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镉在海藻中的化学形态

水产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化学试剂逐步提取法研究了紫菜、海带、裙带菜和羊栖菜中镉的存在化学形态。研究结果表明:镉以多种化学形态存在于4种海藻中,1 mol/L氯化钠提取态镉和2%醋酸提取态的镉所占比例较大,两者约占总镉含量的76.3%~92.9%。0.6 mol/L盐酸提取态、去离子水提取态和80%乙醇提取态镉所占比例较小,其中乙醇提取态(离子态镉)约仅占总镉含量的0.4%~9.2%,且对于4种海藻,紫菜中的离子态镉所占比例最低(均小于1%)。实验进一步证实以海藻中总镉含量作为检测标准不能准确反映海藻及其制品的食用安全性,因此亟需建立海藻中针对毒性较强的离子态镉的检测标准限量和快速有效的检测方法,以保障我国海藻产业和出口创汇经济的顺利发展。

关键词: 海藻 化学试剂逐步提取 化学形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殖条件下山女鳟银化体色个体生产性状

动物学杂志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山女鳟(Oncorhynchus masou masou)群体中出现的银化体色个体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银化体色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率、银化体色个体与正常体色个体的体色差异,以及银化体色个体生长性状等。结果表明:①群体中不同家系间银化体色个体所占比率在0~0.21范围内,采用3×2列联表法进行卡方检验,发现家系间银化体色个体比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earsonχ2df=5=93.362,P(Asymp.Sig.=0.000)<0.01];②利用色差计L*a*b*色彩空间检测体色差异,银化体色个体与正常体色个体L*、a*和Ca*b值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其中前者L*值在30.78~48.50范围内,后者在51.24~71.43范围内;③经过12个月的生长对比实验,银化体色个体与正常体色个体在生长上也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前者平均体重(113.72 g)明显低于后者平均体重(132.25 g);银化体色个体与正常体色个体在肥满度指标和特定生长率指标上也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0.01),在不同的生长阶段两者特定生长率不同,而整个实验期间前者肥满度均低于后者。本研究为生产中山女鳟银化体色个体的利用和以体色为目标的选育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持。

关键词: 山女鳟 体色 银化 肥满度 特定生长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浓度诺氟沙星对中国对虾非特异性免疫酶活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向对虾配合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诺氟沙星投喂中国对虾7d,分析不同时间诺氟沙星对中国对虾肌肉及鳃溶菌酶(LSZ)、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碱性磷酸酶(AKP)及酸性磷酸酶(ACP)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5mg/kg诺氟沙星可以显著抑制中国对虾肌肉SOD活力(P<0.05),而对鳃SOD活力则整体呈现促进作用,该浓度组肌肉和鳃CAT及LSZ活力整体高于对照组,而AKP和ACP活力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0mg/kg诺氟沙星对中国对虾肌肉SOD活力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作用,而对鳃SOD活力则整体呈现抑制作用,该组肌肉和鳃CAT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肌肉LSZ活力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鳃LSZ活力则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向饲料中添加60mg/kg诺氟沙星对中国对虾肌肉、鳃SOD、CAT、LSZ活力整体呈现促进作用,而对AKP和ACP活性则呈现显著抑制作用(P<0.05)。

关键词: 诺氟沙星 中国对虾 非特异性免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融合K-调和均值的混沌粒子群聚类算法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K-调和均值和混沌粒子群聚类算法的优缺点,提出了一种融合K-调和均值的混沌粒子群聚类算法。首先通过K-调和均值方法把粒子群分成若干个子群体,每个粒子根据其个体极值和所在子种群的全局极值来更新位置。其次,算法中引入变尺度混沌变异,抑制了早熟收敛,提高了计算精度。实验证明,该算法可以有效地避免算法陷入局部最优,在保证收敛速度的同时增强了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明显改善了聚类效果。

关键词: K-调和均值 混沌粒子群 聚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鲤鱼假单胞菌生长动力学研究和货架期预测

食品与机械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0,5,10,15℃条件下有氧冷藏的鲤鱼为研究对象,用Statistica软件拟合不同温度下优势腐败菌——假单胞菌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修正的Gompertz方程均能较好地描述假单胞菌在0~15℃范围内的生长动态。贮藏温度对Nmax(最大菌数)的影响不大,在4种温度下Nmax的平均值为(6.91±0.13)lg CFU/g。采用Belehradek方程分析发现,温度与μmax(最大比生长速率)和λ(延滞时间)均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再把鲤鱼贮藏在3,8,12℃来验证所建立的货架期(shelf life,SL)预测模型的可靠性,求得的SL预测值相比实测值的相对误差分别为-9.35%、-9.38%、-8.89%,表明SL预测模型能够较快速实时地预测0~15℃条件下鲤鱼贮藏过程中的鲜度品质和剩余SL。

关键词: 鲤鱼 假单胞菌 生长动力学模型 货架期预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奥利亚罗非鱼β-actin基因的克隆与结构分析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β-actin在真核细胞的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序列具有高度保守性,是一种管家基因。通过RT-PCR方法克隆出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β-actin的部分cDNA序列,其长度为424 bp,翻译成138个氨基酸,计算的蛋白质分子量为15.5 ku。氨基酸同源性分析显示,奥利亚罗非鱼β-actin与真鲷(Pagrus major)、斑马鱼(Danio rerio)、青鳉(Oryzias latipes)、龙溪鳉(Rivulus marmoratus)的相似性最高,为99.3%;与鲫(Carassius auratus)、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等其它鱼的相似性也较高,为97.8%~98.6%。此外,还克隆出了奥利亚罗非鱼β-actin相应的DNA序列,共619 bp。cDNA和DNA的序列比对显示克隆出的奥利亚罗非鱼β-actin含有2个内含子,这为将来设计β-actin荧光定量PCR引物以及测定其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变化打下基础。

关键词: 奥利亚罗非鱼 β-actin 克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工养殖银鲳子代胚胎发育及仔稚幼鱼形态观察

中国水产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人工培育的子代银鲳(Pampus argentus)为亲本,对银鲳的胚胎及胚后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测量,以期为今后苗种培育和繁殖生物学研究提供参考资料。银鲳成熟卵子为端黄卵,单个油球,卵径(1.417±0.063)mm,油球径(0.575±0.031)mm。在水温(20.0±0.5)℃、盐度24±1、pH8.0~8.5条件下,受精卵经36h孵化出膜。初孵仔鱼在水温19.0~24.0℃、盐度23±1、pH8.0~8.5、光照2000~3000lx条件下,经60d培育成幼鱼。银鲳早期发育分前期仔鱼、后期仔鱼、稚鱼和幼鱼,前期仔鱼以卵黄囊吸收消化为主要形态特征;后期仔鱼分化出侧囊、食道、胃、幽门盲囊和肝脏等消化器官,外形特征是鱼体腹两侧星状黑色素及金黄色斑点明显,背鳍和臀鳍鳍条原基出现,13日龄仔鱼全长(5.586±0.479)mm,体高(1.068±0.087)mm;稚鱼期消化器官进一步完善,脊索末端向上曲屈,随后尾下骨出现并且尾下骨末端与体轴倾斜,至35日龄尾下骨与体轴垂直,45日龄体高明显增高,全长(25.560±3.870)mm,体高(11.157±1.266)mm。幼鱼期胸鳍前端呈尖形,尾鳍上下两侧生长加快形成深叉状,鳞片完全长成,60d时全长为(41.000±3.300)mm,体高达(19.750±1.620)mm,此时体形与成鱼已无差别。此外,本研究还对仔稚幼鱼的划分、鲳属鱼类中主要品种胚胎与仔稚鱼发育的异同点以及育苗中容易出现死亡的关键时期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 银鲳 胚胎 仔稚鱼 幼鱼 形态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华鲟神经内分泌多肽7B2基因克隆及组织特异性表达

海洋渔业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脑垂体总RNA为模板,采用RT-PCR和RACE方法,获得中华鲟神经内分泌多肽(7B2)基因的3个重叠片段,测序后拼接得到986 bp全长基因序列,其中包括5'端非翻译区(5′-UTR)14 bp、3′端非翻译区(3-′UTR)261 bp和开放阅读框711 bp。翻译编码236个氨基酸。其中前43个氨基酸为7B2的信号肽。经BLAST比对发现中华鲟7B2蛋白的同源性与斑马鱼(Danio rerio)的相似性最高为82%。系统发育分析表明,中华鲟与斑马鱼亲缘关系最近。半定量RT-PCR分析表明:在脑中7B2 mRNA表达量最高,心脏、性腺、胰等组织中表达次之,肠、肾、皮肤等组织中少量表达,肝和鳃几乎不表达。

关键词: 神经内分泌多肽7B2 中华鲟 克隆 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Dot-ELISA法检测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

畜牧兽医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鱼类致病性气单胞菌诊断试剂盒的基础上,用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检测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Ah)胞外蛋白酶ECPase54,同时用脱脂奶平板、PCR特异性扩增气溶素基因aer和16SrRNA基因检测72株气单胞菌分离株。结果显示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检测阳性率分别如下:Dot-ELISA法90.3%(65/72)、脱脂奶平板法75%(54/72)、aer基因PCR法94.4%(68/72)、16SrRNA PCR法81.9%(59/72),Dot-ELISA与其他3种方法的符合率分别为79.2%(57/72)、91.6%(66/72)、81.9%(59/72)。在ECPase54兔抗血清制备后的2、4、6、12、18个月,用Dot-ELISA检测72株分离株,检测结果重复性好。结果表明Dot-ELISA法敏感、特异、实用,可用于鱼类致病性Ah的临床诊断。

关键词: 嗜水气单胞菌 胞外蛋白酶 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 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延绳钓渔场分布及其与海水表层温度的关系

渔业科学进展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渔获量、海水表层温度等数据,研究了长鳍金枪鱼渔获量的分布区及其海水表层温度(SST)的统计特征。结果表明,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渔场主要分布于25~40°N之间的海域。长鳍金枪鱼渔场区平均SST为23.6℃,中位数为24.5℃,多数渔场区位于暖温带海域,其平均SST多数为16~28℃,产量数据分布为正偏。海水表层温度为16~23℃的海域,长鳍金枪鱼的平均产量和平均CPUE变化趋势类似,且表层温度为18~20℃的海域,长鳍金枪鱼的平均产量最高。渔获量分布于表层温度为16~23℃和24~27℃海域,但主要集中于16~23℃的范围。交叉相关分析表明长鳍金枪鱼CPUE同太平洋年际振荡指数具有相关性。

关键词: 北太平洋 长鳍金枪鱼 延绳钓 海水表层温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