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维生素K_3对松浦镜鲤体成分、肉质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维生素K3对松浦镜鲤体成分、肉质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在以豆粕和鱼粉为蛋白质源的基础饲料(维生素K1含量为0.54 mg/kg)中分别添加0、5、10、20、40、80和2 000 mg/kg的维生素K3(甲萘醌烟酰胺亚硫酸盐),配制成7种试验饲料。选取初始体重为(2.58±0.16)g的松浦镜鲤幼鱼525尾,随机分为7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重复放养25尾,在水温24℃、溶氧7.46~8.61 mg/L条件下饲喂60 d。结果表明,添加不同水平的维生素K3对松浦镜鲤的体成分(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灰分含量)以及肝胰脏中丙二醛(MDA)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0 mg/kg组的剪切力显著小于其他各组(P<0.05);10 mg/kg组的pH24 h显著小于其他各组(P<0.05),滴水损失显著大于0和5 mg/kg组(P<0.05),肝胰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大于0和5 mg/kg组(P<0.05),肝胰脏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显著大于2 000 mg/kg组(P<0.05);10和20 mg/kg组的肝胰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大于0、80和2 000 mg/kg组(P<0.05),但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通过折线模型对饲料中维生素K3添加水平和肝胰脏中T-AOC进行一元回归分析,得出T-AOC最高时的维生素K3的添加量为16.89 mg/kg。由此得出,饲料中添加维生素K3可提高松浦镜鲤肌肉的剪切力,降低肌肉的系水力;不添加或过量添加维生素K3均会降低松浦镜鲤的抗氧化能力,其适宜添加量为16.89 mg/kg。

关键词: 松浦镜鲤 维生素K3 体成分 肉质 抗氧化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浓度臭氧冰制取技术的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臭氧发生器制取高浓度臭氧气体,经高效涡旋气-水混合泵与水循环混合溶解臭氧而取得高浓度的臭氧水,然后把高浓度臭氧水持续地送入快速制冰机中制成鳞片状的臭氧冰。通过对影响制取臭氧冰浓度的臭氧气体流量、水温、混合压力、水pH和水质等条件进行研究,最终确定臭氧冰的生产工艺。实验结果表明,在水的pH为4.0,水温接近0℃,臭氧气体流量2.5L/min,混合泵出水压力0.2MPa的条件下进行循环混合,能制出高浓度的臭氧水和臭氧冰,所制得臭氧冰的臭氧浓度达16.7mg/L。

关键词: 臭氧冰 臭氧水 臭氧浓度 制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饥饿期间中华鲟幼鱼血液与肝脏酶活力的变化

海洋渔业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中华鲟幼鱼持续饥饿43 d,每隔6 d采样1次,研究饥饿期间中华鲟幼鱼血液与肝脏7项酶活力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饥饿期间中华鲟幼鱼血液丙氨酸转氨酶活力波动范围为42.1~134.6 U/L,在第13天与第37天均出现显著下降;天冬氨酸转氨酶活力在饥饿19 d后出现下降,最低值与最高值分别为310.1±52.4 U/L与420.8±83.4 U/L;溶菌酶活力呈现上升趋势,饥饿43 d组与饥饿前期的4个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总抗氧化能力在饥饿19 d后下降至较低水平,饥饿13 d组显著高于饥饿37 d组;肝脏Na+-K+-ATP酶活力在饥饿前期下降,在饥饿37 d后显著升高,与饥饿前期的4个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乳酸脱氢酶活力在饥饿13 d后显著下降,波动范围为5.101~3.154 U/g;碱性磷酸酶活力呈现上升趋势,饥饿19~43 d的5个组显著高于饥饿1 d组。从总体上看,中华鲟幼鱼生理指标在饥饿19~25 d后产生较大变化,这可能与其新陈代谢与能量供应水平下降有关,在人工养殖与救护工作中应防止中华鲟幼鱼受到长期的饥饿胁迫。

关键词: 中华鲟 饥饿 生理 新陈代谢 能量供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叉尾斗鱼种群遗传变异与亲缘地理

生态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分析采自珠江、鉴江、漠阳江、赣江、韩江、黄冈河、九龙江和闽江8个流域23个采样点121尾叉尾斗鱼m tDNA控制区3′端和临近序列共400bp,研究其种群遗传变异和亲缘地理格局。所分析序列只有13个变异位点,共有11个单倍型,碱基序列总的单倍型多样性为0.576,核苷酸多样性为0.00818,均较低。珠江流域存在群体内独有单倍型,有两个广布单倍型H1和H2,分别占所有样品的19%和62%。最小进化网络图显示单倍型没有明显的亲缘地理格局,呈星状发散,H1和H2处于中心。AMOVA分析显示变异主要来自地理区内群体间,歧点分布和中性检测显示叉尾斗鱼并未经历种群扩张。结果表明叉尾斗鱼种群遗传多样性很低且存在地理差异;各流域个体呈混杂分布格局,现有群体可能在珠江流域有东西两个起源;推测种群最近经历严重瓶颈效应。

关键词: 叉尾斗鱼 mtDNA控制区 种群遗传变异 亲缘地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胶州湾贝类体内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状况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近3年青岛胶州湾贝类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抽样调查,了解其食用安全性。从胶州湾34个养殖单位采集贝类,近300多个样品。检测菌落总数、大肠杆菌、麻痹性贝类毒素、腹泻性贝类毒素、铅、铜、镉。结果表明,麻痹性贝类毒素、腹泻性贝类毒素、铅、镉、菌落总数等项目均未检出,符合食用安全标准,但微生物指标大肠杆菌超出规定值范围。本研究根据对胶州湾水域贝类体内有毒有害物质残留的监控调查,采用贝类质量等级划分评价指数法(Sj)对养殖贝类质量进行评价和探讨,说明胶州湾贝类基本符合国家食用安全标准,但应随时注意胶州湾水域的污染状况与变化,确保水产品的食用安全。

关键词: 菲律宾蛤 牡蛎 扇贝 有毒有害物质 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阿尔泰杜父鱼生物学初步研究

淡水渔业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7年4月至2008年9月间,对额尔齐斯河支流阿尔泰杜父鱼(Cottus sibiricus altaicus Li et Ho)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体长L(mm)与体重W(g)的关系式为:W=1×10-5L3.0745,阿尔泰杜父鱼雌鱼最小性成熟体长和体重分别为61.0 mm和5.80 g,对11尾雌性性成熟个体进行统计,阿尔泰杜父鱼成熟系数为18.05~43.55,平均为31.27±7.01;个体绝对繁殖力(F)变动范围为89~294粒,平均(194±74)粒;个体相对繁殖力(FL)变化范围为14.32~40.29粒/mm,平均(29.01±9.63)粒/mm;个体相对繁殖力(FW)变化范围为21.66~48.04粒/g,平均(36.99±8.22)粒/g。根据卵径分布图判断,阿尔泰杜父鱼为一批产卵类型鱼类。

关键词: 阿尔泰杜父鱼(Cottus sibiricus altaicus Li et Ho) 生物学特性 额尔齐斯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扇贝裙边酶解制备抗氧化肽的实验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扇贝(Chlamys farreri)裙边为研究对象,通过海洋碱性蛋白酶水解获得抗氧化肽。研究酶解温度、pH值、固液比、加酶量、酶解时间对酶解效果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选取实验因素和水平,采用L16(45)正交试验,根据Box-Behnken设计原理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对酶解条件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最佳酶解条件为:固液比1:3.26(m/V),加酶量0.44%(W/V),温度31.20℃,pH值为9.0,酶解时间为1 h,羟自由基清除率为83.78%,与预测值的相对误差为0.29%,理论值与预测值基本一致,预测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实际情况。本研究旨在为今后扇贝裙边蛋白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扇贝裙边 抗氧化肽 酶解 响应面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北部海域主要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中国水产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0年5月、8月在渤海及黄海北部进行的底拖网定点调查资料,分析了中国北部海域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其生物多样性。中国北部海域共捕获无脊椎动物32种,其中虾类15种,蟹类10种,头足类7种;在渤海,虾类占主导地位,春季其生物量及密度比例分别为86.57%和96.55%,夏季为46.16%和80.85%;在黄海北部,春季蟹类在生物量组成中占绝对优势地位(91.07%),夏季则为头足类占优势地位(80.41%)。运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研究了渤海及黄海北部的优势种类组成,优势种类随季节及海区的变化差异较大。使用多样性指数D、H’、J’分析了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渤海生物多样性高于黄海北部。分析了渤海及黄海北部群落物种组成相似性,两个海区物种组成相似性分别为春季0.315和夏季0.297。使用季节更替指数和迁移指数研究了两个海区无脊椎动物群落的稳定性,表明从春季至夏季,黄海北部部分种类向渤海迁移。

关键词: 中国北部海域 无脊椎动物 群落结构 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工鱼礁区的海草移植及其限制因子

中国水产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8年6-12月在深圳市杨梅坑人工鱼礁区开展海草的移植试验,第一批次开展了喜盐草、川蔓藻的基地试验池移植试验,海草最大存活为20 d;第二批次进行了喜盐草和矮大叶藻的人工鱼礁区分水层移植试验,海草最大存活时间为120 d,且表层的海草生长存活情况相对较好。依据海草存活状况结合原生长地和移植试验地的各种环境因子进行了限制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海草对光照和溶氧的要求较高,不同的环境因子均可成为海草存活生长的限制因子。同时,作者还对人工鱼礁区海草移植需要的注意点进行了探讨,认为在人工鱼礁区选择海草移植地时,需考虑与生长地具备相似的底质以及相近的海洋环境(包括温度、盐度、pH值、溶氧、光照等),一般水深不应超过2 m,同时具备直接太阳光照射的地方;在海草的移植过程,尤其是初始阶段,需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为海草提供生长空间以及防止敌害生物的啃食。

关键词: 海草 移植 限制因子 人工鱼礁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亚临界流体酶催化制备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磷脂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亚临界1,1,1,2-四氟乙烷(R134a)为介质,固定化脂肪酶Lipozym TL IM催化鱼油多不饱和脂肪酸与大豆磷脂的酸解反应制备EPA/DHA磷脂,探讨了压力(2~8 MPa)、温度(30~60℃)、水分、接触时间(1~12 h)对酶稳定性的影响,研究了固定化脂肪酶Lipozyme TL IM在亚临界R134a中催化大豆磷脂酸解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试验选定的压力、温度、水分、接触时间范围内,固定化脂肪酶Lipozyme TL IM保持高稳定性,在各试验条件下酶活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提高,在4 MPa、40℃、处理7 h,1∶1(酶/水,W/W)的条件下,酶活残余率高达194.9%;固定化脂肪酶Lipozyme TL IM在亚临界R134a中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需要较少的酶量即可迅速达到较高的转化率,反应不存在底物抑制。在10%酶量、6 MPa、40℃、游离脂肪酸与磷脂的摩尔比10∶1、反应1 h的条件下,转化率达50.16%。

关键词: 酶催化 制备 磷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