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养鳗池塘生态系统中矿物元素及其影响因素
《淡水渔业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比分析了6口处于不同养殖阶段的日本鳗鲡(Anguill japonica)池塘水体、水源、底泥及饲料中的矿物元素,探讨了池塘生态系统中矿物元素的主要影响因素和生产管理对策,结果表明:1)养鳗池塘水体矿物元素与所处养殖阶段投入饲料的品种相关,底泥中矿物元素部分在养殖过程中积累而来;2)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钙、镁、铝元素是池塘水体、底泥样本聚类的主因子,而不同养殖阶段投入的黑仔鳗料、幼鳗料和成鳗料三种饲料中铝、镁、钙三种矿物元素含量差异较大,间接证明了养殖过程中投入的饲料品种对池塘生态系统中矿物元素具有较大影响;3)水源和6口池塘水体样本都未检测到锰元素,水源样本中磷元素也未检测到,说明在养殖初始阶段需要补充磷元素,整个养殖过程中需要补充锰元素,以促进藻类繁殖生长;4)换水和底泥扰动等日常管理工作可使池塘生态系统中矿物元素含量发生变化,底泥扰动促进了泥与水之间矿物营养交换,其中磷、铁、钙变化显著(P<0.05),底泥扰动应成为鳗鱼健康养殖中一个重要的日常管理措施。
关键词: 日本鳗鲡(Anguill japonica) 池塘生态系统 矿物元素 底泥扰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pH胁迫对3种对虾存活率、离子转运酶和免疫酶活力的影响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比较研究了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和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在对照组(pH 8.2)、低pH胁迫组(pH 7.2)和高pH胁迫组(pH 9.2)养殖水体条件下的存活率、鳃离子转运酶(Na+-K+-ATPase)活力及血淋巴iNOS、PO、SOD、GSH-PX、LSZ活性。结果表明:对照组3种对虾的存活率整个实验期间均为100%;低pH和高pH胁迫条件下,日本囊对虾存活率分别为96.7%和97.0%;凡纳滨对虾存活率分别为60.1%和54.6%,中国明对虾的存活率分别为58.6%和13.3%。对照组条件下,凡纳滨对虾鳃离子转运酶(Na+-K+-ATPase)活力最大,中国明对虾其次,日本囊对虾最小;在低和高pH胁迫条件下,中国明对虾鳃Na+-K+-ATPase活力变化幅度均比凡纳滨对虾大,日本囊对虾的变化幅度最小,并且3种对虾鳃Na+-K+-ATPase活力在高pH胁迫条件下变化幅度均较大。对照组条件下日本囊对虾和凡纳滨对虾血清中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中国明对虾,且日本囊对虾的PO、SOD活力分别显著、极显著高于凡纳滨对虾;在低和高pH胁迫条件下,中国明对虾和凡纳滨对虾血清非特异性免疫酶的活力变化幅度均显著高于日本囊对虾。中国明对虾和凡纳滨对虾血清iNOS、SOD、GSH-PX、LSZ活力在低pH条件下变化幅度较大,而PO活力在高pH条件下变化幅度较大。综合上述结果显示3种对虾相比,日本囊对虾对pH胁迫的耐受性较强,凡纳滨对虾次之,中国明对虾较弱。研究亮点:目前国内外有关pH对中国明对虾、凡纳滨对虾、日本囊对虾存活率及离子转运酶、免疫酶相关方面的比较研究较少。本文通过pH胁迫对对虾存活率、离子转运酶和非特异性免疫酶活力的影响研究,筛选与pH胁迫直接相关的生理指标;通过比较对虾属中的中国明对虾、凡纳滨对虾和日本囊对虾对养殖环境的适应性,为对虾养殖过程水质调控提供一定理论指导。
关键词: 中国明对虾 凡纳滨对虾 日本囊对虾 存活率 pH Na+-K+-ATPase 免疫相关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咸带鱼加工过程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变化
《食品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咸带鱼加工过程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变化情况。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别检测鲜鱼、腌制、浸泡脱盐、干燥、成品5个加工阶段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经NIST 05a.L谱库数据库检索,确定其风味成分。结果表明:鲜鱼、腌制、浸泡脱盐、干燥、成品这5个阶段挥发性风味成分种类数分别为49、72、7 0、7 5种以及7 2种。其中,成品咸鱼中己醛、庚醛、辛醛、壬醛、1-戊烯-3醇、1-戊醇、己醇以及1-辛烯-3醇含量较高,相对含量分别为28.26%、8.64%、6.54%、4.37%、7.34%、3.55%、4.18%和4.72%。腌制和干燥是风味产生的主要加工阶段。醛类、醇类、酮类和烃类是主要的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其中己醛、庚醛、辛醛、壬醛、1-戊烯-3醇、1-戊醇、己醇以及1-辛烯-3醇是咸带鱼风味的主要成分。
关键词: 咸带鱼 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 挥发性风味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蒙古鲌食性转变的稳定性同位素研究
《水产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稳定性同位素分析并结合胃肠内容物鉴定,探讨了小江水域渠马镇至黄石镇段蒙古鲌食物组成。结果显示,体长<200 mm的小个体蒙古鲌δ13C、δ15N值分别为(-24.50‰±1.15‰)、(12.17‰±1.54‰),食性类型为杂食性偏肉食性,营养级为2.9;体长>200 mm的大个体蒙古鲌δ13C、δ15N值分别为(-23.87‰±1.12‰)、(13.54‰±1.12‰),食性类型为肉食性,营养级为3.3;大个体蒙古鲌δ13C、δ15N值极显著大于小个体蒙古鲌(P<0.01),表明蒙古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发生了食性转变,但部分大个体蒙古鲌和小个体蒙古鲌由于食物来源相同而出现了同位素值重叠现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河兰州鲇肌体重金属及有机氯的污染特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黄河濒危鱼类兰州鲇(Silurus lanzhouensis)肌体污染物的残留现状,为黄河濒危鱼类资源保护和黄河水域水产品质量安全评价提供背景资料。【方法】采用国标法,测定了黄河港口至三门峡段兰州鲇肌体中铜(Cu)、锌(Zn)、铅(Pb)、镉(Cd)、汞(Hg)、砷(As)、硒(Se)、六六六(HCHs=α-HCH+β-HCH+γ-HCH+δ-HCH)、滴滴涕(DDTs=pp’-DDE+op’-DDT+pp’-DDD+pp’-DDT)等9种污染物的残留状况,并与相同生境中的黄河鲤(Cyprinus carpio)和鲫(Carassius auratus)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兰州鲇肌体重金属残留水平远高于黄河鲤和鲫,Hg、Cu、Zn、Pb、Cd、Se等的检出率为100%,As的检出率为54.5%,HCHs和DDTs的检出率为0。研究水域鱼类肌体主要残留物为Hg、Se、Pb和Cd,其中Hg的残留量最高,但除1个兰州鲇样品Hg含量超标外,其他检测指标的超标率均为0。均值污染指数表明,兰州鲇肌体污染物残留属于正常背景或轻污染水平,且三门峡段兰州鲇的受污染程度高于港口段,与水质监测结果保持一致。黄河港口至三门峡段水体受Hg的污染程度最高,Pb和Cd次之,Cu和Zn最低。兰州鲇肌体中Cu与Zn、Pb与Zn、As与Zn及As与Pb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黄河兰州鲇肌体污染物残留属于正常背景或轻污染水平,且主要受水质的影响。因此,应积极防治黄河水域污染,以加强对兰州鲇的资源保护,并确保食用安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亚湾杨梅坑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生态科学 》 2011 CSCD
摘要:以大亚湾杨梅坑人工鱼礁区海域2007~2009年间6个航次生态环境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所建立的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模型对该海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平均为0.794,生态系统健康总体状况处于较健康水平;(2)投礁后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明显提高,6个航次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分别为0.713、0.807、0.830、0.841、0.759、0.815;(3)不同季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呈现一定变化,总体以春、夏季节健康状况略优于秋、冬季节:(4)影响该海区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因素为海水总无机氮和沉积物无机碳。研究结果对于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的管理、保护和规划具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 大亚湾 人工鱼礁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结构功能指标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菱鲆冷藏过程中的鲜度变化与货架期
《食品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感官、化学和微生物为指标,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在0(冰藏)、3、7℃和10℃贮藏过程中的鲜度变化和货架期进行研究,并探讨菌落总数、嗜冷菌、假单胞菌、产H2S菌、TVB-N、TMA-N与感官评价的一致性。结果表明,在0、3、7、10℃贮藏过程中,大菱鲆较好品质期分别为433、197、93h和68h,货架期分别为602、362、165h和116h。各温度较好品质期终点和货架期终点时菌落总数分别为(5.74±0.31)、(6.99±0.39)lg(CFU/g),假单胞菌数分别为(5.48±0.24)、(6.26±0.71)lg(CFU/g),TVB-N均值分别为(15.66±1.93)、(31.81±1.94)mg/100g,TMA-N均值分别为(2.73±0.12)、(10.71±0.81)mg/100g,各温度下较好品质期终点和货架期终点时各指标均值均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菌落总数、假单胞菌、TVB-N和TMA-N作为大菱鲆低温贮藏的鲜度指标与感官评价有较好的一致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贝类产品镉铜铅锌的含量特征与风险分析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7年和2009年对广东、广西沿海部分海域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和文蛤(Meretrix meretrix)的监测资料,分析了贝类产品中镉(Cd)、铜(Cu)、铅(Pb)、锌(Zn)的含量特征及其季节差异,并采用点估计方法对贝类产品中的Cd、Cu、Zn、Pb进行了风险分析。结果表明,贝类品种的差异决定了其体内Cd、Cu、Pb、Zn含量的差异,近江牡蛎样品中Cd、Cu、Zn的含量远远高于另外4种贝类,文蛤样品中Cd、Cu、Pb的含量明显低于其他4种贝类。贝类产品中Cd、Cu、Pb、Zn的含量存在一定的季节差异,这可能与海水的温度、盐度、溶解氧等因子的季节变化有关。与《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的限量值相比,贝类产品中Cd、Cu、Pb的合格率分别为65%、67.7%和100%。与其他海域贝类产品的调查结果相比,此次贝类样品Cd、Cu、Pb、Zn的含量处于正常的波动范围内;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推荐的暂定每周耐受摄入量相比,太平洋牡蛎、翡翠贻贝、菲律宾蛤仔和文蛤的Pb、Cd的膳食暴露量处于安全范围内,而近江牡蛎的Cd膳食暴露量可能存在风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波流作用下深水网箱受力及运动变形的数值模拟
《中国水产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已建立的浮架和网衣数学模型,对不同波况和流速共同作用条件下HDPE深水网箱所受的锚绳力、波流力、容积损失率以及浮架倾角进行数值计算,设计的波流要素值为:波高H=4~6m,周期T=6.0~8.6s,流速U=0.3~0.9m/s。结果表明,网箱锚绳受力、波流力和容积损失率均与波高和流速成正比,与周期的关系不明显,且网箱系统所受的波流力约为网箱迎浪侧两根锚绳受力的合力。在波高H=4~6m、流速U=0.75m/s时,网箱容积损失率达到47%~56%,网箱变形较为严重,为此建议网箱养殖区域应选择流速小于0.75m/s的海区较为适宜。周期对网箱容积损失率的影响很小,对浮架倾角的影响较为明显,波高和流速不变时,随着周期的增大,浮架倾角会有所减小。本研究旨在探讨波浪流对深水网箱受力及运动变形的影响,为高海况网箱养殖的风险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卵形鲳鲹3个养殖群体的微卫星多态性分析
《热带海洋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6对微卫星引物分别对海南、深圳、福建3个地区的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养殖群体的遗传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个养殖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为3.67—3.83,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2.43—3.03,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48—0.66,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56—0.64,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49—0.55,可见3个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高。Hardy-weinberg平衡遗传偏离指数(d)显示海南和深圳养殖群体杂合子过剩(分别为0.10和0.12),而福建养殖群体则出现杂合子缺失(-0.08)。统计检验发现3个群体中各位点的遗传偏离并不显著(p>0.05)。3个养殖群体的遗传相似度及遗传距离信息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福建与深圳养殖群体的亲缘关系较近,两者与海南养殖群体的亲缘关系较远。3个养殖群体的确切来源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