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人工合成禽流感M2e/HA0多肽的免疫原性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流感病毒M2及HA保守肽段的免疫原性,参照流感病毒M2及HA的氨基酸序列分别设计合成多肽并免疫SPF鸡,设H5和H9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及空白组作对照。对免疫后2、4、6和8周的血清进行HI和ELISA抗体、MDCK细胞的病毒血清法中和抗体效价和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检测,8周采血结束后用H9病毒进行攻毒检测。结果表明两种多肽疫苗均不产生HI抗体,针对各自多肽的ELISA抗体效价均显著高于H5/H9常规灭活疫苗对照组。M2e/HA0多肽苗免疫血清最高中和抗体效价为1∶16,远低于H9血清中和效价(1∶256)。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多肽苗(M2e/HA0)组含荧光颗粒的MDCK细胞比例约20%左右,低于H5和H9灭活疫苗组含荧光颗粒细胞数(分别为50%和70%)。H9亚型禽流感病毒攻毒结果表明,两组多肽免疫后都可以有效抑制排毒,其中M2e免疫组抑制效果略好于HA0免疫组。以上结果提示M2e/HA0多肽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但其免疫原性弱于常规疫苗。


etr1-1在矮牵牛中诱导表达可提高叶片对灰霉病的抗性
《中国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etr1-1诱导表达对矮牵牛抗灰霉病的作用。【方法】以转GVG:etr1-1矮牵牛为材料,地塞米松(DEX)处理,接种灰霉病菌,通过调查发病程度和定量半定量基因表达分析揭示etr1-1在矮牵牛抗灰霉病中的作用。【结果】与对照叶片相比,DEX处理的矮牵牛叶片表现出延缓衰老和减轻病害的症状。接种病原菌后,DEX处理的叶片发病率增加比例为0,对照叶片为66.77%;DEX处理的叶片平均病斑扩展速率为4.69 mm·d-1,对照叶片为6.29 mm·d-1。qRT-PCR和semi-qRT-PCR基因表达分析表明,DEX处理的叶片etr1-1与Bcact表达呈相反趋势。在DEX处理叶片中,DEX诱导了叶片etr1-1表达,随着诱导时间延长,基因相对表达量上升,诱导后第3天达到最大,无菌水接种叶片的表达量是病原菌接种叶片的10.71倍。DEX处理的叶片,Bcact在接种后第1天表达量最大;对照叶片,Bcact在接种后第2天表达量最大;其中处理叶片Bcact的最大表达量比对照叶片降低了20倍。在DEX处理的叶片上随着etr1-1表达增强,Bcact表达量下降。DEX处理的叶片,CP10仅在接种后第3天轻微表达;对照叶片上,随接种时间延长,CP10表达量上升,接种后第3天达到最大,处理最大表达量比对照降低了23.6倍。随接种时间延长,DEX处理的叶片和对照叶片,ACO表达均先升高后降低,在第2天达到最大,处理叶片上最大表达量仅为6.75,比对照低7.33倍。DEX处理的叶片,乙烯途径基因ETR2、ERS1、EIL1和EIN2表达受到抑制。ERS1和ETR2在DEX处理和对照叶片上均有表达,并在接种后第3天达到最大,但处理的最大表达量比对照低51倍。DEX处理的叶片,接种后第1—2天EIN2表达被抑制,第3天表达上升,在对照叶片上,EIN2表达量随接种时间而增加,第3天达到最大,DEX处理的叶片EIN2最大表达量比对照低31.58倍;DEX处理的叶片和对照叶片,EIL1与EIN2有相似的表达趋势,且DEX处理的叶片EIL1最大表达量低于对照两倍。AOC和COI1在JA生物合成和信号转导途径中起重要作用。DEX处理的叶片,AOC和COI1表达均被减弱,AOC在接种后第1—2天被抑制,第3天表达,对照叶片上,随接种时间延长AOC表达量增加,在第3天达到最大,处理叶片AOC最大表达量比对照低12.96倍;COI1在DEX处理和对照叶片上均有表达,且在第3天表达量最大,DEX处理叶片COI1最大表达量比对照低6.14倍。病原菌侵染植物时,ERFs会被乙烯或JA调控以激活病程相关基因表达。经DEX处理的叶片ERF4表达先升高后降低,第2天表达量最大;对照叶片随接种时间延长ERF4表达量上升,在第3天达到最大;处理最大表达量比对照低2.96倍。无论处理还是对照,ERF8表达量都随接种时间延长而上升,在第3天达到最大,但处理的最大表达量比对照低3.52倍。接种病原菌后,DEX处理的叶片上,所有病程相关基因表达微弱,最大表达量均低于10;而对照叶片上,所有病程相关基因均有表达,并在接种后第3天表达量最大。其中以PR1表达量最大为10 521.11,其次是EX-CHI和OSM,分别为184.95和184.96,Defense1和AC-CHI表达量最小为23.39和14.58。【结论】etr1-1诱导表达通过延缓灰霉病菌引起的叶片衰老,从而提高转基因矮牵牛对灰霉病的抗性。
关键词: 矮牵牛‘Mitchell diploid’ 灰霉病菌 乙烯 茉莉酸 衰老 防御响应


1982-2012年江苏省审定油菜品种系谱及性状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析了1982-2012年江苏省审定的62个油菜品种的亲本系谱、品种特性以及主要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特点。结果表明,江苏省审定的甘蓝型油菜品种的原始亲本为胜利油菜,低芥酸性状主要源自Zephyr、Primor、Midas和荣山等,低硫苷性状主要源自Tower、Wesroona、Marnoo和Wesbrook等。江苏省审定的油菜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中,生育期逐步缩短,并基本稳定在243 d左右;株高变化较大,因品种而异。4个产量(产油量)构成因素中,含油量年平均增幅最大,尤其是在2003-2012年间,年平均增幅达到0.65%;单株角果数和每角粒数有上升趋势,而千粒重则变化相对较小。受双低性状对产量性状的负效应影响,产量及产油量在1982-2012年间的年平均增幅均不大,但优质常规品种的产量与产油量的年平均增幅较大,分别为23.10 kg/hm2和13.20 kg/hm2。研究结果可为江苏省油菜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提供参考。


浅析农业科研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科技视界 》 2014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已逐步建立起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指导的管理体系模式。本文主要从重要性和必要性、功能、架构、管理维护等方面探讨了农业科研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指出它的建设的建立和有效使用将会对我国农业科技管理产生深远影响,将我国农业科技管理工作推入一个信息化的崭新局面。


动物卫生监督管理评估模型的构建
《江苏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建立反映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工作效果的模型,本文通过实际调研及德尔菲专家调查法,并结合层次分析法及模糊综合评判法,构建动物卫生监督管理评估模型,利用文献定量收集及五级评定法确定模型中各指标评判值,将评判值代入所建模型,对动物卫生监督管理的效果进行模拟评估。结果显示,监督运行费用投资比例、饲养环节和监督人员专业比例分别位于总排序第1、第2和第3,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多部门管理模式存在问题。该模型可用于评估动物卫生监督管理效果。


中国农产品膳食暴露评估模型构建初探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于缺乏中国农产品消费量的详细数据,现有的精细膳食暴露评估模型难以被直接使用,急需构建适用于评价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新模型。本研究以农产品中危害因子的化学物浓度参数为关注点,从参数设置、模型假设和算法实现层面构建新模型。在SAS/IML环境下完成了对模型演算过程的程序化,实现了对模型输出结果变异性和不确定性的拆分以及定量描述。运用该模型进行实例分析,并将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论作对比验证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输出的结果与前人结论具有很强的可比性、一致性,且能定量给出相应结果的变异性和不确定性,输出信息更为丰富。该模型基于合理的假设和可靠的算法构建,适用于中国农产品膳食暴露评估,可为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黄秋葵耐盐材料的筛选及萌发期耐盐性相关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0、70 mmol·L-1NaCl下对24个黄秋葵材料进行初步耐盐性强弱的分类,并以耐盐级别不同的8个黄秋葵材料为对象,研究了0、30、60、90 mmol·L-1NaCl浓度对黄秋葵萌发期形态指标及其盐害率的影响,探讨了黄秋葵各指标盐害率之间的相关性,通过盐害率的隶属函数值综合评价了8个黄秋葵材料的耐盐性。结果表明,‘超级五角’耐盐性最强,‘广西黄秋葵’对盐胁迫敏感。盐胁迫下黄秋葵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下胚轴长、根长、苗鲜重7个指标都明显降低,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随着盐浓度增加,各指标的盐害率增大。不同浓度盐胁迫下,发芽势盐害率、发芽指数盐害率、苗鲜重盐害率间均存在显著相关。8个黄秋葵材料耐盐性强弱排序为‘超级五角’>‘Y116’>‘南平黄秋葵’>‘红五角’>‘黄羊角’>‘扬大K5’>‘Y112’>‘台湾五福’。


基于重组自交系的水稻抗纹枯病QTL定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利用157个家系组成的大关稻/IR28重组自交系群体,采用牙签接种法,鉴定了亲本及157个重组自交系群体对水稻纹枯病的抗性。利用QTL Cartographer软件,对水稻纹枯病抗性基因进行检测分析。检测到qsb1、qsb2、qsb5-1和qsb5-2共4个QTL位点,分别位于第1、第2和第5染色体上,贡献率为10.41%~36.92%。qsb5-1的加性效应为负值,表明来自供体亲本IR28相应QTL使纹枯病病斑比值变小;qsb1、qsb2和qsb5-2的加性效应为正值,表明来自供体亲本大关稻相应QTL使纹枯病病斑比值变大。


基于奶牛饲料氮和磷摄入量的粪尿氮和磷排出量估算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监测规模化奶牛场夏、冬两季奶牛氮、磷摄入量与排出量,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建立估算模型,以估算夏、冬两季奶牛场氮、磷排放量。结果表明,冬、夏两季每头成年奶牛每日粪、尿平均排出量分别为31.14和13.90 kg。泌乳牛夏、冬两季通过粪、尿排出的氮、磷总量分别为270.71和66.67 g·d-1,比干乳牛分别高16.4%和19.2%,比育成牛分别高150.7%和174.0%。不同生理阶段奶牛每日通过饲料摄入的氮、磷总量差异显著(P<0.05),从高到低依次为泌乳牛、干乳牛和育成牛。每日通过粪、尿排出的氮、磷总量差异也达显著水平(P<0.05),而且奶牛通过粪、尿排出的氮、磷占氮、磷摄入量的50%以上;夏、冬两季奶牛粪、尿、奶中氮、磷排出量与通过饲料摄入的氮、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可利用拟合的回归方程建立基于奶牛饲料氮、磷摄入量的粪、尿中氮、磷排出量的估算模型,该模型可为奶牛场粪便管理及污染防治等工作提供参考。


不同基质含水量和钾肥施用量对黄瓜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露丰黄瓜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基质不同含水量处理及基质含水量相同下施用不同用量钾肥对黄瓜植株的生长势、叶绿素含量、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基质含水量从95%降低到35%,黄瓜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增加,但植株的光合效率显著降低,从而抑制了植株的生长势和产量,其中95%基质含水量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随着钾肥施用量从每桶3 g增加到75 g,黄瓜的生长势、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及产量均出现先增长后降低的趋势;当钾肥施用量为每桶20 g时,黄瓜的总产量最高,分别比每桶施钾3 g、45 g和75 g处理的植株产量增加13.98%、15.28%和35.61%。本试验条件下当基质含水量为95%时,钾肥施用量每桶20 g时,最有利于黄瓜生长和产量增加。

