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混养罗非鱼对凡纳滨对虾养殖围隔中悬浮颗粒物和弧菌数量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11年6月~8月在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县对虾养殖场选取一口池塘,设置24个围隔进行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与吉丽罗非鱼(GILI tilapia)围隔混养实验。实验设6个处理组(A、B、C、D、E和F),每组4个平行,单个围隔为一平行,每个围隔放养凡纳滨对虾苗3 000尾,其中实验组A、B、C、D和E组每围隔在放养虾苗28 d之后分别混养罗非鱼(平均体质量200 g)4、8、12、18和24尾,对照组F不放养罗非鱼。实验过程中跟踪调查了养殖水体中悬浮颗粒物和弧菌数量变动情况,结果显示:1)养殖前期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总颗粒悬浮物(TPM)、颗粒有机物(POM)、颗粒无机物(PIM)含量以及POM/TPM、PIM/TPM均较接近,养殖中后期实验组的TPM、PIM含量及POM/TPM均高于对照组,而实验组的PIM/TPM则低于对照组,实验组中C、D和E组PIM含量百分比较A和B组高;2)养殖后期各围隔中弧菌数量普遍高于养殖前期,为(1.01~152.33)×10~3CFU·m L~(-1),均值为(15.08±24.50)×10~3CFU·m L~(-1),实验组中弧菌数量A组最多,B组次之,而C和D组相对较少。结果表明,对虾-罗非鱼混养模式下,放养大规格罗非鱼种,虾、鱼数量比在250∶1可以有效降低虾池有机质积累,改善虾池养殖环境,而且明显抑制弧菌的过度增殖,提高养殖效益。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吉丽罗非鱼 悬浮颗粒物 颗粒有机物 弧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池塘起鱼单轨输送机设计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决池塘活鱼收获过程中人工起鱼强度大、工作效率低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池塘起鱼单轨输送机。该单轨输送机由蜗轮蜗杆和皮带实现驱动;单轨依池塘地形架设,适应了高落差的运输需求;机架上设计有卡槽,防止运行时单轨输送机侧翻和脱离固定轨道。以人工操控单轨输送机为研究对象,控制系统采用无线遥控技术实现单轨输送车遥控输送。试验表明,该单轨输送车上坡可载重量120 kg,爬坡角度在30°~40°,上坡行走速度为0.4~0.8 m/s,3名工作人员40 min可将4 800 kg的鱼从池塘运输到活鱼车上,与传统8人作业1 h相比,劳动力减少了一半,工作时间缩短了33%,工作安全可靠,适合池塘起鱼作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去除养殖水体悬浮颗粒的多向流重力沉淀装置设计及性能
《农业工程学报 》 201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高效去除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固体悬浮颗粒物,研发了多向流重力沉淀装置,并对其水力特性及相关结构参数进行试验研究。该文以固体悬浮颗粒物去除率为试验指标,设计了5~40 min的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 retention time,HRT)及斜管填料规格参数的双因素试验。结果显示,随着HRT增加,多向流重力沉淀装置的固体悬浮颗粒物去除率呈显著上升的阶段性变化特征,但以HRT为20 min时沉淀装置的综合处理效果最优,最高平均去除率可达(58.57%±10.12%),其中粒径小于20μm的微颗粒去除率为19.5%,粒径大于60μm的微颗粒去除率高达90.3%;较小的斜管直径可显著提高多向流重力沉淀装置的固体悬浮颗粒物去除率,而斜管高度对去除率无显著影响。多向流重力沉淀装置用于去除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固体悬浮颗粒物,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养殖 沉淀 污染 多向流重力沉淀装置 固体悬浮颗粒物 循环水养殖 水力停留时间 粒径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对凡纳滨对虾抗感染和5种免疫基因表达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对凡纳滨对虾抗副溶血弧菌感染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以初体质量为(6.95±1.20)g的凡纳滨对虾为研究对象,在室内养殖箱进行3周的养殖实验和2周的副溶血弧菌人工感染实验;其中,对照组每日投喂普通商品饲料,实验组每日投喂在普通商品饲料中添加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1∶1)配制成的3组实验饲料,实验饲料中益生菌的终浓度为107cfu/g。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保护率最高的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实验组进行凡纳滨对虾相关免疫基因表达水平的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单一益生菌或复合益生菌均可显著提高对虾抗副溶血弧菌感染的能力(P<0.05),且复合益生菌的保护效果更佳,其相对免疫保护率为31.11%。感染副溶血弧菌后,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实验组凡纳滨对虾血淋巴中的先天免疫缺陷基因(innate immune deficiency gene,IMD)、对虾素3a分子(penaiedin3a)、酚氧化酶原(prophenoloxidase,pro PO)、溶菌酶(Lysozyme,LZM)和甲壳素Crustin的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上调,且分别在18~24 h达到最大值。实验结果提示:饲料中添加芽孢杆菌可有效提高凡纳滨对虾抗副溶血弧菌感染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可能是通过增加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实现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上网箱培育大规格糙海参苗试验
《水产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3年7月,在海上贝架养殖区0.6m×0.6m×1m的小型网箱中,利用天然饵料培育大规格糙海参参苗。经95d培育,参苗平均体长由1.13cm长至3.24cm,日均增长0.02cm/d;平均体质量由0.04g增至0.84g,日均增加质量0.008g/d,体质量增加20倍,成活率为57%。前25d内参苗快速生长,成活率明显下降;此后参苗生长和成活率变化缓慢并趋于稳定。试验结果表明,在天然海区利用小网箱培育糙海参大规格参苗的方法可行,但培育效果尚不理想,需进一步改进提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TG-FTIR研究海藻与稻壳共热解协同耦合机理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大型海藻与木质类生物质的混合热解机理,基于热重-红外联用(TG-FTIR)技术,对条浒苔、稻壳及条浒苔+稻壳混合物(质量比为1∶1)进行热解试验.通过样品的微观结构分析可知,条浒苔主要成分为硫酸多糖、蛋白质等.通过热解热重试验研究可知,在样品的主要挥发分析出阶段,海藻表现为放热反应,其与稻壳共热解时也为放热,说明混合热解实现了能量的耦合;混合后热失重速率试验值相对理论叠加值有所提高,说明混合热解使各组分之间产生协同反应.通过在线红外光谱分析热解过程中的气体产物,可知条浒苔和稻壳在混合热解速率最大时羰基C=O和S=O析出峰增强,并产生伸缩振动的醚键C—O—C的特征峰.最后采用Coats-Redfern积分法对热解过程进行动力学分析,发现混合后反应的活化能降低,使得热解更易进行.
关键词: 海藻生物质 混合热解 动力学分析 TG-FTIR技术 协同反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浅谈水产品质量安全现状与对策
《水产养殖 》 2015
摘要:近几年,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如何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成为了热议的话题。2014年6月26日,国家农业部副部长牛盾在参加全国渔业厅局长座谈会时强调,水产品质量安全事关消费者健康,要求各级渔业部门持续抓好质量安全监管。2013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突破6 000万吨,水产品出口额突破200亿美元,牛盾强调,当前水产品市场的发展变化为进一步提高质量安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阳性饵料鱼投喂模式下孔雀石绿及代谢物无色孔雀石绿在鳜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 2015
摘要:为了解鳜(Siniperca chuatsi)食用含有孔雀石绿(malachite green,MG)的饵料鱼后,其体内MG及其代谢物无色孔雀石绿(leucomalachite green,LMG)的残留消除规律,以期为孔雀石绿的监管提供基础数据,本实验模拟了自然养殖条件,对饲养于池塘网箱中的鳜连续投喂10 d经1 mg/L MG溶液浸泡2 min后的鲮(Cirrhinus molitorella),投喂量为5%(m/m),于停药后0、6、12 h及1、3、6、10、15、20、30、40、50、70、90、120、150和180 d采集鳜肌肉样品,各采集点随机取6尾以上鳜,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鳜肌肉中MG和LMG的残留量。结果发现,阳性饵料鱼投喂结束后,鳜体内未检出MG,LMG残留浓度也较低,在0 h鳜肌肉中LMG的浓度为8.62μg/kg,随后缓慢降低,10 d时鳜肌肉中检测不到LMG。本研究表明,养殖过程中,阳性饵料鱼体内的MG会通过食物链传递给鳜,造成鳜体内LMG检出,建议执法部门对鳜的饵料鱼进行监控,以确保鳜的食用安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复方磺胺甲噁唑在鲫鱼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复方磺胺甲噁唑在鲫鱼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以下简称药动学)特征,为制定其合理的用药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体质量为(68.18±14.68)g/尾的鲫鱼以500mg/kg的剂量单次口灌复方磺胺甲噁唑粉(100g含磺胺甲噁唑(SMZ)8.33g、甲氧苄啶(TMP)1.67g)混悬液,并分别于给药后0.25,0.5,0.75,1,1.5,2,4,6,8,12,24,36,48,72h采集鲫鱼血浆、肌肉、肝和肾4种组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HPLC-UV)对样品进行检测,通过3p97软件分析药动学参数。【结果】甲氧苄啶在鲫鱼血浆、肌肉和肾中的药动学特征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在肝中的药动学特征符合一级吸收一室开放模型;磺胺甲噁唑在鲫鱼血浆、肌肉、肝和肾中的药动学特征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结论】药物的2种主要成分在健康鲫鱼体内吸收较完全,分布广泛,甲氧苄啶较磺胺甲噁唑吸收快、消除慢。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 复方磺胺甲噁唑 鲫鱼 药物代谢动力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