下潮土土壤碳氮及小麦产量稳定性的变化特征

华北农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潮土区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影响,以期为小麦高产稳产及培肥技术提供指导。以长期定位肥料试验为平台,选择4个处理:不施肥(CK)、氮磷钾化肥(NPK)、氮磷钾化肥配施有机肥(MNPK)、氮磷钾化肥配施秸秆还田(SNPK)。测定1990-2018年间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小麦产量。结果表明,施肥处理下小麦产量总体表现为上升趋势,其中前18 a SNPK和MNPK处理小麦产量大体上低于NPK处理,后11 a SNPK和MNPK处理大体上高于NPK处理,分别提高8.90%,8.93%。与CK相比,NPK、MNPK、SNPK处理均增加产量的稳定性;在施肥处理中,SNPK处理产量可持续性指数最高,为0.66。拟合方程表明,农田基础地力每增加1 000 kg/hm2,肥料贡献率降低14.35~19.57百分点。长期施肥能提高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其中MNPK处理有机碳、全氮提升作用最明显,年均增幅分别为0.158,0.014 g/kg。土壤全氮含量与有机碳含量呈现正相关(R2=0.620),有机碳含量每升高1 g/kg,土壤全氮含量增加0.078 g/kg。施肥可提高小麦产量,提升小麦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指数。在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氮磷钾化肥配施秸秆还田最有利于维持可持续生产能力。氮磷钾化肥配施有机肥可有效提高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在潮土区施有机肥及秸秆还田是提升土壤肥力和保障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小麦 长期肥料 潮土 肥料贡献率 产量稳定性 可持续指数 有机碳 全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口腔液中伪狂犬病病毒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核酸稳定性研究

动物医学进展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猪口腔液作为一种生物检材,在猪群疫病监测和诊断中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目前尚不清楚病毒核酸在口腔液中的稳定性。利用猪伪狂犬病病毒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评估核酸保护剂和保存温度对病毒核酸在口腔液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在4℃或室温条件保存1 d后,核酸保护剂组病毒核酸含量比对照组分别高10倍或100倍左右,二者差异显著(P<0.05或P<0.01);当使用核酸保护剂时,在4℃或室温条件保存1 d~3 d,病毒核酸含量依然保持稳定,二者差异不显著;而当不使用核酸保护剂,保存1 d后,4℃条件下病毒核酸含量比室温条件下高10倍左右。使用不同公司的核酸提取产品提取含有核酸保护剂的样品,在核酸提取效率上无显著差异,说明核酸保护剂对后续核酸提取产品具有很好的兼容性。表明核酸保护剂和低温在防止口腔液中病毒核酸降解方面效果显著,研究结果为临床猪口腔液作为生物检材的科学使用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猪口腔液 核酸保护剂 温度 荧光定量PCR 核酸稳定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波谱光照效应对西花蓟马趋光响应变化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光致西花蓟马视响应效应特征及光致影响效应,获得蓟马光生物响应效应的致变因素,研制蓟马类害虫光推拉防控机具,在光源能量相同及增强条件下,测试西花蓟马对560、520、405、365 nm单光及其组合光的视响应变化,分析蓟马视响应效应变化的光照因素,探讨蓟马光响应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单波长及组合波长光传导特异性光照强度(光照度及光能量),诱发趋光响应蓟马产生光适性、视趋性光行为特征,源于蓟马生物响应的光异质调控差异性,且波谱的光能刺激效应的影响性显著。光源能量相同,单光中蓟马对365 nm光的视响应敏感性最强而视滞敏感性最弱,组合光中蓟马对365 nm与520 nm光的视响应敏感性最强而对365 nm与560 nm光的视滞性相对最弱,单光中365 nm而组合光中365 nm与560 nm的光致视趋敏感性最优。光源能量增强,蓟马视响应及视滞敏感性单波谱光照强度发生变化,而组合光抑制蓟马视响应及视滞敏感性,560 nm光显著抑制而其余光增强蓟马视趋敏感性,且单光中365 nm光和组合光中365 nm与405 nm光增效性最强。光致蓟马的趋光性视响应中,35 mW/cm2下365 nm与520 nm光中敏感性最强、70 mW/cm2下365 nm光中次之,光致蓟马生物效应变化产生的应激效应引起光适性,且140 mW/cm2下365 nm与405 nm光调控性最弱而560 nm光致性最强,但发光生热效应是蓟马产生光趋近行为的诱因,且140 mW/cm2下365 nm光中蓟马趋近敏感性最强、365 nm与560 nm光中次之,源于波谱发光生热效应差异及光致蓟马生物效应的行为调节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害虫灯光防控机具研制及昆虫趋光影响机制确定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 西花蓟马 趋光生物响应 光致变化 波谱光能 调控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豫西地区猪伪狂犬病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与病毒分离鉴定

畜牧与兽医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掌握豫西地区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的流行特征,采用PCR方法对2016—2020年采集自豫西地区的152份临床病料进行了PRV病原学检测,并对PCR阳性样品进行了病毒的分离鉴定与gE基因遗传变异分析。结果:152份临床病料样品中PRV野毒株阳性率为13.82%,不同区县中以嵩县(21.05%)和栾川县(20.0%)的阳性率较高,不同年份中以2017年(20.69%)和2018年(19.05%)的阳性率较高;8个分离毒株均能引起BHK-21细胞发生变圆变大、聚集拉网、脱落等典型细胞病变,其每毫升TCID50介于10-5.88至10-6.77之间,8个分离毒株对兔均有致病性;8个分离毒株gE基因与GenBank中登录的PRV流行毒株gE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97.4%~100%之间,且与国内2012年以来流行的变异毒株亲缘关系较近,与Ea株、LA株、Min-A株亲缘关系次之,与Kaplan株、Becker株亲缘关系较远。说明豫西地区存在PRV野毒株散发性流行,以2017年和2018年流行较为严重;获得的8个分离株具有较高的病毒滴度,对兔为高致病性毒株,且为国内近年来流行的变异毒株。

关键词: 豫西地区 猪伪狂犬病 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病毒分离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固始鸡和AA肉鸡肝脏中脂肪酸合成酶基因表达及肌肉脂肪酸的比较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固始鸡和AA肉鸡肝脏中脂肪酸合成酶(FAS)基因表达及肌肉脂肪酸的差异,为调控不同生长速度肉鸡脂肪代谢和日粮配制提供依据。[方法]取不同周龄固始鸡和AA肉鸡肝脏组织,用Trizol试剂提取肝脏总RNA,反转录后用RT-qPCR测定FAS mRNA表达水平;按照鸡FAS ELISA试剂盒说明处理肝脏样本,通过酶标仪测定吸光值,计算FAS活性;利用索氏抽提法测定胸肌和腿肌中肌内脂肪(IMF)含量;采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脂肪酸的测定:GB 5009.168—2016》第三法测定胸肌和腿肌中脂肪酸组成。[结果]AA肉鸡肝脏中FAS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固始鸡,品种与周龄互作对表达水平有显著影响,0、3和5周龄时,AA肉鸡肝脏中FAS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固始鸡,而4和6周龄时两品种间没有显著差异,品种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生长前期。4周龄时AA肉鸡胸肌和腿肌中IMF含量显著高于固始鸡,6周龄时品种间没有显著差异;AA肉鸡胸肌和腿肌中IMF含量显著高于固始鸡,但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4周龄,6周龄时品种间差异不显著;与4周龄相比,6周龄AA肉鸡胸肌和腿肌中IMF含量显著降低,固始鸡胸肌中含量显著降低,而腿肌中含量没有显著变化。AA肉鸡、固始鸡胸肌和腿肌中脂肪酸总含量没有显著差异;脂肪酸组成品种间呈现显著差异,固始鸡胸肌和腿肌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AA肉鸡,特别是影响肉质风味的花生四烯酸含量;随着周龄增加,AA肉鸡胸肌和腿肌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没有显著变化,固始鸡则显著降低,AA肉鸡花生四烯酸含量没有显著变化,固始鸡则显著增加。[结论]品种间FAS mRNA表达水平及FAS活性的差异可能是造成肉鸡前期IMF含量显著不同的原因之一;脂肪酸含量可能是影响固始鸡鸡肉风味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固始鸡 AA肉鸡 肌内脂肪 脂肪酸合成酶 脂肪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