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喷施外源ABA对玉米籽粒灌浆和脱水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不同自然脱水速率类型玉米品种(生理脱水快品种先玉335、迪卡517,生理脱水慢品种蠡玉16、郑单1002)为材料,分析喷施外源ABA对玉米产量、籽粒灌浆特性和籽粒含水率的影响及籽粒含水率与籽粒灌浆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挖掘灌浆过程降低籽粒含水率的有效调控措施奠定基础。结果表明,喷施ABA总体上降低了玉米产量,喷施40、80 mg/L ABA处理产量分别较不喷施ABA的对照降低2.67%、16.42%,产量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百粒质量降低。喷施ABA后玉米起始灌浆势提高,喷施40、80 mg/L ABA处理起始灌浆势分别较对照提高20.03%、32.26%,最大灌浆速率出现的时间延后了0.29~0.89 d,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的粒质量减少,平均灌浆速率也有所下降,活跃灌浆期延长。喷施外源ABA处理玉米灌浆各个阶段籽粒含水率均较对照增加,对脱水快类型玉米品种籽粒含水率的增加效果强于脱水慢类型。最大灌浆速率出现的时间与籽粒含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综上,喷施外源ABA抑制了籽粒灌浆进程,提高了籽粒含水率,尤其是对脱水快类型玉米品种。


花生抗黄曲霉菌侵染和产毒机制研究进展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曲霉菌(Aspergillus flavus L.)侵染花生导致黄曲霉毒素(Aflatoxin)污染是影响花生食用安全性和限制花生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污染抗性分为抗侵染和抗产毒两种类型。抗性机制主要包括形态机制、生理机制和分子机制。种皮中决定花生抗侵染的主要因素为蜡质层厚度、栅栏细胞排列密集程度及有无裂纹等特征。种子中单宁酸、胰蛋白酶抑制剂、白藜芦醇等与花生抵抗黄曲霉菌侵染及毒素合成有关。病程相关蛋白基因、转录因子基因、脂氧合酶基因等均参与了花生抵抗黄曲霉菌侵染的过程。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将来可利用全基因关联分析和多组学结合的方法,从基因调控网络水平上开展花生黄曲霉抗性研究,在更深层次上阐明花生黄曲霉抗性机制。


桃蛀螟卵巢发育过程及其与温度的关系
《植物保护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明确了桃蛀螟的雌性生殖系统由1对卵巢、1对侧输卵管、1根中输卵管、1个交配囊和1个受精囊组成。依据雌性生殖系统发育的典型特征,即卵巢小管形态、卵粒的成熟度、脂肪体的多少及形态,将卵巢发育过程分为乳白透明期(Ⅰ级)、卵黄沉积期(Ⅱ级)、成熟待产期(Ⅲ级)、产卵盛期(Ⅳ级)及产卵末期(Ⅴ级)5个发育时期。在温度为20、25℃和30℃下,桃蛀螟初羽化成虫完成卵巢发育的全部过程(Ⅰ级~Ⅴ级)所需时间分别为11.43、9.38、8.62 d。经推算,桃蛀螟卵巢各级(Ⅰ级~Ⅴ级)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22.88、21.1、16.55、18.44、11.19℃,有效积温分别为0.37、4.45、23.22、35.10日·度和125.91日·度。根据不同温度下卵巢发育的速度,建立了卵巢发育速率的预测模型,这为桃蛀螟的短期精准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桃蛀螟 卵巢解剖 分级标准 卵巢发育速率预测模型


一种高效检测铜离子的罗丹明类荧光探针的构建及应用
《化学试剂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罗丹明类似物和丹磺酰氯为原料设计并合成了一种"开-关"型罗丹明衍生物荧光探针(CuP1),产率较高、产物提纯方法简单,通过核磁氢谱、碳谱和高分辨质谱对其化学结构进行了确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探针对铜离子的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均表现出专一的选择性和高效的灵敏度,并能够实现裸眼识别;探针对铜离子的识别在浓度为1~7μmol/L的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最低检出限为1.72μmol/L,结果满足中国饮用水标准中铜离子含量限量值要求。细胞成像实验结果表明,探针可以应用于生物体系中检测外源性铜离子。探针识别铜离子是不可逆的,其识别机理得到高分辨质谱数据的确证。


PEG胁迫下玉米自交系萌芽期抗旱性鉴定与评价
《东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玉米在萌芽期的抗旱性直接影响到田间的出苗率。本文利用PEG-6000的卷纸法建立玉米萌芽期模拟抗旱筛选系统,根据玉米自交系的芽长、芽重、主根长、根重、总鲜重、总根长及根表面积等性状的综合隶属函数,对248份玉米自交系萌芽期抗旱性进行量化评价。结果表明:新建立的卷纸法玉米萌芽期模拟抗旱筛选系统以20%浓度PEG-6000作为最适浓度。248份玉米自交系的萌芽期抗旱性存在广泛差异,最终筛选出31份抗型和45份中抗型玉米自交系,这些优异的抗旱自交系将为国内玉米自交系抗旱遗传改良提供重要的材料基础。


吐丝期干旱对夏玉米叶绿素荧光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吐丝期干旱胁迫造成夏玉米减产的叶绿素荧光生理机制,为夏玉米抗旱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夏玉米品种郑单958和先玉335为试验材料,利用具有遮雨棚的抗旱池,设充分灌水[CK,0~20 cm土层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5)%]和吐丝期干旱胁迫[0~20 cm土层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45±5)%]2个处理。测定吐丝期(0 d)及吐丝后10、20和40 d穗位叶叶片SPAD值及叶绿素荧光参数,调查成熟后穗部性状及产量。【结果】吐丝期干旱胁迫显著降低了夏玉米吐丝期及吐丝后的叶片SPAD值,以吐丝后20 d降幅最大,分别为15.38%(郑单958)和17.65%(先玉335)。干旱胁迫下,2个夏玉米品种穗位叶光系统Ⅱ(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PSⅡ潜在活性(Fv/Fo)均显著下降(P<0.05,下同),且随着干旱胁迫时间延长而加剧,以吐丝后20 d降幅最大,分别达0.036和0.574(郑单958)、0.039和0.593(先玉335)。同时,干旱胁迫还降低了穗位叶光合性能综合指数(PIABS),影响程度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加剧,以吐丝后20 d胁迫强度最大,分别降低12.30%(郑单958)和16.87%(先玉335)。此外,在干旱胁迫结束恢复供水后,干旱胁迫处理吐丝后40 d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仍低于CK,但与CK间差距缩小。干旱胁迫增加了2个夏玉米品种秃尖长,显著降低了穗粒数和千粒重,最终导致郑单958和先玉335分别显著减产10.29%和11.83%。【结论】吐丝期干旱胁迫对夏玉米穗位叶叶绿素造成了不可逆的损伤,导致叶片SPAD值、Fv/Fm、Fv/Fo和PIABS显著下降,限制叶片光合作用,造成减产。


辣椒产量相关性状配合力及其遗传效应分析
《河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辣椒产量性状的遗传效应,提高优势组合的选配概率,以5个果型、果色不同的辣椒材料作为亲本(C1—C5),按照Griffing完全双列杂交(p2)配成20个杂交组合,对亲本和杂交一代(F1)共25个基因型的9个主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配合力和遗传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单株产量、单株结果数、株幅和果长的杂种优势指数较高,分别为145.98%、131.35%、122.51%和121.20%。单株产量和单株结果数的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31.80%和17.78%。一般配合力分析表明,C2和C4单果质量和单株产量的一般配合力较大;特殊配合力及反交效应表明,单果质量较优组合为C4×C5、C1×C2和C2×C3,单株产量较优组合为C4×C5和C3×C2。遗传力分析表明,单株产量和果宽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均较高,受加性效应控制;茎粗和果肉厚的环境方差均大于遗传方差。遗传相关分析表明,辣椒单株产量与单果质量、果长和单株结果数呈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C2和C4可作为优良亲本选育单果质量和产量高的品种,C3×C2和C4×C5适合培育高产品种。辣椒产量相关育种应将单果质量、果长和单株结果数作为重点目标。


玉米生长素响应因子基因家族全基因组鉴定及表达分析
《核农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生长素响应因子(ARF)在植物中可以特异性结合在应答基因的启动子区域,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为了进一步了解玉米ARF基因家族的数量、基本特征、进化关系及响应非生物胁迫和激素的表达模式,本研究在全基因组水平,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玉米ARF基因家族,分析了蛋白理化性质及系统发育,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分析了4个ZmARFs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及高温、干旱、盐和脱落酸(ABA)处理下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玉米36个ARFs基因随机非均匀分布在9条染色体上,编码氨基酸长度、分子量、等电点及二级结构存在很大的差异。高粱、水稻、拟南芥和玉米的蛋白复合进化树显示共分为Ⅰ~Ⅳ四大类,玉米与高粱ARF蛋白亲缘关系最近,而与拟南芥ARF蛋白亲缘关系最远,且玉米中发生基因内和基因间复制现象。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主要是干旱、低温、氧化和激素类响应元件。RT-qPCR结果显示,ZmARF1、ZmARF6、ZmARF13和ZmARF22基因均在雄穗分支和胚中表达量较高,在花粉中表达量较低;4个基因(除ZmARF22)在高温、干旱、盐和ABA诱导时均显著上调表达。亚细胞定位表明上述4个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均定位于细胞核。本研究结果为揭示玉米ARF蛋白功能和挖掘玉米的抗逆基因提供了理论基础,为抗逆育种提供了分子资源。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与新发腹泻病毒混合感染分析
《中国兽医杂志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分析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DCoV)、猪肠道α冠状病毒(PEAV)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在临床中的混合感染情况,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将已经验证为PEDV阳性的样本进行PDCoV和PEAV检测。结果表明,PDCoV和PEDV混合感染比例为6.28%,191份PEDV阳性样本中,PDCoV阳性为12份,PEAV阳性为1份,PDCoV、PEAV和PEDV共感染的比例为0.52%。结果表明目前临床生产中PEDV仍然是引起仔猪腹泻的主要病毒性传染源,为临床生产中仔猪腹泻的防控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 猪德尔塔冠状病毒 猪肠道α冠状病毒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混合感染


自走式喷雾机不同施药参数对麦田阔叶杂草防效及安全性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自走式喷雾机施药过程中采用不同型号喷头(1.5号、2号)在不同压力(0.2、0.4MPa)、不同高度(30、60 cm)下对麦田阔叶杂草的防效及安全性,通过田间试验,测定了自走式喷雾机在不同施药因素(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40%唑酮草酯干燥悬浮剂)下的田间喷施效果。结果表明,药后7 d,高度30 cm喷施对小麦产生一定的药害;药后14 d,药害基本恢复。药后21 d和42 d,采用1.5号或2号喷头在0.4 Mpa压力下,高度60 cm喷雾时杂草的株防效和鲜质量防效均高于95%。总体来说,2号喷头、0.4 MPa压力和高度60 cm处理的杂草防效优于其他处理组,且对小麦安全并能显著提高产量,其中低剂量处理药后42 d对杂草的防效可达到98%以上。可见,自走式喷雾机在最佳的施药参数下对小麦安全且杂草防效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