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生猪疫病影响的经济学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猪蓝耳病、口蹄疫等疫病的暴发,不仅使养殖户遭受重大损失,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供给,从而引起猪肉价格上涨。总结了我国畜禽养殖方式、疫病防控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引起疫病暴发的潜在因素,分析了疫病暴发对养殖户、涉农企业、物价指数以及国际贸易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大麦赤霉病新抗源盐96157抗性的遗传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大麦赤霉病抗性的遗传机制,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抗赤霉病大麦品种盐96157与感病品种浙97-23构建的六家系群体(P1、F1、P2、B1、B2、F2)的赤霉病抗性进行了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表明,盐96157×浙97-23组合赤霉病抗性受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E模型)控制,B1、B2和F2群体赤霉病抗性主基因的遗传率分别为44.67%、68.01%和83.87%,多基因遗传率为3.53%~20.23%,环境方差占总方差的10.26%~51.80%,说明大麦赤霉病抗性的表达受基因型和环境双重影响,主效基因的存在意味着可通过杂交育种将盐96157大麦的抗性基因向其他栽培品种中转移。
关键词: 大麦 赤霉病抗性 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


苏麦3号抗赤霉病性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模型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苏麦3号(抗病亲本)与白免3号(感病亲本)杂交组合的R IL群体进行了小麦赤霉病抗性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苏麦3号×白免3号重组自交系群体的小麦赤霉病抗性符合3对主基因+多基因控制的加性-上位性模型(G-1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75%左右,主基因间的互作效应也较显著,而且与主基因的加性效应相反,使赤霉病抗性减弱;赤霉病抗性的多基因效应较大,但其遗传率很小。因此在抗赤霉病育种时不仅要考虑基因间的加性效应,也要注意基因间的互作,同时也要加强微效多基因的效应累加。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抗性遗传 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鸡传染性法氏囊中等毒力毒株囊组织灭活苗的研制
《中国家禽 》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本研究初步尝试用不同的传染性法氏囊中等毒力毒株制备囊组织灭活苗,并与商品化组织灭活苗以及活苗作比较,试图筛选出一株免疫原性好,保护率高的中等毒力毒株制备囊组织灭活苗,在生产成本许可的条件下主要用在严重感染的疫区和大型的种鸡场来预防传染性法氏囊病。


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粒重因子的环境模型解析及生态特征分析
《作物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粒重对气候的反应和生态适应性,用2006年和2007年在南方稻区8个生态点29点次的田间种植试验资料,将粒重解析为谷粒长、宽、厚和比重4个因子,组建了谷粒面积(S)、厚度(H)和比重(ρ)的环境预测模型。相关分析表明,谷粒面积S的影响期在颖花分化期(III~IV期)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VI~VII期),温度是其主要影响因子,有利于谷粒长度和宽度发育的日平均气温(T)为27~29℃,最高气温(Tmax)34℃,最低气温(Tmin)24℃。谷粒厚度H与抽穗后1~30d的Tmax呈二次曲线关系,与T呈负相关。谷粒比重ρ与日照时数(SH)呈正相关,影响时期在抽穗后1~10d;与Tmax呈负相关,影响时期在抽穗后1~30d。有利于增加ρ的气象指标是SH达到8h,Tmax低于30℃。用1951—2002年的气候资料模拟计算了95个地区的两优培九千粒重,按7个水稻生态区归纳,平均值变化在25.93~28.01g之间。千粒重的区域分布明显随纬度而递增,由于地形影响,在湘、赣、粤北地区还表现出一定的经向影响。晚季稻的千粒重则比早季稻高1.39g。幼穗分化期的温度和灌浆结实期的温度、日照时数是造成两优培九粒重区域和季节特征的主要生态原因。


昆虫杆状病毒几丁质酶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昆虫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杆状病毒几丁质酶基因(chitinase,ChiA)是晚期表达的非必需基因,高度保守。表达产物几丁质酶分为3个区:N-端信号肽区,中部酶活性区和C-末端酶内质网结合区。该酶同时具有内切和外切几丁质酶活性,主要功能是水解昆虫体内的几丁质,促进虫体液化;作为组织蛋白酶原(pro-V-Cath)的分子伴侣,参与其加工和运输过程;影响多角体的形成,并与细胞的裂解有关;还与病毒侵染机制相关联。杆状病毒ChiA与细菌ChiA源于共同的祖先,而昆虫ChiA则可能直接来自杆状病毒。在害虫生物防治中,杆状病毒ChiA可直接作为杀虫剂,或作为苏云金杆菌和杆状病毒等微生物杀虫剂的增效剂使用;杆状病毒ChiA可转入植物,获得具有持续杀虫及抗病活性的转基因植物;将杆状病毒ChiA的内质网定位序列删除、突变,或在病毒基因组中插入外源ChiA,重组病毒的杀虫活性增强。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删除病毒基因组ChiA或V-Cath,可改善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对分泌蛋白和膜结合蛋白的表达。
关键词: 生物防治 杆状病毒几丁质酶 功能 起源 增效作用 杀虫活性 应用


传统肉制品中杂环胺的HPLC测定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烤鸭、烤羊肉、烧鸡、卤牛肉和肉松5种传统肉制品为对象分析其杂环胺含量。样品净化前处理通过串联Ex-trelut-PRS-C18柱进行固相萃取,经TSK-gel ODS-80TM柱分离并以配备二极管阵列和荧光检测器的HPLC对杂环胺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该方法中15种杂环胺的线性范围为0.01~1.00ng·μL-1,检测限为0.5pg·g-1~0.3ng·g-1,回收率为58.60%~98.75%,相对标准偏差为1.81%~8.77%。该方法线性范围广,灵敏度和准确度较高,净化效果好,可满足定量分析的要求。在5种肉制品中检测出6种非极性杂环胺,且不同的肉制品中杂环胺的种类与含量不同。9H-吡啶并[4,3-b]吲哚(Norharman)与1-甲基-9H-吡啶并[4,3-b]吲哚(Harman)均存在于5种肉制品中,含量分别为42.75ng·g-1和33.9ng·g-1。3-氨基-1-甲基-5H-吡啶并[4,3-b]吲哚(Trp-P-2)只存在于烤鸭与烤羊肉中,2-氨基-1-甲基-6-苯基-咪唑并[4,5-b]吡啶(PhIP)在烤鸭、烤羊肉和肉松中检出,而2-氨基-9H-吡啶并[2,3-b]吲哚(AaC)和2-氨基-3-甲基-9H-吡啶并[2,3-b]吲哚(MeAaC)只存在于肉松中,其含量均小于2ng·g-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