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控温除湿萎凋环境对白茶风味品质和化学轮廓的影响
《茶叶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实现基于萎凋环境(温度和湿度)的白茶加工品质目标控制,以茶鲜叶萎凋减重率达45%为环境调控节点,通过高温除湿[(30±2)℃,RH(35±5)%]或低温除湿[(20±2)℃,RH(55±5)%],研究了持续低温除湿(Low-Low)、持续高温除湿(High-High)、先高温除湿后低温除湿(High-Low)和先低温除湿后高温除湿(Low-High)4种不同控温除湿萎凋方式对福安大白茶、黄棪和黄观音等6个茶树品种鲜叶所制白茶感官品质和化学轮廓的影响.结果表明,白茶风味品质主要由鲜叶原料(茶树品种)的理化特性所决定.采用Low-Low萎凋处理的白茶滋味略淡、稍带青气;High-High和Low-High萎凋处理的同一茶树品种白茶的外形和汤色等较为相近,且Low-Low和High-Low萎凋加工的白茶亦具有较为类似的品质特征.各白茶样品的紫外和近红外光谱均有较为相似的吸收变化,并以近红外光谱可为供试茶样的模式识别提供更为丰富的化学信息;白茶样品中的没食子酸、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没食子儿茶素、咖啡碱和可可碱含量在不同茶树品种间存在一定差异,但萎凋处理对已标定的儿茶素类和嘌呤碱均无显著性影响.基于紫外光谱,尤其是近红外光谱和生化组成(儿茶素类和嘌呤碱)的主成分分析可对白茶样品按鲜叶原料(茶树品种)进行较好的类群区分,但不同萎凋处理对其光谱和生化组成轮廓的影响则被茶鲜叶原料的品种特性所掩饰;采用多级主成分分析可有效呈现4种萎凋环境对不同茶树品种白茶样品近红外光谱和生化组成轮廓的影响趋势,且其对全部白茶样品的分类识别结果与呈现的风味品质感官特征较为一致.研究结果可为白茶风味品质工艺技术调控提供参考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毒素-抗毒素系统在细菌生物被膜形成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
《畜牧兽医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毒素-抗毒素(toxin-antitoxin,T-A)系统广泛存在于细菌基因组和质粒中,调控细菌的多种生理活动.细菌生物被膜是细菌适应应激环境(不利环境)而采取的一种生存策略,其具有极强的耐药性及免疫逃逸性,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具有广泛的危害性,严重威胁畜禽和人类的健康.本文对不同类型的T-A系统在细菌生物被膜形成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细菌T-A系统在生物被膜形成中的作用和调控关系,为生物被膜的清除和控制奠定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免疫新城疫活疫苗对大肠杆菌感染鸡群血清生化指标变化的影响
《福建畜牧兽医 》 2022
摘要:为了研究鸡新城疫活疫苗紧急免疫控制鸡大肠杆菌病的效果,通过大肠杆菌人工感染30日龄蛋鸡,待出现病症后,紧急免疫新城疫Lasota弱毒活疫苗(Ⅳ系)4羽份,分别于免疫后第5 d、第10 d、第17 d,随机采集各组血样8份,分离血清,分别用比浊法、双缩脲法、溴甲酚绿法、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血清溶菌酶、总蛋白、白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结果显示:免疫10 d,试验组、对照组、空白组的溶菌酶值分别为121.81±21.76 U/mL、116.56±10.78 U/mL、112.27±12.02 U/mL,试验组与对照间差异显著;试验组、对照组的总蛋白和白蛋白都低于空白组,差异显著;此外,试验组总蛋白高于对照组,两者间差异显著;试验组与对照组的血清SOD值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新城疫活疫苗能有效提升血清的溶菌酶和蛋白质含量,提升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对鸡大肠杆菌病有较好的防控和辅助治疗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再生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碳足迹
《应用生态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中国东南区域不同稻作方式对水稻生产过程中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其碳足迹的影响,对促进水稻可持续生产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当前推广的常规稻'佳辐占'和杂交中稻'甬优2640,为材料,构建4种适合福建不同生态类型区的稻作模式:1)双季稻,早稻和晚稻均种植佳辐占(D-J);2)早熟再生稻,头季稻和再生季稻均种植佳辐占(R-J);3)中熟再生稻,头季稻和再生季稻均种植甬优2640(R-Y);4)单季晚稻,与中熟再生季稻同期抽穗的单季晚稻,种植甬优2640(S-Y).采用密闭静态暗箱观测法和气相色谱法分别收集并检测稻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量,借用生命周期法对不同稻作方式产生的直接和间接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即碳足迹)进行数据采集与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稻作方式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均表现为生育前期排放量较低,到孕穗期前后达到高峰后又下降,即全生育期呈前高后低的双峰曲线,其中早稻或头季稻达到的第1个峰值较相应晚稻或再生季稻的第2个峰值高.不同稻作模式稻田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差异显著.各种植模式全球增温潜势(GWP)表现为:R-Y>D-J>S-Y>R-J,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表现为:D-J>S-Y>R-Y>R-J;与双季稻模式相比,佳辐占再生稻模式GWP和GHGI分别降低26.1%和14.1%;与同期抽穗的单季晚稻相比,甬优2640再生季稻稻田GWP和GHGI分别降低74.3%和56.7%.不同稻作模式下水稻单位产量碳足迹为0.38~1.08 kg CO2-eq.·kg-1,其中双季稻模式下最高,再生稻模式下甬优2640的单位产量碳足迹最低.不同稻作模式产生的碳足迹主要来源于CH4,其贡献率高达44.2%~71.5%.可见,再生稻种植模式能显著降低水稻全球增温潜势和碳排放强度.选用高产低碳排放的水稻优良品种并配套科学栽培技术,是有效降低稻田CH4排放量和碳足迹、促进再生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 稻作模式 再生稻 双季稻 全球增温潜势 温室气体排放强度 碳足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乡村振兴背景下福建省特色现代果业发展对策
《东南园艺 》 2022
摘要:福建省地理气候复杂多变,生态禀赋优越,造就了丰富多样的果树品种及资源,是我国水果的特色产区.本文从果树种植面积、产量和品种结构变化等角度分析了福建省水果产业现状与演变;从"天时"、"地利"和"人和"3个角度分析了福建发展特色现代果业的优势.同时,针对福建果业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加强政府扶持与引导,做好果业区域规划,加强果树资源收集保存利用与新品种培育,调整品种结构,提升果业现代化水平,实施福建特色果业品牌化战略,促进果业产业化水平提升,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促进乡村休闲果业发展和加强闽台果业合作等方面提出十点对策与建议,以期助力福建省特色现代果树产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梅饮品研究进展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青梅是一种药食两用水果,不仅基本营养丰富,而且富含多种活性物质,具有较好的保健功能,市场前景十分广阔。青梅主要分布在我国亚热带地区,包括浙江、江苏、福建、广东4个产区,种植面积和产量也逐年扩大和增长。青梅作为中国特色果品之一,因酸量很高,含糖较低,且存在涩味等因素,少鲜食,主要用于食品加工,其加工产品已成为科研开发和市场消费的热点,其中青梅饮品就是主要的热点产品。本文主要综述了青梅饮品现状,包括青梅汁饮品、青梅复合饮品、青梅发酵饮品、青梅固体饮品及其他饮品等,归纳了取汁、澄清、降酸、脱苦、发酵、杀菌等青梅饮品加工关键技术,旨在为青梅饮品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为今后深入研究与广泛应用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银耳蒂头粉对面条蒸煮特性、营养品质及风味成分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银耳蒂头是银耳加工的副产物.为探讨银耳蒂头粉对面条品质与风味成分的影响,本研究以小麦面粉为基体,辅助添加不同比例(0%、5%、8%、11%、14%、17%)的银耳蒂头粉,制作银耳小麦复合面条,测定分析复合面条的蒸煮特性、质构、色泽、感官、营养成分及风味化合物.研究发现,随着银耳蒂头粉的质量分数从0%增加到17%,面条的熟断条率从0%上升到8.33%,烹调损失率从2.02%上升到5.52%,白度指数从80.127下降到76.213,咀嚼硬度从543.835 g下降到322.576 g;银耳蒂头粉添加量为11%时,复合面条的感官品质最佳;与普通面条相比,银耳复合面条的氨基酸总量(12.27 g·100 g-1)无显著变化,膳食纤维含量从3.3 g·100 g-1上升到10.0 g·100 g-1,镁、锌、钙和铁矿物质总量从540.637 mg·kg-1上升到603.02 mg·kg-1;银耳蒂头粉对面条的挥发性成分含量影响不明显,但增加了庚醛、己酸、7-甲基十七烷等10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本研究结果为银耳蒂头的利用和营养功能性面条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金萱"品种加工大田美人茶技术实践
《中国茶叶 》 2022
摘要:大田美人茶学名白毫乌龙茶,是借鉴东方美人茶工艺制成的具有果(花)香蜜韵品质特征的乌龙茶产品。根据生产实践,采用金萱品种制作大田美人茶时,以茶小绿叶蝉吸食率达60%~70%的一芽二叶新梢所制成品品质最佳。加工时萎凋需偏重,鲜叶减重30%~35%为宜;手工翻青与机械摇青相结合,置于凉青架堆青,发酵更均匀,发酵程度更高,可达90%;杀青期间不抽风排湿以保持茶叶水分,回润20~25 min后用包揉机和台式揉捻机做形,并以85℃初烘焙。采用该工艺制作的大田美人茶有别于传统工艺的东方美人茶品质,外形卷曲犹如花朵,汤色更透亮,滋味清甜、爽口,叶底橙红、软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BSA-Seq方法定位一个水稻早衰相关基因OsBRCA1
《福建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水稻早衰突变体是研究水稻衰老机制的良好载体.定位和克隆水稻早衰相关基因,有助于理解水稻早衰的遗传规律和分子机制,为相关基因的作用机制研究奠定基础.[方法]用EMS化学诱变处理粳稻云引,获得一个稳定遗传的早衰突变体w14,与日本晴杂交构建F2分离群体,并在群体中各选择100个隐性单株和显性单株的DNA等量混合,利用BSA-seq分析两个DNA池之间的差异位点,定位水稻早衰相关基因.[结果]突变体w14的早衰表型受单隐性基因控制,对两个DNA池测序结果进行单基因定位和突变基因的鉴定,发现单基因主峰位于Chr3,候选区间为Chr3:27.5~29.5 Mb,进一步在目标区域内找到2个符合条件的候选因果变异.[结论]候选基因LOC_Os03g49210突变位点是由野生型的C突变为T,且该突变位于候选基因的第2外显子上,属于错义突变,造成了该基因编码的第20个氨基酸由T(苏氨酸)变成I(异亮氨酸),从而可能导致了基因功能的改变,因此,将该基因定为本研究的候选基因,因与人类BRCA1同源,命名为OsBRCA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