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方斑东风螺单孢子虫病的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文章对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 Link,1807)单孢子虫病进行了首次报道,对其病理学特征、流行季节和诊断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认为方斑东风螺被单孢子虫侵袭后,吻管、足肌、肠、消化腺、鳃、胃和肝等器官引起一系列病变。病理组织切片观察到肠上皮黏膜组织细胞布满该虫营养体和各发育期的多核质体,造成肠结缔组织呈现炎症反应。寄生部位病灶肿胀、混浊、坏死、崩解。

关键词: 方斑东风螺 单孢子虫 病理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地衣芽孢杆菌对尖吻鲈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台湾海峡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对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的生长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地衣芽孢杆菌制剂(含量为10×108cfu/g)分别以0.0%(对照组)、0.1%、0.2%、0.3%、0.4%、0.5%和0.6%的比例添加到饲料中,投喂初始体重为17.47±0.19 g的尖吻鲈,养殖时间8周.随着地衣芽孢杆菌添加量的增加,尖吻鲈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逐渐增高,在0.5%组达到最大,增重率提高9.77%,特定生长率提高4.56%;同时该组的肥满度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尖吻鲈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存活率、脏体比和肝体比在各组间都没有显著差异(p>0.05).尖吻鲈的前肠蛋白酶在0.2%组达到最大,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组别及部位的消化酶则低于对照组或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地衣芽孢杆菌对尖吻鲈的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但此作用与消化酶变化相关不明显.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地衣芽孢杆菌 尖吻鲈 生长特性 消化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田软海绵酸对黑鲷胚胎发育及仔鱼的急性毒性

生态毒理学报 2011 CSCD

摘要:为了研究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对生物胚胎组织发育过程的毒性作用机制,采用静水和半静水实验法,用OA毒素与过滤海水按等对数间距分设5个浓度组,同时以过滤海水为对照组,对人工养殖的黑鲷鱼卵和仔鱼进行了毒性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OA使鱼卵的死亡率和孵出仔鱼的畸形率升高,但对孵化率的影响较弱。OA对黑鲷仔鱼的24、48、72和96h的LC50分别为51.63、45.58、37.97和25.72nmol·L-1,仔鱼体内毒性蓄积程度也随时间逐渐减弱。OA毒素对仔鱼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酸性磷酸酶(ACP)的活性均有诱导作用,与对ACP的影响相比,OA毒素对GSH-PX活性的诱导作用更为突出。此外,OA毒素还会对黑鲷仔鱼的肝脏细胞的核酸代谢及DNA合成有一定的影响,使得RNA和DNA的含量比值发生显著变化。

关键词: 大田软海绵酸 黑鲷,胚胎发育 免疫系统 RNA/DN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池养刀鲚(Coilia nasus)鱼种的摄食与生长

生态学杂志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生长测量、摄食节律评估的方法研究了人工养殖条件下刀鲚(Coilia nasus)的摄食和生长特性,旨在为刀鲚积累基础生物学资料,同时为大规模开展刀鲚的池塘养殖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经过153d的生长期,刀鲚的平均体长从最初的(12.41±2.21)cm增加到(21.25±2.08)cm,体重从(5.83±0.91)g增加到(40.58±12.98)g;体长与日龄为线性相关(L=0.0558t+13.102,R2=0.97),体重与日龄为指数相关(W=6.5699e0.0123t,R2=0.98),体重与体长之间呈幂函数关系(W=0.0006L3.5924)幂指数b值接近3;刀鲚鱼种有明显的昼夜摄食节律,4:00—8:00是刀鲚鱼种的摄食高峰期,12:00左右摄食活动基本停止,16:00起摄食强度又明显回升,属晨昏摄食;此外还发现,枝角类、桡足类、日本沼虾和鰕虎鱼是培育刀鲚鱼种较为适宜的饵料生物,但其不同发育阶段适宜饵料生物有所不同,摄食量与饵料的种类和数量有直接关系。

关键词: 刀鲚 鱼种 摄食节律 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虹鳟养殖模式的生命周期评价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以黑龙江省和北京市虹鳟养殖为例,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将虹鳟养殖生命周期划分为饵料生产、电力生产、化学品生产和养殖污染排放4个阶段,考虑了全球变暖潜势、能源消耗、酸化潜值和富营养化潜值4种环境影响类型,以获得1t养殖增重量为评价的功能单位,对虹鳟网箱养殖模式、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的潜在环境影响进行了评价比较。结果表明,我国虹鳟养殖模式的环境影响从高到底依次是富营养化潜值、全球变暖潜势、酸化潜值和能源消耗;网箱养殖模式的环境影响指数分别为53.963、0.939、0.717和0.017,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的环境影响指数分别为35.213、4.827、2.896和0.049,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的环境影响指数分别为7.404、5.545、3.305和0.055;富营养化潜值是虹鳟养殖的主要环境影响类型,其主要来自养殖污染排放。3种虹鳟养殖模式的环境影响综合指数分别为6.69、5.52和2.02,我国虹鳟养殖模式的环境性能从高到低依次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网箱养殖模式。减少养殖污染排放、降低电能消耗和提高饵料利用率是提升我国虹鳟养殖模式环境友好性的关键。

关键词: 虹鳟养殖 生命周期评价 养殖模式 中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采用BioSonics DT-X超声波回声仪评估青海湖裸鲤资源量及其空间分布

淡水渔业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0年8月10日至8月13日,采用美国BioSonics DT-X(210 kHz)鱼探仪对青海湖中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walskii)资源量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为期4 d的水声学调查。分析结果显示:2010年8月青海湖裸鲤在全湖区的平均密度为(1.83±0.36)ind./1000 m3,总尾数约为1.42×108 ind.,可捕资源量约为17771.23 t,95%置信区间为16990.84~18551.62 t。青海湖裸鲤水平密度分布呈现不均匀性,最大密度值出现在布哈河河口(6.04 ind./1000 m3)和泉吉河河口水域(6.35 ind./1000 m3);最低密度值位于151基地至原渔场码头湖区(0.26 ind./1000 m3)。青海湖裸鲤的水深分布也呈现不均匀性,主要分布于表层(1~6 m),其中最大平均密度(28.22 ind./1000 m3)出现于布哈河口湖区表层(1~6 m),最小密度(0.02 ind./1000 m3)出现于三块石湖区底部水层(16~21 m)。

关键词: 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walskii) 水声学 资源量评估 空间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醋酸洋红染色技术在大菱鲆幼鱼生理性别鉴定中的应用

渔业科学进展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综合运用肉眼观察、活体压片-醋酸洋红染色和组织切片-H.E.染色3种方法对大菱鲆Scophthalmu smaximusL.幼鱼进行性别鉴定。结果表明,在所有采集的1217尾全长8.3~21.5cm、体重9.0~183.9g的大菱鲆幼鱼样品中,体重>90g的269尾幼鱼和体重10~90g的790尾幼鱼,可用肉眼直接观察鉴定性别;体重10~90g的另外154尾幼鱼,可采用活体压片方法鉴定性别;体重<10g的4尾幼鱼,性腺难以剥离,则需组织切片的方法鉴定性别。对活体压片性别鉴定结果进行组织切片抽样验证表明,体重>10g的幼鱼,均可以采用活体压片方法准确地鉴定出性别,其准确率可以达到100%。本研究验证了采用活体压片-醋酸洋红染色技术在大菱鲆幼鱼生理性别鉴定中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它不仅有利于全雌育种中对幼鱼快速进行性别鉴定,而且可以应用于商品苗性别的快速鉴定。

关键词: 大菱鲆 性别鉴定 活体压片 醋酸洋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解冻方式和条件对南极磷虾品质的影响

食品与机械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感官检验、出肉率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为指标,分析自然解冻、微波解冻、静水解冻和流水解冻方式对南极磷虾品质的影响,并对静水结合流水的解冻方式进行探讨和优化。结果表明,自然解冻和静水解冻方式很难保证南极磷虾品质,微波解冻和流水解冻对南极磷虾品质较好,但各自仍存在缺点。采用静水结合搅拌解冻方式的L9(34)正交试验,确定南极磷虾解冻最佳工艺为静水温度为15℃,浸泡时间为7 min,搅拌速度为40 r/min。在此条件下南极磷虾感官评分为9.4,出肉率为40.5%,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为96.8 mg/10 g,解冻时间共为14 min。

关键词: 南极磷虾 解冻 品质 条件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卵形鲳鲹幼鱼的赖氨酸需求量

动物营养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设计6个不同赖氨酸水平的饲料组(赖氨酸的实际含量分别为2.28%、2.46%、2.63%、2.73%、2.95%、3.28%),旨在探讨卵形鲳鲹幼鱼对赖氨酸的需求量。每个网箱(1.0 m×1.0 m×1.5 m)投放卵形鲳鲹幼鱼[平均初始体重为(14.78±0.41)g]20尾,每组饲料3个重复,每天饱食投喂2次(08:00和16:00),试验期为56 d。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赖氨酸含量的增加,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逐渐升高,赖氨酸含量为2.95%和3.28%的组显著高于赖氨酸含量为2.28%、2.46%和2.63%的组(P<0.05);当饲料赖氨酸含量为2.95%时达到最大值,此时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分别为523.32%和3.26%/d,然而在赖氨酸含量为2.95%和3.28%的组中这2项指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饲料系数随着饲料赖氨酸含量增加先降低后升高,赖氨酸含量为2.95%时饲料系数最小,为1.37。饲料中赖氨酸含量对卵形鲳鲹全鱼和肌肉营养成分组成以及血清葡萄糖、甘油三酯及总胆固醇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通过折线模型分析得出,卵形鲳鲹幼鱼生长的饲料赖氨酸适宜需求量为饲料干重的2.94%,占饲料蛋白质含量的6.70%。

关键词: 卵形鲳鲹 赖氨酸 生长性能 血清生化指标 需求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口黑鲈肝脾肿大病病原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查明2009年10月广东省佛山地区养殖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中暴发的传染性疾病的病原,对病鱼的肝脏、脾脏和腹隔膜进行切片电镜观察,发现细胞质中有大量病毒颗粒,切面为六角形,直径约145~150 nm,病毒为二十面体对称结构、无囊膜、似虹彩病毒的病毒粒子。用除菌的病鱼组织滤液感染健康大口黑鲈,被感染鱼死亡率达90%以上。根据已知虹彩病毒主要衣壳蛋白(MCP)基因序列设计特异引物,提取人工感染发病鱼的肝脏、脾脏、肾脏组织的DNA进行PCR扩增,将扩增片段进行序列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该序列与已报道的鳜(Siniperca chuatsi)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nfectious Spleen and Kidney Necrosis Virus,ISKNV)MCP基因同源性为98%。电镜观察和MCP基因测序分析结果显示,该病毒的分类地位为虹彩病毒科(Iridoviridae)细胞肿大病毒属(Megalocytivirus)。

关键词: 大口黑鲈 病原 肝脾肿大病 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