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缓释肥对蔬菜地氮素流失和重金属镉迁移的影响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受镉污染的菜田为供试土壤,研究硫、磷和矿石粉包衣缓释肥对土壤氮素流失和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硫包衣、磷包衣和矿石粉包衣缓释肥处理的土壤中硝态氮(NO3--N)和水溶性总氮(dissolved nitrogen, DN)含量分别增加5.6%~22.2%和29.6%~50.6%;淋出液中的NO3--N和DN含量分别降低9.4%~17.4%和22.8%~31.8%,表明缓释肥处理减少了土壤中氮素流失。土壤电导率、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33.5%~41.6%、63.1%~100.0%和27.3%~42.7%。与试验初期的土壤相比,3种缓释肥处理的土壤总镉和有效态镉含量分别降低了13.5%~16.4%和37.6%~48.0%。本研究结果表明,针对中轻度镉污染的土壤,包衣缓释肥可以实现受镉污染菜地的安全利用。这为科学利用缓释肥从源头削减面源污染和重金属累积提供了理论依据。


环境污染评价中采用光谱分析法对农药风险分析研究-评《农药残留检测与安全性评价》
《环境工程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如何有效地保护环境、降低环境污染是长期以来困扰全球学者与研究人员的难题,常见的措施之一就是环境污染评价。其中,采用正确的农药风险分析方法是研究重难点,而采用光谱分析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对此,《农药残留检测与安全性评价》一书针对农产品农药残留及食品安全现状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并深入的阐述了农药残留的主要检测方法及其相关新技术,其中就包括光谱分析法。同时,本书对农药生物安全性评价技术作较详细的介绍,这是本书的主要特色,也为环境污染评价中采用光谱分析法对农药风险进行分析提供参考。


不同营养水平下蛋公鸡的生长曲线拟合研究
《中国畜牧杂志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实验旨在研究不同营养水平下海兰褐蛋公鸡的生长发育规律.选取体重相近的1日龄商品代海兰褐蛋公鸡12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实验分为1~3、4~12周两阶段饲养,高能高蛋白组(H组)日粮代谢能分别12.55、12.36 MJ/kg,粗蛋白质分别为21%、20%;低能低蛋白组(L组)日粮代谢能分别13.22、12.17 MJ/kg,粗蛋白质分别为18%、17.5%.实验期间每周称重,并运用Logistic、Gompertz、Von Bertalanffy 3种非线性曲线模型对1~12周龄体重变化进行拟合分析.结果显示:3种数学模型均能很好地拟合蛋公鸡的生长曲线,拟合度均达到0.997以上;Gompertz模型对2组海兰褐蛋公鸡的拟合效果最好,拟合度分别为0.998和0.999;H组蛋公鸡拐点周龄为8.66周,拐点体重为1156.55 g,L组蛋公鸡拐点周龄为7.64周,拐点体重为908.89 g.本实验结果初步揭示了不同营养水平下海兰褐蛋公鸡的生长发育规律,为解决蛋公鸡的动物福利问题和促进蛋公鸡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 海兰褐蛋公鸡;体重;生长曲线模型;拟合


CRISPR-Cas系统在核酸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技术通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CRISPR-Cas系统是一种高效、实用的基因编辑工具,被广泛应用于基因组编辑和调控机制研究。目前发现的Cas系列核酸酶工具为开发用于各种目的的不同类型核酸检测,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CRISPR-Cas系统的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使其在病原体检测、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析以及基因突变检测等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另外,CRISPR-Cas系统在核酸检测领域的精确、高效性,间接推动了基础生物学和应用生物学研究的进展。概述了不同类型的靶向特定核酸检测的CRISPR-Cas系统的最新进展和用途,以及与之对应的新一代的体外检测平台,旨为核酸检测领域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 基因编辑 CRISPR-Cas系统 Cas蛋白核酸酶 核酸检测


5份枇杷品种(系)的抗寒性生理评价
《上海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5个枇杷品种(系)为试验材料,探索低温胁迫(-5℃)对枇杷不同器官(叶片、茎、轴及果实)抗寒性生理指标的影响,同时采用隶属函数法对不同枇杷品种(系)及器官的抗寒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5个枇杷品种(系)的抗寒能力表现为:'火炬'>'大五星'>28东>'白玉'>'宁海白';各器官的抗寒能力排序为:轴>叶片>茎>果实.研究结果可为上海地区不同枇杷品种响应低温胁迫的生理基础及其抗寒性评价提供参考.
关键词: 枇杷;低温胁迫;抗寒性;评价


湖滨带不同植物群落对水体氮磷净化效果的研究
《环境科学研究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湖滨带不同植物群落对水体氮磷的净化效果,选取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荇菜(Nymphoides peltatum)、苦草(Vallisneria natans)、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wrightii Morong)、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和狐尾藻(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7种常见植物作为研究对象,构建自然式(NSC)、逆序式(RSC)和芦苇(PAC)3种不同植物群落以及空白对照(CK),通过野外模拟试验进行水质净化研究,观测不同植物群落对水体总氮(total nitrogen,TN)、总磷(total phosphorus,TP)和氨氮(ammonia,NH4+-N)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①湖滨带植物群落对水体氮磷的净化能力存在明显的周期性,净化能力与其自身的生长周期及温度密切相关.②RSC去除水体TN速率较快的时间是6—7月和11—12月,NSC是6—7月、8—9月和11—12月,PAC是8—9月和11—12月;NSC、RSC和PAC去除水体NH4+-N和TP速率较快的时间基本一致,均是6—7月.③植物群落能有效提升湖滨带对水体氮磷的净化效果,至试验结束,3种植物群落处理对水体TN、NH4+-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53.37%~61.13%、71.36%~77.67%、70.45%~74.60%,去除贡献率分别为7.47%~15.23%、12.42%~18.73%、4.90%~9.05%;不同植物群落处理去除氮磷能力依次为RSC>NSC>PAC.④RSC对水体TN、NH4+-N、TP的去除率显著高于(P<0.05)空白对照(CK).研究显示,多种植物群落(RSC、NSC)较单一植物(PAC)具有更强的净化能力,相同植物不同的排序方式(RSC、NSC)对水体氮磷的净化效果存在差异,因此在实际水体修复过程中可以考虑对不同类型植物搭配组合以及调整排序方式以提升对污染水体的修复效果.
关键词: 湖滨带;植物群落;氮;磷;净化效果


气调贮藏对“徐香”猕猴桃采后保鲜效果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不同气调贮藏条件对猕猴桃采后保鲜效果的影响,以"徐香"猕猴桃为试材,分别用2%O_2+3%CO_2、2%O_2+5%CO_2、5%O_2+3%CO_2、5%O_2+5%CO_2四种不同气体成分结0℃贮藏猕猴桃,并测定贮藏期间猕猴桃果实的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生素C含量、总酚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气调贮藏能够有效保持果实的硬度,延缓可溶性固形物含量、V_C含量、总酚含量的下降,抑制MDA含量的上升以及PPO活性的增加,并保持较高的POD活性,有效延长了猕猴桃果实的贮藏期。综上,2%O_2+5%CO_2的气调条件对猕猴桃的保鲜效果最好,能够较好地保持果实品质,提高抗氧化物质含量,延缓果实的衰老速度。


黑麦草完整度和补饲方式对网上平养肉鹅的影响
《中国家禽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黑麦草完整度和补饲方式对网上平养肉鹅的影响.选取健康且体重相近的4周龄霍尔多巴吉鹅,随机分为4组,A组B组分别饲喂粉碎和没有粉碎的黑麦草饲粮,C组D组分别晚上补饲1次和早晚各补饲1次等量的精饲料,各组黑麦草的替代比例均为50%,试验期测定体重增长率和料重比等指标.结果显示:①5~7周龄,A组体重增长率比B组高2.49%;7~9周龄,A组比B组高1.81%;9~11周龄,A组比B组低1.02%.②5~7周龄,C组与D组体重增长率和料重比差异不显著(P>0.05);7~9周龄,C组体重增长率比D组高2.69%(P<0.05);9~11周龄,C组体重增长率比D组高0.70%(P<0.05).结果表明:黑麦草网上平养肉鹅,5~9周龄宜饲喂粉碎后的黑麦草,9~11周龄宜饲喂没有经过粉碎的完整黑麦草;在补饲等量精饲料时,晚上补饲1次的效果优于早晚各补饲1次.


申优17在上海崇明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杂交水稻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申优17是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以申武1A和申繁17配组育成的BT型早熟三系杂交粳稻组合,2014年通过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介绍了该组合在上海崇明连续3 a的种植表现,并总结了其高产栽培技术.


水分和秸秆管理减排稻田温室气体研究与展望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生产过程是人为源温室气体甲烷(Methane,CH4)和氧化亚氮(Nitrous oxide,N2O)的重要排放源,稻田中CH4和N2O的产生与排放受农事管理与环境因素影响,尤其是水分管理和秸秆还田措施,直接影响稻田土壤氧化还原状况和土壤中易分解有机质的含量,对稻田CH4和N2O的排放具有显著的影响效果.很多研究结果表明,控制灌溉、干湿交替等节水灌溉措施能显著降低CH4排放量,但同时也可能促进N2O的排放,因此如何同时减少CH4和N2O的排放量是实现稻田温室气体减排的关键所在;另外,秸秆还田在改良土壤肥力的同时也增加了外源性有机质的输入,促进了稻田CH4的排放.如何优化秸秆还田措施,并耦合水分管理以达到土壤改良和温室气体减排的双重效益对稻田系统的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本文从水分管理、秸秆管理、以及水分和秸秆协同管理等几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稻田温室气体减排的研究进展,重点总结了国内外通过水分管理减排稻田温室气体的效果、水分与施肥耦合的减排效果、秸秆还田措施以及水分管理与秸秆还田耦合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并对今后稻田温室气体减排的研究方向作了展望.
关键词: 水分管理 秸秆还田 甲烷 氧化亚氮 减排措施 全球增温潜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