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长江口极微型和微微型浮游生物的垂向变化与周日波动
《海洋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6年6月12日至22日"东方红2号"考察船夏季航次期间,在长江口3个连续观测站位进行了水样采集,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了水样中的极微型浮游生物(Femtoplankton)和微微型浮游生物(Picoplankton)。结果显示,原绿球藻(Prochlorococcus)在所有样品中均未检测到;检测到的聚球藻(Synechococcus)和微微型真核浮游植物(Picoeukaryotes)平均丰度达数量级105~106个/L,异养细菌(Heterotrophic bacteria)和病毒(Viruses)平均丰度达数量级108~109个/L。在浑浊的长江口水域,极微型和微微型浮游生物的垂向分布特征不同,主要与各站位特有的水动力条件密切相关;浊度是调控微微型真核浮游植物、异养细菌和病毒周日变化的关键因子之一;微微型真核浮游植物成为微微型浮游植物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异养细菌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 聚球藻(Synechococcus) 微微型真核浮游植物 异养细菌 病毒 长江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胭脂鱼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测定及亚口鱼科系统进化分析
《淡水渔业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的遗传变异及亚口鱼(Catostomidae fish)的分子系统学,测定了3尾胭脂鱼的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并结合GenBank上5条亚口鱼科鱼类的相应序列一并分析。结果如下:1)共获得3尾胭脂鱼的细胞色素b基因1144 bp的一致序列,三条序列完全相同,无变异位点。2)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颈棱亚口鱼属(Xyrauchen texanus)和吸口鱼属(Moxostoma robustum)构成1支,胭脂鱼属(M yxocyprinus)、长背亚口鱼属(Cycleptus elongatus)和牛胭脂鱼属(Ictiobus)构成另1分支。3)自然选择检验显示,该基因在进化过程中主要受到负选择的作用。4)胭脂鱼属和牛胭脂鱼属的分歧时间最短(大约3.725百万年),颈棱亚口鱼属和长背亚口鱼属的分歧时间最长(大约5.375百万年)。
关键词: 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 细胞色素b 亚口鱼科(Catostom idae) 系统发育 分歧时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壳聚糖和益生菌对免疫抑制性异育银鲫正向调节作用的研究
《现代免疫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应用环磷酰胺诱导建立的免疫抑制性异育银鲫的实验模型,以研究壳聚糖和益生菌壳聚糖和益生菌对异育银鲫免疫功能的影响。实验分别设立基础饲料、生理盐水为对照,基础饲料、环磷酰胺为阴性对照组,实验饲料加注环磷酰胺为实验组。饲养异育银鲫(体重123.2±4.8)g 30 d,在实验的第15天按10 mg/kg.bw的剂量给实验组和阴性对照组的每尾鱼注射环磷酰胺液,空白对照组每尾鱼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每隔5 d注射1次,共注射3次。第3次注射后的第6天,分别取各组鱼的外周血和头肾为实验标本材料。以瑞氏染色计数和分析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及分类,白细胞吞噬白色葡萄球菌的活性。应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NO含量,比浊法测定头肾溶菌酶活力。采用IFN-αELISA试剂盒和ABC-HRP方法测定IFN-α、ELISA法测定IgM含量。采用靶细胞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测定外周血NK细胞杀伤活性以及采用3H-TdR掺入法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能力。实验结果表明:阴性对照组各项免疫指标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添加的壳聚糖和益生菌能够不同程度地恢复免疫抑制实验组的大多数免疫指标。三种壳聚糖的免疫调节能力各不相同,分子量居中的壳聚糖A的调节能力较强;分子量较大的壳聚糖B的调节能力较弱;壳聚糖C的调节能力并没有随添加量的增加而提高。因此,本研究的初步结论为:壳聚糖的免疫调节能力受分子量的影响较大,并不与添加量成正比,而适量的壳聚糖或益生菌能够不同程度地消除鱼类的免疫抑制,具有使其拓展成为鱼类免疫功能调节剂的前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种灰树花多糖测定方法的比较
《江苏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苯酚-硫酸法、蒽酮-硫酸法、3,5-二硝基水杨酸法、费林滴定法等4种方法测定了液体发酵法培养的灰树花菌丝体的胞内多糖和胞外多糖,测定了每种方法的最佳吸收波长、标准曲线,比较了仪器精密度、重现性、稳定性及加样回收率。结果表明:苯酚-硫酸法测定胞内多糖较好,最佳吸收波长为485 nm;3,5-二硝基水杨酸法测定胞外多糖较好,最佳吸收波长为490 nm。
关键词: 灰树花 多糖 苯酚-硫酸法 蒽酮-硫酸法 3,5-二硝基水杨酸法 费林滴定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北部陆架区底层渔业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热带海洋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6年10月至2007年9月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4个航次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渔业资源的种类组成、种类丰富度和渔获率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渔获种类数以湛江断面最多(405种),汕头断面最少(337种)。种类数随水深变化呈非对称正态分布,以40—80m水深组种类数最多。物种丰富度指数D的空间分布与种类数基本一致。在总渔获物中,鱼类、头足类和甲壳类3大类群重量组成比例为80:12:8,在断面分布上,组成比例鱼类以珠江口断面最高,头足类以湛江断面最高,甲壳类以阳江断面最高。在水深分布上,鱼类占比随水深的增加而增加,头足类占比在40—100m水深较高,甲壳类在10—20m浅水区最高。鱼类最主要的优势种有6种,其中,深水金线鱼主要在90—120m水深占优势,黄鳍马面鲀在60—90m水深占优势,条尾绯鲤在60—120m水深占优势,单棘豹鲂鮄在120—200m水深占优势,六指马鲅在30—60m水深占优势,龙头鱼在10—30m水深占优势。鱼类渔获率断面分布以珠江口和粤西海域较高,汕头海域最低;水深分布渔获率随水深的增加而增加。头足类渔获率以粤西和珠江口海域较高,粤东海域较低;在100m水深范围内,渔获率随水深的增加而增加,100m以深渔获率减少。甲壳类渔获率以阳江断面最高,其他断面均较低;10—20m浅水区渔获率最高。通过与历史资料比较,南海北部渔业资源衰退后种类更替现象十分明显,大型优质种类数量大幅减少,小型低值鱼类和头足类数量明显上升,受近海捕捞压力较大影响,鱼类的渔获率呈现随水深增加而增加的分布趋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7β-雌二醇对西伯利亚鲟幼鱼的雌激素效应
《生态毒理学报 》 2011 CSCD
摘要:为了研究以及评估在利用17β-雌二醇(estradiol-17β,E2)混饲投喂进行人工诱导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性别逆转过程中,外源雌激素处理对西伯利亚鲟幼鱼的雌激素效应以及激素残留风险。实验选取健康的2月龄西伯利亚鲟840尾,设置E2在饲料中的投喂剂量为1mg·kg-1(C组)和10mg·kg-1(D组)的处理组,以及对照组(B组)和空白组(A组)进行实验,每组3个平行,每个平行70尾幼鱼,日投饵率为5%,实验持续90d。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以及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分别测定雌激素处理前后血清磷以及E2含量变化;并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分别检测卵黄蛋白原Vtg基因在不同E2处理组的鱼肝脏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添加E2的实验组中,西伯利亚鲟血清中E2浓度显著升高(p<0.05),停止E2处理2月后血清中E2浓度返回正常水平;Vtg基因在A组和B组未见表达,而在E2处理组被显著表达,且D组中Vtg/β-actin值为1.22±0.02,极显著(p<0.01)高于C组的0.11±0.0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复方植物提取物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抑菌作用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琼脂扩散法和二倍稀释法测定了植物提取物的抑菌活性,用正交t值法对复合组方进行优化,并且采用HPLC法对组方进行有效成分分析。结果筛选出抑菌效果佳的植物提取物为茶多酚、五倍子、大黄、黄芩、诃子。筛选出优化方的药味组成为茶多酚、五倍子、大黄3种提取物,最佳剂量配比为质量比5∶2∶1。本组方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达到78μg/mL。本组方有效成分质量分数为: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12.6%;表儿茶素(EC)7.57%;表没食子儿茶素(EGC)4.26%;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4.19%;儿茶素(1.03%);没食子酸1.18%。
关键词: 植物提取物 嗜水气单胞菌 高压液相色谱 最小抑菌浓度(MIC)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鲢转铁蛋白基因cDNA的克隆及其在胚胎期的表达分析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克隆鲢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对鲢转铁蛋白的组织表达模式、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时序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cDNA全长2 365 bp,包含2 025 bp开放阅读框(ORF),编码674个氨基酸。鲢转铁蛋白与草鱼转铁蛋白的同源性高达74%,与人乳铁蛋白同源性最低,为39%,与其他鲤科鱼类转铁蛋白的同源性约65%~73%,与非鲤科鱼类的同源性约43%~50%。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鲢转铁蛋白基因与斑马鱼、草鱼、鲤、鲫等几种鲤科鱼类亲缘关系最近,单独聚为一支。鲢转铁蛋白基因仅在肝脏和脾脏中表达(肝脏中表达量高于脾脏)。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转铁蛋白基因对原肠中期后的器官分化和形态建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未影响原肠中期前的细胞分裂增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茴鱼(Thymallus arcticus grubei Dybowski)的细胞遗传学分析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体内注射PHA和秋水仙素,肾细胞短期培养,常规空气干燥法制备黑龙江茴鱼(Thymallus arcticusgrubei Dybowski)的染色体。对其肾细胞染色体数目统计分析表明,黑龙江茴鱼染色体组有92条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36m+10sm+8st+38t,其染色体总臂数(NF)为138。采用流式细胞分析仪,测定了黑龙江茴鱼的DNA含量,与鸡血细胞标准对照相比为(1.44±0.07),以鸡红细胞DNA含量2.3 pg/N计,则黑龙江茴鱼的体细胞DNA含量为5.03 pg/N。与已知的报道比较,黑龙江茴鱼染色体数目和DNA含量都体现为四倍体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省流沙湾贝类养殖环境质量评价
《江苏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流沙湾是广东省重要的贝类养殖区,有近50年的贝类养殖史。为了解流沙湾贝类养殖区环境质量现状,分别于春夏秋冬四季进行了4个航次的调查和研究。依照GB11607—1989《渔业水质标准》和GB18668—2002《海洋沉积物质量》等,运用质量指数法,首次评价了流沙湾贝类养殖环境质量,并对环境质量进行分级。结果显示,流沙湾贝类养殖区在春季和秋季海水质量为清洁等级,夏季和冬季海水质量为较清洁等级;沉积物质量均为清洁等级。虽然流沙湾贝类养殖区环境质量总体良好,但是也受到个别环境因子的污染。石油类为贝类养殖区主要的污染物质,四季中贝类养殖区海水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石油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在养殖区也时有出现,夏季和秋季尤为明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