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尼罗罗非鱼和萨罗罗非鱼遗传生殖隔离的初步证据(英文)
《动物学研究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罗非鱼类(Tilapiini)含3个属70余种,种间和属间颇易人工杂交,但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和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 melanotheron)人工杂交难度大,产苗概率甚低,要获得数量足够的可用于生产的杂交子代相当困难。该文对这两种鱼及其正交(O.niloticus♀×S.melanotheron♂)和反交(S.melanotheron♀×O.niloticus♂)子代的头肾细胞的核型进行了比较。此外,采用同工酶电泳方法检测肾、肝、眼、肌肉、心中乳酸脱氢酶等4种同工酶的表型差异。4种遗传型罗非鱼具有相同的染色体二倍数(2n=44)和总臂数(NF=50),但各具不同的染色体类型,尼罗罗非鱼为3对近中着丝点染色体(sm)、12对近端着丝点染色体(st)和7对端着丝点染色体(t);萨罗罗非鱼为1对中间着丝点染色体(m)、2对sm、12对st和7对t;正反杂交子代表现为介于双亲之间的混合类型,为0.5对m、2.5对sm、12对st和7对t。在同工酶中,仅见肾脏乳酸脱氢酶电泳结果有清晰差异,尼罗罗非鱼出现5条谱带,萨罗罗非鱼3条,而杂交子代6条,且所有谱带的迁移率和活性均表现出多态性。据此初步认为,核型和同工酶方面的差异可能是导致这两种不同属罗非鱼生殖隔离的遗传原因,这些差异也可能为这两种(属)鱼的分类学提供新的遗传背景资料。
关键词: 罗非鱼类 尼罗罗非鱼 萨罗罗非鱼 核型 同工酶 生殖隔离 分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西北部湾近岸生态系统风险评价
《应用生态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9年9月广西北部湾近岸的海洋生态调查资料,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从海水水质、营养水平、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水平、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缓冲容量5个方面分析了秋季广西北部湾近岸海域环境现状,并进一步利用生态风险综合指数对广西北部湾海洋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9年秋季,广西北部湾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较好,大部分生态系统风险指标等级均处于"中低"或"较低"水平,整体处于低风险状态.生态风险综合指数结果显示,广西北部湾海域生态风险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离岸水域生态系统的风险综合指数较低,越靠近港湾内,风险状态等级越高.
关键词: 生态风险评价 生态风险综合指数 地理信息系统 北部湾 广西近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省柘林湾海域溜牛礁区建礁可行性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9年7月广东省柘林湾海域拟建溜牛人工鱼礁区海域和对比区海域本底调查所获资料,从水文、水质、底质、生物环境等方面分析了在拟建礁区建礁的优越性。结果表明,柘林湾溜牛拟建人工鱼礁区相对于对比区具有明显的建礁优越性:流速较平缓,投礁后礁体所受到的波流影响较小、稳定性较强;拟建礁区的海水透明度高于对比区,更适合营光合作用的浮游生物和礁体附着生物生长;各站位pH值的平面分布和垂直分布都比较均匀;海水质量基本达到国家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表层沉积物类型主要为细砂、粘土-砂质粉砂、粉砂质砂和粘土质粉砂,属于硬质底质泥沙底,可减缓礁体投放下沉时的冲击力,投礁后礁体稳定性较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的栖息密度和生物多样性均高于同期调查的对比区;拟建礁区游泳生物的栖息密度明显比对比区高;鱼卵仔鱼数量较多;拟建礁海域以前是良好的渔场,附近无工业废水排放。因此,在柘林湾溜牛拟建礁区建礁是可行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疣梭子蟹快速生长品系核心种质有效群体含量
《水产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三疣梭子蟹是我国海水养殖的重要种类之一,良种选育核心种质的繁衍与更新是制约品种选育成功的技术瓶颈。根据Doyle和Talbot提出的计算有效群体含量的计算公式,对2008年三疣梭子蟹快速生长品系核心育种群有效群体含量进行估算,得出实际群体有效含量为213,实际近交系数为0.002 3,其近交系数较小,近交衰退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但三疣梭子蟹保种数量和留种方式仍然困扰育种群体控制,因此,借鉴畜禽的保种模式,从留种方式、雌雄比例、保种数量等方面对三疣梭子蟹快速生长品系核心基础群进行保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随机留种,雌雄1∶1比例交尾,雌雄数量各131只,此保种模式既能保证三疣梭子蟹快速生长品系核心基础群遗传多样性处于较高水平,使其具有较大的选育潜力,又能使保种成本维持在一个合理水平。此研究模式也为理论保种模式,需要在以后的实际群体选育过程中逐步完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红海湾银杏齿喙鲸组织中HCH的残留水平与分布特征
《海洋环境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HCH在中国近岸海域哺乳动物体内的积累状况,本文用Agilent 6890 N型气相色谱仪、DB-1701型毛细管色谱柱和63Ni放射源微电子捕获检测器,测定了中国广东红海湾银杏齿喙鲸(Mesoplodon ginkgodens)鲸体中∑HCH(α-HCH、β-HCH,γ-HCH和δ-HCH)的含量,并分析其组成特征和残留水平。结果表明:在该鲸5种组织中,∑HCH湿重含量范围是(3.6~125)×10-9,其高低顺序为鲸脂>肝脏>胃>肌肉>肾脏>心脏>胰腺>肺。不同组织中的HCH含量与其组织中的脂肪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996,p=0.01)。与国外文献报道的数据比较,本分析的鲸脂中ΣHCH含量相对较低,但肝、肌肉中ΣHCH平均含量分别为17.1×10-9、9.5×10-9,是南海北部陆架海域3种金线鱼属鱼类肝、肌肉内ΣHCH平均含量的32.9倍、36.6倍。在该鲸体内4种HCH同分异构体中,β-HCH所占比例最高,在各组织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2.5%(鲸脂),31.6%(肝脏),50.1%(胃),45.8%(肌肉),48.6%(肾脏),56.1%(心脏),63.8%(胰腺)和100%(肺),平均值为57.3%,据此推测该鲸所栖息的海域主要受早期工业品HCH残留的影响为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环境温度和蛋白质水平对鱼类生长和代谢的影响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温度是影响鱼类生长及生理生化活动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温度显著影响鱼类生长和代谢。蛋白质是鱼类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素之一,饲料蛋白质水平显著影响鱼类代谢、蛋白质合成等,且受多种因素的调控。不同温度条件下鱼类对蛋白质的需求量不同,研究不同温度和蛋白质水平对鱼类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不仅可以根据温度变化调整蛋白质水平以满足鱼类需求,还可以节约成本降低污染。文章就环境温度、蛋白质水平以及二者共同作用对鱼类的影响(代谢、蛋白质合成、基因表达等)作一综述,探讨环境温度和蛋白质水平影响鱼类生长的机理,以期为相关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恩诺沙星及其代谢产物环丙沙星在拟穴青蟹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水产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盐度33条件下恩诺沙星口灌和肌肉注射给药(剂量10 mg/kg)后,恩诺沙星及其代谢物环丙沙星在拟穴青蟹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血淋巴和组织中药代动力学参数采用基于统计矩原理的非房室模型进行计算。恩诺沙星口灌和肌肉注射拟穴青蟹给药后,血药达峰快,分别为0.5 h和1 min,达峰浓度分别为12.90和31.86μg/mL,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216.1和816.8μg/(mL.h)。恩诺沙星在拟穴青蟹组织中分布较广,口灌给药下肌肉和肝胰腺AUC分别为445.9和817.6μg/(g.h),肌肉注射给药下的AUC分别为554.7和2 573.7μg/(g.h)。与其它水产动物相比,恩诺沙星在拟穴青蟹体内消除速度为中等水平,口灌和肌肉注射恩诺沙星后血药消除半衰期(t1/2z)分别为26.45和57.02 h,总体清除率(CLz)分别为0.054和0.012 L/(h.kg)。恩诺沙星在拟穴青蟹体内代谢生成环丙沙星的量较少,口灌给药下血淋巴、肌肉和肝胰腺的AUCCIP/AUCENR分别为6.66%、3.66%和4.78%,肌肉注射给药下,其相应值分别为4.16%、7.24%和1.48%,在拟穴青蟹体内起药效作用仍是以恩诺沙星为主。以Cmax/MIC、AUC0-24/MIC评价恩诺沙星在青蟹体内的药效作用,建议给拟穴青蟹以10 mg/kg剂量每隔24小时投喂一次恩诺沙星,对弧菌引起的细菌性疾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关键词: 拟穴青蟹 恩诺沙星 代谢产物环丙沙星 口灌给药 肌肉注射给药 药代动力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鱼食用鱼不同颜色肝脏脂肪肝程度的判断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测定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食用鱼不同颜色肝脏的水分和粗脂肪含量,并运用冰冻组织切片油红O染色技术对肝细胞进行染色,观察肝细胞脂肪滴的变化,利用Image-pro plus 6.0软件测定其阳性面积率,判断不同颜色肝脏的草鱼食用鱼脂肪肝程度.结果表明:与草鱼正常肝相比,花肝、发白肝和发黄肝的水分含量分别降低6.30%、10.01%和14.17%(P<0.05),粗脂肪含量分别升高198.25%、331.00%和485.59%(P<0.05);参照人肝细胞脂肪变性级别的判断标准,正常肝、花肝、发白肝和发黄肝的级别分别评为1.10±0.30、2.30±0.20、3.40±0.50和4.00±0.20;经Image-pro plus6.0软件分析,花肝、发白肝和发黄肝阳性面积率分别是正常肝的3.92、6.31和7.32倍;以上指标经回归分析得到的回归方程为:肝脏粗脂肪含量(Y)与水分(X):Y=-1.089 9X+82.035 7,R2=0.989(P<0.01);阳性面积率(Y)与粗脂肪含量(X):Y=0.970 2X-0.209 0,R2=0.973(P<0.05);粗脂肪含量(Y)与肝细胞脂肪变性级别(X):Y=3.662 4X-1.788 6,R2=0.985(P<0.01);阳性面积率(Y)与肝细胞脂肪变性级别(X):Y=3.622 4X-2.130 6,R2=0.996(P<0.01).结果证实,冰冻组织切片油红O染色技术对鱼类脂肪肝的判断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结合阳性面积率与肝脏粗脂肪含量、肝细胞脂肪变性级别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本试验建议将草鱼肝细胞阳性面积率>2%定义为脂肪肝,其级别评定标准:2%~7%为轻度脂肪肝,7%~12%为中度脂肪肝,>12%为重度脂肪肝.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卵形鲳鲹消化酶活性的研究Ⅳ 养殖水温和酶反应温度对幼鱼酶活性的影响
《海洋渔业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比较研究了不同的养殖水温和酶反应温度对卵形鲳鲹幼鱼(体重为0.82±0.15 g)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在第一组试验,将卵形鲳鲹幼鱼分别在19℃、22℃、25℃、28℃和31℃各温度下养殖7 d,然后在相同的酶反应温度下测定其消化酶活性;第二组试验,将卵形鲳鲹幼鱼在25~26℃驯养7 d,然后分别在15℃、20℃、25℃、30℃、35℃、40℃、45℃和50℃的酶反应温度下测定其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在19~31℃养殖水温下,卵形鲳鲹幼鱼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活性随水温上升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蛋白酶活性在28℃时最高,淀粉酶活性在25℃时最高,脂肪酶活性在22℃时最高。在15~50℃的酶反应温度范围内,卵形鲳鲹幼鱼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活性随温度上升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蛋白酶活性在40℃时最高,淀粉酶活性在35℃时最高,脂肪酶活性在40℃时最高;与养殖水温相比,其最适反应温度明显偏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