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南极半岛周边海域南极大磷虾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海洋渔业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0年1月24日~2月11日在南极半岛周边CCAMLR辖区48.1区和48.2区的拖网磷虾渔获数据,对南极大磷虾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两区南极大磷虾的体长范围为33.65~65.80 mm,优势体长为50.00~58.00 mm,占60.66%;平均体长48.1区略大于48.2区,雌性大于雄性,生长指数为2.75。雌雄性比48.1区和48.2区分别约为1∶0.5和1∶1.5。样本中多为成体(II),而幼体(I)和抱卵雌体(III)较少。平均摄食等级48.2区高于48.1区。体长分布显示48.1区为3+~5+龄虾,48.2区为2+~5+龄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疏浚物倾倒对岚山港临时海洋倾倒区周边海域环境影响的研究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疏浚物倾倒对岚山港临时海洋倾倒区周边海域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采用单因子质量指数法和综合指数法对该倾倒区周边海域海水和沉积物历年跟踪监测结果进行评价,并对该倾倒区周边海域海洋生物以及水深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倾倒区周边调查海域历年水质质量符合《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1997)中第二类水质标准,除无机氮外,其他各评价因子的质量指数较为稳定,基本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沉积物质量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GB 18668—2002)中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沉积物各评价因子质量指数均在小范围内波动;疏浚物的倾倒对该倾倒区海域浮游植物种类数和密度造成暂时性的减少;疏浚物的倾倒造成倾倒区东部和北部海底各形成一个明显的凸起地形。可见除倾倒区的水深受到影响外,疏浚物的倾倒尚未对该倾倒区海域生态环境质量造成明显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pH胁迫对中国明对虾抗氧化系统酶活力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pH胁迫对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抗氧化系统的影响,将中国明对虾暴露于pH7.0、9.0的水体中148 h,于胁迫后0、3、12、24、48、72、96、120、148 h测定鳃、肝胰腺、肌肉和血淋巴总抗氧化活力(T-AOC)、抗超氧阴离子活力、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和CAT、过氧化物还原酶(Prx)基因表达的影响,以pH8.2作为对照。结果显示,pH胁迫12~24 h,对虾各组织T-AOC、抗超氧阴离子、CAT酶活力及CAT基因表达均增加,pH胁迫120~148 h上述指标受到抑制。对虾肝胰腺和肌肉Prx基因表达随胁迫时间增加逐渐升高,鳃和血淋巴Prx基因表达随胁迫时间增加呈下降趋势。高pH(9.0)胁迫时,对虾鳃抗氧化系统酶活力及基因表达水平达峰时间较其他3个组织明显缩短;而低pH(7.0)胁迫时,对虾肝胰腺抗氧化系统酶活力比其他组织变化快。实验结果表明,pH胁迫3~24 h对中国明对虾抗氧化系统酶活力及相关基因表达有一定的诱导效果,但胁迫120~148 h则抑制其抗氧化系统功能,可能会导致中国明对虾机体的氧化损伤;中国明对虾鳃和肝胰腺分别对高、低pH胁迫较敏感。
关键词: 中国明对虾 pH胁迫 总抗氧化能力 抗超氧阴离子能力 过氧化氢酶 过氧化物还原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粤西凡纳滨对虾海水滩涂养殖池塘浮游微藻群落结构特征
《渔业科学进展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4个凡纳滨对虾海水滩涂养殖池塘的浮游微藻进行定期跟踪调查,并对其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共检出浮游微藻6门91种,其中蓝藻30种,绿藻15种,硅藻37种,甲藻5种,裸藻两种,金藻两种。优势种有顿顶节旋藻Arthrospira platensis、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显微蹄形藻Kirchneriella microscopica、微小多甲藻Peridinium pusillum、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加德纳鞘丝藻Lyngbya gardneri、绿色颤藻Oscillatoria chlorina、盐泽颤藻Oscillatoria salina、微小念珠藻Nostoc microscopicum、易略颤藻Oscillatoria neglecta、威利颤藻Oscillatoria willei等。在养殖前期浮游微藻的个体数量介于5.12×104~95.41×104ind/L之间,生物量为1.95~118μg/L,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84~2.16,绿藻类和硅藻类较为常见;到养殖中后期浮游微藻的个体数量介于66.11×104~1.28×109ind/L之间,生物量为13.3~11.87×103μg/L,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64~2.87,颤藻类逐渐演替为优势种。养殖期间浮游藻类的种类数、个体数量、生物量及多样性指数均总体表现为养殖前期低、后期高的变化规律,但在养殖中期,受台风等恶劣天气影响,虾池水体理化因子和微藻密度出现波动。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海水滩涂养殖池塘 浮游微藻 群落结构 优势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哲罗鲑、细鳞鲑及杂交种(哲罗鲑♀×细鳞鲑♂)遗传结构的SRAP分析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SRAP技术对哲罗鲑、细鳞鲑及杂交种(哲罗鲑♀×细鳞鲑♂)的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哲罗鲑群体和细鳞鲑群体迁移率相同的位点分别占所扩增条带的48.29%和48.53%,表明二者在遗传结构上具有较大的相似性。杂交群体所扩增的位点中,具有哲罗鲑群体特异位点为30.30%,具有细鳞鲑群体特异位点为25.54%,具有2群体共有位点为39.39%,属两性融合生殖。(2)3个群体多样性水平从高到低排列为细鳞鲑、杂交种、哲罗鲑,并且杂交种表达出一定的杂种优势;(3)检测到种间特异位点53个,将这些特异位点部分组合,可以有效进行杂种鉴定;(4)杂交种与哲罗鲑和细鳞鲑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255 3和0.385 8,表明杂交种与两亲本群体的遗传差异是不对等的,偏向母本一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中添加女贞子对镜鲤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以及肌肉品质的影响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饲料中添加女贞子Ligustrum lucidum对镜鲤Cyprinus carpio var.Specularis的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及肌肉品质的影响。试验共设5个处理组:A组为基础饲料空白对照组;B组,在基础饲料中添加200mg/kg的大蒜素(纯度为25%);C、D、E组,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质量分数为0.5%、1.0%、1.5%的女贞子粉。每个处理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组放10尾鱼(初始体质量为125.55 g±19.14 g)。试验共进行12周。结果表明:与空白组相比,添加女贞子粉试验组镜鲤的特定生长率和增重率显著降低(P<0.05);女贞子粉对镜鲤中肠和后肠消化酶的活性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除D组外,其它试验组镜鲤前肠淀粉酶的活性显著提高(P<0.05);各试验组镜鲤前肠蛋白酶的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女贞子试验组镜鲤肌肉的持水能力和D组的pH1值显著降低(P<0.05),对肌肉营养成分无显著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方鲇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与骨鳔鱼类分化时间的估算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PCR方法获得了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长度为16533bp,南方鲇线粒体基因组中A和T的含量略高((A+T)为55.17%),12S rRNA,16S rRNA,tRNA和控制区的(A+T)含量分别为52.44%,55.23%,55.97%和60.24%).基于选取的36种代表性种类线粒体全序列中的11个蛋白编码基因,构建了骨鳔鱼类系统发育树,并以骨鳔鱼类化石记录为标定点,运用松散分子钟方法估算物种分化时间.结果表明,耳鳔系鱼类为强烈支持的单系,鲤形目位于该类群的基部,脂鲤目和电鳗目构成姐妹群,然后和鲇形目构成姐妹群.骨鳔鱼类起源于三叠纪(约为231Mya),耳鳔系起源于三叠纪晚期(约为216Mya),其代表类群均起源于侏罗纪晚期(鲇形目、鲤形目、脂鲤目、电鳗目的分化发生在161~139Mya),南方鲇的物种分化时间约为白垩纪中期,估算的分化时间远早于化石记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虹鳟杂交胚胎(2n♀×3n♂)的发育状况及其DNA倍性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雄性三倍体虹鳟(Oncorhyncus mykiss)可以发育至生理成熟并表现出较强的雄性副性征,性腺发育基本正常;雌性三倍体虹鳟性腺几乎不发育,并且存在着类雄性化的发育趋势。本研究拟通过对虹鳟杂交胚胎(2n♀×3n♂)发育状况及其DNA倍性的分析,进而确认三倍体虹鳟是否具有与二倍体虹鳟类似的生育能力并分析其原因。选取经两个世代家系选育的虹鳟优良品系二倍体雌性虹鳟作为母本,以热休克方法人工诱导的优质雄性三倍体虹鳟为父本,常规人工采集精卵授精,获得三倍体雄性与二倍体雌性杂交胚胎,观察杂交胚胎的发育进程,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杂交胚胎的DNA含量,进而与二倍体雌雄交配获得的胚胎对照确定杂交胚胎的倍性。结果表明,杂交胚胎的受精率、发眼率和孵化率均显著地低于对照组,杂交胚胎多数在发眼期之前死亡,破膜的胚胎在仔鱼期上浮前全部死亡。杂交胚胎的DNA含量分布范围较大,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水平,接近84%的胚胎的DNA含量介于二倍体与三倍体之间,约为对照组DNA含量的2.5倍;约有16%的胚胎的DNA含量在三倍体和四倍体之间。本研究认为,染色体非整倍体化可能会引起杂交胚胎细胞核质不相容,进而导致基因表达调控紊乱,从而使杂交胚胎不能正常发育,无法完成由母体卵黄供给的内源营养向外源营养的转换,成为导致杂交胚胎发育过程中大量死亡,以及杂交仔鱼在破膜之后开始进食之前全部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有限元方法对鲆鲽网箱耐流特性的数值模拟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鲆鲽网箱结构在海中受到水流的冲击作用会发生运动与变形,针对鲆鲽鱼特有的栖底习性,为确保网底结构的稳定有必要对其进行动力分析。为此利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了流场中网箱受力和变形的数学计算模型,运用该数学模型对底框中加有支撑管结构并装配方形网目网衣的鲆鲽网箱整体位移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网箱的网衣部分在水流作用下形态变化比较大,网底的水平位移与垂直位移随流速的增加而增大,而网箱的底框架在不同流速条件下均能保持在水平位置,且未发生明显的倾斜。由此可见,此类鲆鲽网箱具有较好的耐流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