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鲤改良品系与体质量、体长性状相关的TRAP标记筛选

中国水产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TRAP标记对一个鲤(Cyprinus carpio)改良品系72个个体进行扩增,采用其中25个多态性较好引物组合用于该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运用卡方检验分析25对引物在体质量差异显著的2组鱼中频率差异显著的位点,初步筛选出与体质量和体长性状相关的TRAP标记。将初步筛选的TRAP标记用于随机群体132个个体进行位点性状间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25个TRAP分子标记共扩增出353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230个,平均多态性比率65%,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28,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0.219,Shannon信息指数平均值为0.329,表明该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在初步筛选出的3个TRAP位点(gh1Trap04–140、4rTrap04–308、igf4Ga5–135)中,4rTrap04–308与体质量、体长呈极显著相关(P<0.01)。本研究利用TRAP这一新型分子标记对1个鲤改良群体进行遗传分析,并寻找出1个可能与鲤体质量,体长性状相关的功能基因位点,旨在为鲤体质量、体长性状的QTL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基础。

关键词: TRAP标记 遗传多样性 体质量 体长 关联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与盐度对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仔鱼生长与存活的联合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中心复合实验设计(CCD)和响应曲面方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探讨了温度(18~37℃)和盐度(0~16)对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miloticus)仔鱼生长和存活的联合影响。结果表明,本实验条件下,温度与盐度的一次与二次效应对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温度或盐度的上升,生长与存活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温度与盐度间存在互作效应(P<0.05),温度为18~20℃时,仔鱼的特定生长率与存活率在盐度为8~9时较高;随着温度上升,27~32℃时,盐度为5~7时较高;高温环境时(35~37℃),盐度在4左右,生长与存活率较高。所考察因子与生长和存活率间的二次多项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分别达到0.979 6和0.982 1(P<0.01),可用于预测罗非鱼的生长与存活率;温度效应对生长的影响较盐度明显,而对存活率的影响则相反。通过对所建立的两个回归方程同时优化,得到2个因子的最佳组合为:温度29.1℃和盐度5.4,在此最佳因子组合下罗非鱼仔鱼的特定生长率与存活率达到最优,分别为10.08%.d-1和91.34%,其可靠性达0.973。建议罗非鱼仔鱼在本研究中得到的最优因子组合下进行培育,以提高生产效率。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仔鱼 生长 存活 中心复合设计 响应曲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腊鱼产香酵母菌的筛选及其发酵产香特性初步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传统腊鱼中分离筛选得到了两株产香酵母。结合形态学和酵母菌26S rDNAD1/D2区序列分析,初步鉴定一株为季也蒙毕赤酵母(Pichia guilliermondii,H9),另一株为近平滑假丝酵母(Candida parapsilosis,J11)。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和气质联用(GC-MS)技术分析两株酵母麦芽汁发酵液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两株酵母的麦芽汁发酵液中的挥发性成分主要为醇类和酯类,但种类和组成差异较大。最后,对两株酵母进行耐盐性、亚硝酸盐耐受性、耐酸性等发酵适应性实验。结果表明,近平滑假丝酵母的发酵适应性强于季也蒙毕赤酵母,有望将其开发成为新型肉品发酵剂。

关键词: 腊鱼 产香 酵母菌 26S rDNA 发酵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09年秋季长江安徽-江苏段浮游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与空间特征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更好地了解长江安徽-江苏段浮游植物资源现状,并为该江段的生态环境评价和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科学依据。根据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生物量分布以及Mcnaughton优势度指数等多项生物学指标,分析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并应用聚类分析法研究长江安徽-江苏段浮游植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09年秋季,长江安徽-江苏段共检出绿藻(Chlorophyta)、硅藻(Bacillariophyta)、蓝藻(Cyanophyta)、裸藻(Euglenophyta)、隐藻(Cryptophyta)5门27种;其中,硅藻种数最多,16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59.3%;其次是绿藻,6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22.2%;之后分别是蓝藻、隐藻、裸藻,分别为2、2、1种,分别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7.4%、7.4%、3.7%;浮游植物优势种为巴豆叶脆杆藻(Fragilariacrotonensis)、意大利直链藻(Melosira italica)、隐头舟形藻(Navicula cryptocephala)、小环藻(Cyclotella)以及尖尾兰隐藻(Chroomonas acuta);长江安徽-江苏段浮游植物数量变化在5.68×104~7.08×104cells/L之间,平均为6.01×104cells/L,生物量变化在30.43~34.73μg/L之间,平均为32.46μg/L;与以往的研究相比,长江江苏段浮游植物种类数减少,数量和生物量上升,说明长江江苏段的水质恶化,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仍以硅藻为主要优势种,显示出长江江苏段水质的恶化程度尚不严重。浮游植物相似性聚类分析显示,长江安徽-江苏段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大致聚为2类,南京、芜湖、江阴3站聚为一类,铜陵、安庆站聚为一类。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长江 安徽-江苏段 空间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舟山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及其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海洋环境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9年8月在舟山附近海域采集的表层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的检测结果,利用变异系数法、单种重金属污染指数法、多种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法,对表层沉积物中各重金属的空间波动及污染程度进行了分析,并利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单种和多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平均含量顺序依次为Zn>Cu>Pb>As>Cd>Hg;空间波动程度顺序依次为Cd>Hg>Pb>Zn>As>As;污染程度顺序依次为Cd>As>Cu>Zn>Pb>Hg,其中,重金属Cd的污染程度最高,属于中等污染水平,其余重金属均属于低污染水平,6种重金属的综合污染程度属于低污染水平。表层沉积物中各重金属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潜在生态危害较轻微,均属于轻微潜在生态危害程度,其潜在生态危害程度顺序依次为Cd>Hg>As>Cu>Pb>Zn;多种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危害均属于低潜在生态风险水平。

关键词: 舟山附近海域 表层沉积物 重金属 污染 潜在生态危害 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989—2010年广东沿海牡蛎体内锌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污染水平分析

水产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历史和调查资料,对1989—2010年广东沿海牡蛎体内锌(Zn)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污染水平进行了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牡蛎体内Zn的浓度总平均值为211.5 mg/kg,从总体看其浓度出现频率呈对数正态分布。在时间上,牡蛎体内Zn总体平均浓度的分布呈阶段性变化,具体表现为1989—2007年Zn的浓度呈微弱降低的趋势,基本维持在197.0mg/kg的水平;2007—2009年牡蛎体内Zn的浓度有明显升高的趋势,之后Zn的浓度有所降低。在空间上,粤东和粤西沿海牡蛎体内Zn浓度的变化均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且基本与广东沿海牡蛎体Zn平均浓度的变化趋势相同,而珠江口牡蛎体Zn的浓度水平相对较高并表现出趋于稳定的变化规律。单因子指数和非致癌性风险指数评价结果均表明,牡蛎体内Zn的总体不存在明显的污染,但从当前保护环境角度应当尽快设立我国水产品中Zn含量的限定标准。

关键词: 牡蛎 锌(Zn) 时空分布 单因子指数 非致癌性风险指数 广东沿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度对点篮子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海洋渔业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自然海水组(盐度30~32)为对照,研究了20、10、5三种盐度对点篮子鱼(平均体重86.09±17.99g,平均全长13.90±1.53 cm)幽门盲囊、肠、胃和肝脏中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第24天盐度20的点篮子鱼幽门盲囊蛋白酶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第24天和第48天,在同一盐度下,各消化器官蛋白酶活力和淀粉酶活力高低顺序依次均为:幽门盲囊、肠道、胃和肝脏;第48天时,盐度20的蛋白酶酶活力、淀粉酶酶活力和脂肪酶酶活力与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24天和第48天,在同一盐度下,各消化器官脂肪酶酶活力高低顺序依次为:肠道、胃、肝脏和幽门盲囊;盐度10和盐度5的各消化器官的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均低于盐度20和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0.05),说明低盐度对点篮子鱼的消化酶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 点篮子鱼 盐度 蛋白酶 淀粉酶 脂肪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分布模型法评估调查数据带有极端值的渔业生物的平均资源密度

渔业科学进展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洋生物的空间分布具有不均匀性,从而造成底拖网调查数据频数分布显著偏斜.偶尔出现的极端值,会直接影响资源密度均值和方差的估计.作者根据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数据库中资料,利用△-分布模型法和调查设计法分别估算了2005年夏季的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 ficus、2007年春季的鳃鱼Engraulis japonicus以及2008年秋季的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 的平均资源密度.结果表明,利用△-分布模型法对3种鱼类资源密度均值的估算值均低于调查设计法,且△-分布模型法对资源密度均值进行估算时的标准误差也相对较小.因此,针时调查数据中出现极端值的情况,如果资源密度对数转换后服从正态分布,那么利用△-分布模型法对资源密度均值进行估算是一种稳健的评估方法,值得在渔业评估上进行推广.

关键词: 底拖网调查 平均资源密度 调查设计法 △-分布模型法 评估效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在高植物蛋白饲料中添加水解鱼蛋白对牙鲆幼鱼的影响

水生生物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采用酶解技术水解太平洋鳕鱼肉,制备不同分子量组分的两种水解鱼蛋白产品(Fish protein hy-drolysate,FPH-A和FPH-B)。在牙鲆幼鱼高植物蛋白饲料配方中,以水解鱼蛋白产物1.2%和3.7%两个梯度替代饲料中的鱼粉蛋白,在室内流水养殖系统中进行了为期60d的生长实验。研究了高植物蛋白饲料中添加水解鱼蛋白对肉食性鱼类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3.7%的水解鱼蛋白显著促进了牙鲆幼鱼的生长,特别是添加了富含低分子量组分的水解蛋白产品(FPH-A)后实验鱼的特定生长率最高。各实验处理组牙鲆摄食率没有显著差异。摄食添加3.7%FPH-A的牙鲆鱼体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鱼粉组。添加水解鱼蛋白显著提高了牙鲆幼鱼的蛋白质消化率、蛋白质效率和蛋白质沉积率,摄食3.7%FPH-A实验鱼蛋白质消化率、蛋白质效率和蛋白沉积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实验表明,高植物蛋白饲料中添加低分子量组分的水解鱼蛋白可显著提高牙鲆幼鱼的生长和饲料蛋白利用。

关键词: 水解鱼蛋白 植物蛋白 牙鲆 生长 饲料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matK、rbcL和ITS序列的5种大叶藻系统发育研究

水产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PCR直接测序法,对采自爱尔兰、日本、韩国和中国的大叶藻、矮大叶藻、丛生大叶藻和红须根虾形藻及GenBank中的宽叶大叶藻5种大叶藻叶绿体的matK、rbcL和核糖体ITS的部分序列进行测定,并比较分析了5种大叶藻3个目的片段的核苷酸序列,结果发现胞嘧啶(C)在3个目的片段上的含量均较低。ITS片段检测到172处核苷酸替换,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态性。matK基因片段上有52处核苷酸替换,rbcL基因片段上有20处核苷酸替换,且大部分替换来自于第三密码子的同义替换,种间在氨基酸水平上产生了一定的分化。基于ITS、matK和rbcL 3个目的片段,利用邻接法、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结果基本一致,明显分为3大支。矮大叶藻与大叶藻属间3种大叶藻的核苷酸最小差异值为19.33%,在分子数据上达到了属的水平。基于matK和rbcL基因片段拼接序列的分析结果表明:大叶藻与丛生大叶藻的分化时间在上新世(2~2.7百万年前),与宽叶大叶藻的分化时间在上新世(4~5.3百万年),与矮大叶藻的分化时间在渐新世(27~36百万年前),与红须根虾形藻的分化时间在始新世(33~44百万年前)。4个地区大叶藻的ITS片段序列完全相同,结果表明大叶藻ITS区的变异程度与地理距离不相关,其不适用于大叶藻不同地理株间的分子系统演化。该研究进一步阐述了5种大叶藻的系统发育关系,同时也为国内海草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 大叶藻属 虾形藻属 matK rbcL ITS 系统发育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