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养殖污水灌溉对不同土层磷素形态含量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采集养殖污水灌溉和常规清水灌溉农田不同土层深度土壤,采用连续提取法进行土壤磷素的形态分级,分析比较了污水灌溉和清水灌溉条件下不同土层中各磷素形态含量及其分布差异,探明养殖污水灌溉后土壤磷素形态转化规律。结果表明,与清水灌溉处理相比,养殖污水灌溉后各土层水溶性-Pi和NaHCO3-Pi的含量显著增加,0~20 cm土层两者之和(为活性磷)占该土层总磷比例提高了15.03个百分点。污水灌溉还能显著增加0~20和20~40 cm土层中NaOH-Pi含量,但各土层活性磷含量的增幅显著高于NaOH-Pi含量,表明污水灌溉对活性磷形态的影响最大。同时,各土层中HCl-Pi、有机磷、残渣态-P占总磷比例均相应减少,从而降低了磷的固定,结果均表明污水灌溉后土壤有效形态磷含量增加,这对小麦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施锌方式下外源磷对花生根系形态、叶绿素含量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花生高产高效适宜的磷-锌配施模式及其可能机制,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锌方式下外源磷对花生根系形态、叶绿素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磷促进了花生根系和地上部生长,提高了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了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P45、P90、P135和P180处理的产量分别比不施磷(P0)平均增加36.8%、60.7%、48.3%和39.2%。不同施锌方式对花生根系形态特征和地上部营养生长指标无显著影响,但对单株饱果数、单株饱果重和叶片叶绿素含量影响显著,叶面喷锌(Znf)和土壤施锌(Zns)处理的花生产量分别比不施锌平均增加6.4%和10.1%,表明土壤施锌方式增产效果较好。施锌方式与施磷量交互效应对花生根系和地上部生长、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无显著影响,各指标在ZnsP90处理达到最大。综上,在砂姜黑土区花生生产上,土壤施用90kg P2O5/hm2配合30 kg ZnSO4·7H2O/hm2改善了花生根系形态特征,提高了光合特性,是利于花生生长发育和高产的适宜磷肥和锌肥施用方式。


玉米籽粒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河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玉米籽粒百粒质量、粒长和粒宽的遗传机制,以郑58×D863F构建的包含241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材料,进行2a不同环境下的百粒质量、粒长和粒宽QTL定位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百粒质量、粒长和粒宽在RIL群体中表现出连续变异,呈正态分布,且性状间呈极显著相关,属于典型的数量性状。在2 a不同环境下共检测到14个QTL,其中,控制百粒质量、粒长和粒宽的QTL分别有6个、3个和5个,分布在第2、3、4、7染色体上,表型贡献率介于6.42%~13.41%。其中,位于第2染色体的控制百粒质量的QTL q100KW2连续2 a的表型贡献率均大于10%,为主效QTL;在第4染色体umc1891—mmc0371区间内同时检测到控制百粒质量、粒长和粒宽的QTL,这些QTL可能包含调控籽粒性状的关键基因。
关键词: 玉米 重组自交系群体 QTL 百粒质量 粒长 粒宽


外泌体在肌肉发育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湖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外泌体是细胞分泌的广泛存在于机体内的双层膜囊泡结构,参与多种生理反应和免疫活动,是现代医学和科技领域使用的新型载体或工具。外泌体在肌肉发育的过程中,可以参与肌肉与外界的信息交流,也可以依靠自身的免疫调节功能参与肌肉的免疫应答,对骨骼肌的物质运输、增殖分化和再生起作用。综述了外泌体在肌肉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尤其对肌肉疾病中重症肌无力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介绍。外泌体还有未发掘的潜能,有望对肌肉疾病乃至其他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可能性。
关键词: 外泌体 重症肌无力 生物标志物 肌肉发育 再生修复


不同糙皮侧耳菌株氨耐受性分析
《食用菌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PDA培养基中添加NH4Cl和在灭菌发酵料中添加NH4OH(氨水)分析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不同菌株黑抗650、野生株NY-2和黑平17-1对氨的耐受性,并通过在NH4Cl质量浓度为1.00%和1.25%的PDA培养基中共培养(32℃)考察1-氨基环丙烷-1-羧酸脱氨酶产生菌对糙皮侧耳氨耐受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DA培养基中培养,糙皮侧耳黑抗650、野生株NY-2和黑平17-1菌丝生长的适宜NH4Cl质量浓度分别为0.10%~0.20%、0.10%~0.20%和0.75%,生长上限质量浓度均为0.75%;在灭菌的糙皮侧耳发酵料中培养,3个糙皮侧耳菌株菌丝生长的适宜氨质量浓度为0.08%~0.25%,生长上限质量浓度均为0.25%。将1-氨基环丙烷-1-羧酸脱氨酶产生菌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UW4与黑抗650共培养,可提高糙皮侧耳菌丝在NH4Cl质量浓度为1.00%和1.25%的PDA培养基中生长速度,分别提高13.82%和32.84%。糙皮侧耳对氨有较高的耐受性,1-氨基环丙烷-1-羧酸脱氨酶产生菌能够促进糙皮侧耳菌丝在发酵料高温和高氨条件下生长。
关键词: 糙皮侧耳 氨耐受性 氨含量 1-氨基环丙烷-1-羧酸脱氨酶 发酵料


2015年-2019年河南原阳黏虫和劳氏黏虫的种群动态
《植物保护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黏虫和劳氏黏虫在河南原阳的发生情况,本研究利用佳多虫情测报灯对2015年-2019年两种害虫成虫的种群动态进行了监测,并对两者的发生动态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015年-2019年间在河南原阳监测的黏虫和劳氏黏虫成虫均发生4代。两种成虫在原阳的发生规律存在明显差异,其中,黏虫以第一代为主,占全年总诱虫量的55.4%~93.6%,主要发生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劳氏黏虫以第三代为主,占全年总诱虫量的54.4%~87.8%,主要发生期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本研究为河南省原阳地区黏虫和劳氏黏虫的预测预报和防控提供了参考。


胡麻种质资源籽粒表型与品质性状评价及其相关性研究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通过籽粒表型来预测籽粒品质情况,本研究测定了238份胡麻资源的8个籽粒表型指标和7个品质性状,探索了它们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资源中籽粒黄度、表面积、千粒重和木酚素含量变异较大,籽粒周长、粒长、粒宽和含油率变异较小。中国育成品种的平均籽粒亮度、亚油酸和木酚素含量最大,中国地方品种的平均籽粒红度、黄度、棕榈酸、硬脂酸和油酸含量最大;国外品种的平均籽粒长度、宽度、周长、表面积、千粒重、含油率和亚麻酸含量均最大。黄粒资源的籽粒亮度、黄度、棕榈酸、硬脂酸、亚麻酸、木酚素含量和含油率均比棕粒资源的大。籽粒长度、宽度、周长和表面积的增加有利于千粒重的提高;籽粒越大,红度越低,含油率就越高。籽粒越长、越饱满、亮度和黄度越大,其棕榈酸含量越高;籽粒越大越饱满,黄度越低,油酸含量越高;籽粒短小、干瘪的胡麻亚油酸和木酚素含量越高;籽粒越大、黄度越高的品种亚麻酸含量越高。因此,可通过对胡麻籽粒形状和种皮颜色的选择实现对胡麻品质性状的间接选择,为胡麻品质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杀菌剂和杀虫剂使用对玉米病虫害防治及效益分析
《植物保护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玉米病虫害是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选择2种杀虫剂(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WG和100 g/L顺式氯氰菊酯EC)和4种杀菌剂(18.7%丙环唑·嘧菌酯SE、250 g/L吡唑醚菌酯EC、125 g/L氟环唑SE和17%吡唑醚菌酯·氟环唑SE),通过单独或组合在玉米心叶期(V12)一次性施药,并在药后7 d接种玉米弯孢菌,随后对各处理的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进行比较分析。基于施药成本、施药后的增产效益和玉米价格,采用贝叶斯推断统计方法计算净利润的概率。在盈利平衡点(纯利润为0),通过施药获得净利润的概率变幅在0.328~0.998之间;如果要获得1 500元/hm~2的净利润,各施药处理概率的变幅为0.024~0.993,其中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WG+18.7%丙环唑·嘧菌酯SE处理的盈利概率最高(0.986~0.993),其次18.7%丙环唑·嘧菌酯SE和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WG+17%吡唑醚菌酯·氟环唑SE处理的盈利概率也超过0.947。本研究表明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WG+18.7%丙环唑·嘧菌酯SE是防治当地玉米病虫害理想的杀虫剂杀菌剂施药组合。


陆地棉蔗糖磷酸合成酶基因家族的鉴定及表达分析
《棉花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蔗糖磷酸合成酶(Sucrose phosphate synthase, SPS)是调控植物蔗糖代谢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在植物光合产物的积累与分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棉花中SPS基因的系统研究尚很少开展。本研究旨在对陆地棉SPS基因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并对它们的表达特性进行系统分析。【方法】基于已公布的陆地棉基因组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RT-PCR)等方法对陆地棉SPS家族基因的蛋白结构、进化关系、基因结构特征、染色体定位、基因复制和表达特性进行分析。【结果】(1)在陆地棉基因组中,共鉴定到10个Gh SPS基因(Gh SPS1-Gh SPS10);(2)Gh SPS蛋白具有植物SPS家族特有的两个保守的蛋白结构域和3个相对保守的蛋白磷酸化位点;(3)进化分析表明,Gh SPS蛋白可聚为A、B和C共3个亚族,其中A亚族成员最多,包含6个GhSPS蛋白;(4)位于同一亚族的GhSPS基因具有相似的外显子-内含子分布模式,但是外显子/内含子数目在不同亚族间差异很大;(5)GhSPS基因均匀地分布在陆地棉A亚组和D亚组的5条染色体上,片段复制可能导致了GhSPS基因在陆地棉基因组中的扩增;(6)转录组分析表明,不同亚族GhSPS基因具有不同的组织表达模式,A亚族Gh SPS基因在被检测的各个组织均有较高的表达,B亚族GhSPS基因主要在叶片中高表达,C亚族Gh SPS基因主要在纤维、叶片和花瓣中高表达;(7)进一步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GhSPS4在叶片中表达量很高,GhSPS1在叶片和花瓣中表达量较高,Gh SPS7和Gh SPS10在被检测的各个组织均有较高的表达,该结果与转录组分析结果相对一致。【结论】陆地棉SPS基因家族包含10个成员,分布在5条染色体上,可分为3个亚族,不同亚族成员呈现出不同的表达模式,为后续深入解析陆地棉SPS家族基因的功能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 蔗糖磷酸合成酶(SPS) 基因家族 组织表达 陆地棉


食诱剂与不同诱捕器结合使用对棉铃虫成虫诱捕效果的影响
《植物保护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不同类型诱捕器对棉铃虫块状食诱剂田间诱捕效果的影响,2018年7月-9月在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河南省新乡市新乡县和原阳县的棉花、大豆、玉米、花生田,利用蛾类诱捕器和三角形诱捕器比较了块状食诱剂对棉铃虫的诱捕效果。结果表明,食诱剂分别与2种诱捕器结合,在4种作物田对棉铃虫成虫均具有明显的诱捕作用;蛾类诱捕器诱集到的棉铃虫成虫数量是三角形诱捕器的1.2~6.5倍。因此,蛾类诱捕器与棉铃虫块状食诱剂结合使用可以更有效诱捕田间棉铃虫成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