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响应面法优化黑曲霉深层发酵产内切型菊粉酶工艺
《食品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黑曲霉菌种作为菌源,利用深层发酵法生产内切型菊粉酶。通过测定发酵液酶活力,从20株黑曲霉菌株筛选得到产菊粉酶活力最高的1株黑曲霉菌株,酶活力为3.05 U/mL。通过单因素试验对最佳工艺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培养基装液量为100 mL/250 mL、培养温度30℃、接种量1 cm2/250 mL、转速180 r/min、pH 5.0。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中心组合试验原理设计响应面法优化工艺条件,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发酵液装液量99 mL/250 mL、接种量0.99 cm2/250 m L、培养温度31℃、转速180 r/min、pH 5.0。在此条件下,测得内切型菊粉酶的酶活力为6.43 U/mL,比初始酶活力提高了111%。


双孢蘑菇子实体多糖的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及其纯化
《江苏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提高双孢蘑菇多糖的提取得率和效率,并研究双孢蘑菇多糖的组分,在考察了单因素水料比、超声功率、超声时间对双孢蘑菇子实体多糖提取得率影响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法,建立了3个影响因素与双孢蘑菇子实体多糖提取得率的回归方程,优化提取工艺。同时利用DEAE Sepharose F F阴离子层析法对多糖进行了分离。Design Expert软件分析结果表明:在水料比36∶1、超声功率594 W、超声时间17 min的优化工艺条件下,双孢蘑菇子实体多糖的提取得率可高达6.63%。分离出2个多糖组分,分子量分别为2.75×105和1.4×104。通过响应面法设计结合超声波辅助提取能提高提取效率、缩短提取时间和保护有效成分,具有一定实际应用价值。DEAE Sepharose F F层析柱对双孢蘑菇多糖具有良好的分离效果。


肥料施用方式对钵体毯状秧盘秧苗素质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以机插水稻秧苗为研究对象,连粳9号为供试品种,探讨不同肥料使用方式对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旱秧绿"机插秧专用肥来配制育苗营养土,将其均匀拌入秧盘内,成苗率达到77.8%,较之肥料单独拌入铺土或盖土的处理,更有利于秧苗对养分的吸收,有利于增强肥料中成分对秧苗的控制效应和延长控制时效;对株型控制效果良好,第4叶叶鞘高度降低12.56%,叶片长度降低6.39%,整体株高降低8.85%,株高叶龄适宜,茎秆粗壮,易形成矮壮苗,增强秧苗素质,增大秧龄弹性,延长栽插期;根数增多、根长增长,秧盘根系盘结好、抗逆能力强,栽插入大田后,返青快,分蘖性强,分蘖成穗率高,最终有效穗多。


利用VIGS技术分析野生茄Ve基因的抗黄萎病功能
《华北农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萎病是影响茄子生产的一种重要土传性病害,挖掘利用抗病基因对茄子抗黄萎病育种具有重要的意义。Ve类基因是已知的植物抗黄萎病基因之一。采用同源法从抗黄萎病野生茄中分离Ve类基因的同源序列,构建重组载体TRV2-SlVe,经农杆菌介导侵染植株并接种黄萎病病菌,结合表型观察和半定量RT-PCR技术对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TRV2-SlVe成功地抑制了野生茄中Ve基因的表达,接种植株表现出明显的黄萎病症状。以上结果表明,野生茄中的Ve类基因具有抗黄萎病的特性。


不同分子量壳聚糖对韭薹的采后保鲜效果(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 2014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分子量壳聚糖对韭薹的采后保鲜效果。[方法]通过室温货架模拟试验,分析不同分子量壳聚糖处理对韭薹采后失重率、花苞开放率、呼吸强度、酶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不同分子量壳聚糖处理可显著抑制韭薹储藏期间的失重率、呼吸强度、腐烂指数和花苞开放率的上升,保持较高的叶绿素和维生素C含量,降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和肉桂酸脱氢酶(CAD)活性,抑制纤维素和木质素积累,从而延缓韭薹的衰老与品质下降,延长储藏寿命,达到保鲜目的,特别是高分子量壳聚糖保鲜效果尤佳。[结论]高分子量壳聚糖在韭薹采后保鲜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3种激素处理对大蒜鳞茎性状、产量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江西农业学报 》 2014
摘要:以徐蒜815为材料,研究18%氯化胆碱·萘乙酸、水杨酸、茉莉酸甲酯3种激素4个时间段处理对大蒜鳞茎性状、小区产量、POD、SOD、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激素皆能提高大蒜叶片内的POD、SOD活性,抑制CAT活性。3种激素、4个时间段处理,水杨酸与处理时间1组合可最大限度地提高大蒜鳞茎高;水杨酸+处理时间2处理的鳞茎盘直径最大;水杨酸与茉莉酸甲酯处理对大蒜横径、大蒜单株产量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前期处理效果优于后期处理效果;茉莉酸甲酯、水杨酸在处理时间1的小区产量最高,且2个组合在5%水平上与所有其他组合呈显著差异。说明水杨酸与茉莉酸甲酯在处理时间1对大蒜进行处理增产效果最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