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春、夏季长江口溶解态重金属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污染评价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9年春季(5月)和夏季(8月)对长江口的调查监测资料,研究了海水中溶解态重金属(Cu、Zn、Pb、Cd、As、Hg)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其影响机理,并对其污染水平进行了污染评价.结果表明,各重金属的质量浓度、空间波动程度在春、夏季,表、底层均存在一定的差异;Cu、Hg的污染最严重,且夏季污染水平高于春季;Cu与Pb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性,Zn与盐度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性,其余重金属与盐度之间无显著的相关性;各重金属的平面分布可以分为沿岸条带状高值区、沿岸-离岸联片高值区、点源发散状高值区;研究海域重金属的分布受自身特性和外界环境因子影响,沿岸高值区的形成主要受陆源输入和海水稀释的制约,离岸高值区的形成与悬浮体解吸和海底沉积物释放有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株斑点叉尾鲴致病菌的分离鉴定
《淡水渔业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斑点叉尾鲴(Ictalurus punctatus)肝脏分离到的一株细菌GD091027,对该菌进行人工感染试验、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和16S rRNA序列测定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同时进行了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当人工感染剂量大于1.0*107 CFU/尾时,能引起斑点叉尾鲴100%发病死亡,对斑点叉尾鲴的LD50为6.2*104 CFU/g.分离株GD091027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氧化酶阴性,在25℃、35℃均有运动性,能耐3%的NaCl,不发酵葡萄糖、麦芽糖、蔗糖、D-甘露醇及L-阿拉伯糖,不利用西蒙氏柠檬酸盐,不利用丙二酸,赖氨酸脱羧酶和鸟氨酸脱羧酶阳性,产生硫化氢和吲哚,甲基红(MR)试验阴性.在16S rRNA系统发育树中,该菌与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聚为一分支.分离株GD091027对氨苄西林、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等16种抗菌药物敏感,利福平、青霉素等3种抗菌药物不敏感.除不产生溶血、不发酵葡萄糖和麦芽糖、甲基红(MR)试验阴性外,病原菌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符合迟缓爱德华氏菌,结合16S rRNA序列分析结果将其鉴定为迟缓爱德华氏菌.
关键词: 斑点叉尾鲴(Ictalurus punctatus) 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 16 SrRNA 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LC-MS/MS内标法测定乳制品中的三聚氰酸
《食品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快速测定乳制品中三聚氰酸残留量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用乙腈和水提取样品中的三聚氰酸,乙腈二次去蛋白,10000r/min离心后,以电喷雾离子源负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质谱分析,内标法定量。三聚氰酸在0.005~0.2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9。在空白样品中添加三聚氰酸的平均回收率在91.7%~99.6%之间,相对标准偏差<10%。液态奶类样品和奶粉的定量限均为0.2mg/kg。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鲇POMC cDNA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RT-PCR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法(RACE)分离、克隆出鲇(Parasilurus asotus)垂体阿黑皮素原(proopiomelanocortin,POMC)基因全长cDNA序列,共1 099 bp,包括129 bp 5′非翻译区、648 bp阅读框以及322 bp 3′非翻译区,阅读框共编码215个氨基酸,POMC前体蛋白的结构主要由信号肽(Met1-Ala28)、N端多肽(Gln29-Asp102)、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Ser 105-Met144)、α-黑色素细胞刺激激素(α-MSH,Ser105-Val 117)、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中叶肽(CLIP,Arg123-Met144)、γ-促脂解激素(γ-LPH,Glu145-Ser158)、β-黑色素细胞刺激激素(β-MSH,Asp161-Ser177)和β-内啡肽(β-EP,Tyr178-Leu215)构成。分子量计算值为24.66 kD,理论等电点为7.25。同源性分析表明鲇与斑点叉尾的相似性高达88%,其构成多肽中α-MSH、β-MSH、β-EP、CLIP保守性逐渐降低,而γ-MSH、连接肽(JP)、γ-LPH是变异比较大的区域,同时鲇POMC中不含有γ-MSH,连接肽和部分γ-LPH也不存在。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鲇POMC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以亲水性区域为主,具有丰富的B细胞抗原位点。定量分析结果表明POMC mRNA主要在垂体中高表达,在非垂体组织的脑中表达量最高,鳃、头肾、肝、脾、肌肉、皮肤等组织也有少量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斑红点鲑幼鱼对几种常见药物耐受性试验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改良的Karber法,求出拜净、硫酸铜、甲醛和食盐对于白斑红点鲑幼鱼,全长(8.7±0.3)cm,24、48、72和96 h的LC50值和安全浓度(SC)。结果表明,4种药物对白斑红点鲑幼鱼的敏感性为:拜净>硫酸铜>甲醛>食盐,安全浓度依次为0.32、0.54、18.86和2 423.65 mg.L-1;24 h的半致死浓度依次为1.39、3.59、146.31和13 412.14 mg.L-1;48 h的半致死浓度依次为1.21、2.67、108.35和10 087.46 mg.L-1;72 h的半致死浓度依次为1.01、2.45、89.52和9 939.32 mg.L-1。试验结果表明,甲醛和食盐对于白斑红点鲑幼鱼是比较理想的日常病害防治药物,且食盐具有净化水质、辅助治疗、刺激食欲等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区域与品种的海带中砷富集特征的差异
《水产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分析不同养殖海域、不同品种海带中无机砷和总砷含量在养殖期间的变化,研究海带中总砷及无机砷的富集规律。结果显示,在生长期内海带对总砷的富集呈增长趋势,而无机砷含量则逐渐降低,其占总砷的比例由3月份1.36%~1.47%下降到7月份的0.41%~0.57%;同一海域、不同品种的海带对总砷和无机砷的富集具有差异性;同时期在不同养殖海域采收的同品种海带总砷和无机砷含量差异显著。基于监测数据对海带中的无机砷进行分析,所有海带样品中无机砷含量远低于现行食品卫生标准中的限量要求,不对食用安全性造成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线粒体序列分析野生唇[鱼骨]群体的遗传结构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PCR直接测序法,对8个野生唇(鱼骨)群体线粒体ATP6和ND4基因部分序列进行测定,共获得1 629bp序列,序列变异率为4.97%,核酸多样性为0.007 5,表明野生唇(鱼骨)群体保持了较好的遗传多样性;在8个野生唇(鱼骨)群体中共检测出21个单倍型,其中HQ1和HT2单倍型共包含了45.24%的个体,且单倍型网络图均以HQ1和HT2向四周发散,说明HQ1和HT2为祖先单倍型,其他群体再演化过程中形成特有的单倍型;AMOVA、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及遗传距离分析显示不同水系群体的遗传分化达到了显著水平;单倍型聚类图显示乌苏里江和黑龙江流域地理群体大部分单倍型能够聚在一起,鸭绿江流域地理群体聚为1支,长江流域和黑龙江嘉荫群体聚为1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饥饿与再投喂及投喂频率对条石鲷幼鱼生长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饥饿与再投喂及不同投喂频率对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幼鱼生长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饥饿与再投喂的实验结果表明:条石鲷幼鱼体质量、蛋白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与脂肪酶活力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体质量与蛋白酶活力在饥饿6 d后与对照组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脂肪酶活力在饥饿9 d后才与对照组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而淀粉酶活力在饥饿过程中呈波动性变化;恢复投喂后,除饥饿3 d的幼鱼体质量、特定生长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外,其他各处理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蛋白酶与脂肪酶活力在恢复投喂后均有明显回升,且蛋白酶活力与对照组相比已无显著性差异,但较长时间的饥饿处理(9~12 d)并未使脂肪酶活力恢复至对照组水平。投喂频率实验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条石鲷幼鱼的特定生长率呈上升趋势,在投喂频率达到投喂2次/d后,条石鲷幼鱼的特定生长率、消化酶活力及肝体指数差异均不显著。结论认为,在本实验条件下,饥饿3 d后再经投喂,条石鲷幼鱼具有完全补偿生长效应,但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补偿生长的效应逐渐降低。对条石鲷幼鱼而言,选择日投喂两次最合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水中邻苯二甲酸酯
《海洋环境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水中7种邻苯二甲酸酯(PAEs)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样品经过甲醇饱和正己烷超声波萃取后,采用液质联用法测定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DNOP)、邻苯二甲酸二戊酯(DPP)、邻苯二甲酸二己酯(DHXP)、邻苯二甲酸二壬酯(DNP)。结果表明,7种PAEs的质量浓度为10~100μg/L时线性相关性良好,相关系数R>0.999,不同水平的加标回收率>80%,精密度RSD<10%,方法最低检出限为0.2μg/L。该方法方便、准确、灵敏度高。
关键词: 邻苯二甲酸酯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测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性别和性腺发育阶段施氏鲟血清性类固醇激素含量变化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微创手术检查方法对7龄人工养殖施氏鲟的性别和性腺发育时期进行了鉴别,按照性别及卵子的颜色和大小,将施氏鲟分为雄性(M)、雌鱼Ⅱ期、Ⅲ-A期、Ⅲ-B期、Ⅳ-A期和Ⅳ-B期6个组.采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了6组施氏鲟血清中睾酮(T)和雌二醇(E2)的含量.同时利用PIT标记亲鱼,跟踪检测T和E2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施氏鲟血清T含量雌雄差异明显,M组与雌鱼各发育期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M组E2含量除与雌鱼Ⅱ期无显著性差异外(P>0.05),与其他时期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雌鱼血清中T含量Ⅱ期、Ⅲ-A期、Ⅲ-B期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Ⅳ-A、Ⅳ-B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且Ⅳ-A与Ⅳ-B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PIT标记亲鱼显示,随着雌鱼性腺的发育,T和E2含量均逐渐上升,产卵前达到最高.根据血清中T和E2含量,建立了施氏鲟性别判别和雌鱼性腺发育时期的判别函数,对性别和性腺发育时期的判别准确率为10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