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4个品系罗非鱼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分离纯化及分子量测定
《广东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A蛋白柱亲和层析法分离纯化了4个品系罗非鱼血清的免疫球蛋白(Ig)。优化的分离纯化条件为:进样量1.0mL血清,4℃结合3.5 h,流速1.3 mL/min。通过标准曲线法测定分离得到的免疫球蛋白最高浓度在1.87~2.95 mg/mL之间。绘制洗脱曲线,比较A蛋白柱亲和层析法分离纯化4个品系罗非鱼血清Ig的效果。SDS-PAGE电泳检测发现,4个品系罗非鱼血清Ig重链、轻链的分子量分别在80、30 ku左右。表明A蛋白柱亲和层析法可用于罗非鱼血清Ig的快速分离纯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进展与展望
《广东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湿地的概念功能、湿地生态系统评估的重要性、国内外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研究进展,以及当前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展开叙述,综述了相关研究的现状及进展。同时还针对当前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进展中的关键限制性问题,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的发展方向提出展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桑沟湾贝类养殖海域石油烃污染状况及其对贝类质量安全的影响
《环境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8年1~11月在桑沟湾贝类养殖海域分别采集表层海水、表层沉积物和养殖贝类样品,进行了石油烃含量分析.依据石油烃含量检测结果,分析了桑沟湾贝类养殖海域海水和沉积物中石油烃含量的分布和变化趋势以及贝类体内石油烃含量水平和种间差异,并对3种介质中石油烃的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最后探讨了贝类体内积累的石油烃及对贝类质量安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桑沟湾贝类养殖海域海水中石油烃的含量范围在3.61~98.21μg/L,沉积物均值含量范围在6.75~25.95mg/kg,养殖贝类体内石油烃含量范围在2.14~42.87 mg/kg,贝体中石油烃含量存在明显的种间差异,平均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菲律宾蛤﹥牡蛎﹥扇贝.②桑沟湾贝类养殖海域海水和沉积物中石油烃的含量具有明显的月际变化,海水中石油烃含量以7月最高、8月最低,表层沉积物中石油烃含量以9月最高、3月最低.③桑沟湾贝类养殖海域表层海水污染状况为受到石油烃污染,表层沉积物污染状况为未受到石油烃污染,而养殖贝类污染状况为受到石油烃污染.不同贝类品种污染程度不尽相同,栉孔扇贝污染轻于菲律宾蛤和牡蛎.④进行了养殖贝类与其它2种暴露介质石油烃含量的线性回归分析,养殖贝类与表层海水的石油烃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r=0.87),与表层沉积物石油烃含量只是有一般的正相关性(r=0.37).⑤对贝类体内所含石油烃类而言,桑沟湾3种养殖贝类的食用安全风险相对较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蟹生态育苗池中敌害生物龙虱幼虫的药物杀除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静水生物毒性试验法,研究了杀灭菊酯、溴氯海因、敌百虫、漂粉精和漂白粉五种水产药物对河蟹生态育苗池中最常见敌害生物龙虱幼虫(水蜈蚣)的急性毒性作用及安全浓度评价,实验结果表明杀灭菊酯、溴氯海因、敌百虫、漂粉精和漂白粉对龙虱幼虫24h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值分别为0.05mg/L,6.63mg/L,3.65mg/L,6.91mg/L,28.95mg/L,48h的LC50值分别为0.03mg/L,4.38mg/L,2.38mg/L,3.84mg/L,14.10mg/L,96h的LC50值分别为0.00mg/L,1.12mg/L,0.54mg/L,2.15mg/L,3.05mg/L;杀灭菊酯、溴氯海因、敌百虫、漂粉精和漂白粉对龙虱幼虫的安全浓度(SC)分别为0.006mg/L,0.57mg/L,0.31mg/L,0.36mg/L和1.00mg/L;龙虱幼虫对5种药物的敏感性为:杀灭菊酯>敌百虫>漂粉精>溴氯海因>漂白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凝胶渗透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水产品中33种拟除虫菊酯
《分析试验室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同时测定水产品中33种拟除虫菊酯的分析方法。样品中加入内标及NaCl,用乙酸乙酯:环己烷(1:1)均质提取3次,提取液在45℃水浴中旋转浓缩,经乙酸乙酯:环己烷(1:1)进行2次溶剂交换后,用凝胶渗透色谱净化,GC-MS选择离子监测模式测定,内标法定量。用鲤鱼、对虾两种不同的水产品各添加0.05、0.1和0.2 mg/kg 3个水平,加标回收率在71.5%~120.0%,RSD 1.2%~15%。方法的线性相关性均大于0.99,检测限1.0~29.0μg/kg,适用于水产品中33种拟除虫菊酯的定性定量测定。
关键词: 水产品 拟除虫菊酯 凝胶渗透色谱 气相色谱-质谱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生物发酵产大豆异黄酮苷元的连续超声波提取工艺及其定量分析研究
《食品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浅玫瑰链霉菌、红色糖多孢菌及黑曲霉为发酵菌种,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及正交试验,对影响微生物发酵法产大豆异黄酮苷元(染料木黄酮、黄豆苷元、黄豆黄素)的连续超声波提取工艺的主要试验因素进行系统优化。以浅玫瑰链霉菌为发酵菌种的实验结果表明:各主要试验因素对3种异黄酮苷元提取率影响程度大小为:抽提溶剂组分、超声波时间、淋洗液体积。而温度、溶剂流速两个因素与提取效率负相关。连续超声波作用时间及抽提溶剂组分为影响异黄酮苷元提取工艺的两个主要影响因素。当两因素的最优值分别为7min及70%时,总异黄酮苷元提取率为(98.7±1.23)%。通过固相萃取(SPE)可有效去除发酵提取液中杂质对HPLC定量分析的干扰,并使3种异黄酮苷元含量浓缩10倍以上,从而使HPLC方法的检测限达到10-3μg/mL,样品总分析时间小于10min,样品回收率为96.2%~103.4%,RSD值小于2.34%。上述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满足微生物发酵法产大豆异黄酮苷元的高效提取纯化及快速定量分析。
关键词: 大豆异黄酮苷元 连续超声波提取 固相萃取 微生物发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个地理群体大银鱼营养成分的分析与评价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3个野生大银鱼(Protosalanx hyalocranius)群体样本于2010年12月采集于江苏太湖、黑龙江连环湖和吉林石头口门水库,分别对其主要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从营养学的角度分析和评价不同地理群体大银鱼的品质。结果表明:3个地理群体之间大银鱼蛋白质含量和水分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粗脂肪含量在3个群体间差异显著(P<0.05)。氨基酸及非必需氨基酸总量以江苏太湖群体中含量最高,分别占干重的76.14%和45.57%,黑龙江连环湖最低为71.54%和42.64%,黑龙江连环湖群体氨基酸总量与其它地理群体差异显著(P<0.05)。在脂肪酸总量上,3个地理群体差异不显著(P>0.05)。不饱和脂肪酸在总脂肪酸中的比例大小排列次序为黑龙江地理群体、太湖地理群体、吉林地理群体。吉林地理群体大银鱼的必需氨基酸指数、氨基酸评分和化学评分均高于另外2群体。黑龙江地理群体大银鱼饱和脂肪酸及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与其它群体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综合比较,江苏太湖及吉林群体大银鱼的营养价值要优于黑龙江群体。研究亮点:以大银鱼为研究对象,系统地分析了不同地理群体大银鱼营养成分的差异,评价了其营养价值,同时探讨了其存在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群体大银鱼营养成分存在一定的差异,江苏太湖及吉林群体大银鱼的营养价值要优于黑龙江群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兴化湾海域鱼类多样性的时空变化
《中国水产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2009年1月、2008年4月和9月兴化湾海域(位于福建省沿海中段)鱼类学调查资料,研究兴化湾海域鱼类种类组成、种类数和多样性的时空分布,探索当地地形、地貌、水文环境等因素对鱼类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次调查中,共鉴定鱼类123种,其中1月47种、4月48种和9月81种。鲈形目种类有51个,占总种类数的41.46%。1月、4月和9月,鱼类质量H′值分别为2.59、1.78和2.65,尾数H′值分别为2.84、2.42和2.42,其中质量H′值的季节变化特征与种类数相同,而尾数H′值冬季最高。1月鱼类的尾数多样性仅与种类数相关(r=0.69,P=0.0145);4月尾数H′仅与尾数密度相关(r=0.62,P=0.0238),9月尾数多样性与种类数和尾数密度均不相关,显示出1月的种类数,4月尾数密度分别是影响鱼类多样性分布的主要因素。种类季节更替率从1月到4月为79.75%。从4月到9月为82.41%。从9月到次年1月为77.88%。兴化湾内湾潮滩地形和径流,不同潮流在中湾交汇,洄游性鱼类去留是影响兴化湾海域鱼类种类和多样性分布的主要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海北部鱼类群落的摄食生态及其变化
《中国水产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0年5月和8月对黄海北部渔业资源的底拖网调查,分析了黄海北部鱼类群落的摄食生态及其变化。结果表明,黄海北部鱼类群落共有9种重要种类,与5月相比,8月没有游泳动物食性鱼类,广食性鱼类减少,浮游动物食性鱼类的比例大大增加。黄海北部鱼类群落在5月和8月总摄食量分别为0.5万t和19.6万t,细长脚、中华哲水蚤、脊腹褐虾、中华安乐虾、小黄鱼和鳀是黄海北部鱼类群落被摄食量最高的6种主要饵料种类。1985年至2010年的25年间,黄海北部鱼类群落的优势种更替,游泳动物食性鱼类减少,广食性鱼类增多;鱼类群落的平均营养级每10年下降0.24,尽管近10年的下降速度有所放慢,但仍远远高于渤海和黄海中南部的下降速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玫瑰茄水提物对t-BHP诱导原代培养异育银鲫肝细胞损伤生化指标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叔丁基氢过氧化物(t-BHP)诱导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原代培养肝(细胞)损伤模型,采用不同的给药顺序,通过检测肝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谷丙转氨酶(ALT/GPT)、微量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研究玫瑰茄水提取液(aqueous extract ofHibiseus sab-darifaL.)对急性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以浓度为1 mmol.L-1的t-BHP作用肝细胞2 h诱导肝损伤模型;玫瑰茄水提取液能通过提高上清中GSH-PX和SOD酶活力以及抑制脂质过氧化产物MDA的生成来减轻t-BHP对肝细胞的损伤,减少GPT的释放,使GPT活力水平的升高受到明显抑制(P<0.05或P<0.01),显示出对t-BHP造成的肝细胞急性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该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抗氧化,清除自由基能力有关;中药与损伤剂的给予顺序影响着玫瑰茄对肝细胞的保护作用,从对生化指标测定值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预防治疗组(DT)中玫瑰茄对损伤肝细胞的保护效果明显要优于预防组(D)和治疗组(T)。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