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碱胁迫对水稻叶绿素及叶片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作物杂志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对沙培的4.5叶龄水稻幼苗进行5个浓度的Na_2CO_3+NaHCO_3碱胁迫处理,胁迫20d后,调查顶端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结果表明,随碱浓度增加叶片相对含水量先升后降;叶绿素a、b含量及叶绿素a/b为下降趋势;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先降后升;可溶性糖与脯氨酸含量二者具有显著相关性。碱胁迫后,对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较大,叶绿素b含量相对稳定;水稻通过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调节顶端叶片含水量及脯氨酸含量,以提高自身的抗逆性和保持新生叶片的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菌核病菌丝侵染茎叶过程扫描电镜观察研究
《大豆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充分了解大豆菌核病菌丝侵染过程,促进大豆菌核病耐性品种筛选及致病机理研究,本研究以感病品种合丰25和耐病品种Mapple Arrow为材料,对离体叶片和茎秆菌丝接种后,采用扫描电镜对菌丝特性、茎叶组织变化、侵染特征等进行系统观察。结果表明:不同耐性品种菌丝侵染速度及组织病斑大小表现出明显差异。接种后菌丝迅速进行分枝繁殖,分枝的尖端形成椭圆形膨大,类似"侵染胞"的结构,接种后5 d菌丝缺乏营养来源,生长活力下降,组织干瘪,侵染能力降低。菌丝接种后第3天,感病品种合丰25,叶片表层物质几乎全部消失,叶肉细胞出现明显皱缩,耐病品种Mapple Arrow叶片表层物质基本完整保留,除个别细胞出现凹陷皱缩,其余细胞形状仍较为完好;茎秆在第3天表现与叶片相似,感病品种表层物质消失,耐病品种仍基本保留。叶片和茎秆侵染过程中,气孔为直接侵入通道,菌丝也可以侵入组织细胞内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冬小麦膨胀素基因EXPB7工程菌构建及纤维素水解作用分析
《食品工业科技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寻找促进纤维素降解的有效方法来提高纤维素酶的降解效率。本研究以东农冬麦1号膨胀素基因EXPB7为供体,构建黑曲霉表达载体,以黑曲霉CICC2462为受体,采用农杆菌介导法遗传转化黑曲霉,构建膨胀素基因黑曲霉工程菌pSZHGS-EXPB7,并对该工程菌发酵液的纤维素水解促进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黑曲霉重组膨胀素蛋白在对滤纸处理2 d后崩解效果明显,与出发菌株的分泌蛋白相比,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重组菌株发酵液上清处理滤纸产生的还原糖含量显著高于出发菌株(P<0.05),与仅用酶液处理滤纸相比,能够将纤维素酶的水解效率提高32.9%。
关键词: 膨胀素基因EXPB7 黑曲霉 遗传转化 纤维素水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省不同生态区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相关与通径分析
《玉米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SPSS18.0对不同生态区玉米杂交种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中的生育期、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和出籽率关系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根据积温、地理和气候条件,黑龙江省试验二区在品种选育上应着重选择粗穗、长穗、行多和出籽率高的品种;黑龙江省试验四区在品种选育上应着重选择生育期适当、低穗位高和适当提高株高的品种;黑龙江省试验五区在品种选育上应着重选择粗穗、长穗、出籽率高和封顶性好的品种;黑龙江省试验六区在品种选育上应着重选择中长穗和封顶性好的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黑农84体细胞胚诱导与再生条件的建立与优化
《大豆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国内大豆实际生产上可直接利用的大豆品种的大豆体细胞胚再生途径,促进大豆的分化发育、遗传转化、诱变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本研究以大豆主栽品种黑农84为材料,针对影响体细胞胚诱导率的3个重要因素pH、外植体幼胚的直径和激素浓度设计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外植体最适幼胚直径为4~5 mm,诱导培养基最佳配比为2,4-D浓度40 mg·L-1、蔗糖浓度0.5%和琼脂浓度0.6%,pH7.0,此条件下体细胞胚的发生率为88.6%.同时利用获得的体细胞胚通过增殖培养、分化培养、生根培养和移栽,最终得到了再生植株,再生率为10.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辣椒疫病抗性的浸根接种鉴定方法
《植物保护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规模化的辣椒疫病苗期抗性鉴定技术,将辣椒疫霉人工接种于抗疫病辣椒品种'ICPN21-03'和感病辣椒品种'B16144',研究了接种菌液浓度、接种时期、病情调查时期和接种方法等对人工接种鉴定效果的影响.结果 表明,接种菌液游动孢子浓度为10个/mL时,感病品种病情指数为73.37,可以满足寄主发病的需要;1~10真叶期接种均能使植株发病,但5~6真叶期接种能反映抗感病品种真实抗性;接种5d调查抗感病品种病情指数分别为9.32和73.37,可明显区别抗感病品种.使用浸根法进行鉴定,需菌量小,对接种环境要求小.用37个辣椒品种进行验证,鉴定结果表明该苗期抗性鉴定技术可很好地对辣椒品种进行抗性水平分级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平贝母鳞茎腐烂病病原菌鉴定和药剂筛选
《植物保护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平贝母Fritillaria ussuriensis鳞茎腐烂病的病原菌及其防治,对病原菌进行分离、致病性测定,通过形态学特征、ITS rDNA、β-tubulin及EF-1α基因序列分析确定其病原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芳香镰刀菌F.redolens.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对病原菌进行了室内药剂筛选,表明8种药剂中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43%戊唑醇悬浮剂对病原菌有更好的抑制作用,处理第6天,EC50均不超过0.7mg/L.对两种病原菌防效最好的药剂是戊唑醇,EC50分别为0.107、0.169 mg/L.这两种药剂可以选择应用于平贝母生产来防治茎腐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瓜小粒种子突变体表型与遗传规律分析
《园艺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实验中发现西瓜大粒种子自交系BW85和其小粒种子突变体F211,在授粉后7~11 d,种子的大小无显著差异,其中11 d的种子长度、宽度、鲜种子百粒质量和干种子百粒质量分别为7.93 mm、4.53 mm、4.23 g、0.32 g和8.26 mm、4.95 mm、4.54 g、0.30 g;在授粉后13 d,种子大小出现显著差异,种子长度、宽度、鲜种子百粒质量和干种子百粒质量分别为9.99 mm、6.12 mm、9.47 g、1.33 g和8.86 mm、5.32 mm、4.60 g、0.46 g.用石蜡切片的方法比较BW85与其突变体F211之间解剖结构差异,结果表明:授粉后15 d,突变体F211种子的表皮、皮下组织和厚壁组织的平均厚度分别为144.57μm、130.53μm、38.22μm,均显著小于BW85的各组织厚度.对BW85(P1)与突变体F211(P2)构建的F1、F2、BC1P1和BC1 P2群体的遗传分析发现,F1和BC1P2群体均表现为与突变体相同的小粒种子性状,F2和BC1P1群体小粒种子植株与野生型大粒种子植株比例分别符合3︰1和1︰1分离比,表明该突变性状受1个显性主基因控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酵母双杂交膜系统筛选与小麦蓝矮植原体免疫膜蛋白互作的异沙叶蝉蛋白
《植物病理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麦蓝矮病(Wheat blue dwarf,WBD)是我国西北麦区一种重要植原体病害,在我国西部地区危害严重.该病害由异沙叶蝉(Psammotettix alienus L.)专化性传播,介体传毒成为病害流行的重要中心环节[1].本实验室前期通过免疫荧光标记研究发现WBD植原体免疫膜蛋白(immunodominant membrane protein, IMP)与介体异沙叶蝉肌动蛋白互作,说明IMP在植原体传播和致病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