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美洲鲥的形态特征与细胞核型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观察、解剖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详细描述了其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并对其核型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美洲鲥体呈纺锤形,鱼体背部为灰黑色,略带蓝绿色光泽;口端位略偏上口位,脂眼睑发达,鳞片较大,侧线不发达,鳃耙细长而致密,第1外鳃弓鳃耙数为24~31+47~55;鳍式分别为D.3-13~16,P.1-16~17,V.1-8,A.1~2-17~19,C.23;体长分别是体高、头长、尾柄长、肠长和肛前体长的3.48倍、4.19倍、6.88倍、2.12倍和1.44倍,头长分别是吻长、眼径和眼间距的3.60倍、5.13倍和3.99倍,体高是体宽的2.27倍,尾柄长是尾柄高的1.71倍;胃发达呈"Y"型,幽门盲囊长且细,有92~115条;鳔2室,与体腔等长;体长(L)与体质量(W)的幂指数关系为W=0.0096L3.1429(n=47,R2=0.9753),肥满度系数为1.53;染色体数目2n=48,核型公式为4 sm+44 t,NF=52。

关键词: 美洲鲥 形态 核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鳍东方鲀两个群体的遗传结构及与经济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淡水渔业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利用21对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对河北省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良种场引进的日本群体和选育的秦皇岛群体进行了遗传结构分析。日本与秦皇岛两个群体的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3.3697和2.8593,期望杂合度分别是0.6516和0.6073,多态信息含量分别是0.6009和0.5509。研究结果表明这两个群体遗传多样性较高,多态信息含量丰富,具有较大的遗传改良和育种潜力。同时,本文通过对21个微卫星座位与日本群体的体长、体重和体高三个经济性状进行最小二乘方差分析,得到6个与经济性状显著相关的微卫星标记,f161、f273与体重显著相关(P<0.05),f170、f501与体长显著相关(P<0.05),而f53、f331与体高显著相关(P<0.05)。对同一标记不同基因型间进行多重比较,找到与4种性状相关的基因型。

关键词: 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 微卫星 遗传结构 经济性状 相关性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江广州段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初步研究

中国环境监测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9年3月对珠江广州大桥到海印桥段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共采集6种底栖动物样品,其中霍夫水丝蚓为研究区域优势类群,密度和生物量相对丰度分别为96.3%和71.9%。海印桥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最大,分别为305280ind/m2和664.72g/m2;中大码头次之,分别为54144ind/m2和129.27g/m2;广州大桥最小,分别为43200ind/m2和93.87g/m2。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极为不均匀,广州大桥、中大码头和海印桥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34、0.27、0.14;Margalef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32、0.19、0.11,均匀度指数0.19、0.20、0.13,物种丰度分别为6、4和3,属严重污染水平。对理化指标进行分析表明,溶解氧过低是生物多样性低的直接原因,控磷、除磷对降低水体营养水平,恢复生物多样性意义重大。

关键词: 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珠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Vc对中国对虾非特异免疫因子及TLR/NF-κB表达量的影响

水产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Vc的免疫机制,以中国对虾为实验动物,对其投喂添加不同Vc含量(0%、0.5%、1%、2%)的饲料,进行存活率、iNOS、CAT、LZM酶活性及TLR、NF-κB表达水平的比较。结果发现:(1)饲喂Vc的不同处理组提高了中国对虾的存活率、iNOS、CAT及LZM活性,其中1%添加组存活率达90.28%,显著高于其他组。(2)Vc可以调节TLR、NF-κB在血清及鳃中的表达水平。1%添加组血清、鳃中TLR的表达水平相对于各自的对照组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TLR、NF-κB在组织中的表达趋势并不一致。1%组血清中NF-κB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其他两组的表达水平始终位于对照组之下,而2%添加组鳃中的表达水平高于其他三组,说明Vc可以调节这两个免疫基因的表达,在中国对虾的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中国对虾 Vc 存活率 非特异免疫因子 TLR NF-κB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亚甲基蓝比色法测定海参不同组织酸性黏多糖含量

海洋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亚甲基蓝显色分光光度法测定海参不同组织酸性黏多糖含量。在pH为5~6的酸性条件下,海参多糖以阴离子状态存在,能够与亚甲基蓝发生异染现象,生成的异染配合物在564 nm处有最大吸收波长;在4~20 mg/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回收率为78.33%~100.09%,精密度<10%,该方法最低检出浓度为0.79 mg/L。利用该方法测定了海参不同组织酸性黏多糖含量,结果表明海参体壁中酸性黏多糖含量最高,海参卵次之,海参肠最少。

关键词: 海参酸性黏多糖 亚甲基蓝 分光光度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氧氟沙星在吉富罗非鱼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残留的研究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水温为(25±2)℃下,按10 mg/kg的剂量给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单次口服氧氟沙星,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鱼血浆和组织中的药物浓度,研究氧氟沙星在吉富罗非鱼体内的代谢及消除规律。结果表明:血浆及组织药时数据均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吸收分布迅速,但消除较为缓慢,血浆、肌肉、肝胰脏、肾脏中的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0.41、3.19、0.18、0.59 h;最大血药浓度分别为7.98μg/mL、17.24、36.10、46.65μg/g,组织中肝胰脏的药物浓度最高,在测定时间内各组织的药物浓度均高于血浆;药物消除速度依次为肾脏>肌肉>肝胰脏,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为12.90、19.45、28.27h。以10μg/kg为最高残留限量,在本试验条件下,建议休药期不低于8 d。在治疗罗非鱼疾病时,氧氟沙星的给药剂量为10 mg/kg,每天两次,连续使用2~3 d。

关键词: 吉富罗非鱼 药代动力学 氧氟沙星 残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黏质沙雷氏菌诱导的黄喉拟水龟SMART cDNA文库构建及相关基因的鉴定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致病黏质沙雷氏菌人工感染的黄喉拟水龟肝组织为材料,应用SMART(switching mechanism at 5’end of RNA transcript)技术,构建了黄喉拟水龟的全长cDNA文库。首先用SMARTTM PCR cDNA systhesis kit合成全长的双链cDNA,通过琼脂糖凝胶分级分离技术切除小片段的cDNA,将大于500 bp的cDNA连接到pGEM-T载体中,电转化到J M109感受态细胞。在构建好的文库中,经测定,文库约含有1.8×105个重组子,重组效率达90%,插入片段多在0.5~3.0 kb之间。对库中长度约为1 000 bp的80个基因进行了测序,结果显示大部分首次在龟类发现。测序鉴定的基因包括免疫相关基因9个、信号传导基因6个、催化酶类基因8个、糖代谢相关基因2个、转运相关基因1个、结构基因2个。

关键词: 黄喉拟水龟 黏质沙雷氏菌 SMART全长cDNA文库 基因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管藻蛋白质酶解多肽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中国海洋药物 2011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多管藻蛋白质酶解多肽的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超声破碎、提取、酒精沉淀等步骤获得多管藻水溶性蛋白质、碱溶性蛋白质和盐溶性蛋白质,分别经胃蛋白酶、中性蛋白酶和胰蛋白酶酶解处理获得相应多肽,分别采用邻二氮菲-Fe2+氧化法和DPPH.清除法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与结论经胃蛋白酶处理后,水溶性蛋白质酶解多肽对羟自由基的清除率最高,而碱溶性蛋白质酶解多肽、盐溶性蛋白质酶解多肽对DPPH.的清除率较水溶性蛋白质酶解多肽高;经中性蛋白酶处理后,碱溶性蛋白质酶解多肽对羟自由基的清除率最强,三种酶解多肽对DPPH.的清除率均较低;经胰蛋白酶处理后,发现三种酶解多肽对羟自由基、DPPH.的清除活性与中性蛋白酶相近。因此,多管藻水溶性蛋白质胃蛋白酶解多肽和碱溶性蛋白质中性蛋白酶解多肽对羟自由基清除活性最强,而胃蛋白酶酶解多管藻碱溶性蛋白质和盐溶性蛋白质所得多肽对DP-PH.清除活性最强。

关键词: 多管藻 酶解多肽 抗氧化 清除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种蛤仔线粒体16S rRNA基因和COⅠ基因的序列比较

海洋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和杂色蛤仔(Ruditapes variegata)的线粒体16S rRNA基因和COⅠ基因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6S序列共有117个变异位点,COⅠ序列共有160个变异位点,COⅠ基因编码的219个氨基酸序列中有29个不同。根据16S序列和COⅠ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聚类分析,两种蛤仔与硬壳蛤(Mercenaria mercenaria)之间的聚类结果并不一致,有必要对缀锦蛤亚科更多的相近种进行序列分析。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 杂色蛤仔(Ruditapes variegata) mtDNA 16S rRNA基因 COⅠ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近海春季鱼类群落结构的多样性研究

海洋与湖沼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7年5月、2008年5月和6月在长江口近海春季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对该海域鱼类的种类组成、资源量变化、群落结构多样性及优势种类长度谱进行了分析。调查共捕获鱼类187种,带鱼在三次调查中占据绝对优势,其渔获量均占总渔获量的50%以上,其它优势种类,除小黄鱼、刺鲳、银鲳外,均为小型非经济种类。另外,冷温性的鳄齿鱼也成为优势种。多样性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50—100m等深线之间,并且2008年的位置相对于2007年向东北方向偏移。群落中鱼类长度谱主要集中在3—33cm之间,带鱼、小黄鱼、竹筴鱼等种类优势长度组比较集中,并且个体相对较小。鱼类群落的这种演替和时空分布的异质性,是外界干扰下群落内自然选择的结果,是生物生存、繁衍及维持生态系统相对稳态的一种策略。

关键词: 长江口 群落结构 多样性 长度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