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合浦珠母贝肉酶解液中抗氧化肽的分离及活性研究

食品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合浦珠母贝肉酶解液经膜分离后,采用葡聚糖凝胶G-25进行分离纯化,对分离组分的总抗氧化性、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和在化妆品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经分离得到10个有效组分F1-F10,其中F4组分的总抗氧化性最强,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44.1±0.3%,羟自由基清除率76.0±1.5%,将合浦珠母贝抗氧化肽(F4组分)添加到营养霜中,当添加量为1.0%时,抗氧化活性A700nm为1.599±0.004,能有效提高营养霜的抗氧化性,且营养霜的性状没有发生改变。该研究为合浦珠母贝肉抗氧化肽的结构和在化妆品中的应用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 合浦珠母贝肉酶解液 抗氧化肽 分离纯化 抗氧化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渤海湾各形态重金属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8年对渤海湾的调查,重点研究了渤海湾湾内和湾口柱状沉积物重金属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通过剖析不同形态重金属的特征,结合渤海湾生态环境信息的综合分析,系统探讨了渤海湾沉积物重金属的演变趋势、影响控制因素以及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湾内海河口附近沉积柱重金属含量有几次突变,20~22cm段极小值可对应1939年海河北系的洪水,10~12cm段极小值可对应1963年海河南系的洪水,1963年至今重金属含量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不同形态重金属百分含量从大到小为:残渣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可交换态,且重金属在海河口附近都表现出较高的可浸取态百分含量。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重金属总量富集因子由大到小为:Pb>Cd>Zn>Cr>V>Co>Cu>Ni,其中Pb、Cd和Zn的富集因子均大于1,说明其有污染,但渤海湾沉积物总体质量良好,潜在生态风险较低。从重金属形态角度评价,V和Cr无污染,Zn、Co、Cu、Ni和Pb在湾内及湾外均有不同程度的污染,而Pb的污染最为严重。

关键词: 重金属 形态 地球化学特征 环境意义 沉积物 渤海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胺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条件的选择与优化

食品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荧光/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对8种生物胺进行测定,通过对流动相选择、流动相梯度洗脱设定、检测器比较、检测波长比较及其他条件的探讨,得出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生物胺的最佳色谱条件。结果确定,采用乙腈-乙酸铵-超纯水作为流动相经梯度洗脱,8种生物胺在30min内全部被分离出且峰形对称无拖尾和前伸现象。改进后的色谱条件可节约样品分析时间,荧光检测器的高选择性和灵敏性能够满足高精确度生物胺检测分析的要求。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 生物胺 条件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丁基氯化锡对红鳍笛鲷的急性毒性及不同组织生化指标的影响

生态毒理学报 2011 CSCD

摘要:为研究有机锡化合物对海洋生物抗氧化防御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影响,以我国东南沿海常见的中下层增养殖鱼类红鳍笛鲷(Lutjanus erythopterus)幼鱼为实验生物,采用半静态毒性实验方法,分别研究了三丁基氯化锡(tributyltin chloride,TBTCl)的急性毒性和96 h暴露时间内对红鳍笛鲷幼鱼鳃、脑和肝脏组织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TBTCl对红鳍笛鲷幼鱼的24 h-LC50、48 h-LC50和96 h-LC50分别为29.05、22.95和19.92μg.L-1,对鱼类的毒性作用较大;(2)红鳍笛鲷幼鱼各生化指标对TBTCl暴露的指示作用存在敏感性和时间性差异,其中SOD活性最为敏感,AChE活性和MDA含量敏感性次之,同时AChE活性和MDA含量对TBTCl暴露早期的指示作用比较明显;(3)鳃和肝脏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存在组织差异,整个暴露阶段肝脏中SOD活性和MDA含量均表现为"抑制-诱导-抑制"的变化趋势,但在鳃组织中则表现为先诱导后抑制的变化规律,这种差异与生物体组织代谢途径和毒性作用机制有关。研究表明,TBTCl对红鳍笛鲷幼鱼抗氧化防御系统影响明显,与AChE活性相结合可以很好地反映有机锡污染对海洋鱼类的毒性效应。

关键词: 三丁基氯化锡(TBTCl) 红鳍笛鲷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丙二醛(MDA) 乙酰胆碱酯酶(AChE)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菱鲆生长和耐高温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

水产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来自40个家系的753尾大菱鲆个体进行耐高温实验,测定其生长和耐高温性状。基于是否考虑全同胞家系效应,建立了两种动物模型,用于估算大菱鲆生长和耐高温性状的遗传参数。利用WOMBAT程序采用平均信息约束极大似然法估计各模型中性状的方差组分,用似然比检验法进行不同模型的差异检验。方差组分分析结果显示,估计体质量遗传参数时,采用模型Ⅰ效果较好,相应遗传力为(0.22±0.09);估计肥满度时,两模型间差异不显著,其遗传力范围为(0.21±0.18)~(0.39±0.11);估计耐热性时,采用模型Ⅰ比较理想,遗传力为(0.026±0.034)。表型和遗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体质量与肥满度、耐热性的表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13和0.04,肥满度与耐热性的表型相关系数为0.13;体质量与肥满度、耐热性遗传相关系数分别为0.01和-1.00,肥满度与耐热性的遗传相关系数为0.05。研究结果表明,没有考虑全同胞家系效应的模型Ⅰ是估计大菱鲆生长和耐高温性状遗传参数的较好模型。

关键词: 大菱鲆 生长 耐高温 遗传参数 动物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钦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

生态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2008—2009年在钦州湾及附近海域进行的4个航次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获大型底栖动物8门62科94种,软体类最多,其次为多毛类,种类季节变化较大。以优势度指数Y>0.02为判别标准,调查区春季优势种为方格皱纹蛤(Periglyptalacerata(Hanley))、刺足掘沙蟹(Scalopidia spinosipes Stimpsom)和独齿围沙蚕(Perinereis cultrifera Grube),夏季优势种为方格皱纹蛤、刺足掘沙蟹和持真节虫,秋季优势种为曲波皱纹蛤和网纹藤壶,冬季优势种为肋鲳螺和方格皱纹蛤。春、夏季优势种变化不大,秋、冬季优势种变化较大,除方格皱纹蛤外均为季节特有种。海区底栖生物平均总密度和平均总生物量分别为439个/m2和115.14g/m2。与20世纪80年代钦州湾茅尾海调查结果相比,平均栖息密度有所升高,但是平均生物量却有较大程度的降低。底栖动物群落的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平均值分别为4.01、1.80和0.73,水平不高。用SPSS软件将各站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平均生物量、多样性指数等生态特征值与水深等理化因子进行了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春季各特征指数与环境因子相关性不显著;夏季丰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与水深呈显著负相关,种类数、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与沉积物pH值呈显著负相关;秋季密度与硫化物呈显著正相关;冬季生物量与硫化物和有机质均呈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 钦州湾 底栖动物 生态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DEHP)胁迫下红鳍笛鲷不同组织生化指标的变化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红鳍笛鲷(Lutjanus erythropterus)幼鱼为实验生物,根据急性毒性实验结果(96hLC50为10.73mg·L-1)设置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DEHP)的浓度为0.12、0.60、3.00mg·L-(1以丙酮为对照),在实验进行6、12、24、48h和96h时,分别检测肝脏和鳃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脑组织乙酰胆碱脂酶(AChE)活性。结果表明,肝脏组织中的SOD反应灵敏且活性明显被诱导,低剂量组(0.12、0.60mg·L-1)SOD活性受到的诱导效应较高剂量组(3.00mg·L-1)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肝组织中MDA含量在DEHP曝露的12h显著性升高,但48h的MDA含量显著性降低(P<0.01),随曝露时间呈波动变化。鳃组织中的SOD活性明显低于肝脏组织,整个过程中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规律,其中高剂量组(3.00mg·L-1)受到的诱导最明显;与对照组比较,MDA含量12h后即显著升高(P<0.01),随后MDA含量开始下降并围绕对照组水平上下波动。各剂量组脑组织AChE活性仅在6h受到抑制,此后受到明显的诱导作用酶活性升高,24h达到最大值,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但96h后恢复到对照组水平,呈明显的时间-效应关系。以上结果显示,DEHP对红鳍笛鲷幼鱼组织酶活在实验浓度下影响显著,对水生生物存在危害,应对其生态风险加以关注。

关键词: 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 红鳍笛鲷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乙酰胆碱酯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夏季广州池塘氮昼夜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10年7~9月对珠江水产研究所内养殖池塘的水质进行调查,分析探讨了池塘夏季氮的昼夜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氨氮(NH+4-N)、无机氮(DIN)、总氮(TN)均存在明显的昼夜变化。水体NH+4-N与DIN浓度在14:00~18:00时段处于一天中的最低值,而在20:00后浓度逐步上升。3个池塘中,NH+4-N是DIN的主要形式,二者呈极显著正相关。单养罗非鱼的池塘水中NH+4-N和DIN浓度值显著高于其他两个混养鱼类池塘。TN浓度平均值在1.473~1.907 mg/L之间,其中DIN含量在TN中所占的比例不高。相关分析表明:水体NH+4-N、DIN含量较高的池塘,NH+4-N、DIN含量均与DO、pH、水温(T)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电导率、溶解性总固体呈显著正相关。TN含量与DO、pH、T等环境因子之间无显著相关。

关键词: 养殖池塘 氨氮 无机氮 总氮 昼夜变化 环境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金乌贼染色体核型分析

动物学杂志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金乌贼(Sepia esculenta)受精卵及发育的胚胎为材料,采用空气干燥法制备染色体。经Giemsa染色,镜检细胞分裂相。结果显示,金乌贼染色体数目2n=92,核型公式为2n=44m+32sm+10st+6t,染色体总臂数NF=168。

关键词: 金乌贼 染色体 核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甲基氯化锡对斑马鱼(Danio rerio)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生态毒理学报 2011 CSCD

摘要:为初步探讨三甲基氯化锡(trimethyltin chloride,TMT)对鱼类的毒性效应以及评价环境中TMT的安全性,采用静态鱼类急性毒性试验法测定了TMT对斑马鱼(Danio rerio)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参考TMT的96h-LC50值,设定3个浓度(0.39、0.78和1.17mg·L-1)处理斑马鱼,测定了72h内鳃Na+,K+-ATPase、头部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肌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TMT对斑马鱼的96h-LC50值为2.35mg·L-1,安全浓度为0.23mg·L-1。TMT对斑马鱼鳃Na+,K+-AT-Pase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当TMT浓度≥0.78mg·L-1时酶活性被完全抑制(抑制率>32%),低浓度组0.39mg·L-1酶活性先表现为抑制,24h后有恢复到对照组水平的趋势。TMT对斑马鱼头部AchE活性表现为抑制,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和药物浓度的增加,酶活性抑制增强。由于鱼脑AchE的高波动性,实验中只有最高浓度组1.17mg·L-1的鱼受到明显的抑制(p<0.05)。TMT对斑马鱼肌肉SOD活性总体表现为先激活后下降趋势,TMT浓度越高酶活性激活越快,下降也越快,其中0.39、0.78和1.17mg·L-1组活性分别在48、24和12h激活到最大,SOD活性分别为对照组的153%、145%和153%。以上结果表明,TMT对斑马鱼属于高毒。斑马鱼鳃Na+,K+-ATPase是三甲基氯化锡的作用标靶,可以作为TMT对斑马鱼毒性效应的敏感指标。

关键词: 三甲基氯化锡 毒性 斑马鱼 Na+,K+-ATPase 乙酰胆碱酯酶 超氧化物歧化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