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环境下水稻稻曲病抗性位点检测(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 2014
摘要:利用157个家系组成的大关稻(japonica)/IR28(indica)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群体,采用高效引发稻曲病人工接种方法,以病情指数作为稻曲病的表型值。在南京、扬州分别鉴定了亲本及RILs对水稻稻曲病的抗性。利用QTL Cartographer软件,对水稻稻曲病抗性基因进行检测分析。两个环境下共检测到qFsr1、qFsr2、qFsr4、qFsr8、qFsr10a、qFsr10b、qFsr11、qFsr12等8个QTL,分别位于第1、2、4、8、10、11和12染色体上,贡献率在8.6%~22.5%之间。其中,南京检测到qFsr1、qFsr4、qFsr10a、qFsr11、qFsr12等5个位点;扬州检测到qFsr2、qFsr8、qFsr10a、qFsr10b、qFsr11等5个位点,qFsr10a、qFsr11在两个环境下中均被检测到,对性状的解释率在18.0%~18.9%之间,使病情指数下降8.0%~14.6%,提高了抗病性。根据抗性位点加性效应方向,在qFsr1、qFsr2、qFsr8、qFsr10a、qFsr11和qFsr12位点上,亲本IR28存在抗稻曲病的增效等位基因,大关稻具有减效等位基因,而位点qFsr4、qFsr10b的抗性效应来源正好相反。qFsr10a、qFsr11及其附近的标记可望在稻曲病抗性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中加以应用。


水稻品种‘连粳7号’对黑条矮缩病的抗性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分析水稻品种‘连粳7号’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性,获得与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通过田间自然接种和室内人工接种方法,对‘连粳7号’及其与感病品种‘培矮64’衍生来的F2:3群体进行黑条矮缩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连粳7号’发病率最高为12.25%,最低为5.5%。‘连粳7号’的亲本中,仅‘中粳川-2’的抗性与‘连粳7号’相近。另外,‘连粳7号’对灰飞虱不具有抗性,所以‘连粳7号’对黑条矮缩病的抗性是品种本身对病毒的抗性所致。连粳7号/培矮64 F2:3群体中,各个家系表型呈现连续分布,并具有超亲分离特点,说明抗性由多基因控制。最终,通过BSA法获得与抗性位点紧密连锁的标记RM287。综上,‘连粳7号’对黑条矮缩病具有较强抗性,抗性来自亲本‘中粳川-2’,标记RM287将为利用分子标记辅助培育抗黑条矮缩病水稻新品种提供有力工具。


播种量对草木灰水稻育苗基质秧苗素质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前,草木灰多应用于林业、改良土壤性质等方面[1-5],以草木灰作为主体材料制作水稻育苗基质的报道还较少。草木灰中含有丰富的营养元素,且具有孔隙度大、持水性好、性质稳定、无菌无毒等优良的特性,是制作水稻育苗基质的适宜材料,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3]。由于受到机插秧技术、插秧器械等因素影响,同时由于秧苗生长空间小,秧龄短,适栽期窄,因此机械插秧对秧苗的培育有很多要求[6-8]。使用水稻育苗基质可以培育健壮的水稻秧苗。目前,草木灰水稻


氮肥运筹对稻茬小麦土壤磷素平衡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稻茬麦磷素合理的施用提供理论依据,以宁麦9号和豫麦34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氮肥基追比(1∶9,3∶7,5∶5,7∶3,施氮量225 kg/hm2)对土壤速效磷时空变化、植株磷素吸收、土壤磷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至开花期为植株磷素积累高峰期,植株磷素吸收随追肥比例的增加先增后降,N5/5处理积累量最高。拔节前0~40 cm土层速效磷含量随基肥比例的增加而降低,拔节后则随追肥比例的增加先降后增。表观土壤磷素盈亏呈明显的阶段特征,拔节前土壤磷素出现显著的表观盈余,拔节至成熟期则出现不同程度的表观亏缺。全生育期两品种磷素表观盈余量均以N5/5处理最低,N1/9处理较高。综合考虑小麦产量和磷素平衡特征,宁麦9号和豫麦34在105kg/hm2的施磷量基础上可分别再降低P2O5用量6.5,8.4 kg/hm2,能够获得较高的小麦产量并减少磷素损失。


农村实用管理人才培育对策
《江苏农村经济 》 2014
摘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其中,培养实用人才并做好示范带头作用显得尤其重要。根据现代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对农业科技与实用人才培育工作新要求,实用人才除实用技术的运用人才外,还包括实用管理人才。本文提出了加强实用管理人才培育对现代农业建设和带动农民增收的作用,探讨在新形势下加快农村实用管理人才培育的对策。一、实用管理人才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


社会转型视阈下的生态文明教育
《高等农业教育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我国正处于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阶段。虽然经济发展举世瞩目,但是能源资源消耗与日俱增,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公民生态文明素质整体不高。鉴于此,必须深入了解社会转型与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内涵,明确社会转型期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四个方面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顺利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