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中药成分复方对兔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IFN-γ和IL-10的mRNA表达以及兔出血症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两个中药成分复方(cCHMIs)的免疫增强作用和机理。【方法】选择黄芪多糖、淫羊藿多糖、蜂胶黄酮和人参皂苷4种中药成分组成两个复方,用MTT法和荧光定量RT-PCR法测定它们对兔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和IFN-γ、IL-10mRNA的表达影响;并将两个复方作为佐剂,配合兔出血症疫苗免疫幼兔,以铝胶苗和无佐剂苗为对照,分别于免疫后7、14、21、35、49d用MTT法和血凝抑制法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和血清抗体的动态变化,于免疫后63d测定免疫器官指数和攻毒保护率。【结果】两个复方在体外均可以显著促进淋巴细胞增殖,提高淋巴细胞IFN-γ、IL-10mRNA的表达;作为佐剂,两个复方可以显著提高免疫兔的血清抗体效价,促进体内淋巴细胞增殖,显著促进圆小囊、肠淋巴结等免疫器官的发育,有较高的攻毒保护效果。【结论】两个复方中药成分具有较强的免疫增强作用,可被开发成新型的免疫增强剂。
关键词: 中药成分复方 兔出血症 淋巴细胞增殖 mRNA表达 抗体效价 免疫器官指数


生物柴油的发展及在江苏发展的潜力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简要介绍了生物柴油的历史和性能,综述了国内外生物柴油生产和利用的状况,分析了江苏生产生物柴油的现状、优势、问题以及对策,展望生物柴油的发展前景。


SpltNPV和SeNPV几丁质酶基因大肠杆菌表达产物对病毒的增效作用
《植物保护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杆状病毒几丁质酶对病毒杀虫剂的增效作用,采用PCR扩增获得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ltNPV)不含N-端信号肽序列的几丁质酶基因片段SpltNPVChiA/S-和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eNPV)几丁质酶基因编码区全序列SeNPVChiA,分别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ET-28a,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获得高效表达,表达蛋白的分子量为62 kD和66 kD。将含有表达产物SpltNPVChiA/S-和SeNPVChiA的大肠杆菌菌液分别与SpltNPV或SeNPV一起加入人工饲料,饲喂3龄斜纹夜蛾或甜菜夜蛾幼虫,两种幼虫取食后致死时间均显著缩短,其中,SpltNPV+Splt-NPVChiA/S-和SpltNPV+SeNPVChiA的LT50比SpltNPV对照处理缩短0.90天和0.89天,LT90缩短1.90天和1.97天;SeNPV+SpltNPVChiA/S-和SeNPV+SeNPVChiA的LT50比SeNPV对照处理缩短0.47天和0.50天,LT90缩短0.57天和0.59天;而pET-28a/BL21对病毒的侵染无明显增效作用。两种病毒几丁质酶基因的大肠杆菌表达产物对病毒早期侵染均有明显的增效作用,但同源几丁质酶和异源几丁质酶对病毒的增效作用没有显著差异。
关键词: 核型多角体病毒 几丁质酶基因 大肠杆菌表达产物 病毒 增效作用


细菌的氧化应激及基因表达调控
《生物技术通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细菌受到氧化胁迫时,在细胞内形成氧化伤害并作为一种生理信号激活特定的调控子,诱导某些具有抗氧化作用的蛋白质从而保护自身。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两种氧化还原应答转录因子SoxR和OxyR调控子。前者是MerR家族成员,含有铁硫中心,在细胞内以二聚体的形式存在,在感受到氧化剂刺激后激活SoxS基因的表达,形成SoxRS调控子,从而激活一系列抗氧化基因的表达;后者是LysR蛋白家族成员,在细胞内以四聚体的形式存在,含有一对半胱胺酸残基,能被H2O2氧化形成二硫键,激活下游基因的表达。


锌硒对油菜吸收和累积镉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模拟污染条件下研究了锌和硒对油菜吸收累积镉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土壤中锌的加入量不超过160 mg/kg时,油菜根系和叶片中镉的含量都有降低,但当高浓度的锌(240 mg/kg)加到土壤中时油菜根系和叶片中镉含量反而增加,只有重污染土壤(Cd含量为12 mg/kg)是个例外,在这种情形下高浓度锌的加入引起叶片镉含量的降低;对污染相对较轻的土壤(Cd含量小于和等于8 mg/kg),硒的加入能抑制油菜根系对镉的吸收,但对于重污染土壤(Cd含量为12 mg/kg)加硒提高了油菜根系的镉含量,然而对所有试验土壤加硒处理都一致性地降低油菜叶片中镉的含量。


利用染色体片段置换系定位水稻粒型QTL
《江苏农业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粒型是衡量稻米外观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鉴定和定位水稻粒型QTL对开展水稻粒型分子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8个染色体片段置换系为材料,选用分布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153个SSR标记检测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的置换片段,采用代换作图法对控制水稻粒型的3个主效QTL进行定位。结果表明:153个SSR标记中有104个标记在亲本间具有多态性,多态率为68.0%;8个染色体片段置换系在第3和第5染色体分别有6个和2个置换片段,置换片段长度分别为14.8 cM、16.6 cM、15.5 cM、18.9 cM、29.1 cM、35.0 cM、17.9 cM和17.0cM,平均长度为20.6 cM;8个置换片段上共鉴定出3个粒型QTL,控制粒长的qGL-3-1和qGL-3-2分别被界定在水稻第3染色体RM5551与RM6832及RM6832与RM3513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14.8 cM和5.3 cM的范围内,控制粒宽的qGW-5被界定在水稻第5染色体RM267与RM169之间遗传距离约11.7 cM的范围内。利用染色体片段置换系能准确地定位水稻粒型QTL,qGL-3-1、qGL-3-2和qGW-5的鉴定和初步定位为其进一步精细定位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奠定了基础。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抗倒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作物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研究了甘蓝型油菜浙平1号×04Pb11(I)和宁1243×04Pb11(II)的P1、P2、F1、B1、B2和F26个世代初花期单株抗压力的遗传。结果表明:抗倒伏性状的遗传在组合I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在组合II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2个组合中的2对主基因都以加性效应为主,都表现抗倒对易倒部分显性或完全显性,2对主基因间存在明显的基因互作效应;2个组合中,F2群体主基因遗传率平均为54.71%,而多基因遗传率只在B1群体中检测到,平均为10.56%,表明2个组合的抗倒伏性状是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应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2个组合各群体中,遗传变异平均占表型变异的53.43%,而环境变异平均占表型变异的46.57%,表明环境对油菜抗倒伏性状的影响比较大。


从农业标准化生产角度审视分散经营制度缺陷
《中国农学通报 》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笔者分析了由于缺乏统一经营层次中国农村农业标准化遇到的问题。在目前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下,农户作为独立的经营主体从事农业生产。分散经营很难实现投入品、生产程序的统一,难以实现优质优价和对优质农产品认证。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强化统一经营层次,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功能,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将有利于农业标准化。


气候及其变率变化对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的影响
《作物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GISS、GFDL和UKMO 3种国际上通用的平衡大气环流模型(GCM)的有关输出值,结合东北3大农业生态区19个样点近40年(1961—2000)的逐日气候资料(Baseline)以及未来气候变率变化(△CV)的3种假设,并利用天气发生器(WGEN),生成每个样点9种兼顾气候及其变率变化的(CC+△CV)情景;选用DSSAT中的SOYGRO、CERES-Maize、CERES-Wheat和CERES-Rice作为效应模型,并利用各样点的Baseline,同期大豆、玉米、小麦和水稻的产量统计资料以及典型土壤资料,对上述模型进行参数调试、可靠性检验和灵敏度分析;将各效应模型分别在CC+△CV情景及Baseline下运行,通过比较模拟结果,就CO2有效倍增时气候及其变率变化对不同生态区粮食作物的影响做出定量评价。结果表明,4种效应模型在研究区域均有较好的适应性,其作为气候变化影响评价工具具有合理性;气候变暖对东北大豆和水稻生产总体上有利,尤其是在北部高寒区与东部湿润区,模拟产量均明显提高,但CC对玉米和小麦生产的影响以负面为主,特别是玉米在各生态区不同情景下均表现为剧烈减产;随着△CV增大,雨育大豆、玉米和春小麦不仅模拟产量下降,而且稳产性变差,但对灌溉水稻影响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