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尼罗罗非鱼绿色荧光蛋白/GH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NIH293T细胞中的表达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脑垂体中分离其总RNA,经反转录合成为第一条cDNA链,再以第一条cDNA为模板,经过RT-PCR,克隆得到全长785bp的生长激素基因,序列分析表明:GH开放阅读框为615bp,共编码204个氨基酸;其中含有17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和187个氨基酸的成熟GH序列。同时将其插入到载体启动子下游,与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报告基因融合,重组质粒经菌液PCR、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测序进行鉴定。通过脂质体转染分别将pEGFP-GH重组表达载体、pEGFP-N1转到293T细胞中,以检测尼罗罗非鱼GH基因表达的活性。结果显示,阳性对照组pEGFP-N1,有荧光表达的细胞占90%以上;pEGFP-GH可见绿色荧光,但是有荧光表达的细胞较少,强度较弱。上述试验现象表明,所获得的尼罗罗非鱼GH基因能够在真核细胞中表达,因此具有较好的表达活性。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生长激素基因 荧光蛋白 转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生植物微生物强化系统对日本沼虾养殖水体的生物净化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在池塘水体中栽种以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为主的水生植物,并添加活菌含量>108 g-1的复合微生物制剂,构建了水生植物-微生物强化系统,研究该系统对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养殖水体的生物净化效果。结果表明,试验40 d时,所添加的1.0 mg.L-1活性微生物可充分依赖水体中水生植物的巨大表面积而形成固定化的生物膜,使得植物区及相邻水体中细菌和真菌数量提高25%~69%,强化水体的净化功能。水生植物-微生物强化系统可通过相互的协同作用,提高对氮、磷和有机物等的利用能力,在促进自身生长的同时,可大幅降低水体中NH4+-N、NO2--N、NO3--N、TP、PO43--P含量,抑制TN、高锰酸盐指数的快速升高,提高水体中溶解氧,竞争藻类生长的资源,使得水体中藻类的丰度有所下降,pH也趋于稳定。研究表明,水生植物-微生物强化系统是一种良好的日本沼虾养殖水体生物净化系统,当水体中添加的微生物质量浓度为1.0 mg.L-1时,适宜的水生植物覆盖率为40%。

关键词: 水生植物 微生物 日本沼虾 池塘 生物净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虹鳉透明突变的遗传特征及其组织学观察

动物学杂志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杂交方法对虹鳉(Poecilia reticulate)透明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行了研究。从F1自交和回交后代的表型分析,该性状由1对等位基因控制,呈隐性遗传,其遗传特征符合孟德尔基因分离定律。采用体视镜观察比较不同表型虹鳉体表色素细胞的差异,并应用石蜡切片和电镜技术对不同表型鱼的皮肤、腹膜等结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与野生型虹鳉比较,透明个体没有虹彩色素细胞。组织学研究表明,透明虹鳉皮肤和腹膜的结构基本完整,但缺少了虹彩色素细胞层。由于突变个体虹彩色素细胞的缺失,导致光线可透过身体,因而变得透明。虹鳉的透明突变并不致死,也可育,且能稳定遗传。不论幼鱼或成鱼,透明突变体的心、肝、肾、肠、鳔、鳃、脊椎等内部器官可肉眼直接观察,为相关实验提供了极大便利,是进行体内实验研究的优良材料。

关键词: 虹鳉 透明 虹彩色素细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鳞鲃的人工繁殖、胚胎发育和耐盐碱测定

水产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8-2010年进行大鳞鲃的人工繁殖和胚胎发育观察,并测定了胚胎、仔鱼的耐盐碱能力。结果表明,大鳞鲃是产漂流性卵的鱼类,繁殖性周期为1年产卵1次类型。水温19~23℃时,催产药物的效应时间在21~26 h,1.4~2.3 kg的雌性亲鱼产卵量在8×105~1.4×106粒,人工繁殖的催产率、受精率和孵化率平均为63.9%、81.5%、86.6%。大鳞鲃的卵为灰白色,直径约1.5 mm,遇水后卵膜会迅速吸水膨胀,1 h后达到最大为4.5 mm。水温20~23℃时,从卵授精到仔鱼孵出需要的积温为49.82℃.d,到仔鱼平游摄食需要积温125.14℃.d,刚出膜的仔鱼全长(6.07±0.18)mm,当达到(8.30±0.47)mm开始平游摄食。在耐盐碱实验中,测得大鳞鲃的胚胎72 h在盐度3.2以下、碱度14.32 mmol/L以下的水体中对成活率无影响;仔鱼96 h在盐度5.1以下、碱度14.32 mmol/L以下的水体对成活率无影响。

关键词: 大鳞鲃 人工繁殖 胚胎发育 盐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亚硝酸对微囊藻毒素-LR的降解动力学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首次观测到亚硝酸(HNO2)对微囊藻毒素-LR(MC-LR)具有降解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NaNO2存在且溶液为酸性条件下MC-LR被显著降解,而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MC-LR无显著降解.降解速率随溶液pH值的降低而增加,但与NaNO2浓度无线性相关.在pH为1.73,NaNO2浓度为5 mmol/L,MC-LR浓度为9.78 mg/L时MC-LR的降解速率达到最大值,在该条件下,MC-LR在5 h内降解率可达94.89%.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LR 亚硝酸 高效液相色谱 降解动力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体外抗草鱼呼肠孤病毒药物筛选细胞模型的建立

中国兽医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草鱼肾细胞系(CIK)和草鱼呼肠孤病毒为材料,采用噻唑蓝比色法分先给药后感染、先感染后给药、药物与病毒共孵育后感染3组进行抗草鱼呼肠孤病毒药物的筛选,建立了体外抗草鱼呼肠孤病毒药物筛选的细胞模型。先给药后感染试验组的结果表明,穿琥宁在阻断草鱼呼肠孤病毒吸附和侵入细胞时效果最强,其次是利巴韦林和板蓝根,黄芩的阻断效果最弱;而在先感染后给药试验组中,穿琥宁、利巴韦林和黄芩抑制草鱼呼肠孤病毒增殖的作用显著,板蓝根抑制病毒增殖的作用不明显;在药物与病毒共孵育后感染试验组中,利巴韦林对草鱼呼肠孤病毒有一定的直接杀灭作用,黄芩、板蓝根和穿琥宁等的体外杀病毒效果不明显。该模型的建立确认了药物在CIK细胞上具有抑制草鱼呼肠孤病毒的作用,不同给药方式药物的作用效果不同,也为抗病毒药物的筛选提供了有效的技术平台。

关键词: 草鱼呼肠孤病毒 CIK细胞 药物筛选 抗病毒 噻唑蓝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温硝化细菌的筛选及特性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获得能够应用于冷水鱼工厂化养殖水体中降解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的高效低温硝化细菌,从预运行的生物滤池中通过富集培养、分离纯化、筛选和驯化得到2株高效降解氨氮的低温亚硝酸细菌和2株高效降解亚硝酸盐氮的低温硝酸细菌。通过生理生化指标鉴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出2株亚硝酸细菌是亚硝化单胞菌属中的欧洲亚硝化单胞菌,2株硝酸细菌是硝酸杆菌属中的维氏硝酸杆菌。最后通过控制变量法研究了低温硝化细菌的特性。菌株的最适温度都是30℃,但在12℃的低温条件下仍有很高的降解效率。菌株的最适pH值都是8,最适底物浓度为50 mg/L。结果表明,这些低温硝化细菌能够有效应用于冷水鱼工厂化养殖水体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的生物降解。

关键词: 低温硝化细菌 工厂化养殖水体 筛选 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亚湾西北部春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

生态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2008年春季在大亚湾西北部海域开展的12个测站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资料,对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内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由粗帝汶蛤(Timoclea scabra)、波纹巴非蛤(Paphia undulata)、上野蜾蠃蜚(Corophium uenoi)、方背鳞虫(Lepidonotus squamatus)、刀明樱蛤(Moerella culter)和角海蛹(Ophelia acuminata)等6种组成;可划分为4个群落,群落Ⅱ和群落Ⅰ为主体群落,群落Ⅲ和群落Ⅳ分布区较小,群落间差异较大。大型底栖动物数量上以个体较大的软体动物占优,但群落的组成则以多毛类和甲壳类为主,其组成情况基本上反映了群落的特征。群落Ⅰ以多毛类-甲壳类为表征,群落Ⅱ则以甲壳类-多毛类-软体动物为表征。栖息环境的差异,是造成群落间差异的主要原因;群落多样性水平呈群落Ⅲ>群落Ⅱ>群落Ⅰ>群落Ⅳ,沉积环境的污染状况和人为扰动是影响多样性水平的主要因素;群落整体的稳定性较好,未受到明显的扰动,但分布于航道区域和渔业生产作业区的群落Ⅳ和群落Ⅲ,在航道建设、疏浚和渔业生产的影响下,群落受到一定程度的扰动,稳定性较弱。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特征 春季 大亚湾西北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海中南部细纹狮子鱼的摄食习性及其变化

水产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2006年1月—2009年7月在黄海中南部进行的7个月的底拖网调查,采集了体长在18~525 mm范围的细纹狮子鱼样品3 005尾。通过胃含物分析、聚类分析以及营养级计算等方法,研究了细纹狮子鱼的摄食习性,周年变化和体长变化。结果表明,除3月份外,细纹狮子鱼是各月份黄海生态系统食物网的重要种类;目前脊腹褐虾仍是细纹狮子鱼的优势饵料生物,而方氏云!替代"成为其优势饵料生物。细纹狮子鱼的摄食习性和摄食强度都有显著的周年变化和体长变化,体长是导致细纹狮子鱼摄食习性周年变化的主要因素。随着体长增加,细纹狮子鱼发生了3次显著的食性转换,体长在50 mm从底栖动物食性转换为广食性;大于100 mm转换为底层虾食性;大于350 mm转换为虾/鱼食性。不同体长的细纹狮子鱼归属不同的营养功能群,因此,细纹狮子鱼在不同月份的黄海生态系统中处于不同的营养地位。

关键词: 细纹狮子鱼 食物组成 摄食强度 周年变化 体长变化 黄海中南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固着藻类反应器的生态沟渠构建

农业工程学报 201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使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中人工湿地出水更加满足养殖水质要求,在长×宽×深为150m×0.5m×0.6m的养殖池塘排水沟内借助固着藻类反应器原理设计构建了生态沟渠,研究了生态沟渠对人工湿地出水溶氧恢复状况及深度净化效果。研究结果显示,人工湿地出水溶氧经过生态沟渠后显著提高至4.41~7.91mg/L,pH值显著提高(P﹤0.05)。在150m长度范围内,生态沟渠水中溶氧量随着沟渠长度的增加呈线性增加的趋势(P﹤0.05)。生态沟渠对人工湿地出水中NH4+-N、IMn和PO43--P等具有进一步去除效果,去除率分别达19.46%、13.38%和31.09%,对总大肠菌群的去除率范围在12.5%~78.13%。上述结果表明基于固着藻类反应器的生态沟渠能使人工湿地出水溶氧低的状况得到改善,N、P等物质得到进一步去除,可以作为与人工湿地配套的水回用系统。

关键词: 净化 溶氧 固着藻类 池塘养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